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编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编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编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原创)2012-7-23 20:22阅读(365)赞(6)转载(26)分享(15)评论(1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此章不是重点内容,能够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可,课后题可以不用做。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章是微观的基础性知识,要求理解记忆,掌握供求变动的基本原理,其中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这个知识点高鸿业的教材上貌似没有,要特别注意。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4、5、8、11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5、9、10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属于重点知识,其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生活成本指数都是重要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掌握。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2、3、5、6、12

课后练习题: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

第四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除第6部分需求的经验估计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7,其余没有特别重要的

第四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根据效用函数求需求函数,掌握此知识点即可。

第五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除第4部分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做10题,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捐赠效应”,即“禀赋效应”。

课后练习题:第6题

第六章生产

都是重要知识点,其中生产函数,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等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1、3、7、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

第七章生产成本

都是重要内容,可能会出计算题。其中经济成本、沉没成本、等成本线、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1、12、13、14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11、12、13

第七章附录生产和成本理论——一个数学的处理

课后题1、2、3可以做做,不难。

第八章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是重点章节,完全竞争市场可能会出计算,生产者剩余、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1、2、3、4、5、10

课后练习题:4、5、10、11

第九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本章是核心知识点,几种模型的福利变化分析,包括图形、原理等必须理解、熟记。很可能会出大题或者是计算题,要能够计算福利变化。本章如果出计算题,难度也不会很大,在做题时要学会结合图形解题,这样比较清晰。

课后复习题:1、2、3、4、6、7、8、9

课后练习题:2、3、7、9、10、12、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本章除第七部分反托拉斯法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出题形式多为名词解释和计算。

课后复习题:1、2、3、6、7、8、9、10、11、12

课后练习题:4(典型题,垄断情况下征税)、6、8、9、11、12、15、18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本章除搭售和广告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价格歧视部分,大题小题都有出现的可能,跨期价格歧视和两步消费制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复习题:1、3、5、8

课后练习题:5、9、17、

第十一章附录联合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

本章可以不看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除第7部分卡特尔之外,其余部分内容都比较重要。垄断竞争部分未出现过大题,寡头垄断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模型,要很好的掌握。其中第6部分囚徒的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也较为重要。

课后复习题:1、4、5、6、7、8

课后练习题:2、3、4、5、6、11、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本章不是重要内容,个人感觉掌握纳什均衡和占优策略均衡即可,课后题可以不做。

第十四章要素投入品市场

本章不是重要考点,掌握几个均衡原则、经济租的概念即可。

课后复习题:2

课后练习题:可以不做

第十五章投资、时间及资本市场

本章不是重要考点,属于金融性知识,一般不会出题。注意区别存量和流量就行了。

课后题部分可以不做

第十六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本章知识较为重要,但主要都是概念性的东西。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效用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还有市场失灵部分的市场势力、不完全信息、外在性、公共物品都是重要概念。

课后复习题:5、7、9、13

课后练习题:可以不做

第十七章信息不对称市场

本章知识较为重要,但都是概念性知识。理解柠檬问题、不对称信息、道德风险的概念即可。课后复习题:1

课后练习题:可以不做

第十八章外在性与公共物品

本章知识比较重要,近几年的试题都涉及到本章的内容。知识点以识记个背诵为主。

课后复习题:3、10

课后练习题:可以不做

第一章引论

了解稀缺、规范分析、实证分析、静态、比较静态、动态的概念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理解需求、需求量,供给、供给量的概念,能够区分需求和需求量变动,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

2:支持价格、限制价格、政府征税三个模型要很好掌握,有可能出大题。

3: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部分,要很好的理解弹性的概念,会求点弹性,弧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部分属于理解性的内容。

4:蛛网模型作为扩展性知识点,知道三种不同的蛛网模型及其产生原因。

第三章效用论

1:理解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概念,二者的比较

2:边际效用分析部分属于理解性掌握内容,其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属于重点概念。

3:无差异曲线分析是重点知识,其概念,特征,特殊形状、消费者均衡等都是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

4: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是重要概念,要能理解,会画图分析、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属于重点知识,要能够做图分析正常品、低档商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很好的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图形,为后面福利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

