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行气药ppt课件

06 行气药使用注意事项及不 良反应处理
使用注意事项
01
辨明病情,根据气滞的 部位及程度选择药物。
0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 注意药物的归经、作用 部位及药效强度。
03
对于脾胃虚弱者,应注 意行气药的用量和用法 ,避免过度刺激胃肠道 。
04
孕妇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行气药,以免对胎儿或 月经产生不良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行气药多具有镇静、镇痛作用,能缓解神经性头 痛、肋间神经痛等疼痛症状。同时,部分行气药 还具有抗抑郁作用,对于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有 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行气药能宣通肺气,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 善呼吸道通气功能,对于咳嗽气喘、胸闷不舒等 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酮类成分
如木香中的木香烃内酯、 香附中的香附酮等,具有 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 作用。
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01
行气药多能促进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增强胃肠动力,从而缓解
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02
部分行气药具有兴奋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改善焦虑
、抑郁等精神症状。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生用行气力强 ,煨用行气力缓而止泻。
香附
性味归经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主治
肝郁气滞胁痛、腹痛,脾胃气滞腹痛,月经 不调,痛经。
功效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用法用量
煎服,6~10g。醋炙止痛力增强。
沉香
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病的喘息症状。
中药学祛风湿药ppt课件

威灵仙应用
1.祛风湿、通经络:风湿痹痛。
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止痹痛。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为风湿痹痛要药。 常可单用威灵仙,为末,温酒调服; 也可配当归、桂心为丸服,如神应丸。 现多与羌活、防风、川芎、姜黄等同用。
贴梗海棠
药材木瓜
木瓜处方用名
木瓜 陈木瓜 宣木瓜 川木瓜 光皮木瓜 皱皮木瓜 炒木瓜 木瓜实 铁脚梨
பைடு நூலகம்
木瓜性能功效
性能 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木瓜应用
1.舒筋活络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风 寒 湿
机 体
风湿痹痛
药材独活
独活处方用名
中文名: 独活、大活、川独活、香独活 英文名: 独活【医】 angelica root;doubleteeth pubescent〔中药〕
独活性能功效
性能 辛、苦,微温。 归肝、膀胱经。 功效 祛风除湿 通痹止痛 发汗解表
威灵仙
《新修本草》 《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气,心膈痰水久积,癥瘕痃癖气块,膀胱蓄脓恶水,腰膝冷痛又疗折伤。” 《药品化义》:“灵仙,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
威灵仙来源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
独活应用
2.发汗解表:外感风寒挟湿表证。
肌 体
风寒
湿
风寒挟湿表证
发汗解表 散风祛湿
羌活、荆防 荆防败毒散
羌活使用注意
使用说明: 临床主治风寒湿痹,经配伍亦可治疗偏枯冷痹缓弱疼痛(《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树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中药学:解表药PPT(大学时张廷模教授课件)学习课件.ppt

三、清热解毒--热毒疮痈
四、平抑肝阳--肝阳上亢, 头晕目眩
最新.课件
112
“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 《本经》
最新.课件
113
蔓荆子
最新.课件
114
最新.课件
115
疏散风热、清利头-风热表证头痛,偏头痛 目赤肿痛多泪
最新.课件
116
柴胡
最新.课件
117
最新.课件
118
一、疏散退热--外感发热,少阳证
最新.课件
44
防风
最新.课件
45
最新.课件
46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 最要,故名。”
最新.课件
47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防风为风病之主要……驱除外 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
《本草正义》
最新.课件
48
辛而不燥,乃风药中润剂 三、止痉--破伤风
最新.课件
49
羌活
最新.课件
50
最新.课件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最新.课件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最新.课件
53
藁本
最新.课件
54
最新.课件
55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 颠顶头痛
颠顶痛,非此不能治。 (张元素)
最新.课件
最新.课件
28
三、行气安胎--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四、解鱼蟹毒--食鱼蟹中毒
最新.课件
29
生姜
最新.课件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中药学PPT课件

4、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 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 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 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 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 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 当剂型,即为方剂,这是药物配 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 最高形式。
相恶与相反,是药物之间的相 互拮抗,临床上应禁用、少用。所 谓“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 不相合也”。
二、配伍用药的原则
1、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 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 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 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 时必须考虑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半夏配生姜: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 ▪ 大黄配甘草:甘草可缓和大黄泻下的作用。 3、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
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 ▪ 寒热错杂:寒热药物并用。 ▪ 虚实挟杂:攻补药物兼施。
三:药物“七情”的含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
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 能获得疗效,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 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 效的还应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 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 的治疗效果。
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 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 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 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 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 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 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 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 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 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 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 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 当剂型,即为方剂,这是药物配 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 最高形式。
相恶与相反,是药物之间的相 互拮抗,临床上应禁用、少用。所 谓“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 不相合也”。
二、配伍用药的原则
1、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 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 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 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 时必须考虑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半夏配生姜: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 ▪ 大黄配甘草:甘草可缓和大黄泻下的作用。 3、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
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 ▪ 寒热错杂:寒热药物并用。 ▪ 虚实挟杂:攻补药物兼施。
三:药物“七情”的含义: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
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 能获得疗效,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 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 效的还应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 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 的治疗效果。
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 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 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 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 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 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 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中药学-绪论》课件

服用时间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饮食:
痛风患者——忌饮酒及过食高蛋白食物; 胸痹(冠心病)、高血脂等患者——忌过食肥肉、
脂肪、动物内脏及酒等
糖尿病患者——忌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坚硬的
食物;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臭及辛 辣刺激性食物。
寒证忌服生冷食物;热证忌服辛辣温热和油腻食物。
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如水银(朱砂)、马钱子、斑蝥、轻粉、雄黄、巴豆、 甘遂、芫花、牵牛子、商陆、藜芦、瓜蒂、胆矾、水蛭、虻 虫、三棱、莪术、麝香等。
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 分药、性质滑利之品。如牛膝、红花、桃仁、姜黄、川芎、 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6 烊化服用药:
胶类药物打碎放入碗中倒些黄酒隔水炖使之软化后再 分批混入药汤中一起服用。
7 冲服药:
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溶合在药汤中一起服用,如三七 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中药学基础
31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中药学基础
27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法
1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临床常用,是主要的给药途径; 注射给药:是现代给药途径之一; 局部给药:主要有舌下、鼻腔吸入、直肠、阴道给药、
皮肤给药用途。
2 应用形式
传统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膏剂、酒剂、散剂、露剂等; 现代有片剂、冲剂、胶囊剂、浸膏、气雾剂、膜剂、注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给病证的治疗 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39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2018/9/22 19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
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 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 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2018/9/22 16
第 二 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
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经》
2018/9/22
17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品种、
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 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 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北相 殊,药力大小悬隔”。
2018/9/22 35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2018/9/22 36
制霜
其他制法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 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 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 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其 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的 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2018/9/22 19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
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 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 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2018/9/22 16
第 二 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熟,土
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本经》
2018/9/22
17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品种、
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 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 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北相 殊,药力大小悬隔”。
2018/9/22 35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蒸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2018/9/22 36
制霜
其他制法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 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 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 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其 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的 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中药学最完整的PPT课件

中药学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于咳喘实证 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 行气宽中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1、用于风湿痹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五加皮 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 利尿 1、用于风湿痹痛 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
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苍术 辛苦温 脾胃 燥湿健脾 祛风湿 发表 1、用于湿滞中焦证 2、用于风湿痹痛 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肺肝
发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 清利头目 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柴胡 苦辛,微寒
肝胆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清胆截疟
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发散风热 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 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4、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