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合集下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课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护理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化学物质、 辐射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染色 体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受 阻。
诊断标准与分期
诊断标准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 ≥20×10^9/L,骨髓中粒细胞比 例增加,并出现费城染色体阳性 等特征性染色体异常。
分期标准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
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 症细胞。
骨髓移植
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替换 病变的细胞。
药物治疗与护理
01
02
03
药物治疗
使用抗癌药物如TKI抑制 剂等。
药物管理
定期检查患者是否按时服 药,确保药物剂量正确。
药物副作用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副 作用,如感染、出血等。
放化疗与护理
放疗
使用高能量射线杀死癌细 胞。
保持皮肤、口腔、鼻腔等部位的清洁,避免外力碰撞和损伤。
出血性并发症的监测
02
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口腔、鼻腔等部位是否有出血迹象,及
时发现并处理。
出血性并发症的护理
03
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如局部压迫、冰敷
等,严重出血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心理障碍与护理
心理障碍的预防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心理 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多喝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护理方法三: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
鼓励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其他感染。
03
治疗与护理
治疗原则与方法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涉及髓系。

其特点是费城染色体(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

在成人中,CML 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为了提高对CML 的诊疗水平,特制定以下诊疗规范。

一、诊断1、临床表现大多数 CML 患者在慢性期时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脾脏肿大是常见的体征,常为巨脾。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大于 25×10⁹/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可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小于10%。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95%以上的 CML 患者可检测到Ph 染色体,即t(9;22)(q34;q11),形成BCRABL 融合基因。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检测BCRABL 融合基因,用于诊断、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

3、诊断标准(1)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增高,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脾大,Ph 染色体阳性或BCRABL 融合基因阳性,即可诊断CML。

(2)对于临床符合 CML 表现,但 Ph 染色体和 BCRABL 融合基因均阴性者,应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后,诊断为不典型 CML。

二、分期CML 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1、慢性期(1)症状: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小于 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专家共识【34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专家共识【34页】
6个月监测和治疗
完全/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
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治疗
骨髓细胞遗传学监测
6
• 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治疗
个 月
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
• 或如能耐受增加伊马替尼剂 量至600mg最高为800mg


无细胞遗传 学缓解/细胞 遗传学复发
评估依从性和药 物间相互作用
考虑突变分析
• 尼洛替尼
• 评估是否进行HSCT • 临床试验
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继续原方案, 3年后考虑停药
骨髓细胞遗传学监测
12

• 伊马替尼

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
• 继续原方案,每6个月

进行疾病评价,直到完

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未达到部分 细胞遗传学缓解
/遗传学复发
• 伊马替尼 • 评估HSCT
16
CML-CP治疗反应的定义
血液学反应(HR)
细胞遗传学反应(CyR)
2024/7/26
4
前言
现参照2010年《慢性髓性白血病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第2 版和2009年欧洲白血病网(ELN) 专家组的治疗推荐,并结合中国的 实际情况,经过30位血液学专家 研究讨论后制订了《慢性髓性白血 病治疗专家共识(2010版)》。
2024/7/26
5
CML治疗推荐策略-1
3个月监测和治疗
CHR,且有CyR
继续原剂量伊马 替尼治疗
包括骨髓细胞遗传学和 血液学监测
3
个 月
CHR, 无任何CyR
如能耐受增加伊马替尼剂量 至600mg最高为800mg


血液学未缓解 或血液学复发
评估依从性和药 物间相互作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防与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防与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预防与治疗 哎呀,说起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可不是个能让人轻松的话题。但咱也别怕,了解多一点,心里就有底,应对起来也能更从容。

先来说说这病是咋回事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单说就是白细胞中的粒细胞出现了问题,不受控制地增长,把正常细胞的空间都给占了。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学生越来越多,把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位置都给挤了,那整个班级不就乱套了嘛。

我之前有个亲戚,不幸就得了这病。一开始,就是觉得特别容易累,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我们都以为是他工作太累了,没休息好。可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对劲,脸色也变得苍白,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那得了这病,可咋治呢?现在的医疗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就像派来的“特种部队”,专门去对付那些异常的粒细胞。还有骨髓移植,这就像是给身体来一次“大换血”,找到合适的骨髓,让新的“健康细胞部队”入驻身体,重新恢复秩序。