7:不确定性、期望效用、以及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属于重点概念,降低风险的途径了解即可。

第四章生产论

1:掌握生产函数和三种生产函数的类型

2:短期生产函数中的曲线图、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生产函数的三个阶段都是重点知识,要很好掌握。

3:长期生产函数中的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脊线都是重点概念,要理解记忆

4:等成本线部分属于理解性知识点,可配合等产量线出生产均衡的计算题。

5: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属于重点知识,要能够画图分析,并会计算相关的计算题。

6:生产扩展线和规模报酬属于重点概念、要理解记忆。

第五章成本论

1:理解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的概念

2:短期成本的分类、数学表达、以及各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短期成本曲线图属于理解性的重点知识。

成本曲线和短期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属于重点知识,可能会出小题目。

3:各种长期成本属于理解性知识,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属于重点概念,要掌握。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1: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和划分要能够很好的理解。

2:厂商的收益和利润部分属于重点知识,常出计算题。

3: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都是重点知识,要好好把握,是历年计算题命题的重点。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是重点章节,是命题的重要章节,其中垄断、寡头、价格歧视都是重点知识,易出计算题和论述题。要好好的把握。本章的每个知识点都要重点复习。其中自然垄断,价格歧视,双重定价法是重要的名词解释。

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这三章属于了解性内容。掌握准租金,边际产品价值、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概念,第九章的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还有效用可能性曲线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概念。第十章里的纳什均衡、占有策略均衡是重点概念,其余了解即可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是重点章节,易出论述题,市场失灵、寻租、外部性、科斯定理、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都是重点概念。

第十二章

1:关于国内生产总是的概念,特点,应该理解性记忆。

2: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和核算方法,要能够理解三种核算方法,并会计算GDP

3:弄清楚GDP、NDP、NI、PI、DPI的概念,及相互直接的关系。

4:国民收入的恒等式要理解掌握,尤其是三部门的收入恒等式。

第十三章

1:均衡产出部分属于理解性内容

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二者之间关系,属于重点知识,要求掌握。

3: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性收入理论,属于重要概念,要求理解记忆。

4:乘数论中的几个乘数要求掌握,可能要考计算题。

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这些属于重点章节,全部要求熟练掌握。包括IS、LM曲线,及模型,是论述和计算的重要出题章节。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和分析,也是命题的重点,多以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

第十七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的知识点,多配合相关的经济热点出论述题,要求对本章所有知识点熟练掌握,会利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第十八章

1本章多以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其中摩擦型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奥肯定律、CPI、PPI、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应作为名词解释来掌握。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要作为简答来掌握,菲利普斯曲线也是重要的概念。

第十九章

本章的内容与多恩布什教材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建议本章内容以多恩布什的教材为准

第二十章

1:全要素生产率、索罗剩余属于重点概念

2:新古典增长模型,是重要的知识点,多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对稳态分析、各种因素对增长率的影响都能够很好的把握。

3:内生增长模型属于了解性内容。

4:经济周期、乘数加速数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都属于重点概念。

第二十一章

本章是新增章节,与多的教材有很大的重叠。要求对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利率的收入和替代效应等重点概念进行较好把握即可。

第二十二章

1: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是重要知识,要求掌握。

2:理性预期、政策无效性、适应性预期、工资粘性、菜单成本都是重要概念,要求记忆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总计:151=1.8+2.22+3.23+4.18+5.10+6.9+7.1+8.26+9.11+10.11+12.12 第一章绪论8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无限需要的一门科学。 1、资源稀缺(有限)性Scarcity——经济学的出发点 2、选择时出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定义 3、与机会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4、经济学的组成(定义、研究对象、解决问题、核心理论) 5、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理性人的特征 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定义 7、市场界定——市场的范围P9:地理范围、产品范围 8、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定义P12 第二章供需理论和弹性22 1、需求的定义 2、影响需求(需求量)的因素 3、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4、供给的定义 5、影响供给(供给量)的因素 6、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7、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均衡变动分析 8、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及公式 9、需求价格弧弹性分类及图示 10、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分类及图示 11、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图示分析的结论 1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及图示 1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4、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15、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及分类 16、需求交叉弹性定义及分类 17、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公式、分类

