【-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十五年概述

【-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十五年概述
【-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十五年概述

【原文出处】国外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10

【原刊页号】73-77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作者】于文兰

【复印期号】199601

【标题】诺贝尔经济学奖二十五年概述

【正文】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艾尔费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这项世界性的经济学大奖是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在其成立300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奖金(1901年)提供者而设立的。每年10月,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遴选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评选原则是:将奖金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坚持经济研究多元化的方针;优先奖励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贡献者。此外,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经常把两人或三人放在一起同时授奖,原则上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结果紧密相关或是合作研究的结果。自1969年10月第一次颁奖开始到1994年年底为止,25年来,每年一度,共颁奖25次,有37位著名经济学家获得了这项大奖,他们是:1969年——雷格内尔·弗瑞希(挪威)和詹思·丁伯根(荷兰);

1970年——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西蒙·库兹涅茨(美国);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和肯尼思·阿罗(美国);

1973年——瓦西里·列昂季耶夫(美国);

1974年——甘纳尔·缪尔达尔(瑞典)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英国);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和犹贾林·柯普曼(美国);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贝帝尔·奥林(瑞典)和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威廉·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乔治·施蒂格勒(美国);

1983年——杰拉尔·德布勒(美国);

1984年——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弗朗科·莫迪利亚尼(美国);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国);

1988年——莫里斯·阿莱(法国);

1989年——特留格维·霍维尔莫(挪威);

1990年——哈里·马可维茨、默顿·米勒和威廉·夏普(美国);

1991年——罗纳德·科斯(美国);

1992年——加里·贝克尔(美国);

1993年——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1994年——赖因哈顿·泽尔滕(德国)、约翰·纳什和约翰·毫尔绍尼因(美国)。

以上资料表明,25年来,荣获这项经济学大奖的37名著名经济学家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其中包括:25名美国人,4名英国人,2名瑞典人,2名挪威人,1名荷兰人,1名俄罗斯人,1名法国人和1名德国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获奖者健在,其中长寿老人有:威廉·舒尔茨(91岁),瓦西里·列昂季耶夫(88岁),詹姆斯·米德(87岁),罗纳德·科斯(84岁),道格拉斯·诺思(74岁);70岁以下的有:哈里·马可维茨、加里·贝克尔、罗伯特·福格尔和赖因哈顿·泽尔滕;威廉·夏普60岁;目前健在的获奖者的平均年龄略高于75岁;已去世的获奖者的平均寿命为80岁。

获得这项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在67岁左右。获奖时最年轻的经济学家是肯尼思·阿罗(51岁)和保罗·萨缪尔森(55岁),年纪最大的获奖者是罗纳德·科斯(81岁),年龄在60—69岁的有19人,在70—79岁的有12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获奖年龄与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的获奖年龄相比,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获奖年龄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经济科学中比在自然科学中证实一种新贡献是可靠还是昙花一现需要更长的时间;经济行为不但复杂,而且它将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他们经验性估计的行为函数也是不稳定的。如,1984年德国生物学家凯勒尔获诺贝尔生物学奖时是38岁,1975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尔季莫尔获奖时37岁,美国物理学家格拉泽尔在1960年获奖时才34岁,英国物理学家乔杰弗松1973年获奖时只有33岁。

从专业选择来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初从事的专业都不是经济学专业,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个人兴趣和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的内在联系所致。例如,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詹思·丁伯根,1926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当初他的专业是物理学,后来他只是在研究生院里才偏爱上了经济学,其博士论文题目是《物理学与经济学中的最低限度问题》,这是他首次利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方法描述经济过程。哈里·马可维茨是由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专业转为经济学专业的。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劳伦斯·克莱因、杰拉尔·德布勒、莫里斯·阿莱、赖因哈德·泽尔滕都是由数学专业转为经济学专业的。理查德·斯通和詹姆斯·布坎南最初的研究专业是法学。甘纳尔·缪尔达尔于1923年毕业斯多哥尔摩大学法学系,有一段时间他曾从事私人律师工作,后来他再次考取大学,才攻读经济学。弗朗科·莫迪利亚尼早期在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系读书,1936年获该校法学博士学位,1938年因躲避对犹太人的迫害而迁居美国,1944年获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才转为研究经济学问题。威廉·夏普是由医学院学生转到经济科学专业的。

