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类要》气血脏腑辨证论治思想初探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2讲:中医的气血辨证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2讲:中医的气血辨证原创一叶知秋3 指阅乾坤 2019-12-06气血辨证来自指阅乾坤00:0011:48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病的辨证气病的辨证气病,病因可以概括为外感和内伤两部分。
外感我们常讲的风寒束肺,受凉过后引起的肺气失宣,咳嗽这就是典型的外感。
外感分为几部分,寒、热、痰浊都会引起气机不畅,这些我们在以后的脏腑辩证中具体再讲。
内伤部分主要分为劳损过度,饮食失节和七情引起。
本身疾病不怕,情志病难调,我们现在很多病都叫精神性疾病,我们好多病人既有身体上的原因,也有情志原因,情志的影响非常大。
下面我们讲气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喜则气缓,范进中举,他就是过度的喜而气缓,导致气机变慢从而痰迷心窍。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人受到惊吓时大小便失禁,那就是恐则气下。
人突然受惊会岔气儿,就是惊则气乱。
怒、一般易发火,容易中风,就是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一般讲悲伤肺,女性心情不好,哭泣的时候,那个气,大家是否有感觉,象叹气样呼吸,特别心情不好的时候。
思则气结,就是我们讲的忧思伤心脾,长期的思虑过度容易气滞,结和气滞是一回事情。
气病和脏腑的原理就不讲了,教科书上讲气来源于脾肾。
气机的升降自始至终贯穿于脏腑之中。
以后我们讲脏腑辨证的时候再详细讲。
我们六经八纲辨证用得上的两点:一个是气虚,第二个是气实。
气虚相当于我们六经八纲辨证的虚劳病,大致相似,不能等于《金匮要略》里讲的虚劳病。
第一个是由于劳伤过度,劳伤分两种,一种是用脑过度,还有一种是体力劳动过度。
第二个就是久病失养耗伤元气。
特别是现在的手术,经常看到一些病人,做了一个手术后体质迅速变差了。
其实开刀说不伤人元气,但还是伤人元气,特别是打打麻药、开腹,经过几个小时,把人体脏器看看动动缝缝,还是伤人元气的。
人体气和血的辨证

人体气和血的辨证气病辨证:气病的范围很广,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在辨证时运用“气”字的范围也很广泛。
一般说气应包括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之病多为元气不足的虚弱表现;邪气指邪气亢盛,绝大多数属于实证。
现就虚实两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气虚气虚是指整个机体或某一脏腑的元气虚弱,机能衰弱,抗病能力减退的病理表现。
常见于慢性病,年老体弱,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
主症主脉:呼吸气短,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二便失禁等。
脉虚无力,舌淡苔少。
从上列各证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出肺、脾、肾三脏的正气虚弱,心则次之。
五脏功能不同,各有所主,临床见证各异。
治法:补益元气。
一般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之类。
二、气滞气能运行于全身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如果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影响到气的运行,表现出气滞的证候。
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等均能引起气机不畅,造成气滞。
当元气虚弱时也能促使气滞的发生。
主症主脉:气滞多表现为肝和脾胃的气机不畅,其特点是攻胀窜痛,部位多不固定,时轻时重,每于嗳气或矢气后减轻,情志不畅时加重。
治法:以理气、行气为主。
一般可用越鞠丸、五磨饮子之类化裁。
三、气逆凡气以下行为顺,反而发生逆上的情况即为气逆。
其中有虚证和实证的分别。
一般多见于肺、胃、肝、肾的疾病中。
在肺者为痰气互结,肃降失权,表现为咳喘上气,呼多吸少。
在胃者为胃失和降之性,出现呃逆、嗳气、呕吐或噎膈反胃。
在肝肾则为肝气横逆冲上。
患者自觉气自少腹冲胸至咽喉,或有腹痛,寒热往来,即奔豚气。
肾虚不能纳气,气逆上而作虚喘。
血病辨证: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物质,是由饮食中的精微物质转化而成的。
周流全身。
担负着新陈代谢的功能,是人体内极为宝贵的物质。
如因失血过多,一时未及补充,或血液生成不良,化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难生,都能导致血液疾病。
虽然五脏都和血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布血、肾纳血),其中心、肝、脾三脏与血的关系尤其密切。
正体类要

<篇名>正体类要书名:正体类要作者:薛己朝代:明年份:公元1529年<目录><篇名>序属性:世恒言∶医有十三科。
科自专门,各守师说,少能相通者,其大较然也。
然诸科方论,作者相继,纂辑不遗,而正体科独无其书。
岂非接复之功,妙在手法;而按揣之劳,率鄙为粗工,而莫之讲欤?昔我毅皇帝因马逸伤,诸尚药以非世业莫能治,独吾苏徐通政镇侍药奏效,圣体如初,而徐亦由此遭际,擢官至九列,子孙世以其术仕医垣。
此其所系,岂小小者而可以弗讲也!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荣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太史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吾以为患在不能贯而通之耳。
秦越人过琅琊即为带下医,过洛阳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即为小儿医。
此虽随俗为变,岂非其道固无所不贯哉!立斋薛先生,以痈疽承家,而诸科极变析微,可谓详且尽矣。
而处方立论,决生定死,固不出诸科之外也。
然则学人,又岂病道之少乎?先生尝着《外科枢要》,余既为之序以刻矣。
将复刻是书,备一家言。