18、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19、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方法(方法同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分类 20、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21、短期的需求弹性和长期的需求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22、长短期收入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第三章效用论23 1、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3、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4、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5、马歇尔需求曲线的推导 6、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及计算 7、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定义 8、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9、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的内容 10、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11、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12、中性商品无差异曲线 13、厌恶品的无差异曲线 14、预算线的定义 15、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计算应用 16、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推导及计算应用 17、价格效应(PE)=替代效应(SE)+收入效应(IE) 的定义 18、实际(真实)收入不变的含义 Hicks的定义、斯勒茨基的定义 19、正常品、低档品、吉芬商品的(希克斯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及结论对比 20、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1、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2、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的内容 23、显示性偏好强公理(SARP)的内容 第四章生产论18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版本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原创)2012-7-23 20:22阅读(365)赞(6)转载(26)分享(15)评论(1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此章不是重点内容,能够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可,课后题可以不用做。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章是微观的基础性知识,要求理解记忆,掌握供求变动的基本原理,其中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这个知识点高鸿业的教材上貌似没有,要特别注意。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4、5、8、11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5、9、10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属于重点知识,其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生活成本指数都是重要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掌握。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2、3、5、6、12 课后练习题: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 第四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除第6部分需求的经验估计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7,其余没有特别重要的 第四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根据效用函数求需求函数,掌握此知识点即可。 第五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除第4部分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做10题,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捐赠效应”,即“禀赋效应”。 课后练习题:第6题 第六章生产 都是重要知识点,其中生产函数,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等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1、3、7、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 第七章生产成本 都是重要内容,可能会出计算题。其中经济成本、沉没成本、等成本线、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1、12、13、14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11、12、13 第七章附录生产和成本理论——一个数学的处理 课后题1、2、3可以做做,不难。 第八章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是重点章节,完全竞争市场可能会出计算,生产者剩余、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1、2、3、4、5、10 课后练习题:4、5、10、11 第九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本章是核心知识点,几种模型的福利变化分析,包括图形、原理等必须理解、熟记。很可能会出大题或者是计算题,要能够计算福利变化。本章如果出计算题,难度也不会很大,在做题时要学会结合图形解题,这样比较清晰。 课后复习题:1、2、3、4、6、7、8、9 课后练习题:2、3、7、9、10、12、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本章除第七部分反托拉斯法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出题形式多为名词解释和计算。 课后复习题:1、2、3、6、7、8、9、10、11、12 课后练习题:4(典型题,垄断情况下征税)、6、8、9、11、12、15、18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本章除搭售和广告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价格歧视部分,大题小题都有出现的可能,跨期价格歧视和两步消费制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复习题:1、3、5、8 课后练习题:5、9、17、 第十一章附录联合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 本章可以不看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除第7部分卡特尔之外,其余部分内容都比较重要。垄断竞争部分未出现过大题,寡头垄断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模型,要很好的掌握。其中第6部分囚徒的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也较为重要。 课后复习题:1、4、5、6、7、8 课后练习题:2、3、4、5、6、11、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21241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

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附图)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1; 1 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 ②CB段,Ed<1,缺乏弹性 ③C点Ed=1,单位弹性 ④A点Ed→∞,完全有弹性 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d) ①当Ed>1时,Q(1-Ed)<0,即△R与△P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 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②当00, 即△R与△P同号。说明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 价格同方向变化,即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受益。 ③当Ed=1时,Q(1-Ed)=0,即△R=0,。说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涨价还是降价, 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微观经济学总结(平狄克)

