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家对贮存在人脑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区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涉及有关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等。本文试从知识的表征形式、类型、习得过程及其条件等方面,比较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点。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1、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它主要关心的是“是什么”,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性知识。例如,昨天下雨了。程序性知识则以产生式的形式,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的"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又如何通过实现相关子目标来达到最终的总目标。它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由于所服务的功能不同,这两类知识还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性的知识,它只是对事情的一种描述,仅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不具动态性。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知识。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2、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

陈述性知识可分为基本单位的表征形式和综合单位的表征形式。命题、表象及线性排序均涉及单个观念、单个表象或单个关系,属于基础单位表征形式。图式则属于综合单位的表征形式,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涉及人对同一范畴成员身上出现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看法,是人学习的综合性产物。在图式的指导下,人可以对遇到的新情况进行处置和分类。图式含有变异;它可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嵌入另一图式之中;它能促进推论。与学校情境有关的图式可分为三类:表征自然范畴的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

程序性知识的划分一般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具体领域与一般领域之分。前者限于具体范围之内;后者则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但在真正执行时困难不小,多数情况下只能起一种指导作用。二是根据程序性知识执行的自动化程度来划分。自动化程序性知识通常执行起来快、执行非常精确、无须或只需很少意识监控、通常不能被言语所表达;有控制的程序性知识执行起来慢且更具连续性、必须进行有意识监督、通常可以用言语表述。以上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所作的划分是相对的,例如,具体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自动化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控制的。

3、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陈述性知识中,一个新命题的获得需经历以下阶段:a.呈现新命题b.激活与之相关的旧命题c.新旧命题结合,生成一些新命题d.新旧命题紧密地储存在一起。由于大量的陈述性知识需要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过积极的加工促进记忆。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精致和组织。精致就是对所学命题有所增添和补充的过程。组织则是一种将信息分成若干个子集并标明各子集之间关系的过程。

图式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图式的形成和图式的改进两个过程。支持图式形成的教学条件有:a、给人的工作记忆提供支持,或说设法减轻图式形成过程中工作记忆的负担;b、选择范畴的适当样例,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应广为变化;c、鼓励学生在形成某一范畴的图式时自己找到或提出该范畴的正确样例。支持图式改进的教学条件有:a、同时呈现图式的正反例证,以促进个体识别适用与不适用两种情境的关键区别;b、选择匹配的反例.所谓匹配的反例即它既具备图式的其他关键特征,但也具备与配对呈现的正例相应的无关特征;c、创设不一致的事件,让个体认识到自己已有的图式不能适用于意外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找图式为何不能使用的理由或原因。

程序性知识中,特殊领域的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a、认知阶段,学生使用自己的一般的产生式或弱方法,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陈

述性编码的表征。b、联系阶段,该阶段发生两种变化: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陈述性表征将转变为特殊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该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的连结,即形成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的配对,将得以增强。c、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协调。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教学措施有:a、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b、帮助学生将一些小的程序合并成一些大的程序;c、帮助学生将习得的技能程序化。

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要求根据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能力决不可能也不应该达到完全的自动化。帮助学生获得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的措施有:a、在不同的情境中练习使用策略;b、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练习使用策略行为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识别特定技能适用的情境,了解并体验到各种技能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依存的这种动态性质。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

尽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联系的地方。例如,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近代教育特点: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与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2)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以及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3)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校风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有着制约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定义、基于哲学反映论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基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脑比作计算机知识就是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就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知识分类的缘由认知心理学把长时记忆分为三类内容:、情景记忆(与生活经历、空间场景相联系的)、语义记忆(各种概念、思想及其关系的)、程序记忆(关于如何做某件事的)安德森认为后两种记忆与学生的学习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把这两类记忆区分为两类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为什么要分类不同知识的学习条件不一样。 陈述性:语文、历史。 第一节程序性知识一、定义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四、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分类、了解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重点与难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定义陈述性知识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知识是可以用词语来表达或视觉化的方式来描述的知识。 主要用于回答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和事件。 如: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形态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知识应当包括四种类别,即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knowwhat),指人类对某些事物的基本知识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指对产生某些事情和发生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性的认识技能知识,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实现某项计划和制造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人力知识,知道是谁创造的知识(knowwho),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信息。 这种划分方法通常叫“4W”法。 其中第一、第二、第四类都可归入陈述性知识的范畴。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是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有命题与命题网络、图式以及表象系统。 (一)命题与命题网络、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位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有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论题组成。 如:小明买书他喜欢你她很美。 、命题用句子来表达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命题。 小明给张英一本有趣的书。 鸟是有羽毛的动物。 、虽然命题有句子组成但命题不等同于句子。 、命题网络:共同涉及某些信息的命题能相互联系起来形成。 ()事实(facts)指用以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名称的客体或事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 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 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3)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 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09—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二) 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C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D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2006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p; C.怀特海p;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 A. 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B)。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