说到药物治疗,那得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吃药。我那亲戚刚开始吃药的时候,整个人都很紧张,每天定好闹钟,生怕错过了吃药的时间。有时候他还会跟我们念叨:“这药啊,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可不敢马虎。”慢慢地,药物起作用了,他的症状开始缓解,精神也好了一些。 除了治疗,预防也特别重要。这就像是给身体修筑一道坚固的城墙,把疾病挡在外面。首先得有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别熬夜,那简直就是在给身体“捣乱”。按时睡觉,让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能好好休息,养足了精神才能更好地工作嘛。

饮食也得注意,别总吃那些油腻、辛辣的东西。多吃点蔬菜水果,就像给身体补充“弹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去抵抗外敌。我那亲戚生病后,家里的饮食都变了样,以前爱吃的大鱼大肉少了,餐桌上多了各种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还有啊,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别整天坐着不动,出去走走,跑跑步,打打球,让身体活动起来,血液循环才能更顺畅。就像一条河流,如果不流动,就会变得浑浊,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精品文档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PT精品文档

3
CML在不同国家、不同地 区和不同种族发病不尽相 同,在欧美西方国家,发 病率约为1/10万。在我国 则约为0.36/10万,占白 血病病人的20%,占慢性 白血病的95%。各年龄组 均可发病,中位发病率年 龄为45-50岁,男性多于 女性
4
2
CML病因及发病机制
5
病因及发病机制
1
2
3
4
较公认的因素 是电离辐射 (放射性药 物、放射治 疗、X线诊断和 治疗及γ射线的 接触),暴露 于辐射的人群 有较高的CML 发病率
• 起病缓慢,其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 期、慢性期、加速器及急变期4个阶 段,多数患者是在症状出现之后方 去就诊并得以诊断。只有极少数人 在体检和因为其他原因检查血液时 才发现血液异常,此时脾脏可能已 有轻度肿大或不大。
9
临床表现:慢性期
• 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乏力、头晕、腹部不适等表现,也可出现全身不 适、耐力减低、恶心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基础代谢增高的特点,如怕 热、盗汗、多汗、体重减轻、低热、心悸和精神紧张等。
手段 • TKI的出现,让CML成为
可以管理的疾病
减瘤治疗
靶向治疗
•随着二代TKI的问世,追求更多获益的呼声 越来越高……
•科学家合成一种强效ABL抑制剂—GCP57148B, 1994年格列卫治疗CML临床试验结果公布,为CML治 疗带来重大变革,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1992年建议使用ABL抑制剂治疗CML
• 严重的血小板缺乏引起出血趋势加重,甚至发生脑出血而 死亡
12
CML急变病程
患者具有髓性变的平均病程为2个 月,很少超过6个月。 而具有淋巴细胞急性变的患者平均 病程约6个月,超过10个月罕见。 个别病人进入急变期可因缓慢的造 血异常改变及髓外急性变而不迅速 累及骨髓,生存期可达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or myeloid) leukemia (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 (CG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其症状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特点为由于骨髓干细胞失常而导致的,髓细胞的加速且失控地增长,以及髓细胞在血液中的过度积累。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前体过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所有年龄阶段都有发生,但在20~50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其年发病率为0.1~0.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占成年白血病患者的15~20%。我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0000例。使用传统治疗,病人患病后1~1.5年内由慢性期进入加速期,3~6个月后,进入急变期并死亡,另外有20~25%的病人不经过加速期而直接进入急变期。病人平均存活时间为三年,少于20%的病人能存活五年以上。

二、Bcr-Abl癌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元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9号染色体长臂与22号染色体长臂的异位。临床上以费城染色体,即由于染色体异位而异常短小的9号染色体,为特征。由于此种异位,Bcr基因与Abl基因并置在一条染色体上形成Bcr-Abl(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Abelson leukemia)癌基因,其编码产生了致癌的Bcr-Abl融合蛋白。这种Bcr-Abl融合蛋白是一种构成性激活的酪氨酸激酶,能导致细胞癌变。而Bcr-Abl激酶也成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分子药物的主要靶点,通过抑制其活性,可达到控制及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目的。