25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创见明显地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世界经济分析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未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课题选择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学家为了找到一种可靠的和科学论据十足的解救危机的药方,就必须弄清大萧条的起因,必须制定出克服未来类似破坏性社会剧变的有效措施。因此,战后欧洲,特别是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家,多数人成为实用主义者,他们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着重研究的不是经济行情,而是基础经济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

1.基础经济理论综观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创见与贡献,可以得出,他们的科学研究都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即由抽象理论转为系统化和模式化理论,如:计量经济模型、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业”分析,等等。

计量经济模型在30年代,詹思·丁伯根与雷格纳尔·弗瑞希共同创建了新学科——计量经济学,或称之为在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分析统一基础上的计量经济模型。他们最先把经

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以经济现象的可计量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等。荷兰的丁伯根最先提出检验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的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应用货币数量、利息率、生产量、价格等广泛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论证了投资的增减是经济周期变动的主要动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丁伯根是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挪威的弗瑞希是一位在计量经济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他在创始测算需求函数的计量经济学时,抓着了理论与测定之间关系问题的实质,在创立实证性理论时,非常重视理论结构的自律性。弗瑞希为挪威经济编制了可行性的计量模型。除以上两人外,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中,进一步做出贡献的还有其他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是: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劳伦斯·克莱因、杰拉尔·德布勒、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犹贾林·柯普曼、罗伯特·索洛,英国的理查德·斯通和挪威的特留格维·霍维尔莫。自经济学问世以来,经济学家编制的计量经济模型与日剧增,决策者们竞相根据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未来。

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科学永恒的研究课题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非常重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美国的西蒙·库兹涅茨、威廉·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罗伯特·索洛等人的许多著作都对上述理论做了论述。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之所以久享声誉,是由于他从30年代以来持续进行的对国民收入及其构成要素的推算,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规律的发现。他在美国国民收入及其构成要素的推算和在国民收入的核算、统计方面起了先导作用。他在《国民收入,1929—1932》(1934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19—1939》(1941年)、《1869年以来的国民生产》(1946年)等论著中,追朔了美国经济增长,发现了增长过程中的规律性和有关结构性变化的大量事实。他重新证实了行情波动中消费率的变动,同时指出了平均消费率趋向长期稳定。这是他的一项重要贡献。50年代以来,他转向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方面。他发表了以《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为题的一系列论文,如《现代经济增长》、(1966年)、《各国经济增长》(1971年)等。他在这些著述中对经济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发现了“现代经济增长”,并阐明了其特点和规律,他所阐明的经济“长波”,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周期”。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库兹涅茨在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罗伯特·索洛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索洛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论并创立了“索洛模型”。索洛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导言》被视为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作,他运用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对“哈罗—多马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了资本与劳动可以相互替代的论点。他把经济增长中劳动与资本数量增加的因素同技术变化的因素区分开,创立了一种表明不同因素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理论模型。按照索洛为说明股本增长如何使人均产值增长所设计的数学方程式,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进步”。这一论断使工业国乐于把大量资金投入大学和科研事业。索洛的数学方程式重视来自储蓄与劳动所得的资金。现在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都运用他的理论来确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一般均衡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和约翰·希克斯在新的科学基础上研究的课题。希克斯的首创研究表明,他发展了洛桑学派瓦尔拉等人的一般均衡理论。希克斯在《工资理论》(1932年)、《价值与资本》(1939年)、《资本与增长》(1964年)和《资本与时间》(1973年)著作中论述了经济体系的静态一般均衡的稳定条件,并且运用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时间因素描绘经济过程的动态均衡理论。阿罗对一般均衡理论的贡献是通过应用较为现代的数学方法,使一般均衡理论不但用于纯静态均衡分析,也可用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空间分布分析和不确定分析。他在系统阐述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中,使得这一理论更加概括和简明。除了希克斯和阿罗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样也研究了这一课题,如:美国的杰格尔·德布勒、罗伯特·索洛,

法国的莫里斯·阿莱,挪威的雷格纳尔·弗瑞希、特留格维·霍维尔莫和荷兰的詹思·丁伯根等。后三人对区分静态均衡理论和动态均衡理论的论证做出了贡献。目前,一般均衡理论已成为经济分析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美国的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因在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方面做出了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理论总体被称为列昂季耶夫经济学。列昂季耶夫在《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均衡分析在经验材料方面的应用》(1951年)、《美国经济结构的研究;投入——产出分析在理论和经验材料中的探索》(合著,1953年)、《投入——产出经济学》(1966年)等著作中开创性地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应用实际资料系统地考察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列昂季耶夫的投入——产出分析被广泛利用于处理裁军问题、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以及研究和预测经济趋势。他在自传中写到:他已为世界40多个国家研制了“投入——产出”模型。除此之外,他还为联合国编制了“2000年前世界经济投入——产出模型”。