余仰其用心之勤,乃复为缀数语卷首,使后世知先生之术,固无所不通,而未尝不出于一也,学人其勿以专门自诿哉。
先生名己,字新甫,官位出处,详《外科枢要序》中,兹不更列。
\x前进士礼部主事陆师道着\x<目录>上卷<篇名>正体主治大法属性:一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
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滞也,用当归导滞散通之。
《内经》云∶肝藏血,脾统血。
盖肝属木,生火侮土,肝火既炽,肝血必伤,脾气必虚。
宜先清肝养血,则瘀血不致凝滞,肌肉不致遍溃;次壮脾健胃,则瘀血易溃,新肉易生;若行克伐,则虚者益虚,滞者益滞,祸不旋踵矣。
一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此瘀血在内也,用加味承气汤下之。
既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尽也,用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
《正体类要》治瘀法探析

《正体类要》治瘀法探析楼毅杰;黄宇丹;陈凌菲【摘要】《正体类要》是明代薛己撰写的中医骨伤科专著.其注重气血、脏腑关系,发展了骨伤科的内治法.《正体类要》在瘀血的处理上总体以补养气血,适时祛瘀,随“邪”治之为治疗原则.在瘀血证的治疗上分期论治:初期先去其标,伤在外者,采用外科的治法对创口进行清理,如用针砭、熨帖等,伤在内者,多攻下逐瘀,以承气汤类方、花蕊石散为用;中后期以内服补养气血的汤药为主,活用六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在治疗上做到圆机活法,辨证施治.【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8(036)004【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正体类要;瘀血;分期论治【作者】楼毅杰;黄宇丹;陈凌菲【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瘀血是外伤或内伤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无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骨伤科尤其重视对瘀血的处理。
《正体类要》是明代薛己撰写的中医骨伤科专著。
其注重气血、脏腑关系,发展了骨伤科的内治法。
[1]《正体类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括描述了18个病症与其相应的方药及处理方法,各论收录了骨伤科内伤医案84则。
下卷为方药。
笔者总结分析了其中关于“瘀血”的相关条文与方药,以飨同道。
总论“瘀血”条文统计总结《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总论的18个病症条文[2],涉及“瘀血”的共计7条,笔者对其病证、病因病机、方药及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列表如下(见表1)。
表1 《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总论“瘀血”条文统计病证条文描述病因病机方药及处理方法胁肋胀痛“若胸腹胀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滞也”肝火侮肺当归导滞散通之肚腹作痛“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在内也”气滞血瘀加味承气汤下之“既下之痛不止,按之仍痛,瘀血未尽也”瘀血内停加味四物汤补而行之青肿不溃“若焮肿胀痛,瘀血作脓也”瘀血内停八珍汤加白芷托之“肿不消,青不退,气血虚也……则瘀血自散,肿痛自消”气虚血瘀内用八珍汤,外用葱熨法“若敷贴凉药,则瘀血益凝,内腐益深,致难收拾”寒凝血瘀致难收拾出血“伤阴络,则为血积、血块、肌肉青黯”脏腑亏损,经隧失职急补脾肺手足伤损“大凡脓瘀肉焮者……”脓瘀内陷针之而投托里散伤重昏聩“虽内瘀血切不可下……恐因泻而亡阴也”瘀血内停急用花蕊石散内化之“凡瘀血在内,大小便不同”瘀血内停用大黄、朴硝伤损症“外非砭刺,泻其瘀秽,良肉不无伤坏”瘀秽内结砭刺“若概行罨贴,则酝酿瘀毒矣”毒瘀内生不得概行罨贴“畏手摸者,肝经血滞也”肝经血滞四物、柴胡、山栀、红花“瘀血”医案统计分析《正体类要·整体主治大法》中84则医案[2],涉及“瘀血”的共有18则。
中医思维之—气血、脏腑

中医思维之—气血、脏腑
人体是一个整体。
全身所有细胞都在固定的模式下扮演各自的角色,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但又相互协作完成生命体的繁衍生息。
在说人体脏腑之前一定要先说气血。
气血是人体各脏腑发挥作用的载体,气血的变化是各脏腑发挥作用的体现,而气血又是各脏腑组织细胞得以继续生命活动的条件。
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现在都没有把血液作为一个器官(脏腑)来对待,但它确实人体非常重要的。
中医理论建立的历史条件还不能像现在这样了解血液,并不知道现在这些知识,(血液的组成:水、血细胞、蛋白、氧、葡萄糖、各种电解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等等),但他们知道气血在脉里运行,知道气血里含有水谷精微。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所谓“腑”,都是把人体所饮,所食摄入体内且把它们的废物排除体外的作用,主要称为运化。
而“脏”都是对这些摄入的物质变成“水谷精微”的作用,并将“水谷精微”分配到全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主要称为收藏,但不论是哪个脏、腑都会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
古中医又是借助道家理论对他们进行分类(主要是五脏),结合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对应为肝心脾肺肾,这种属性归类大体能反应五脏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结合脏腑的表里关系,基本阐述了六腑之间的影响关系。
当然现在看来有些牵强,但足以意会。
以后的时间里,在慢慢梳理各脏、腑的作用。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肾
(水-阴)
4、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入门之---氣血