三、人类发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的过程 由于只作用于Bcr-Abl相关蛋白,Bcr-Abl激酶抑制剂以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成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已有伊马替尼、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博舒替尼和普纳替尼等五种Bcr-Abl激酶抑制剂上市。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部分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了耐药性。伊马替尼耐药的产生主要与BCR-Abl激酶的突变有关,目前已证实的BCR-Abl突变有15种,包括Y253H、E255V、F359V、T315I等在内,其中T315I在突变中占的比重最大,达20%的耐药程度,且耐药程度最高。随后开发的一系列药物如博舒替尼、巴菲替尼、塞卡替尼等也都对该突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如果患者反复使用达沙替尼和尼罗替尼等二代激酶抑制剂(TKI),T315I突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开发针对T315I突变有效的TKI已迫在眉睫,为克服耐药性以及毒副作用问题,多种新型Bcr-Abl选择性抑制剂正在开发中。

本报告所依托的课题就是通过分析已上市的以及开发中的Bcr-Abl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及其与蛋白的结合模式,通过生物电子等排,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合理设计方法,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抗T315I突变的Bcr-Abl抑制剂,并与生物学家和药理学家合作,进行结构优化,构效关系研究,以及药理、药代性质等成药性评价。 1.已上市的治疗CML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1.1伊马替尼(Imatinib,Glivec®,STI571) 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化合物名:STI571)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发的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选择性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伊马替尼通过竞争性地抑制ATP与Bcr-Abl激酶的结合,阻止Bcr-Abl激酶磷酸化激活,从而抑制CML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由于伊马替尼靶向CML癌细胞特有的Bcr-Abl激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临床研究表明,伊马替尼能使95%的慢性期病人,53%的加速期病人以及15%的急变期病人得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于2001年5月,获美国FDA加速审批通过上市。上市后作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应用于临床,用药病人平均5年生存率达88.7%。伊马替尼的成功证明了采用合理药物设计,分子靶向的,治疗特定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药物开发策略是切实可行的。为药物研发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指明了方向。

然而,随着伊马替尼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部分CML病人对伊马替尼天然耐受;另一部分病人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获得性耐药。在伊马替尼用药42个月后,16%的慢性期病人、大部分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产生耐药而复发。耐药的主要原因是Bcr-Abl激酶的突变所导致的ATP口袋形状及电性的改变阻碍了伊马替尼的结合。目前已发现的Bcr-Abl激酶点突变达一百多种,其中T315I突变在突变中占的比重最大。

1.2尼罗替尼(Nilotinib,Tasigna®,AMN107) 尼罗替尼是瑞士诺华公司为克服伊马替尼耐药问题所开发的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07年被FDA批准作为CML二线治疗药物上市,用于治疗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CML。在2010年6月被批准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治疗新发病例。对于野生型Bcr-Abl,尼罗替尼表现出比伊马替尼强20倍的细胞抑制活性,而且尼罗替尼对于大部分的伊马替尼耐药突变型有抑制作用。然而,对主要突变T315I尼罗替尼无显著抑制作用。

1.3达沙替尼(Dasatinib,Sprycel®,BMS-354825) 达沙替尼是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Src/Abl双靶点抑制剂。与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只抑制非活化态(DFG-out)Bcr-Abl激酶不同,达沙替尼不仅能抑制非活化态激酶,而且能抑制活化态(DFG-in)激酶。其对野生型Bcr-Abl激酶的抑制活性是伊马替尼的325倍和尼罗替尼的16倍,且对除T315I外的大部分突变保持抑制作用。2006年,FDA批准达沙替尼作为二线药物上市,治疗对于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病例。2010年10月,经FDA批准成为治疗CML的一线药物。

