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气血、脏腑之间关系
_内经_营卫关系探析

中医的营卫不合是什么意思

中医的营卫不合是什么意思中医的营卫不合是什么意思营主里,卫主表,营卫不和,指的是营阴和卫气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1)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
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2)营卫是之人体中营气和卫气。
脏腑营卫是人体五脏六腑中营气和卫气的运转。
营气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灵柩·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卫,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指出营气卫气都源于中焦饮食水谷所化生。
其中柔和精纯的部分与血液共同运行于脉中,是血液化生和组成的重要部分,并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为“营气”。
卫气的作用与营气不同,根据历代各家之说,一般认为卫气为肾中阳气所化生,本源于先天故有“卫出下焦”之说。
而又有认为卫气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又与上焦的宣发功能有关,故《中藏经》又说“卫出上焦”。
又因卫气是水谷精微所化,故称“滋养于中焦”。
总结出卫气的形成与功能“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的概念要知道营卫不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营,卫”。
营气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16.气、卫、血、营经方辨治基本概念08经方中医研习笔记(八)

16.气、卫、血、营经方辨治基本概念08经方中医研习笔记(八)卫、营卫,指代津液。
是阳中之阴,气中之血。
五行归金。
卫,脱胎于无形之气,逐渐变成有形物质,要与血沟通,把气送到血中,催化血的生机。
卫归属西方金,须凉肃而输布周身。
不凉肃就不会成为津液,或者由于温热而耗散。
例如,温烦证,热邪伤及津液,发热口渴、口干舌燥、烦躁、易怒、虚烦不眠等,需用白虎汤类方凉降清热、化生津液。
营,又叫“荣”,指营养功能。
与“卫”相对。
营,为阴中之阳,是血中之气。
内中含有阳气而阳气未足。
五行归木。
营,可类比为现代医学所说的动脉血,含丰富营养和氧气,能够营养周身。
营,须温散流通,才不会形成虚寒而瘀滞、四逆和积聚。
营病,则会但欲寐、疑神疑鬼、胆小怕事等,需以青龙汤类方对治。
气、卫、血、营四者的关系四者关系,如同五行之中火、金、水、木之间的关系。
气、卫属阳,血、营属阴。
阳中要含阴,火中要有水,气中须有血;阴中要有阳,水中要有火,血中须有气。
营、卫为血、气升降运转的中间体。
气、血为体,卫、营为用。
气、血是机体的根本物质资源,卫、营则是气血交融之后养护周身的功能。
气、卫、血、营的升降转化气与血,只有经过卫、营的升降转输才会调和;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才能生生不息,既无死血,亦无滞气。
气、卫、血、营的升降转化,原理与五行的升降出入完全相同。
木、金是水、火升降的道路,营、卫是血、气升降的道路。
金把火凉降送到水里,卫把气凉降送到血里;木把水温升送到火里,营把血温升送到气里。
气、卫、血、营之病理卫、营不足,症状多见于表证(四肢百骸);气血不足,多会表现为里证(内脏症状)。
特殊情况下,营卫不和也会体现为臟腑里证,但因为气血之根本未有伤及,臟腑的实质功能和气血生化不受影响,故虽有里证而症状较轻。
卫、营受损,未必波及气血;气、血受损,必波及卫、营的转化、生成。
伤及卫、营,病轻易调;伤及气血,则病重难疗。
气、卫、血、营发生病理改变,会产生气滞、血瘀、痰饮、食积四大病理产物,名曰“四本”。
营卫、气血、脏腑之间关系

