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的合成综述

合集下载

利奈唑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㊀ ㊀
㊀ ㊀ ㊀
自 然 科 学 版 44 卷 ㊀ 第 4期 ㊀ 2017 年 第
辽 宁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4㊀ No. 4㊀ 2017
利 奈 唑 胺 及 其 衍 生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㊀ ㊀ 自 辽 宁 大 学 学 报 2017 年 ㊀ ㊀ 然 科 学 版 [ ]. 然 耐 万 古 霉 素 葡 萄 球 菌 、 耐 青 霉 素 肺 炎 球 菌 和 厌 氧 菌 均 有 抗 菌 活 性 而 , 在 利 奈 唑 胺 应 用 于 临 床 治 . 疗 后 不 久 , 便 出 现 了 对 其 耐 药 的 菌 株 , 因 此 研 究 人 员 对 其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结 构 改 造 奈 唑 胺 是 一 种 具 有 唑 烷 酮 结 构 的 药 物 ( 如 图 , 结 构 分 为 、 和 分 , 其 中 , ㊀ ㊀ 利 1) A环 B环 C环 3部 的 唑 烷 酮 以 及 象 为 活 性 必 需 基 团 , 子 引 入 酰 胺 、 硫 代 酰 胺 、 硫 代 氨 基 甲 酸 酯 A环 C5 位 R构 5位 C原 多 为 苯 环 , 利 用 生 物 电 子 等 排 原 理 可 替 换 成 吡 啶 环 和 或 硫 脲 , 通 常 可 提 高 药 物 的 体 外 抗 菌 活 性 ; B环 吡 咯 环 , 但 替 换 后 的 衍 生 物 仅 对 分 枝 杆 菌 有 明 显 抑 制 作 用 , 若 换 为 其 他 杂 环 , 对 于 常 见 的 革 兰 阳 性 菌 活 性 均 大 大 降 低 , 苯 环 上 由 吸 电 子 基 团 氟 原 子 取 代 , 常 见 的 包 括 单 氟 、 双 氟 、 三 氟 取 代 或 无 氟 取 代 , 其 为 吗 啉 环 , 不 是 对 细 菌 核 糖 体 起 作 用 的 C环 中 双 氟 取 代 的 活 性 较 高 , 能 显 著 增 加 化 合 物 的 抗 菌 活 性 ; C环 C环 对 其 抗 菌 活 性 影 响 较 小 , 所 以 对 进 行 改 造 意 义 最 大 , 是 结 必 需 基 团 , 用 不 同 的 官 能 团 替 代 [ ] 构 优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位 点. 利 奈 唑 胺 的 结 构 修 饰 包 括 : 改 变 结 构 单 元 与 的 连 接 方 式 ; 或 者 将 吗 啉 环 的 子 C环 C环 B环 O原 C原 替 换 为 子 , 在 所 替 换 的 位 点 上 连 接 新 的 取 代 基 , 如 羟 基 、 甲 氧 基 、 卤 素 等 , 所 得 化 合 物 较 利 奈 唑 胺 相 比 , 对 粪 肠 球 菌 和 万 古 霉 素 中 度 耐 药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有 双 重 活 性 ; 此 外 , 诸 如 其 他 一 些 呋 喃 环 、 吡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环 状 磺 酰 胺 替 换 吗 啶 、 吡 唑 、 氮 唑 、 吲 哚 、 噻 吩 并 吡 啶 及 哌 嗪 等 杂 环 均 可 替 换 吗 啉 环 啉 环 后 所 得 化 合 物 在 抗 革 兰 氏 阳 性 菌 、 甲 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等 方 面 具 有 与 利 奈 唑 胺 相 当 或 更 高 的 [ ] 活 性. 近 年 来 , 针 对 利 奈 唑 胺 的 结 构 改 造 已 进 入 临 床 研 究 的 新 型 药 物 主 要 包 括 雷 得 唑 来 C环 ( 、 泰 地 唑 胺 ( 、 四 种 对 几 种 化 合 物 进 行 综 述 如 下 : Radezolid) Torezolid) PNU - 100480、 RWJ - 416457 这 .现 334 ㊀ ㊀ ㊀

利奈唑胺耐药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利奈唑胺耐药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利奈唑胺耐药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等真菌性疾病。

然而,随着利奈唑胺的广泛应用,利奈唑胺耐药现象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该药物的疗效和临床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规范利奈唑胺的使用和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扩散,制定利奈唑胺耐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重要性、制定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利奈唑胺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针对利奈唑胺耐药标准这一课题进行概述,介绍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以及利奈唑胺耐药现象的发展和影响。

