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墨迹

合集下载

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

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

赵朴初\启功书法鉴赏作者:吴涯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3期在当代书坛,有两位已故书法家,无论是其公众认可度、社会威望,还是作品市场价格,都是难分伯仲、并驾齐驱的。

他二人的书法题字在社会上也是随处可见,道德文章亦常为世人所乐道,并且两人还保持着不错的私交。

这两位书家就是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

赵朴初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书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乃卓越的佛教领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启功先生曾在《赵朴初诗词手迹选》后记中说:“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赵朴老一生临池不辍,早期书法由楷书入手,学柳公权、李北海, 晚岁又于帖学之外参习魏碑,并始研习草书。

有评“赵体”者云:“博涉坟籍,沉精篇翰,通晓诗文群经,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得荒率之致,出神入化,有崩岩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势。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启功启功(1912-2005),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

启功早年学赵书《胆巴碑》,继习董香光,后学欧之《九成宫碑》,此为其学书的基础。

其后杂临碑帖以于历代名家墨迹,以习智永《千字文》墨迹用力最勤。

楷书得力于《玄秘塔碑》。

有评者认为启功书法有一种洵洵儒雅的书卷气和恬淡从容的古典气息,可以用“雅、清、简、静”四个字概括。

二老的书法有较深的传统功力,其书风被时下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在艺术品市场上,赵朴初和启功的书法价格也是遥遥领先,其作品的成交额之大,成交量之多,在当代书坛无人能出其右,甚至单品成交额也是当代大部分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并且还超过了一些古代和近现代书家作品的价格。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

难得一见!启功拟古人笔意山水仿米家山水设色纸本1938年作(448.5万元,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款识: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戊寅仲夏,苑北草堂坐雨,戏效米家云山,并临米书补白。

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元白居士(朱文)、苑北草堂(朱文)此幅米家云山参加了1938年中国画学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的绘画展。

当时启功先生年仅26岁,但笔墨淋漓,毫无稚嫩之气,深得米家精髓。

在对前贤画理透彻理解和相当成熟的技法修养之外,他还成功地将胸襟蕴蓄和品性发诸笔端,境界不凡。

再加以精湛的全文临写米芾《苕溪诗》,使诗,书,画完美的融合为一体,相得益彰。

丹枫夕照设色纸本1940年作(552万元,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款识:苍松落落带沧湾,秋在丹枫夕照间。

料得诗翁劳应接,耳中流水眼中山。

元白居士启功,写于苑北草堂。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元白居士(朱文)、苑北草堂(朱文)题识:庚辰七月,奉实翁太世丈诲正。

启功。

钤印:启功(白文)、元伯(朱文)、庚辰(白文)、简靖堂图书印(朱文)启功之画走的是文人画一脉的路子,于米芾、元四家、吴门四家、董其昌等前贤均有涉猎,又能融各家笔墨于一体,而成自家体貌。

《丹枫夕照图》作于1940年,时启功年方28岁。

这一时期画家的山水画多从米氏云山一路,而此作则以青绿法为之,属于启老较工细一路的山水画。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

专业赏析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一代书法大师就是不一样中国的书法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它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也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书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欣赏书法。

所以如何去欣赏书法,也就日益成为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欣赏者谈论的话题。

启功先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有话说,中国书法,继启功之后,再无大家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你看看中书协乃至民间很多书法家,目前为止,超过启功的还没有。

今天,笔者专门罗列出启功先生的几幅作品,做重要赏析,还望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一)释文:若道春风不解意,如何吹送落花来。

一九八五年春,启功书。

赏析:这是一幅启功先生于一九八五年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用笔恪守中锋,力贯毫端,沉稳挥运,大起大落。