营卫与气血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机能活动又是产生这些物质的保证。
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1营卫的产生与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痹论篇》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可见营卫二者乃为水谷精微所化。
而营卫的生成,实赖于中焦的健运。
中气旺盛,则胃善纳而脾善运,谷精充沛,精华滋生,游溢而上归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将其洒陈于五脏六腑,输布于四肢百骸,营卫循周,揆度为常。
若中气颓败,脾气陷而胃逆,谷精竭绝,营卫虚馁,则人病多夭。
卫者,其气疾滑利,内温脏腑,外煦皮腠,有卫护体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营者,其质精专滋濡,内养脏腑,外营筋肉,脏腑功能活动,无不本乎于此。
精专者为阴, 悍者为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正是对营阴卫阳二者功能的高度概括。
2营卫与气血的关系营即血,卫即气。
《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以此互参,足见卫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即气之“熏肤、充身、泽毛”,名目虽殊,而其言实为一物,故卫之与气,本同一体。
《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
《难经·三十难》曰:“营行脉中”。
而脉络者,乃为血液运行之通道。
故营之与血,实异名而同类。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调和营卫与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用桂枝扬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
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
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
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但是,历代注解《伤寒论》的某些医家,大多将它局限于治太阳表虚证。
现代出版的某些方剂专书亦只强调其解表的一面,而忽视其更为重要和里的一面,易使读者产生桂枝汤仅能用于外感表证的错觉,限制了该方对许多里证的运用。
特别是晋朝王叔和“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出来后,有的医家临证时不加分析,有的甚至对桂枝的使用都望而生畏。
因而不敢使用本方,或将之人为地划了禁区。
实践证明,《伤寒论》所裁之方剂,是有理论根据的,并有严谨的法度可循。
如离开理论而谈方刑的效能和运用,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至有“千方易得,一效难获”之以。
古代方剂,特别是经方,其组成一般都贯穿着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
方与药,蕴藏着质量互变的规律;证与方,体现着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辩证思想。
掌握方剂的运用,必须首先掌握制方的原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方能使治法、方剂和药物相互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体现出理、法、方、药的统一性。
所谓善学者,取其法,而不泥其方。
这说明重视理论学习,掌握精神实质的重要性。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经方的效用,扩大其治疗范围,突破人为的局限。
一、营卫概要桂枝汤主要功效是调和营卫,燮理阴阳,它不仅用于外感表虚证,更重要的是用于内伤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的许多疾病,这就有必要系统而概要地回顾一下有关营卫方面的理论。
以加深对桂枝汤方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共临床运用。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生命的动力——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
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
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卫与气血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机能活动又是产生这些物质的保证。
因此,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1营卫的产生与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痹论篇》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可见营卫二者乃为水谷精微所化。
而营卫的生成,实赖于中焦的健运。
中气旺盛,则胃善纳而脾善运,谷精充沛,
精华滋生,游溢而上归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将其洒陈于五脏六腑,输布于四肢百骸,营卫循周,揆度为常。
若中气颓败,脾气陷而胃逆,谷精竭绝,营卫虚馁,则人病多夭。
卫者,其气 疾滑利,内温脏腑,外煦皮腠,有卫护体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营者,其质精专滋濡,内养脏腑,外营筋肉,脏腑功能活动,无
不本乎于此。
精专者为阴, 悍者为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正是对营阴卫阳二者功能的高度概括。
2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营即血,卫即气。
《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本藏篇》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以此互参,足见卫之“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即气之“熏肤、充身、泽毛”,名目虽殊,而其言实为一物,故卫之与气,本同一体。
《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
《难经·三十难》曰:“营行脉中”。
而脉络者,乃为血液运行之通道。
故营之与血,实异名而同类。
以上所言卫与气、营与血之彼此互文者,皆见于《素》《灵》诸篇。
而营卫气血之奥秘,直言不讳,一语道破者,无过越人、仲景。
如《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
《伤寒·脉法》云:“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
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
《伤寒论》第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此皆明言“营为血”、“卫为气”、“血为营”、“气为卫”,故营即是血,卫即是气。
换言之,血便是营,气即是卫。
气血行于经,为营卫之根本;营卫行于络,而布于肉腠、肌表、皮毛,为气血之枝叶。
气为阳而血为阴;卫为阳而营为阴。
气卫为阳,营血为阴。
3营卫与气血、脏腑的关系
营内根于血,卫内根于气。
然气血之生,乃化于中焦,故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
血生于脾,藏于肝而主于心。
《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
肝木升发疏泄,心气畅通旷达,将血内行脏腑、外布经络,里外上下,无所不至。
故凡脏腑经络之血,皆为心肝之所流注。
其行于经脉,如巨川之奔涌者,谓之血;其行于支络,如溪流之涓涓者,谓之营。
营血内根于脾而主司于肝、心,脾土主升,脾升则肝木亦升,肝脾升达则营血彰显而化魂神。
营血者,秉于木火之气,肝木应春而心火应夏,春生夏长,木温火热,故营血属阴而其性温暖、升散,是为阴中含阳。
气源于胃,藏于肺而主于肾。
《难经校释·八难》注释:“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灵枢·本神篇》云:“肺藏气,气舍魄。
……肾藏精,精舍志”。
肺金清肃宣发,肾气温升徐嘘,将气内行脏腑,外布经腠,人身内外,无处不及,故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肾之所宣达。
其行于脏腑如火亘火亘之 疾者,谓之气;其行于皮毛如栩栩之煦翕者,谓之卫。
卫气内根于胃腑而主司于肺肾,胃主降,胃降则肺气亦降,肺胃降敛,则气卫凝肃而化魄精。
卫气者,秉于金水之性,肺金应秋而肾水应冬,秋收冬藏,金凉水寒,故卫气属阳而其性清肃、收敛,是谓阳中含阴。
总之,营卫行于外而内根于气血,化源于脾胃,播宣于肝肺。
肝司营血,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木之所流注;肺主气卫,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金之所宣达。
所谓营卫者,乃行于太阳、肌表、经络浅层之气血也。
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所云:“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气统于肺,凡藏府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藏府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流于肝,凡藏府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藏府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即是对营卫、气血、脏腑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