同时,阐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引导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将进一步探讨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分析利奈唑胺耐药现象的发展和影响,重点讨论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重要性和制定原则。

通过各种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分析利奈唑胺耐药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强调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并展望未来利奈唑胺耐药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同时,提出未来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利奈唑胺耐药标准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重要性和制定原则,旨在加深对利奈唑胺耐药现象及其对临床应用的影响的理解。

通过对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在使用利奈唑胺时的决策,减少耐药性发展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在制定利奈唑胺耐药标准的原则方面,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指导,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今后的利奈唑胺耐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2.正文2.1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真菌活性。

利奈唑胺注射液说明书

利奈唑胺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利奈唑胺注射液汉语拼音:linaianzhusheye【成份】利奈唑胺【性状】注射液的非活性成分为枸橼酸、葡萄糖和水。

钠离子含量为0.38mg/mL(相当于300mL输液袋中含5mEq;100mL输液袋中含1.7mEq)。

利奈唑胺注射液为无色至淡褐色的澄明液体,为供单次使用的、即用型的软塑料输液袋,外包装铝膜袋,输液袋和接口不含乳胶。

【适应症】本品用于治疗由特定微生物敏感株引起的下列感染: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并发的菌血症。

院内获得性肺炎,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或肺炎链球菌(包括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或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起。

尚无斯沃用于治疗褥疮的研究。

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存在革兰阴性致病菌感染,临床上应考虑进行联合用药。

非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或化脓链球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多药耐药的肺炎链球菌[MDRSP]是指对于如下2种或更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生素包括:青霉素、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和SMZ/TMP),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株)所致。

为减少细菌对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保持斯沃及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斯沃应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当获悉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应当考虑选择或调整抗菌治疗。

如缺乏这些资料,当地的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状况可能有利于经验性治疗的选择。

【规格】 300ml:600mg【用法用量】1、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伴发的菌血症、院内感染的肺炎(指特定的病原体,见适应症):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每12小时600mg,静脉注射或口服;儿童患者*(刚出生至11岁):每8小时按10mg/kg 静脉注射或口服。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的功能主治

利奈唑胺的功能主治

利奈唑胺的功能主治简介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内的酯酶系统,阻断真菌合成麦角二酸,从而对真菌产生杀菌活性。

利奈唑胺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在多种真菌感染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功能主治利奈唑胺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真菌感染。

下面将介绍利奈唑胺在不同真菌感染中的功能主治。

1. 念珠菌感染利奈唑胺对念珠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念珠菌是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体,在口腔、阴道等部位引起感染。

利奈唑胺可以通过抑制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念珠菌感染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口服片或局部麻痹剂治疗念珠菌感染。

2. 皮肤真菌感染利奈唑胺也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红斑、脱屑等。

利奈唑胺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并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症状,恢复皮肤健康。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3. 呼吸道真菌感染利奈唑胺在治疗呼吸道真菌感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呼吸道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例如白血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利奈唑胺通过口服等途径进入体内,抑制呼吸道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4. 深部真菌感染利奈唑胺还可以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常见于器官移植、白血病等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真菌进入体内并引起感染。

利奈唑胺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杀死真菌并减轻感染症状。

临床上常用利奈唑胺等药物进行治疗。

5. 其他真菌感染除上述病症外,利奈唑胺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真菌感染病症,如病毒性肺炎、结核病等。

利奈唑胺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可以对多种真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病原体及药物耐药情况来确定。

注意事项1.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真菌感染时,应遵医嘱使用,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频率进行用药。

2.在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应监测肝功能和肾功能等,以确保药物安全。

3.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及耐糖肽类金葡菌(GISA)等感染的发生率迅速上升[1]。

由于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倍受关注。

近年研制的喹奴普丁-达福普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等新型抗生素使因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幅减小。

本文综述了利奈唑胺治疗多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苗 丽,邓万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衡阳 421002)摘要: 利奈唑胺是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可口服,也可静脉应用。

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00%,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在心脏瓣膜或赘生物上其局部浓度亦高。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虽然体外试验表明利奈唑胺主要是抑菌性的,但其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如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有抗菌活性。