中医入门之---氣血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古代伤科中,更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一直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现就气血理论的渊源、分类作一粗浅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气血理论渊源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
气血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不居集》又曰:“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
”《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于气血。
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
《医宗必读》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由于跌打坠堕,可伤及经络血脉导致出血;或血液不能循经留注,离经妄行,即可出现“伤血”的病理表现。
孙氏运用止血、化瘀等法,成为后世骨伤科的治疗常规。
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气血学说,提出了“亡血”之说,西晋葛洪《肘后方》则强调血管损伤后,会导致大出血而死亡,他说:“若中筋交脉血出不可止,尔则血尽杀人。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骨科进入了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
薛己著《正体类要》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变,脏腑有所不和。
”阐明了肢体虽然受损于外,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外连于肢节,内属于脏腑,必然由外及内使气血伤于内,引起脏腑功能不和,出现不同的内证。
又有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记述:“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同流,气凝则血亦凝矣。
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
”说明人体偶发损伤后,必引起气血之伤。
到了现代,气血理论更是贯穿于整个伤科三期辨证施治的过程之中。
2 气血理论的分类2.1 专从血论古代医家从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伤从血治”为主的独特理论体系,它的根据是:“伤必及血”,血贯整体,故必从血论治。
如《伤科补要》曰:“跌打损伤,专从血论”;伤科内治,早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后期宜补血。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与脏腑

CHAPTER 04
中医治病原理
调气活血
调气
调节人体气机,使气机通畅,气 行则血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
活血
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使 血液流通,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
综合调理
调气活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通过调节人体气机和血液 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理脏腑
01
02
03
调理肝腑
通过调节肝脏功能,达到 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的目的。
调理脾胃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达到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调 理气血的目的。
调理肾脏
通过调节肾脏功能,达到 补肾益精、强身健体的目 的。
综合调理
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综合调理, 通过对人体气血和脏腑的综合调理,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都可 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互影响
气和血之间相互影响,气可以生血、 行血、摄血,血可以载气、化气。
CHAPTER 02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
五脏的概念与功能
肝
主疏泄,主藏血,主要功能是 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和贮 藏血液。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 要功能是呼吸、调节气机、宣 发和肃降。
心
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 之大主,主要功能是血脉运行 和统领全身脏腑生理活动。
CHAPTER 03
气血与脏腑的关系
气血对脏腑的影响
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盈,则脏腑功能正常发挥;气血不足或瘀滞,则脏腑功能减弱或失调。
气血的流动与分布影响脏腑功能
气血在体内的流动和分布对脏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如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悸 、气短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藏血,凡损伤瘀血留内,不分何经,从其所属,必凝 治之。
滞于肝。如“被人扭按甚重,努力恚怒,以伤其气血, 3 小 结
瘀血归肝”。“跌腰作痛用定痛等药不愈,气血日衰,