第一章绪论 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工人和投资者的行为——以及由这些个体组成的市场本身的行为 微观经济学还特别关注经济个体之间怎样通过互动形成更大的经济单位——市场和行业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总量经济指标,诸如国民产出的水平和增长率、利率、失业以及通货膨胀 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主题有权衡取舍、价格的作用和决定机制、市场的核心作用、理论和模型 实证分析:描述因果关系的分析(客观) 规范分析:解析“应该如何”一类问题的分析(主观) 市场:买方和卖方的集合,通过他们实际或潜在的相互作用来决定一种或多种商品的价格市场界定:确定一个具体的市场应包括哪些买者、卖者以及产品范围 套利: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的行为 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的市场,没有任何买者或卖者能够影响价格 市场价格:竞争性市场中通行的价格 市场范围:市场的边界,既包括地理的边界,又包括就产品范围而言的边界 名义价格: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绝对价格 实际价格:一种按照总体价格指标衡量的价格,就是通过膨胀调整后的价格 实际分析中,我们应该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把名义价格转换成实际价格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衡量半成品和批发品的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 章节练习: 1、人们常说,一个好的理论是可以用实证的、数据导向的研究来加以证伪的。试解释为什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复习答案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篇导论:市场和价格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复习题详解 1.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2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2.1复习笔记 2.2课后复习题详解 2.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2篇生产者、消费者与竞争性市场 第3章消费者行为 3.1复习笔记 3.2课后复习题详解 3.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4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4.1复习笔记 4.2课后复习题详解 4.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4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第5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5.1复习笔记 5.2课后复习题详解 5.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6章生产 6.1复习笔记 6.2课后复习题详解 6.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7章生产成本 7.1复习笔记 7.2课后复习题详解 7.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7章附录生产与成本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第8章利润最大化与竞争性供给 8.1复习笔记

8.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9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9.1复习笔记 9.2课后复习题详解 9.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3篇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第10章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复习题详解 10.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1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复习题详解 11.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1章附录纵向联合厂商 第12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复习题详解 12.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3章博弈论与竞争策略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复习题详解 13.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4章投入要素市场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复习题详解 14.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5章投资、时间与资本市场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复习题详解 15.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4篇信息、市场失灵与政府的角色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复习题详解 16.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7章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复习题详解 17.3课后练习题详解 第18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复习题详解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导论:市场和价格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和企业)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物理学或者其他学科中,没有一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是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则以规范分析为指导;实证分析的结果往往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最终目标,而规范分析的结论往往又是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3.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分析。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以及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里面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这种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应该说,在第二个层次中,价格是核心。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中文)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中文)

第一章 复习题 1.市场是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一种或一系列产品价格的买卖双方的集合,因此可以把市场看作决定价格的场所。行业是出售相同的或紧密相关的产品的厂商的集合,一个市场可以包括许多行业。 2.评价一个理论有两个步骤:首先,需要检验这个理论假设的合理性;第二,把该理论的预测和事实相比较以此来验证它。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被检验的话,它将不会被接受。因此,它对我们理解现实情况没有任何帮助。 3.实证分析解释“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分析解释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供给的限制将改变市场的均衡。A中包括两种分析,批评这是一种“失败的政策”——是规范分析,批评其破坏了市场的竞争性——是实证分析。B向我们说明在燃油的配给制下总社会福利的被损坏——是实证分析。 4.由于两个市场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商品在两地间的运输是套利实现的条件。如果运输成本为零,则可以在Oklahoma购买汽油,到New Jersey出售,赚取差价;如果这个差价无法弥补运输成本则不存在套利机会。 5.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鸡蛋的实际价格从1970年至1985年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而导致鸡蛋需求的减少,同时也因为生产成本的降低。在这两种因素下,鸡蛋的价格下降了。大学教育的实际价格的升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获得大学教育而导致需求提高,同时教育的成本也在升高。在这两方面因素作用下,大学教育费用提高了。 6.日圆相对美圆来说,价值升高,升值前相比,兑换同样数量的日圆需要付出更多的美圆。由汇率的变化引起购买力的变化,在日本市场出售的美国汽车,由于美圆贬值日圆升值,持有日圆的消费者将较以前支付较底的价格;而在美国市场出售的日本汽车,由于日圆升值美圆贬值,持有美圆的消费者将面对较以前提高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课本知识点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吉芬物品除外)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市场出清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第六节弹性理论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读后感想