其起落转折,处处着实写来,轻松自如。

单个的字形修长,上紧下松,圆转秀劲,结体优美,比起启功先生一九九〇年以后的作品来,虽然风格上还未能“独标孤瘦”,但也显得笔力沉雄,圆中有方,丰润迷人。

首字“若”开笔写得大而重,以引领全篇,并定出了此幅作品的基调。

第一行的三个字写得较为规整沉稳。

“春”字的撇和捺开合有度,使整个字显得秀逸多姿。

写到“风”字时,行笔开始较为放纵,以圆转的笔调疾速劲健而出,有飞动之势。

接着将“不”和“意”字写得小而稳。

而第二行的字,也大小参差错落,有开有合,无不如意。

第三行的“如何吹送”四个字,点画更加跳跃,圆转欹侧,笔势连贯,有如一股劲风扑面而来,这正好切合了字义。

末行“落花来”,复归稳重,如朵朵落花,掷地有声。

落款两行写得轻松飘逸,似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上下款各钤印一方,首尾呼应,落落大方。

总之,整幅字的用笔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

或体方而笔圆,或笔方而体圆。

既十分得体地注意到了点画的方圆变化,又充分地把握住了置陈布势时的擒纵关系。

整体上充满了朴拙平实的气氛,从而使这幅作品凸现出淳厚优雅的美感。

(二)释文:上方部分为“鹅群。

坚净翁书”。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

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你怎么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呢?头条定义当代最后一位书法大师启功,这是头条艺术评论家对启先生书法最洽如其份的评价,启先生为人:满襟和气春如海,启先生为文:笔端风雨驾云涛!《一》启先生对中国书法有四大贡献(l)汉字黄金分割率:是启先生经过发明六十年的坚辛探索,发明了写字的黄金分割率,提出了普通人怎样写好字的方法论,写出了:用笔何用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2)书法结字为上论:启先生打破了千年以来,古人认为的写书法柔毫书汉字以‘’用笔为上‘’的定论,提出了‘’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结字为上的理论,这比苏轼的书法‘’撑上水船‘’蔡邕的‘’书法九势说‘’,子昂的‘用笔为上。

千古不易’论,还有包世臣的‘石工镌字论’都显然进了一大步。

(3)执笔方法:千百年来大小书家谈拿笔方法众说纷纭,1978年启先生给了沙孟海先生一页唐画残片,这是日夲朋友中村不折旧蔵的吐鲁蕃唐画,画中人执笔斜握,还有《五代校书图》《李公麟莲社图》梁楷的《黄庭换鹅图》都是斜拿笔,就象今天拿铅笔一样,更可笑的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何子贞‘’鸡爪执笔法‘’等,总让后学者如入五里云雾云中,启先生拨云见日,(唐朝人的执笔方式)八八年有一次在师大红六楼,启先生拿着学生大楷写字,我问启老怎样用笔好,先生说:用笔没有死规定,你想怎么拿,自已定,别迷信,先生看着我两银发直惊讶不解,就说一个朝代一种方法,宋朝以前你看闫立本校书图是怎么执笔的,宋以后写字高案髙椅,写字姿式和用笔应适应当时的生活用具,启先生用笔观让我们今人茅塞顿开。

(4):《论书绝句百首》是启先生用诗写的中国书法史,先生对流芳百代的各朝书家都有涉猎评价,对流传至今的各种碑帖简椟写经诗书石刻等都有描述,对争论纪年的历代书讼世说都有精论,对贬赵卑唐热捧汉魏师笔师刀等高见频出,如先生写赵子昂:绝代天骄学力深,吴兴字欲擬精金。

纤毫渗漏无容觅,但觉微馀爱好心。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原图及详解(61)

《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原图及详解(61)

"枣石"与"硬黄",古代书法的载体画谈艺录2016-04-12 12:20:48这个系列的文章今天已经过了一多半了(共100篇,现在是第61篇),之前的文章里,我们经常会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枣石,一个是硬黄,恐怕后面的文章还会有提到,索性一边解释启功老先生的诗,一边把这两个概念彻底理清一下这两个概念。

我们今天看启功老先生的《论书绝句》的第六十一首,原诗是:数张,都成阁帖返魂香。

看枣石迷离处,意态分明想硬黄。

我们逐句解释一下:第一句,晋代西陲纸数张,指的是楼兰出土的晋人书。

这里指的应当是《流沙残简》。

1899年至1902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唉,又是一个外国人)在古楼兰遗址首次发现了汉晋时代的木简与文书残纸。

