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论文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姓名:

时间:

摘要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存在和运行的基础,对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说就是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的动力不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禀赋差异,而是包括技术条件、制度背景、甚至是一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中国以自身的劳动力和市场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位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格局;经济全球化;战略选择

目录

一、引言 (4)

二、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评述 (4)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4)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5)

五、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6)

六、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低的原因 (7)

七、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 (8)

八、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贸易合作的战略思想何在?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是否处于不可改变的劣势地位?这些问题是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本文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首先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评述,然后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格局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选择和中国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对主要国际分工理论评述

对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说就是国际分工理论。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创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已经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产品内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国际分工的传统概念已经无法完整全面地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全部内容。国际分工的动力不再仅限于自然要素的禀赋差异,而是包括技术条件、制度背景、甚至是一国的综合国力。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理论也相应的发生了长足进步。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传统国际分工理论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把国家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国际分工。战略贸易理论对后进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在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作用。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了综合国力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影响。

三、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由于所处时代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马克思无法完全预知当今国际分工的具体形式,现代的国际分工早已经突破单纯的垂直甚至水平的国际分工形式,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形式是当今的国际分工主要形式,价值链理论成为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一种产品内分工,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分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推动者

跨国公司需要从全球战略出发组织生产经营。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按照不同地区的要素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项要素,建立全球性的产销网络。跨国公司的产品可能包含许多国家生产的零部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组装以及销售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这种生产环节的安置就形成了新型的国际分工,我们把它叫做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二)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相对优势由其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获得较多贸易利益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条整合中,由于各环节的增值能力不一,总体上研发和销售服务两端的增值能力大大高于中间生产环节,上游关键零部件与中间产品环节的增值能力又高于下游生产与组装环节,这种随着生产环节的进行增值能力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被称作微笑曲线规律。跨国公司往往专注于核心的产品研发与销售服务环节,以及采用垂直一体化的方式从事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而把非核心的生产加工环节采用虚拟一体化的方式“外包”给其他生产厂商或实行全球采购。这样,跨国公司既可充分发挥要素优势,创造技术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又可利用全球范围内生产环节的低成本要素优势,从而取得微笑曲线两端的较高的附加值。

(三)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差别化需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国际价值的分配

当代国际分工中,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的存在,完全自由竞争并不存在,垄断竞争甚至垄断是国际市场结构的常态。这样国际交换就会对后进国家不利,不等价交换或多或少地存在。根据克鲁格曼的分析,从国家角度看,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在国际分工初始阶段,发达国家多生产工业品,相对落后的国家多生产农产品或初级产品。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导致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品而进入良性循环,相对落后国家主要生产农产品或初级产品而进入恶性循环。发达国家凭借规模经济获得垄断高价和垄断利润,相对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则越来越恶化。从企业角度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凭借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带来的垄断力量,不仅可将产品国际价格定得高于国际价值,而且可借助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转移价格人为压低东道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使之低于正常的国际价值,从而使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交换中遭受双重损失。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

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技术壁垒。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进行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远逊于发达国家,因此它们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被动与弱势地位,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四级分工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金字塔”的国际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分工加深、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五、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一)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一直没有改变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国际化大生产后的一大竞争优势。我国在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一直占据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与我国存在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是分不开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机电产品包括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精密仪器和机械设备的出口明显增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研发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出现了类似于海尔,华为联想之类的大型国际化企业,品牌和技术竞争优势也在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供给一直旺盛,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没有改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增劳动力的素质稳步提高,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供给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中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还在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微笑曲线最早是由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并且指出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中国就处在微笑曲线的谷底。有专家估计,在所有的增加值中,外国企业获得了92%,中国企业最多只能得到8%,换来的却是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

(三)中国的世界加工厂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中国的高技术密集产业,2005年在我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

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国有企业占28.2%,其他企业占11.0%;在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国有企业占28.5%,其它企业占9%。2006年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的贸易顺差达410亿美元,90%来自于三资企业,其中70%来自外商独资企业,20%来自外商合资企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高科技出口占据了整个出口额的97%。尽管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1985~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至410亿美元,同期,中国出口额从260亿美元增长为2490亿美元。在高技术密集产业,外国子公司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59%升至2000年的81%,其中外国子公司在电子集成设备出口值中的比重增长了5倍,已达91%,仅英特尔的出口额就达4亿美元。2000年,外资企业在自动控制数据处理设备业的出口份额也高达85%,领先的IBM出口额为15亿美元,尾随其后的西格特和爱普生也各自在10亿美元上下2000年,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为首的外国子公司占据了中国移动通讯业出口的96%。而中国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低技术部门,尤其是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方面。

