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抗MRSA抗菌药物

常见抗MRSA抗菌药物

罕有抗MRSA抗菌药物之五兆芳芳创作
众所周知,目前细菌耐药日渐加重,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加上病原学的变迁,我们仍然面临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流行规模广、治病力强、病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病原菌.人体一旦传染,特别是抵抗力下降的患者如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较长时间应用光谱抗菌药物的患者和老年人,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毒血症等,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如治疗不实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笔者对比了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三种抗
MRSA抗菌药物的根本信息,以供临床使用时参考.
对于最罕有的医院取得MRSA传染,我们不但要公道的使用抗生素,更要注重增强全院控制传染的环节办理,如手卫生办理、增强无菌操纵、消毒隔离和耐药菌防控、缩短术前住院时间、控制住院时间、控制根本疾病、纠正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控制患者术中血糖水平、重视手术中患者保温等综合措施,从而下降医院传染的产生率.
参考文献:
1.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药品说明书.
2.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种抗革兰阳性菌药物比较ppt课件

四种抗革兰阳性菌药物比较ppt课件

Page 9
? 分布
药物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替加环素
药代动力学
LOGO
分布特征
组织分布取决于膜的渗透性而不是组织流量,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有助于 提高药物转运,与白蛋白的结合为55%,能渗透进入骨髓、骨组织、关节液 和腹水中,脑膜炎时能渗透进入脑脊液。
与白蛋白的结合为90~95%,组织分部迅速,尤其是皮肤和骨,随后在肾、 支气管、肺和肾上腺达高浓度,可能进入白细胞提高其抗菌活性,不进入红 细胞、脑脊液和脂肪。
?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
LOGO
不良反应: 腹泻 骨髓抑制:贫血、白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ALT升高
监护措施: 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检查,尤其是用药超过两周或用药前已有骨髓抑制,
或合并应用能导致骨髓抑制的药物,对发生骨髓抑制或骨髓抑制恶化的应考虑停 用。监测肝功能。
Page 15
其他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加等,发生率低
监护措施:控制滴速、血药浓度监测,监测听力、肝肾功能,避免与其 他耳、肾、肝毒性药物联用,定期复查血常规
[3]陈佰义 , 管向东 , 何礼贤 , 等.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1 版)[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 2011, 30(8): 561-573. [4]Rybak M, Lomaestro B, Rotschafer JC, el al.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in adult patients: a consensus revie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nd th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harmacists[J].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9, 66(1): 82-98.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对...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对...

组织穿透性差,如不 组织穿透性差,如不能 能穿透血脑屏障 穿透血脑屏障 对肠球菌耐药 对肠球菌敏感
给药方式
需静脉给药,2-4次/ 日,肌注疼痛,口 静脉或肌肉注射,1次 服制剂仅用于结肠 /日 炎(对其他感染类型 无效)
静脉/口服两种剂型可 相互替换使用(口服吸 收率达100%)
• 上市时间尚短,不良反应未充分暴露,已有耐药 菌株报道 • 在2009年全国医保目录中,其口服、注射剂型均 表示限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或不可耐受的重症感染 使用。
综合比较
万古霉素
作用机制 分子结构 不同 耐药性 抑制细胞壁合成
替考拉宁
抑制细胞壁合成
利奈唑胺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 成 组织穿透性强,可穿透 血脑屏障 对肠球菌活性强
优点
• 利奈唑胺转移性好,强大的组织/体液穿透能力, 尤其是在肺、骨、中枢神经系统等 • 面对院内获得性肺炎,利奈唑胺是第一选择 • 利奈唑胺作为新一代全合成的抗菌素,与其他革 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且对需氧革兰 阳性球菌作用强大 • 单独给药,目前没有治疗MRSA联合使用的报道
不足
• 疗效确切但治疗成本高昂
药代动力学
• 口服不吸收,肌注后生物利用度为94%。 • 与蛋白的结合为90-95%,能迅速分布到组织中, 尤其是皮肤和骨,随后是肾、支气管、肺,肾上 腺达到很高的浓度。 • 体内分布较万古霉素广,在胆汁中也有浓度。 • 半衰期呈两相分布,半衰期分别为0.3和3小时。 • 较难透过血脑屏障。
临床适应症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传统治疗
• • • • 一代头孢 二代头孢 四代头孢 碳青霉烯类
有效药物
而对于MRSA则传统的头孢菌素类无能为力
碳青霉烯类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效果比较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效果比较