到了1909年中国著名学者罗振玉辗转得到这些资料,王国维(就是那个说人生三境界的王国维)共同研究,子1914年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书中同时收人了楼兰出土的文书残纸。

书中最早为三国曹魏嘉平四年(252),最晚则为西晋永嘉四年(310),包括书信、公文、簿籍、杂记等。

纸数张,其实,这样的资料是不少的,因为珍贵,所以,以纸数张称呼。

第二句,都成,都成为。

阁帖,各种传承下来的书法碑帖拓本。

返魂香,一种令人再生的香。

上下文结合起来,意思是说,看到了楼兰出土的晋代西陲墨迹,再看阁帖,就能看到书法的生福口活力了。

第三句,回看,回头再次审看。

(雕版印刷刻版)枣石,这里指碑刻。

因为最早的时候,人们为了保存书法作品,通常是把书法作品刻在木头上,而一般情况下,要选择木质比较细密的木头来做为雕刻材料,比如枣木、梨木。

因为这些木头木质硬实,不容易变形、损毁,因此,在早期就做为保存书法的最好手段。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雕刻枣木、梨木制作印刷母版的工艺越来越成熟。

逐渐从印章、短文,发展到成为大篇内容文章的载体。

再后来,人们发现刻在木头上的字迹到底还是木头,经过岁月磨蚀之后,还是容易损毁,破败,于是又开始把书法作品刻在石头上,就是后来的碑刻。

大师----启功的一生

大师----启功的一生

大师----启功的一生人物简介启功(1912年——2005年),满族,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鉴定家、诗人。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

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

人物生平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启功全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生前非常崇拜明末清初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禅师。

启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启功出生于书香世家,启功之祖父毓隆(1872年-1923年)幼承家学,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二甲109名进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曾祖父溥良(1854年-1922年)年轻时,请求革去封号、俸禄,参加科举,并考中光绪六年(1880年)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启功之远祖和亲王弘昼(1712年-1765年)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雍正三子)和弘历(雍正四子乾隆皇帝)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

启功书写的《千字文》

启功书写的《千字文》

启功书写的《千字文》
启功先生书写的《千字文》是书法爱好者学习和收藏的重要范本。

启功,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诗人、国学大师,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2年)书写了《千字文》,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其长篇书作中的扛鼎之作,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成为后学临习“启功体”书法的范本。

启功先生一生书写过几本《千字文》,其中包括楷书版本和行书版本。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启功先生的《千字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

启功书法精品100幅启功是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他主张“大气磅礴、奔放豁达”,笔力雄健有力,造型简明实足。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他的100幅书法精品。

1.《林则徐大书法》2.《兰亭序》跋显铭3.《林则徐大书法》4.《求雨图》5.《兰亭集序》6.《赵州桥图》7.《兰亭集序》8.《蝉鸣图》9.《干禄图》10.《绝句》11.《兰亭集序》12.《秋凉司马图》13.《虫鱼图》14.《奏鸣八度》15.《兰亭集序》16.《天门山图》17.《兰亭集序》18.《醉秋风八首》19.《兰亭集序》草书20.《狄公案》21.《松下赠别》22.《尚书大传》23.《松下赠别》24.《二王》25.《百花图》26.《熙宁三年》27.《圣诞颂》28.《过秦楼》29.《让花寄语》30.《寿昌大石山图》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2.《琴书对》33.《桃花源记》34.《舞鸟图》35.《江景秋婕妤》36.《禅心序》37.《醉花阴》38.《斗鸡》39.《洛神赋》40.《正月上巳日临月堂赋咏》41.《千字文》42.《登岳阳楼》43.《夜泊牛渚怀古》44.《陶渊明月夜携妓赋》45.《道德经》注46.《森蝉赋》47.《杂剧》48.《白马篇》49.《胡笳十八拍》50.《济公醉儿》51.《九日登高》52.《东篱种菊》53.《以梦为马》54.《十度空间》55.《最有思想的语录》56.《花石纲》57.《平文楼逸稿》58.《长恨歌》59.《浮生六记》60.《画梅寄刘墉》61.《西陵婆娑岸》62.《神仙宴》63.《南渡北归》64.《红楼梦》65.《酬友人》66.《方丈铜像咏》67.《五岳图》68.《赤壁新全攻略》69.《代表作》70.《答刘浚序》71.《声官中兴败退图》72.《山名图》73.《流水赋》74.《金陵十二钗》75.《画荷轴》76.《南京洛阳园类稿》77.《广陵散》78.《故园风物》79.《草堂曲》80.《凉州词》81.《喜入淮南》82.《京都梦华录》83.《玉镜台》84.《南京洛阳园类稿》85.《禅林味气灯录》86.《绍兴石鼓文》87.《太和正音谱》88.《六一居易图》89.《画雁函》90.《金钗记》91.《衮衫石》92.《男儿当自强》93.《浙江回山图》94.《石门松雪图》95.《汉庭临别赠言》96.《天目山图》97.《神女苏南》98.《千里江山图》99.《车钟万钟》100.《解岳闵公墓联》这些书法作品展示了启功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他的笔画曼妙灵动,声势浑厚雄浑,堪称现代书法的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功墨迹启功书法墨迹启功(1912),姓爱新觉罗,字元白。