六、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低的原因

(一)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即处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二)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另外,在57项DVD 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

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

七、提升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

(一)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为此,国内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分工地位中长期处于优势的产业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以增量方式实现的贸易增长是粗放型贸易增长,而集约型贸易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四)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

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我国出口产品众多,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然而,很多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以此居于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

(五)加大对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投资力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机制尚未完全明朗。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路线变动使得行业创新模式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主导企业的能力和地位并不稳定,甚至一些领域的领导型企业尚未出现,行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体系仍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后起国家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起点差距较小,这将使后起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与发达国家站在相近的起跑线上。如果我国能在这些新兴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那么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八、结语

价值链国际分工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非对称交易关系的事实。在新经济体系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将生产制造这一功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承接了全球价值链转移当中的生产制造环节,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但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加强研发、市场开发和制定品牌来达到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制造”与购买者之间的非对等关系。

由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低成本的局面难以改变,可以预见的是,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将长期作为我国的一大竞争优势,是我国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但是,我国如何能逐渐摆脱低层次的国际分工地位,赢取更多的国际价值,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自主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摆脱过分依赖劳动力密集优势的现状,突破由跨国公司主导并受制于其战略定位的分工局面,激发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国际化潜力,产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品牌效应的领袖企业,才能占据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高附加值的位置,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显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陈建青.《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变化及战略调整》[J].理论探讨,2009,(3)

[3]陈继勇,周茂荣.中国对外开放及国际竞争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5

[4]张幼文,黄仁伟.2008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1

[5]金芳.《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8,(5)

[6]吕春成.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陈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定位——对外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2)

[8]彭俊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政治意义及其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5)

[9]闫钢,林铭芳.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对策选择[J].理论学习,2001,(3)

[10]刘厚俊,朱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5)

股份经济概论论文

股份经济概论论文 201413050104王伟(一)、股份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建立 股份公司:指资金由其共同投资者以可转让的股票形式拥有的企业。 社团:指由一定数量的具有共同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 无限公司:全体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指股东仅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 股份有限公司: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连带责任:指每一个读懂不以其出资额多少货盈亏分配的比例怎样,对公司的债权人均有共同的或独资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 母公司:指通过掌握其他公司的股票(份)从而能实际上控制其营业活动的公司。 控股公司:指专以控制其他公司的股份权利为重要内容的公司。 对股份公司的认识: 1.根据股份公司的定义,概述股份公司的基本规定是什么? 第一,股份公司是一社团法人。 第二,盈利是股份公司的直接目的。 第三,股份公司必须依据有关的法律来组织、登记而成立。 2.按照股东对清偿股份公司债务的责任状况,股份公司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①无限公司、②有限责任公司、③两合公司、④股份有限公司、⑤股份两合公司 3.简述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 第一,无限责任,即对于公司债务直接负无限清偿责任,也称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第二,有限责任,即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度,对公司负责。 第三,股份有限责任,即全部资本分为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负责。 4.简述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特征 ①资本证券化、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5.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①具有非公众性和非公开性②公司的股份一般不得任意转让③公司的股东人数较少④股东可以作为公司雇员直接参加管理,法律允许公司所有权和行政管理公合一为一⑤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营业、解散、结业都比较简单⑥股东只负有限责任 6.简述无限责任公司的特点。 第一,公司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有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第二,无限责任公司股东有权直接参加管理公司事务,公司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完全融为一体。 第三,无限责任公司股本可以任意地进行增加或减少,无需得到当地政府的核准第四,无限责任公司无须公开任何经济账目,包括董事会和审计员的报告 股份有限公司的论述: 1.简述股份有限公司对经济的作用。 股份公司通过集中的方式来扩大资本来源,能够在短期内把分散在社会上的货币资源聚集一起而达到扩大经营规模。同时有利于产业部门能够在短期内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赎回注意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试比较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 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 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姓名:杨帆 学号:20117624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四班 指导老师:尹华北 2013年 12月 15日