2.经济思想的实际应用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还有许多因在实际应用现代经济思想的科研成果方面做出贡献的人。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劳伦斯·克莱因,就是通过编制和应用以宏观经济理论(以凯恩斯的《通论》为基础)为依据的典型,他将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加以沟通,开创了在宏观分析结构中从数量上评价经济政策的基础。1946年,很多人都认为,战后美国经济将出现大萧条,失业人数将高达600万。而克莱因根据自己的经济模型,却预测说,会出现战后经济繁荣期,他的预测被历史证实了。后来,朝鲜战争结束后,他预测会出现轻度的经济停滞期,也被历史证实了。多年来,美国的瓦西里·列昂季耶夫曾先后为英国、原苏联、日本、以色列和墨西哥编制了宏观经济模型。荷兰的詹思·丁伯根、挪威的雷格纳尔·弗瑞希和瑞典的甘纳尔·缪尔达尔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克服经济落后。1975年同时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犹贾林·柯普曼和俄罗斯经济学家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被认为是发展和应用了经济分析的新方法,特别是资源最适度配置方法。康托罗维奇早在1939年就提出了在企业中有效使用资源的主张,他在《经济资源的最佳利用》(1959年)一书中提出了整个经济的相对效率条件,说明了经济增长中资源配置和价格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柯普曼说明了生产效率与“计算价格”体系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美国的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和荷兰的詹思·丁伯根将他们所创立的方法应用于经验资料分析。英国的理查德·斯通获奖是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上做出的贡献。1990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哈里·马可维茨、默顿、米勒和威廉·夏普三人同时获奖,是因为他们发展了金融市场理论和完善了决策应用理论与实践。

交叉学科90年代,这项大奖授予了在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研究方面做出贡献的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罗纳德·科斯研究了法律经济学的基础。美国学者加里·贝克尔荣获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他把经济观点运用到分析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对差别待遇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时间分配经济理论和婚姻经济理论的研究做出的成就。199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思,以表彰他们对计量经济史学做出开创性的杰出贡献。1994年德国的赖因哈顿·泽尔滕和二位美国教授约翰·纳什与约翰·毫尔绍尼同时获奖的原因是,他们把对策论运用于经济分析方面,通过研究对策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们在经济学的对策论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实践证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创见和科学活动对世界经济科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从1969年至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在获奖人员总数中占统治地位(67.5%),其中,多数获奖者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洛杉矶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过教授,或毕业于这些名

牌大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初,所有获奖的美国人全部都是芝加哥大学的代表。他们的获奖大大提高了芝加哥学派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在美国现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80年代初,所谓的里根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就是全部导源于这一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洛杉矶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多年来一直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贝帝尔·奥林、莫里斯·阿莱等人为该校特邀教授。在英国,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如,1972年得主约翰·希克斯就是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后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1977年主詹姆斯·米德也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授长达十年,自1957年起直到退休,他一直在剑桥大学任教授和高级研究员。1984年得主理查德·斯通毕业于剑桥大学,并在该校任过教授。他们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一代的经济学家,而且也为振兴英国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多年来,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及其专门经济机构中任职,在外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提任专家和经济顾问,在本国总统府或政府顾问小组任要员。他们在实践中,落实和检验自己的经济理论和系统研究方法。他们所扮演的不仅是经济咨询顾问的角色,而且起着政治家的重要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创见是世界经济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博采前人不同学说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创建了新的经济理论,从而促进了整个经济科学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阿莱在评价经济科学现状时说:“只有在战后时期,经济学在事实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才开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毋庸置疑,研究和借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必将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带来益处。

主要参考文献:

1.ю.奥利谢维奇:《战后国外经济思想:多元论的经验教训》,《经济问题》1991年第10期。

2.дж希克斯:《价值与资本》,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93年。

3.и.米尔恰科夫:《肯尼思·阿罗对新古典学派理论的发展》,《经济问题》1995年第5期。

4.и.叶戈罗夫:《莫里斯·阿莱的奇迹》,《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5年第4期。

5.В.А. 马卡连科:《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俄罗斯》,《预测问题》1994年第5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