血管患者中进行试验,并扩大样本量,以多维度的观察指标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以PEAR1(rs12041331)基因型为导向,进而来指导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达到个体化应用的目的。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1]严浩,陈莉,毛士龙.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医药前沿,2020,10(2):10-11.[2]姚懿.中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2017:1-98.[3]彭文星,冯频频,石秀锦,等.阿司匹林抵抗的基因多态性及个体化治疗[J].中国药房,2016,27(23):3172-3174.DOI:10.6039/j.issn.1001-0408.2016.23.02.[4]鲁燕,徐炳欣,郭明拴.PEAR1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与相关性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2):188-191.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9.02.15.[5]Gasparyan AY,Watson T,Lip GY.The role of aspirin in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implications of aspirin resistance[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9):1829-1843.DOI:10.1016/j.jacc.2007.11.080.[6]Backman JD,Yerges-Armstrong LM,Horenstein RB,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reveals aspirin-dependent effect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Pathways[J].Clin Transl Sci,2017,10(2):102-109.DOI:10.1111/cts.12438.[7]楚明明,王强,张喆,等.西南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效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9,28(18):15-17.DOI:10.3969/j.issn.1006-4931.2019.18.006.[8]Lewis JP,Ryan K,O'Connell JR,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PEAR1i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Circ Cardiovasc Genet,2013,6(2):184-92.DOI:10.1161/CIRCGENETICS.111.964627.[9]杨阿莉,胡亚梅,向莉,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阿司匹林抵抗及PEAR1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1-5.DOI:10.12083/SYSJ.2019.01.001.[10]边林,张丽芳.抗血小板药物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聚集率相关性研究[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3):4-7.DOI:10.3969/j.issn.1671-3141.2020.53.002.[11]高富强.CYP2C19、PEAR1基因多态性检测在PCI 术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6.[12]赵亚子.CYP2B6,B4GALT2基因多态性及生化学因素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7:1-44.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 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效果比较袁慧姣韩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沈阳110032通信作者:袁慧姣,Email :【摘要】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引起的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omplex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cSSTIs )的临床效果。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

文献饱览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时间:2015-04-30 16:54:25来源:丁香园作者:风影相随葡萄球菌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病源微生物之一。

1880 年,苏格兰外科医生Ogston 从临床脓汁标本中分离出了葡萄球菌,根据其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将其形象地命名为葡萄球菌(Staphylo 在希腊语中意为一串葡萄)。

后来,将产生金黄色脂色素和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

长期以来金葡菌始终是导致各类临床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其分离率在许多类型的临床感染病原菌中位居前列,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病原菌之。

MRSA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是金葡菌中耐药性最强的一部分,万古霉素及其同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金葡菌感染,特别是MRSA 感染仅有的几种有效的抗生素,那我们今天就从万古霉素开始说起。

一、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

有50 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耐药菌株少,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 (也有文献报道99% )。

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

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

万古霉素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成人1次0 . 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一一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 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 有抑制作用等。

三种抗阳性菌药物比较

三种抗阳性菌药物比较

胺疗效并未超越万古霉素。
精品课件
13
ZYVOX 产品说明书信息 Distributed by Pfizer Pharmacia&Upjohn Company Divison of Pfizer Inc,NY,NY10017 LAB-
0319-16.0
Vancocinpro20091218
linezolid versus Vancomycin or Teicoplanin
ECCMID 2009, 1637
Vancocinpro20091218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院内肺炎疗效相当
60
50
40
% 30
20
10
0 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
在利奈唑胺提交给FDA的临床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治疗医院内肺炎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用万古霉素和利奈唑
胺进行对照显示万古霉素可评价临床疗效为60%,利奈唑胺可评价临床疗效57%,二者疗效相当,利奈唑
Vancocinpro20091218
国内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保持 敏感率
全国主要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属敏感率监测 (Mohnarin) 2008
(n=5981) (n=10409)
肖永红,王 进,赵彩云等,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51-1056
Vancomycin
MICr
MIC90
<0.25-2
1
0.5-2
1
0.5-2
1
0.25-2
1
<0.25-4
2
0.5-2
2
0.5-2
2
0.25-2