摘要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有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纳不足,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内容及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服务包括碳抵消与碳足迹的商品与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绿色金融服务、CDM 咨询服务等。其中CDM 也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它的核心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让与获得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消费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平衡生态消费、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更具科学化及合理化,比如进行低碳装修,即使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塑料袋等“便利消费”。低碳生产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利用科技水平使高碳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最终使低碳排放降低;其次,开发并使用海洋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低碳生产;最后,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能够帮助实现低碳,同时还应使第二产业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 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1.3当今世界的现状 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另据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全球化碳基能源开采的极限期正在到来。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只能致力于扩大新能源发展,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都持续较快增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日益突显。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版

填空(10*2)单选(5*2)多选(5*3)名解(4*5) 简单(2*10)论述(1*15) 一、填空 1、当今世界的国际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来源为标准:官方的资本流动、私人的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特性和作用分: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4、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市场的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6、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其基本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 职能:汇率监督、提供信贷 7、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8、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9、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0、跨国公司的分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分类: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要素转移效应、国际收支效应、就业效应、主权效应、稳定效用 11、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12、国际汇率制度的形式演变: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中心汇率 国际货币的形式演变:金本位、银本位、现代货币 13、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 二、选择 1、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发电机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2、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动机” 理论(罗伯特逊)、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技术差距理论(波斯 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 新型: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模型(高德莱)“中心—外围”理论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拉格曼)、贺希模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战略联盟理论(技术协调论、市场权力论、交易

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和奉献精神。 2.系统掌握世界经济理论与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相关政策,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熟悉区域集团化理论与多边贸易规则;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在政府对外经贸部门、跨国企业以及教学与研究机构从事管理、决策支持和教学研究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二、研究方向 1.国际经济一体化 2.跨国公司 3.国别经济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详见“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一)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其中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含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含“英语阅读”(3学分)、“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中级宏观经济学(3学分)、中级计量经济学(3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包括:世界经济学(3学分)、中级国际经济学(上)(3学分)、中级国际经济学(下)(3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3门,不少于6学分) 详见“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5.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详见“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6.实践课程(1学分)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每参加一次学术报告,需填写学术活动情况表,并具体写明报告的主题、内容及本人的认识和体会等,由导师签字认定,审核答辩材料时一并向学院学术考核小组提交,供学院审查及存档。否则将视为该环节不合格。 8.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2门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随本科听课并随堂考试。补修课程必须考试成绩合格。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考试(含闭卷、开卷)和考查。 五、中期考核 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 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025059 总课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预修要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以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运行及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要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从世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做作业、撰写论文。考试形式将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48学时。如遇计划课时增减,或使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可作适当调整。 大纲正文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学时:6学时本章阐述本章介绍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讲授要点: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 重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生产力的历史性进步不可分离。 难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国际经济导论论文

作业:反倾销与中国应对措施 2013 —2014 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导论》校区福建路校区序号 专业班级审计1052 姓名蒋睿明学号9109105245 本学期学习了《国际经济法导论》,我感兴趣的是反倾销。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中保护经济的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成为中国与别国之间贸易争端的突出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在入世后迅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但是,贸易摩擦却逐渐增多。其中,以反倾销案件最为突出。 一、倾销的内涵和国际立法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法律界定的倾销概念由3个要件构成:(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2)这种倾销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构成法律上的倾销,同时这也是反倾销调查的3个要件。 二、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主客观因素,还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从政府角度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还很不健全,立法缺陷比较明显,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偏弱,时效性差。所以,政府应加强反倾销立法工作,结合WTO规则尽快解决法律依据问题,使企业在应诉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专门的处理机构,能够迅速反应,在短时期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要加强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抗辩能力和技巧,并熟练掌握国外的相关法律。 (二)从企业角度 首先,反倾销调查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其次,要聘请当地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 最后,企业一定要做好反倾销起诉前的调查准备工作。 总之,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案件,一方面要积极应诉,争取更大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以此为契机,尽快提升我国产品的全球化程度,同时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新,争取在世界经济贸易浪潮中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我对反倾销和中国应对措施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反倾销协议. [2]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尤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世春,王琴华,张汉林.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国际经济法导论》作业福建路校区周二(9-11)第1-11周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摘要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一、概论 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多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二、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新材料技术发展的方向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对制造业、物资供应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科技发展报告”课题组的有关专家,请他们介绍了当前世界上新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上的实验室”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赋予材料科学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新材料技术正朝着研制生产更小、更智能、多功能、环保型以及可定制的产品、元件等方向发展纳米材料20世纪90年代,全球逐步掀起了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由于纳米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和器件的制造方法,使得纳米材料在磁、光、电敏感性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许多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家预测,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将是一次技术革命,进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曾在去年末宣布该公司将批量生产碳纳米管,从2002年4月开始建立年产量120吨的生产设备,9月份投入试生产,这是世界上首次批量生产低价纳米产品。美国ibm公司的科研人员,在2001年4月,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了第一批晶体管,这一利用电子的波性,而不是常规导线实现传递住处的技术突破,有可能导致更快更小的产品出现,并可能使现有的硅芯片技术逐渐被淘汰。在碳纳米管研究方兴未艾的同时,纳米事业的新秀--“纳米带”又问世了。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作的三位中国科学家2001年初利用高温气体固相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半导体化物纳米带状结构。这是继发现多壁碳纳米管和合成单壁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又一大突破。这种纳米带的横截面是一个窄矩形结构,带宽为30~300mm,厚度为5~10nm,而长度可达几毫米,是迄今为止合成的惟一具有结构可控且无缺陷的宽带半导体准一维带状结构。