教学研究_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措施 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陈述性知识阶段,行为程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即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概念、规则、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意义,并以命题网络的形式把它们纳入个体的知识结构中。可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对陈述性知识教学的措施在此阶段也适用。转化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自动化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因此,为促进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并达到自动化,教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认知操作进行任务分析 教师应该对示范的动作技能或操作进行任务分析,明确学生必须具备哪些基础知识、技能,确定有待示范的动作单元序列。如果学生缺少基础知识、技能,那么应首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二)选择适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 依据动作特点、学生特点和设备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选用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媒体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也可有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三)按顺序逐一示范分解的动作或操作,同时给予言语讲解 在示范和讲解时,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认识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目标意向”和自己可能达到的作业水平预期。 (2)给学生提供有关动作组织和编码等方面的具体、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讲解时,恰当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一般来讲,新技能常常包含了部分学会的技能,或者新技能是若干已学会技能的不同组合。因此,通过类比分析新技能与原有技能的共同之处,使学生较快地复制原有技能的认知结构于新技能中,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能,而且有利于原有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3)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每一次示范的内容不能太多。这是因为初学者需要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和处理接收到的信息,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因新的信息量过多而超载。当超载发生时,学习便不能进行了。 (四)合理使用练习与反馈 设计变式练习题,给学生提供把分解动作结合起来进行多种练习的机会。无论是模式识别程序还是动作序列程序,只有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算是被真正掌握了。促进程序性知识向不同情境迁移的教学策略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题。例如,学生学习了“浮力”概念后,就要让他们鉴别各种存在浮力的情境,如浮在水上或沉在水下、水中或其他液体中的木头或金属的物体等;学生学习了浮力定律,让他们计算各种情况下物体所承受的浮力的大小;学习了一项动作技能后,也要让学生在变换场地、变换工具或变换对手等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等。练习时,师生可相互问答。学生通过问答可增进理解,避免失误;教师通过问答可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及时指导、矫正。 练习时,指导学生将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从而促进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身体练习是指通过实际的动手、动口、动笔等外部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练习;心理练习是指身体不实际活动,而是在头脑内对各种动作进行回忆、想象的

高师资格认证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 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①基本结构上不同。②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 是相对静止的,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③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有意识搜索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④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比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也比较慢,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⑤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程序性知识具有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式。⑥从测量的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进行测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联系①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对陈述性知识掌握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②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3、程序性知识的种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4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原型定向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B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原型操作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要使心智活动所有动作以展示的方式呈现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C要注意掌握活动的程序,并适时向下一个阶段转化D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原型内化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C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D在进行由出声道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能过迟,而应适时。 6智慧技能特征:A智慧技能的对象脱离了具体的支持物B知识技能的进程高度压缩C智慧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7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A形成条件化的知识B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C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D科学地进行练习 8、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9、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认知策略属于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心智技能属于信息加工 的过程。一般认为学习策略的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学习策略的范围大于认知策略的范围。 10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弗拉维尔(F.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和元认知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11元认知知识就是个体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观念,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认知活动的

2018年招教考试教育学相关知识

【2018年招教考试】教育学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无论什么性质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都是必考内容之一,并且在分值上始终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然而教育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掌握基本概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为大家辨析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辨析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例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从宏观的角度确立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是我国培养人才总的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例如,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联系: 都明确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才,为教育活动提供宏观指导。 区别: 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广。 其次,教育目的是针对人才培养方面国家提出的要求,而教育方针是针对我国整个教育工作提出来的要求和指导意见,除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包括如何培养以及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此外,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考题再现】

【判断题】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答案】错误。解析: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只是规定了国民接受教育后应具备的能力。因此教育方针的内容为政策性表达。 辨析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例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综上,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 三、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与学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 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并存于社会结构中。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体制决定制度;制度决定学制; 体制:谁办学; 制度:怎么办学; 学制:办多久; 四、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