专业名著阅读通识课读后感 微观经济学

经济、经济学是一个和奇妙而奇特的东西,因为在经济领域中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偶然因素。就拿房价来说,众多的经济学家预测房价不会涨,房价只能逐渐下降,可事实上,各地房价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而是稳重有升为主流。就连二手房也是以升值为主。但是并不能因此说哪些经济学家是所谓的“经济家”。因为市场、经济、经济学这个大环境中充满了很多不可控、偶然因素。 我想,学习微观经济学也并不一定是要要求我们学会多少知识,一定要准确的预测、估计未来的经济态势怎样,而是让我们能以一个视角以去感知这变化多端、复杂奥妙的世界。让我们能够灵活的在这个大经济市场中去感知、去收获、去成长。 大三上学期,我拜读了罗伯特?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首先说一下全书的基本结构,全书分为四个大的篇章。第一篇为绪论、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第二篇为消费者行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和消费者行为、生产、生产成本、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竞争性市场分析。第三篇为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有市场势力的定价、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博弈论和竞争策略、投入要素市场、投资与时间及资本市场。第四篇为一本均衡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与公共品等内容。 第一次学习,我对全书的概念做了一个基本性的学习。这本书概念十分详尽,包括供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价格、产量决策理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理论。还有最近几年兴起的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环境污染之类的外部性问题等。 比如固定陈本:无论产出水平如何都不会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只有企业退出生产,这部分成本才不会发生。 可变成本:随产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沉淀成本: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支出。 以例子来更好的说明像我们身边的比萨店。对于比萨店来说,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固定成本,二沉淀成本非常低,因为如果退出,比萨烤炉、椅子、桌子、碟子都可以转手。可变成本也十分低,主要是制作比萨的各种原料(面粉、番茄酱、奶酪、香肠等)和帮助制作、传送比萨的工人的工资。大多数成本是固定成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笔记 (5)

CHAPTER 6 PRODUCTION TEACHING NOTES Chapter 6 is the first of the three chapters that present the basic theory of supply. It may be beneficial to first review, or summarize, the derivation of demand and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supply. The review can be beneficial give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and and the theory of supply. Students often find that the theory of supply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because it is less abstract, and the concepts are more familiar. This in turn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demand when they go back and review it again. In this chapter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the time to carefully go through the definitions, as this will be the foundation for what is done in the next two chapters. While the concept of a production function is not difficult, the mathematical and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can sometimes be confusing. It helps to take the time to do as many examples as you have time for. When describing and graph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output on the vertical axis and one input on the horizontal axis, point out that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s the equation for the boundary of the production set, and hence defines the highest level of output for any given level of inputs.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assumed through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supply. At any time you can introduce a discuss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by doing. Examples 1 and 2 in the text are also good for discussion. Graph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leads naturally to a discussion of marginal product and diminishing returns. Emphasize that diminishing returns exist because some factors are fixed by definition, and that diminishing returns does not mean negative returns. If you have not discussed marginal utility,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sure that the student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verage and marginal. An example that captures students’ atten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a nd marginal test scores. If their latest mid-term grade is greater than their average grade to date, this will increase their average. Isoquants are defined and discussed in section 6.3 of the chapter. Rely o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ndifference curves when discussing isoquants, and point out that as with indifference curves, isoquants are a 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 Key concepts in this section of the chapter are the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and returns to scale. Do as many concrete examples as you have time for to help explain thes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Examples 6.3 and 6.4 help to give concrete meaning to MRTS and returns to scale. Section 6.4 discusses returns to scale. QUESTIONS FOR REVIEW 1. What is a production function? How does a long-run production function differ from a short-run production function? A production function represents how inputs are transformed into outputs by a firm. We focus on the firm with one output and aggregate all inputs 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to one of several categories, such as labor, capital, and materials. In the short run, one or more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nnot be changed. As time goes by, the firm has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 levels of all inputs. In the long-run production function, all inputs are variable. 2. Why is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likely to increase initially in the short run as more of the variable input is hired?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is likely to increase initially because when there are more workers, each is able to specialize on an aspect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which he or she is particularly skilled. For example, think of the typical fast food restaurant. If there is only one worker, he will need to prepare the burgers, fries, and sodas, as well as take the orders. Only so many customers can be served in 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