几种常用抗MRSA药物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中的疗效比较_童皖宁

几种常用抗MRSA药物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中的疗效比较_童皖宁

几种常用抗MRSA药物在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中的疗效比较童皖宁,卓安山,曹玉书,徐世林(解放军第411医院呼吸内科,上海200081)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万古霉素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间肺部MRSA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132例,分成四组:A组(利奈唑胺组)29例,B组(替考拉宁组)34例,C组(夫西地酸组)32例,D组(万古霉素组)37例,对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结果临床有效率:A组86.21%、B组73.53%、C组62.50%、D组83.78%,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方面:A组89.66%、B组70.59%、C组65.63%、D组89.19%,C组分别与A、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A组34.48%、B组35.29%、C组25.00%、D组48.65%,C组显著优于D组(P<0.05)。

结论对于MRSA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疗效显著优于夫西地酸;而夫西地酸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此类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抗MRSA药物;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夫西地酸;万古霉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2.06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2-0124-04Clinical comparison of several common anti-MRSA antibiotic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 Tong Wan-ning,Zhuo An-shan,Cao Yu-shu,Xu Shi-l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PLA411st Hospital,Shanghai20008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inezolid,Teicoplanin,Fusidic and Vanco-mycin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to July2012,a total of132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 of MRSA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for clinical analysis.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inezolid in Group A(n=29),Teicoplanin in Group B(n=34),Fusidic in Group C(n=32)and Van-comycin in Group D(n=37).The effectiveness,bacteria clearance rate and side effect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four groups.Results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86.21%in Group A,73.53%in Group B,62.50%in Group C and83.78%in Group D;the clearance rate of bacteria was89.66%,70.59%,65.63%and89.19%,respectively.Group A or D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C(P<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34.48%in Group A,35.29%in Group B,25.00%in Group C and48.65%in Group D.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up D(P<0.05).Conclusion Linezolid or Vancomycin is better than Fusidic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lung infection of MRSA,but Fusidic has obvious security benefits than the former.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la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m.Key words:anti-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tibiotic;Linezolid;Teicoplanin;Fusidic;Vancomycin;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lung infection;elderly patient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导致耐药细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 三者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 三者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关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比较一.万古霉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天然抗生素,是第一个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生素,也是糖肽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50年临床应用经验,是治疗MRSA/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迄今国内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但国外已有发现。

1.抗菌谱: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

革兰阳性杆菌:棒状杆菌。

厌氧菌,艰难梭菌对革兰阴性菌没有活性。

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的作用比替考拉宁强。

2.药代: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

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

3.适应症: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

万古霉素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

成人1次0.5g,每6小时1次,(每日量不可超过4g)。

单独给药: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

联合用药:泰能联合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严重颅内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头孢硫脒与万古霉素联合应用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明显加强,MIC明显降低;丹参酮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丹参酮对MRSA有抑制作用等。

4.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较大,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征”5.用法:药品口服不吸收,静滴时必须先用注射用水溶解,滴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静滴过快有皮肤反应,浓度过高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可致剧烈疼痛,故不可肌注;在近十几年被公认为治疗MRSA的一线药物,目前为止全球耐药株只有9珠。