满族。

北京人。

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启功丛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书法选》、《启功书画作集》等。

笔者第一次见到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是70年代末在一个翻译朋友家。

这是一件意临董其昌书法的条幅,写得中正安舒,气古雅,当时令我激动不已。

此后很多年来,这件书法的印象总是那么深刻,以至于每见到启先生的作品,总要不自觉地与那件作品发生“意象”上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却往往令我失望,因为先生的书法到80年代中期前后越写越“熟”了。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批评,并不可能始终不变,其间的变化有时便是否定——肯定——否定,或者肯定——否定——肯定的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

在现代书家中,我对于齐白石和启功的书法便都经历过类似的理解过程。

启功书法的成就主要在于行楷方面。

先生于书法一直是沉浸在简牍一脉的“帖派”传统中。

二王法帖、欧阳询《九成宫》、赵孟俯《胆巴碑》、柳公权《玄秘塔》、智永《千字文》以及宋之米、黄,明之董其昌,还有《淳化阁帖》等,便是先生学书的基础和几十年的主要值对象。

以至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据说先生对此欣彩笑纳。

众所周知,启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始终以一种近乎固定冲式样面世,确实显得单调和缺少风格变化,体现了一种。

动理上的趋稳定结构。

先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他有诗道:少谈汉魏怕徒劳,简陵摩享未见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诗中,先生明确提出“师笔不师刀”,别诗中亦有“学书别确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名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先生的中法便保持了一种纯正的“帖”风。

先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眼光也此可见一斑。

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来看,先生对于传统审美的村验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唐碑、《阁帖》来进行的,区别于前人的馆阁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他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不是只从梨枣间讨消息,同时要以帖解碑,来理解探寻笔法的真面目。

这是启功中法高明于翁方纲等前人的地方。

这种学习方法与创作观念当然自于先生精深的金石与碑帖学知识,也就是说身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启先生,书法的观念与他的考证思想至为密切。

这种别人雅以比肩的条件,对于启先生书法来说当然是极有好处的。

它使先生的书法渊源有自,可以排除“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种种误入歧途,可以直追古人书法的真貌所在,可以不强柔毫之所难。

事实上,这些可能性已经在启功书法中得到完善的体现。

但是,这种过于视碑帖之学——考据意义的书法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书法审美视野上的某种局限性。