第五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概念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操作步骤,如学生写字、打篮球等。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它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从基本结构上,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 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 5.从记忆存储看,陈述性知识存储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存储呈现独立的模块性,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 1.程序性知识的形成或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人们掌握的陈述性知识越牢固,越有助于程序性知识的形成 2.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或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3)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1.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种类 (一)智慧技能 也称心智技能,是将以习得的知觉模式、概念、规则运用于实际情境,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按其复杂程度将智慧技能分成五个层次: ⑴辨别⑵具体概念⑶定义概念⑷规则⑸高级规则 (二)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程序性知识。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研究人工概念中提出,他认为认知策略是个体解决思维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方法 (三)动作技能 也称运动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种类: 按动作分是否连贯,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按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变化,分为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第二节智慧技能的形成 一、慧技能形成的理论 (一)加里培林关于智慧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招教考试详细知识点-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3)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3)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1)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24)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4)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29)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37) 第一节教育目的 (37) 第二节教育制度 (45)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54)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54) 第二节学生 (65) 第三节师生关系 (68) 第五章课程 (75) 第一节课程概述 (75) 第二节课程目标 (80) 第三节课程内容 (82) 第四节课程结构 (85) 第五节课程管理 (86)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89) 第七节课程评价 (91) 第八节课程资源 (92) 第六章教学 (98) 第一节教学概述 (98) 第二节教学过程 (100)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04)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12) 第五节教学评价 (118) 第六节教学模式 (121) 第七章德育 (126) 第一节德育概述 (126) 第二节德育内容 (128) 第三节德育过程 (129) 第四节德育原则 (131) 第五节德育模式 (133)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35)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41)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141)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144)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147)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 (153)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153) 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53) 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154)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56) 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159) 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 (159)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62) 第三节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63)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最新版】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根据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可以利用以下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 (1)动机性策略 动机性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明确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去学习、注意新知识的愿望,很容易出现机械学习或只对命题做表层联结。相反,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更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新知识的表征、转化、精加工等心理过程,知识保持得也更为牢固、持久。教师在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以组织学生注意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新颖变化的实物、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讲述,合适的手势、教材中的插图、漫画等都是学生容易注意的刺激。此外也常以学习新知识之前告之其目的、意义等方法唤起学生关注和重视。 (2)复述策略 教师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复述或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可以保证新知识学习时,旧知识能顺利激活,合理利用。比如,讲授新课前以提

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旧知识,出示陈述性组织者或比较性组织者,在讲解过程中随时穿插有关的旧知识的复述,都会有利于新知识的精加工学习和旧知识的再次巩固。新学习的知识也需要复述。在讲述新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复述新知识的含义,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新知识、精加工程度如何的有效测查工具。但这种复述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阐述为佳,以防止学生养成机械照搬、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3)组织者策略 应用先行组织者可以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比较性组织者能帮助学生区分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说明性组织者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合适的或可供利用的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发现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精加工的进行,也有利于对新知识进行组织和系统化。组织者策略常常和复述策略结合在一起使用。 (4)多通道策略 所谓多通道策略是指教师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建立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使新知识利于提取的线索更多,可供精加工的信息更广泛,保持得更全面、更完整。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陈述性知识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化学陈述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有关化学概念、事实和原理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第二阶段,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意义的提取和运用。从测量学的观点看,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根据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现就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谈个人体会: 1.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教学上主要采用促进注意、促进预期、表象呈现、知识联结、成功生成、恰当复习策略。 ①促进注意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灵活应用变化的刺激特征和情绪性刺激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也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或者是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而引起无意注意。 ②促进预期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告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预期欲望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学习活动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支配,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说明所学知识及注意。 ③表象呈现的策略。表象呈现形式的知识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对言语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记忆的强度远远不如对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图表化、知识图像化、空间分布地图化的表象性转化策略。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为言语形式的知识转化为视觉形式的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过去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准确和解释清楚的知识能在多种媒体的协助下,轻而易举地在瞬间展示出来。 ④知识联结的策略。新的陈述性知识是否能获得意义,有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否能为新知识的生成提供认知框架。因此,在新知识学习前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并指导学生理清知识的两种联系:一是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当学习者学习新材料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包容范围较广的上位观念,可通过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同化新的下位观念提供一个认知框架。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观念,但他不能自发应用时,可通过设计类比性的学习材料,为其指出新学习的材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 ⑤成功生成的策略,以适当方式给学生呈现新信息。新信息要易于引起学生注意,并保持适当难度,既源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又高于学生的知识背景,以便顺利激活原有知识,积极生成意义,使学生及时获得积极的信息反馈,从中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⑥恰当复习的策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恰当地安排学习时间,并在学习中按记忆规律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时间。另外,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知识可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以促进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将主要的名词依据其内在联系,建立名词树,让学生对树的形状进行评价,并把这棵树根植在自己知识的土壤中。 2.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教学上主要采用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 ①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学习与再现的过程。如:学生为了记住某些材料,一遍遍反复多次地念、背、写等。促进陈述性知识保持的复述策略有两种:拷贝复述和重点复述。前者指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材料。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名词就主要靠拷贝复述进行记忆。重点复述主要运用在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中。 ②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指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对记忆的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学习方法。如补充材料细节、举出实例、做出推论等。做好笔记也是一种较好的精加工策略。它包括摘抄、评注、加标题、写节段概括语和结构提纲等活动。