1.4博舒替尼(Bosutinib,Bosulif®,SKI-606) 博舒替尼是Bcr-Abl/Src/Stat-5抑制剂,2011年由辉瑞公司在欧洲上市,用于治疗慢性期CML。在临床试验中,用药24周,有31%的病人获得主要细胞学缓解。平均用药24.2个月后,86%的病人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 53%的病人获得主要细胞学缓解(其中41%获得完全细胞学缓解)。用药两年,有79%的病人无病情恶化,92%的病人存活。博舒替尼对大部分的Bcr-Abl突变型有效,但对T315I无效。2012年,美国FDA批准了该药的上市,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治疗其他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的费城染色体阳性CML。

1.5普纳替尼(Ponatinib,Iclusig®,AP24534) 基于良好的ADME性质以及临床试验数据,普纳替尼已作为抗耐药Bcr-Abl抑制剂,于2012年12月,获FDA加速审批上市,用于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普纳替尼是目前上市药物中唯一能抑制Bcr-Abl T315I突变型的抑制剂。

2.抗T315I突变类的CML治疗药物研究 2.1 什么是T315I突变 “守门人”残基苏氨酸,是在多种酪氨酸激酶中常见的,位于激酶催化域旁的重要残基。它控制着小分子抑制剂进入活性口袋的通路。在Bcr-Abl激酶中,315位的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称为T315I(Threonine to Isoleucine at 315 position)突变。

2.2 T315I突变导致耐药 在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CML病人中,有15~20%检测到了T315I突变。早期研究认为,T315I突变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是由于突变后减少了一个与药物作用的氢键并增大了药物与伊马替尼的位阻作用。然而,最新分子动态模拟研究表明,氢键个数的减少并不是T315I伊马替尼耐药的主要原因,为适应突变残基而发生的蛋白构象调整才是导致伊马替尼亲和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2.3 针对T315I突变的CML治疗药物研究 目前,上市药物中,只有最新上市的普纳替尼能抑制该突变。其它该突变抑制剂尚在开发中(进入临床的抗T315I突变Bcr-Abl抑制剂活性及分类见表1-1)。

表1-1.进入临床的抗T315I突变Bcr-Abl抑制剂 结合口袋 抑制剂 IC50(nM) 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试验号 野生型 T315I 突变型 活性构象

ATP口袋 PHA-739358 21 2 II期 NCT00335868

VX-680 10 30 终止 NCT00405054 AT9283 <5 <5 终止 NCT00522990 非活性构象

ATP口袋 Ponatinib 0.37 2 上市 NCT01207440

变构口袋 Rebastinib 5.8 7.9 I/II期 NCT00827138

3、开发中的CML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小分子靶向药物 虽然尼罗替尼,达沙替尼和博舒替尼成功提高了对野生型Bcr-Abl激酶的抑制活性,并能有效抑制对大部分伊马替尼耐药的突变型。然而,对于位于激酶口袋入口的,占所有突变15%~20%的T315I突变却束手无策。目前,除刚上市的普纳替尼外,没有其它上市药物能够有效抑制T315I突变型。各大制药公司竞相开展了多项药物研发工作(大部分针对T315I突变型),下面简单介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Bcr-Abl抑制剂。

3.1 PHA-739358 PHA-739358(Danusertib,Jonsson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为吡咯并吡唑类化合物,PHA-739358最初由辉瑞公司开发,意图是作为激酶Aurora A、B和C的抑制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新研究表明,PHA-739358能够抑制野生型Bcr-Abl激酶,并且对T315I突变型的抑制活性达5nM。通过对其与Bcr-Abl T315I突变型激酶的共结晶研究表明,PHA-739358适应了异亮氨酸至苏氨酸的突变,结合于活化态激酶的ATP口袋。2006年,PHA-739358进入临床二期试验,用于治疗包括T315I突变型在内的CML。

3.2 VX-680 VX-680(Tozasertib,MK-0457,Merck)是另一个被发现有Bcr-Abl激酶活性的Aurora激酶抑制剂,对野生型以及T315I突变型Bcr-Abl的IC50分别为10 nM and 30 nM。蛋白晶体学研究表明,VX-680亦结合于活化态Bcr-Abl激酶。2006年,VX-680进入临床I/II期试。但由于其具有引起心脏QTc间期延长的副作用,目前已暂停临床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