对于一些后天因素造成的碑版效果,启功书法概不纳入,先生喜欢明洁干净顾不喜欢斑驳苍毛。

如比,先生是黄牧父,而不是吴缶老。

先生对于古典的沉涵与研究愈深,就愈是不可能接受新东西——我指的是新的审现在对于碑学传统和清人书论的成见。

对于“美学”问题的讳莫如深,除了体现出先生的学者的谦虚胸怀,似乎也流露出先生对于陵术思潮和文艺理论的某种冷漠态度。

这种态度来自于先生对睑文化的精深广博的理解,也来自于先生已然形成的文化心理习惯和审美定势——先生是由里到外的传统型文化人。

先生的主张与为人、治学都是极为传统的。

先生的许多见解都与众不同,透机锋:“正如我不喜欢吃辣的,但并不反对别人吃辣的,因为辣是一种趣味。

由此联想到先生的书法,与此口味不同的人可品出不同的道,或甜、或咸、或酸,就是没有辣味。

人康德说“审美是超功的”,又说“趣味无争辩”。

以启先生之谈饮食及于其书作,也不得不说,启功就是他自己。

他实而圆融碍。

展和艺术主精神的创造性价值来看,启功书法是“书法”的典型代表,先生一惯主张的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是正确的传统书法规,但是因此先生过于强调书写的技术性、熟练化,便使先生的书法缺少了一种宏深的美学追和更高旷的艺术品位,时有千篇一律之憾。

在书法家自身和作这一载体的统一性与自我完善乃至完美化方面,启功书法取得相当的成功。

那种纯推平和的艺术表现就像先生的品性为人一样,无疑是十分亲切的。

亲切手和之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雅与夭矫不俗。

先生书法富于传统气息,但更具有翩翩自得的个人风范——文雅而娴熟、清冷而端丽,不不履而极儒雅。

实际上先生之作,佳者远过明清馆阁体之上,而不佳者实在是平实得欠缺风韵气象。

虽然如此,也不影响先生书法作为现代古典派的代表性的大家地位。

那种清雅的文品格——书卷气息现当代书法没有几家。

然而,启功先生书法的余韵实在有点过于直白有类白居易诗了?但不于我素所敬重的启先生而言,这苛求算不算堂突?启功书法作品欣赏启功先生字元白,1912年生于北京,满族。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

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沅叔(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援庵先生慧眼识才,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至今。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北京娱乐信报》1日辟出专版,介绍启功生平逸事。

生为雍正九世孙启功出身皇族,姓爱新觉罗。

其祖上是清代雍正皇帝的第五子弘昼(乾隆皇帝是排行第四的弘历),被封为“和亲王”。

启功1912年生于北京。

年幼时,祖父疼爱他,让他拜雍和宫的老喇嘛为师。

于是启功就成了教名为“察格多尔扎布”的记名小喇嘛。

长辈希望他能得到“金刚佛母”的保佑,但是,启功1岁丧父,10岁时又失去曾祖父、祖父。

因偿还债务,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

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

成就一代书法家启功从小就酷爱绘画,幼时看到祖父拿着笔蘸上墨彩,在扇面上涂抹几笔,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花鸟竹石。

那时他便萌生了要学习画画儿的强烈愿望。

尔后在祖父的引导下,他师承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绘画,且渐渐有了起色。

启功十七八岁时,一位长辈让他画一幅画儿,说:“画好后千万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代你落款。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看不上他的字。

启功从此暗下决心,发奋练字,几十年来刻苦钻研,始终不渝,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启功三进辅仁门1933年,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

陈垣帮启功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

可不久就被辞退了。

理由很简单,学校认为他中学没有毕业,怎能教中学?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

两年后,启功再次被以“学历不够”为名解聘。

当时北平正值沦陷期,在日伪控制下,物价飞涨。

为了生活,启功分别在两家人家做家教,以换取微薄的报酬维持全家生活。

他闲时集中精力在家中读书,或研究书法绘画。

这时他的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小有名气。

陈垣坚信启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再次安排他回到辅仁大学。

1938年秋季开学后,陈垣聘启功教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国文”。

后来启功说:“当时师生之友谊,有逾父子。

”伉俪之情似海深1932年,在母亲与姑姑的“安排”下,启功与章宝琛女士完婚。

章氏也是满族人,比启功大两岁。

他们婚后夫妻情深,是典型的婚后恋爱。

1966年“文革”爆发,为了让启功能够专心在家撰写文章,章宝琛天天坐在门口给他望风,一见红卫兵,她就立即咳嗽,启功则马上把纸和笔藏起来。

在启功接受为《清史稿》加标点任务的1971年,章宝琛由于长年的贫困生活积劳成疾,患上黄疸肝炎。

1974年,章宝琛病情加重,不久离开人世。

妻子走后两个多月,启功搬进了学校分给他的房子,他怕妻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便来到妻子坟头,喃喃地说:“宝琛,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你跟我回家吧。