金陵科技学院《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 名词解释 1、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以国际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 2、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3、结构性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经济体制内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的部门便会形成劳动力供应紧张,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而发展不快的部门因失业的劳动力不易转移,成为社会上的失业人口,因而使社会出现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膨胀现象。 4、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5、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基金组织(IMF)在1969年设立的一项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 6、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7、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8、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选择题 1、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模式:美国是传统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式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干预主导型的模式;法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 3、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 4、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 5、战后国际分工的形式主要是水平型分工,特点是 6、特别提款权是IMF创造出来的。 7、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3)实行可调节的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8、紧急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 2.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甚至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区域内的各种壁垒,使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从而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安排。同经济全球化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 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岀的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而不必发展那些不具备优势 条件的工业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 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比较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生产那些有利程度较大或不理程度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5.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世界各 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都承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都以高科技的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都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的全球化。 6. 贸易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 “外贸系数”。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进出口总值 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 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贸易依存度是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 指标 7. 重商主义::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产生于16 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岀,增加金银输入。早期重商主 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 8. 国际金融组织: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能够在重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事件中协调各国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组织机构。 二、简答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内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内容:20世纪末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特点:这次科技革命涉及领域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整个 国民经济结构实现了全盘现代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达到新的水平 影响:1、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世界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科技革命使先进国家普遍获益。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规模经济收益十分明显3、科技革命使产品日益复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学好地球科学概论的意义 大一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兴趣使然,我选择了这门地球科学概论,因为我一 向对地球地理感兴趣,也想学。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 觉得学好地球科学概论意义非凡。 首先,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 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 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地球科学。也就形成了我们地球科学概论这一课程。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 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其次,人类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 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 响有些是直接(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自 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 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 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 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 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 要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这 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 和物质特征,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 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 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 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 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据科学测算,地球的年龄长达 46 亿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上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自然事件,诸如海陆变迁、山脉形成、生物进化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过程多数是极其缓慢的,往往要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 才能完成。短暂的人生很难目睹这些事件的全过程,而只能观察到事件完成后留下来的结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世界经济格局,作何思考? 一、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世界经济依然是西方主导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是从总体上看,冲击并未根本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论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都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1.经济实力 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在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等方面,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依然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2.科技实力 毫无疑问,各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上的巨大优势,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凭仗之一。 3.国际经济事务 一国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二是对世界经济中重要事务的影响力。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中一些重要事务的影响能力,也远远强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发达国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就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一方面,由于跨国垄断的大规模发展,发达国家对诸如计算机、汽车、黄金、原油等商品的国际价格,都有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决定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商品价格的发布也基本上来自于发达国家能够控制的市场。不仅如此,主要西方大国由于充当着国际本位货币的发行者,还不断收取高额的铸币税。 (二)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砖五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和人均GDP日益上升;其二是发展中大国在要素国际流动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其三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实力的显着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首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候选人甚至已经能够在2013年5月7日击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所支持的候选人了。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二十国集团”在经济事务方面的影响力正在超越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把发达国家的投票权向发展中国家做了些转移。这一举措意味着,未来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发言权的变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相应变大。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自然灾害小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第1页共6页

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我在接触这门课以后,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也是本篇论文所想要表达的。 1.自然灾害简述 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其中我想要重点讨论的是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同时会重点分析地震灾害。 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 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