已经证实,利奈唑胺能有效治疗动物模型实验性IE。

利奈唑胺治疗人类IE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报道。

一般来说,利奈唑胺耐受性好。

长期治疗偶可引起可逆性骨髓抑制,如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最近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的指南建议,虽然利奈唑胺不作为IE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株引起的IE,尤其对“标准疗法”有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生素者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革兰阳性细菌;心内膜炎;利奈唑胺;糖肽中图分类号:R9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7)06-0272-05Progress in Linezoli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MIAO Li , DENG Wan-jun(Affiliated Nanhua Hospital,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Abstract: Linezolid, a new oxazolidinone antibiotic that demonstrates a hundred percent of oral bioavailability, has been clinically available in both oral and intravenous formulation. It pos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tissue penetration, even in cardiac valves and vegetations, which allows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biotic to be achieved. Linezolid has no cross-resistance with other classes of antibiotics. Despite in vitro the drug appears to be predominantly bacteriostatic, it shows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including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It has shown the efficac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in animal models, but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human IE case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Overall, linezolid is well tolerated. Ra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versible myelosuppression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linezolid therapy. The guidelines published recently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recommend linezolid a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E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se patients who can not tolerate glycopeptides, or to whom standard therapy is contra-indicated or unsuccessful.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Key words: gram-positive organisms;endocarditis;Linezolid;glycopeptides·药学进展·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苗丽,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利奈唑胺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76例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76例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76例分析重症肺炎是严重威胁婴幼儿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重症肺炎不易控制的重要原因,利奈唑胺(Linezolid)是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恶烷酮类抗生素,由于该药的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在临床对感染的治疗已显示出优势[1]。

尝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12月收治婴幼儿重症肺炎患者76例。

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2]。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15天~2岁9个月;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5天~2岁8个月。

两组患儿均有发热,体温最高39.5℃,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烦躁、三凹征、肺部喘鸣和湿啰音。

病程2天~半个月。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2.5~23.0)×109/L,淋巴细胞0.4~0.7。

X线表现主要以双肺纹理增重,点片状阴影,肺气肿,其中2例呈节段性肺炎的改变。

治疗方法:两组均按照婴幼儿重症肺炎诊疗常规,采用抗感染,镇静祛痰平喘,吸痰、吸氧、纠正心衰、呼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及支持治疗等。

治疗组给予利奈唑胺(商品名:斯沃)600mg静滴,12小时/(次·日),疗程7~14天。

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肾功能无异常患儿给药剂量10mg/kg,每8小时1次。

肾功能异常患儿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并监测血万古霉素药物浓度,维持万古霉素血药浓度10~15μg/ml,峰浓度30~40μg/ml。

疗程7~14天。

观察指标:主要观测指标有婴幼儿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标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

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计算临床有效率,判断临床疗效;结合痰培养结果,按病原菌清除、假设清除、未清除、替换和再感染5级评定计算病原菌清除率,判定细菌学疗效;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统计总例数计算百分比。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细则利奈唑胺是一种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结核分枝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1、NMPA批准的适应证利奈唑胺用于严重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MSSA)、医院获得性肺炎(MSSA、MRSA、肺炎链球菌)、非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化脓性链球菌)、复杂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MSSA、MRSA、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VRE)。

2、超说明书用药WHO在2016年的《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其归为MDR-TB的核心治疗药物。

2019年的《WHO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利奈唑胺调整到治疗耐药结核病A组的核心药物。

3、利奈唑胺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作用于50S亚基上核糖体23S结合位点(P位点),抑制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最终产生抑菌作用。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有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在内毒素或病原体的刺激下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免疫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

4、利奈唑胺药动学特点(1)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100%,不受食物、抗酸药物影响。

口服1-2h 可达Cmax,口服峰Cmax约12~21mg/L。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静脉给药Cmax 约13~15 mg/L。

(2)分布:利奈唑胺为亲水性抗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31%,表观分布容积40~50L。

在肺上皮细胞衬液、肺泡巨噬细胞渗透性良好,在皮肤及软组织药物浓度高,同时其脑脊液穿透性较好。

(3)代谢:主要经肝脏代谢(50%~70%),但不通过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也不抑制人体细胞色素同工酶活性。

在体内代谢为两个无活性产物(氨基乙氧基乙酸、羟乙基氨基乙酸)。

(4)排泄:利奈唑胺约35%以原型经肾排泄,非肾脏清除率为65%;t1/2为3.5~6h。

5、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监测(1)监测原因:利奈唑胺的药品说明书推荐成人标准剂量为600 mg q12h,说明书建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