”启功一生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他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京师范大学。

一直到启功先生90多岁高龄,每年清明节,他都坚持去墓地“带”妻子回家,他对身边的亲属说:“要是我走了,就把我与宝琛合葬在一起。

我们来生还要做夫妻。

”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醉后方知乐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人张说醉中作一首绝唱也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凄凉百年事应舆一年同元微之岁日一首一九九二年夏日灯下书时年八十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万事皆零落平生不可思唯餘酒中趣不减少年时壬申夏书唐句启功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坚净翁启功书唐人句(一九九二年作)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何处不伤心唐人雁塔题句有石刻本启功唐人温飞卿句剑逐惊波玉委尘谢安门下更何人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曇醉后春温飞卿句回肠荡气是為绝调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二年作)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浮光掠影楼中试笔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落落欲往矫矫不群诗品论诗之语吾将持以观人癸酉夏日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缑山之鹤华顶之云表圣诗品妙言具象可賅众艺宁止於诗启功诗品句(一九九三年作)雾餘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诗品句癸酉秋日雨窗坚净翁启功启功书法作品欣赏《自作诗》北人惯听江南好身在湖山未觉奇宋玉不知邻女色隔墙千里望西施颐和园杂诗之一启功书旧作果然奇丽擅天南花萼猩红水蔚蓝绝顶虚亭标胜概行人指点七星巖游肇庆杂诗启功饭后鐘声壁上纱院中开谢木兰花诗人啼笑皆非处残塔欹危日影斜捲州木兰旧迹只餘石塔启功世态僧情薄似纱壁尘随手一层遮笼时岂為存题句应是诗人语太夸舒铁云咏饭后鐘事云山僧若是无情者未必留诗二十年率书其后启功海舶春风日上时舟轻宝重欲归迟推篷一放临流眼处处珊瑚出水枝硃竹启功曾得杨妃带笑看奇花蒙垢总无端画家為雪千秋耻不把胭脂著牡丹墨牡丹一首启功喜气写兰怒写竹丛兰叶嫩竹枝长漫夸心似沾泥絮喜怒看来两未忘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元人语也启功千载荆关跡未传依稀卷里识先贤赏音难得龚遗叟腕底犹飞六代烟启功烟笼寒水月笼沙掩映风枝几道斜不必凌歊销酷热推篷放眼是生涯题画竹卷启功山色由人随处有水光藉纸本来无笔端造化元如此何必王维雪意图偶然弄笔忽得短句所谓舜禹之事我知之矣启功铁铸枝柯玉碾花春风长在画人家分明七百年前树折作生绡万古霞题宋人墨梅启功群峰竞秀拥层云黄叶山居染夕曛刘李先型吴苑笔不劳题署识东村启功墨痕浓淡影横斜绰约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标格好这般才是画梅花题友人画梅梅品最高俗人所不能写启功饱墨浓图九棵松霸才今见画中雄衰迟我愧虫鱼笔难向长縑赋大风九松图神品启功旧题满池秋水纳秋晴石槛临流韵倍清蹔豁双眸贪远眺偏聋左耳爱蛙鸣郊居一首启功一钩新月印滩涂水碧山青世所无仙境不须求物外行人步步踏明珠芝罘长山岛月牙湾拾石子启功一卷诗心綺练长白云红树映斜阳石涛嗣得龙池法点点隃麋海印光启功廿年有约怯登高应使山灵笑我曹行见白云生脚下黄山绝顶听松涛启功共依南斗望神州杯酒层轩笑语稠簷下白云栏外水海天如镜好同舟香港中文大学云起轩有赠启功昔闻花圃擅南郊红紫纷披色倍饶移傍小楼人共寿芳顏月月不曾凋赠花媵诗酬应之句也启功书於北京启功书法作品《五言联》《七言联》启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