薛己开创了骨伤科疾病内治的先河,其气血脏腑
面耳黯黑。余云,腰为肾之府,虽曰腑伤,实肾经虚弱 辨证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黄帝内经》、李东垣及钱乙学
1 气血辨证论治
1.1 辨证 气血是人类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运行周身,通过对皮肉筋骨及五脏六腑的滋养而发挥 作用。气血调和,正气旺盛,则外邪不能入侵;相反, 气血失和,则外邪入侵,百病从生[3]。气为血之帅,血 为气之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同样可以导致气 虚。外伤所致气血虚的原因,一是外伤致血溢脉外, 气随血脱,则“血无所附而妄行”,致气血虚;二是外伤 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而导致气血虚[4];此 外,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会损伤机体正气,导致脏 腑功能失调,使气血生化无源,引起气血虚。骨伤科 疾患无论内伤或外伤,均与气血失和有关[5]。《正体 类要》中关于骨伤科疾患的气血辨证论述较为详实, 主要包括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及气滞血瘀等证。书 中记载:“余治百余人,其杖后血气不虚者,惟此一人 耳”,可见气血虚在骨伤科极为常见[6]。薛氏认为瘀
关键词 辨证论治;气血辨证;脏腑辨证;薛己;《正体类要》
根据《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辨证思想,薛 己提出外伤可以引起内在脏腑气血病变,而脏腑功能 变化也可影响外伤的恢复进程[1]。正如陆师道在《正 体类要》序中指出的“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 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2]。临床中骨伤科疾病 内治的辨证施治是十分必要的,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 较少。《正体类要》中对骨伤科疾病内治的辨证思想 论述较为全面。本文对薛己《正体类要》中的外伤后 气血脏腑辨证论治思想进行探析,以期引起骨伤科医 师对伤科内治的重视、提高其对伤科内治辨证思想的 认识。
所致”,肾命乃先天之根本,藏精主骨,生机所系,五脏 六腑之根,大凡损伤日久,必内损于肾 。 [15] “行气下
术思想的 影 响,提 出 了 “伤 诸 外 必 损 于 内 ”的 学 术 观 点,强调外 伤 以 气 血 失 调 及 肝 肾 脾 胃 等 脏 腑 损 伤 为
血之药复报脾胃者”“伤损等症,肿不消,色不变,此血 主,治疗骨伤科疾病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其气
中医正骨 2019年 7月第 31卷第 7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19,Vol.31,No.7 (总 555)· 75 ·
·学术探讨·
《正体类要》气血脏腑辨证论治思想初探
牛永涛1,谢林2,席志鹏2,邓蓉蓉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8;
气虚而不能愈”等论述都强调外伤要重视顾护脾胃, 血辨证论治思想,主要是根据外伤后气血失调的病
健脾益胃。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滋养 机,针对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及气滞血瘀与否进行辨
皮肉筋骨。若用克伐之剂,则虚者益虚、滞者益滞,不 证论治,尤其重视补气养血;其脏腑辨证论治思想,突
利于外伤愈合。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旺盛,可 促进外伤康复[16]。
2 脏腑辨证论治
2.1 辨证 薛氏在脏腑辨证上尤其重视肝肾脾胃,
· 76 ·(总 556) 中医正骨 2019年 7月第 31卷第 7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19,Vol.31,No.7
提出了理肝化瘀、滋补肾命、壮脾健胃等治则[12-14]。 胃气虚,吐 泻 不 食 为 脾 胃 之 气 败,用 调 理 脾 胃 之 品
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摘 要 《正体类要》是明代医家薛己所著的骨伤科专著,书中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探讨较为全面。薛己治疗骨 伤科疾病重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重点从气血、肝肾、脾胃论治,尤其注重应用补气活血养血方药,首次提出伤科内治之法,对后 世伤科的内治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气血辨证及脏腑辨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薛己在伤科内治方面的学术思想。
出强调脾胃肝肾的作用,主张清泻肝火、健脾益胃、培 元固本。所用方剂多为平补之剂,其治法被后世称为
2.2 论治 薛己衷于李东垣“恶血必归肝”的理论, “平补”内治之法。薛己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历代骨伤
通讯作者:谢林 Email:xielin117@126.com
血是外伤或内伤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无权而出 现的病理产物,在处理骨伤科疾病时也应重视对瘀血 的处理[7]。 1.2 论治 《正体类要》中记载的治疗骨伤科疾患的 补气养血活血类方药较多,主要包括八珍汤、十全大 补汤、独参汤、四物汤、圣愈汤、当归补血汤和归脾汤 等[2,8-9]。薛氏认为:“苟内非补剂壮其根本”,即补益 气血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础[10]。同时《正体类要》 中也有 “宜先清肝养血,则瘀血不致凝滞,肌肉不致 遍溃”“患 处 如 有 瘀 血,止 宜 砭 去,服 壮 元 气 之 剂 ”的 论述,说明注重补气养血的同时,也应注意活血,即瘀 血不去,新血不生。而治瘀不忘扶正也是《正体类要》 中提出的重要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