全球耐药监测球菌敏感率高达98% (也有文献报道99%),主要原因是三重杀菌机制:1.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2.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3.抑制细菌浆内RNA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霉 素
四、排泄
肾清除率为1.09~1.37 mL/(kg•min) 90%以原型经肾清除,微量经胆汁消除 普通血透与腹透均不能清除
替考拉 宁
利奈唑 胺
几乎全部所给予的替考拉宁量原型从尿液中排出。
非肾脏清除率约占利奈唑胺总清除率的65%。 稳态时,约有30%药物以利奈唑胺的形式、40%以 代谢产物b的形式、10%以代谢产物a的形式随尿排 泄。 利奈唑胺的肾脏清除率低(平均为40ml/分钟)。
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 ⑴与输注速率相关的不良反应:<30分,荨麻疹,面部潮红、红斑、 低血症、心动过速以及红人综合症 。 ⑵耳毒性(血药峰浓度>80ug/ml):耳鸣、眩晕、高频听力丧失、平 衡与共济失调等;常用方案未见血浓>80ug/ml,故耳毒性罕见 ⑶肾毒性(谷浓度>15ug/ml):肾损害发生率增高,但评价肾损害 时需考虑低血症及其它药物引起的肾毒性,为可逆性
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12岁以上)每12小时静注 或口服600mg,儿童患者(刚出生至11岁)每8 小时静注或口服10mg/kg。
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万古霉素给药间歇推荐
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 (ml/min)
正常
≥50
轻度
20-50
中度
10-19
重度
<10
间歇血液透析
血液滤过
万古霉素给药间歇
1g Q12H
治疗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引起的心内膜 炎、骨髓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也用于 治疗由于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所致难辨梭状杆 菌引起的伪膜性结肠炎或葡萄球菌肠炎
替考拉宁
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骨 和关节感染、败血症及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相关 性腹膜炎。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肺炎。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的比较
报告人:王紫莹 指导老师:王露婕 2015年10月15日
概述
革兰阳性球菌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 原菌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及链 球菌等。近年来出现耐药革兰阳性菌的情况也逐年增 高。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耐药革兰阳性菌的主要药物: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
抗菌谱 适应症 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抗菌谱
• 1、共同点:临床主要应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 菌属、肠球菌属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
• 2、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同属于糖肽类抗生素,抗 菌谱相似。
• 3、利奈唑胺属于噁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对于 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有效。
适应症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
用法用量
15~20mg/kg,静脉滴注每12h一次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骨科预防感染:单剂量静脉注射400mg 中度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 染等,负荷量:第一天只静脉注射剂量 400mg,维持量:静脉或肌注200mg。每日一 次。
严重烧伤感染或金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维持 量可达12mg/kg。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相比各自的缺点
万古霉素
长期大量应用万古霉素会使部分患者继发真菌感染或 细菌耐药率增高。此外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耳毒性, 组织穿透力较低等原因,均使其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0.5g Q12-24H
0.5g Q24-48H
0.5g Q48-96H
一般4-7天给药1g,并结合血药浓度调整 给药方 一般Q24-48H,结合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 案
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替考拉宁给药推荐
• 肾功能不全的成人和老年人:肾功能受损患者, 前3天仍然按常规剂量,第4天开始根据血药浓度
的测定结果调节治疗用量。疗程第4天的用量:
与蛋白的结合为90%-95%,能够迅速分布到组织中, (尤其是皮肤和骨)随后是肾、支气管、肺和肾上腺 素达到很高的浓度。
利奈唑 胺
快速地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 31%且有浓度依赖性。在健康志愿者中,稳态时利奈 唑胺的分布容积平均为40-50l。
三、代谢
•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在体内均 不代谢。
替考拉宁 利奈唑胺
口服不吸收 肌注后生物利用度为94%。 半衰期为 70~100小时
口服吸收快速、完全, 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 半衰期为4.4~5.2h
二、分布
药物的组织穿透比较
万古霉 素
蛋白结合率:30%-55%。 各体液分布广泛(除脑脊液外) 表观分布容积:0.2-1.25L/kg,
替考拉 宁
轻度肾功能不
全(肌酐清除 率在40-60mL/ 分)
剂量减半,方法是按常规剂量,隔天1次;或 剂量减半,每天1次。
严重肾功能不 剂量为常规剂量的三分之一。按常规剂量给 全(肌酐清除 药,每三天1次;或按常规剂量三分之一给药, 率少于40mL/分 每天1次。 或血液透析者)
利奈唑胺
•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利奈唑胺不需 调整剂量。
分子量:1486
万古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1
万古霉素: 抑制细菌浆 内RNA合成1
核糖体 (mRNA)
50 50
50
30 30
30
万古霉素:影响 细胞膜的通透性1
[细菌细胞]
分子量:1879.66
作用机制: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使细胞停止生长
利奈唑胺
分子量:337.4
药代动力学
一、吸收
万古霉素 口服:几乎不吸收 腹腔注射:38% 半衰期:4~8小时
替考拉宁 局部反应:红斑、局部疼痛、血栓性静脉炎,变态反应:皮疹、瘙痒、 发热、僵直、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等,耳、肾毒性较万古霉素低
利奈唑胺 不良反应较轻,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头痛、恶心。 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多与疗程相关(通常疗程均超过2周),有发生 骨髓抑制报道,停药后可恢复。
• 正常情况
小结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相比各自的优点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由于其良好的效果和广谱抗菌性,被一度誉为临
床抗感染的“最后底线”。
替考拉宁 与万古霉素相比,替考拉宁其耳、肾毒性更低; 不需要常 规血清监控; 不会出现万古霉素的红人综合征。
利奈唑胺
该药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万古 霉素,相比,利奈唑胺穿透性更好,尤其是在肺、骨、中 枢神经系统等。所以面对院内获得性肺炎,利奈唑胺是第 一选择。实验表明,作为新一代全合成的抗菌素,利奈唑 胺与其他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且对需氧革 兰阳性球菌作用强大。该药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