教育心理学题库 (14)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 一、单项选择 1.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2.安德森认为,表征小的意义单元的适当形式是() A命题B表象C图式D脚本 3.安德森认为,表征较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组合的适当形式是() A命题B表象C图式D脚本 4.奥苏伯尔认为,适用于年幼的儿童以及年长的学生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的学习方式是()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5.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这种学习是()A派生归属学习B相关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6.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 7.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 8.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9.在陈述性知识的提取过程中,最重要的提取线索是() A学习情境 B主体状态 C知识的层次组织 D他人的提示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有() A知道“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 B 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 C 会讲某种语言 D有效记忆的方法E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2.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有()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B 会骑自行车 C 会讲某种语言D有效记忆的方法E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3.下列属于策略性知识的有()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B 会骑自行车C会讲某种语言D有效记忆的方法E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4.现代心理学认为,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有() A命题网络B产生式系统C表象系统D图式E命题5.关于发现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B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C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D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E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填空 1.现代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_______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著名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于1976年把知识分为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3.一般而言,知识需要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4.梅耶所说的策略性知识,相当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的。 5.现代心理学把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称作知识的。 6.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的形式表征的。

高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认识和体会

高中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认识和体会 福鼎四中周蒙钦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设计 化学陈述性知识是根据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这类知识在化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通常说的传授知识是指这类知识。由此可见,陈述性知识等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概念,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和规则。 化学程序性知识是指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和具体操作,表明学生获得了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程序性知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概念。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对他所教的知识类型加以鉴别,即确定所教的是哪类知识,使设计与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化学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的有关化学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检查这类知识的行为标准是看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问:什么是分子?原子与分子的关系?怎样使用天平?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便可以作出他们已获得了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推论。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清楚新旧知识的关系。 其实,在化学答题中,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在陈述性知识上。这一方面是因为陈述性知识大多通过概念来阐述,其中又有众多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学习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对陈述性知识的复习。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王国》,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理念世界”,就是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得人。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得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就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得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强调教育中注重人得发展(儿童成长过程得年龄分期)。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得教育思想家。 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得鼻祖,提“实验得归纳法”,1623年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提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家学论》,就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就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得思想家(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得全部艺术)。强调教育得自然性。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就是作者从事家庭教育经验得结晶;“白板说”;取消等级教育,提倡绅士教育,“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就是由于教育故”,轻视国民教育。“环境决定论”“形式教育”倡导者。 法国、卢梭——《爱弥儿》,人性本善,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远离社会影响(研究儿童)。近代启蒙主义代表人物。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深受卢梭影响“人本位价值取向”倡导者之一,“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形式教育之父”。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就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康德教育得继承者,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得奠基人”;提出“教育得最高目得就是道德与性格得完善。时间。就是传统教育理论得代表;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与心里学基础之上得教育家。最早提出“教育具有教育性”。实质教育论得代表人物。其教学模式就是: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开始教学课程。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其最有名得作品),现代教育得代言人,与赫尔巴特相对立。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得改组、改造”。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经验与教育》。“儿童中心课程论”得代表(活动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并把教育目得分为内在目得与外在目得。 苏格拉底——“产婆术”(体现得就是启发性教学原则);以其雄辩术与青年智者得回答法闻名;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得大教育家。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得《教育大纲》(1930年版),就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得教育学著作。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取代格式塔得“完形”,认为学习得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在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美国得课程改革,首先提出“发现教学”。“学科知识结构”。 苏联、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即“教育与发展”理论得倡导者。推动了苏联20世纪60年代得教学改革。 德国、瓦根舍因——倡导“范列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得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