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自引发聚合机理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巯基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自引发光聚合反应

巯基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及自引发光聚合反应
硫 酚得 到 T -10 A . PP 0 0 2
取 1 2 m 产 物 于坩埚 中,在室 温 下 以光 纤 导 出 的 u ~ g V光对 其 进 行 辐照 聚 合 反应 ,同时 以 P o - ht o
D C实时监 测反 应过 程得 到聚合 反应 的放 热 曲线 . S
2 结 果 与讨 论
1 实验 部 分
1 1 试 剂和 仪器 .
苯硫 酚 和 44一 巯基 苯硫 醚 , l i , 二 Ad c 司 ; 乙胺 , 海第 一 化学 试剂 公 司 ;16己二醇 二丙 烯 r h公 三 上 ,. 酸 酯 ( D 、双三羟 甲基 丙烷 四丙 烯酸 酯 ( iMP A) B hr@P 00丙 烯 酸酯 ( IOA) HD A) DT 4 和 oon 10 PO O ,台湾 长 兴化 学工 业有 限公 司 ; 官能 团双 酚 A 改性 环 氧 丙 烯 酸 酯低 聚物 ( B 0 ) 氰 特 化 工 ( 海 ) 限公 双 E 65 , 上 有
烯 酸酯 双键信 号峰 减弱 ,而 67 0 . 9~7 4 . 8处 出现 了苯环 的信 号 峰 以及 63 0 . 5~3 2 .4和 62 5 . 0~2 7 .4
P0 0 10 为含有双羟 甲基丙酸酯结构的超支化聚酯与含有三羟 甲基丙烷结构的超支化 聚醚 的混合
物, 其丙 烯酸 酯化 产物 ( 10 A) 为相 应 的混 合 物 ,因 此 ,T .1 0 A 的核磁 氢谱 很 难 进 行 精 确 分 P0 0 也 PP 0 0
析 , 过将其 和原 料 P00 的核 磁氢谱 对 比发现 , 通 10 A 苯硫 酚 和丙烯 酸酯双 键加 成后 , 57 64 .8~ .0处丙
2 1 产 物 结构 表征 与分析 .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水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水 性 丙 烯 酸 套 I 聚 合 方 法 一 L 液~ | ¨ 韵 研究进展 … :


R ●_Pgs。 嚣 Py 琵io arr f e rr8 i 。m anf t oeca oe 鹾 。 t W e Aye o i b
周 亭 亭 ,杨建 军 ,吴 庆 云 ,吴 明元 , 张建 安 ( 安徽 大 学化 学化 工 学 院与安 徽 省绿 色 高分 子 重点 实验 室 ,合 肥 2 0 3) 0 9 3

含量 为2 % 2 ,用于织 物的涂料染 色后 ,织物的摩擦 牢度、
皂 洗 牢 度 等 达 到 了 工业 粘 合 剂 的 性 能 指 标 ,手 感 较 柔 软 。 郭 玉 等 通 过 配 方 调 整 得 到 单 分 散 高 固 含 量 的 纯 丙 乳 液 。
0 引 言
乳 液 聚 合 技 术 起 源 于 2世 纪 早 期 ,3 年 代 用 于 工 业 生 O O
其研 究 发 现 ,增 加 单 体 浓 度 、增 加 引 发 剂 浓 度 或 增 加 亲 水
性单体 浓度均可增大乳液粒径 ,而升高聚合温度可减/ G JL \
产 , 目前 乳 液 聚 合 法 已 应 用于 高 分 子科 学 和 技 术 等 重 要 领 液 粒 径 。 李 瑁 鹏 等 将 聚 丙 烯 酸 酯 无 皂 乳 液粘 合 剂 采 用涂 域 中 ,它 可 以综 合 几 种 聚 合 物 的优 良性 能 ,是 获 得 性 能 互 料 轧 染 分 析 影 响织 物
实验显示
转 化 率 随单 体 的 质 量 分 数 增 加 而 下 降 :随 引 发
剂 的 质 量 分 数 增 加 而 增 大 ;随 后 变 得 缓 慢 。 聚 合 所 需 时 间
c oat

低VOC含量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合成方法研究

低VOC含量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物合成方法研究
实验部分21实验原料聚合用原材料tab1listpolymerrawmaterials原材料名称生产厂家等级丙烯酸丁酯ba德国巴斯夫工业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日本三菱工业级甲基丙烯酸maa日本触媒工业级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日本协和发酵工业级己二酰肼adh日本协和发酵工业级硫酸铵广州市福宁翔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级焦亚硫酸钠山东淄川精细化工厂工业级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姜堰市海翔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级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山东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工业级双氧水50广东森新工贸有限公司工业级天津市宇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级西陇化工股份公司工业级交联剂自制乳化剂组合物自制乳化剂组合物自制乳化剂组合物自制乳化剂组合物自制去离子水自制注
氨水(25 %) 交联剂 S 乳化剂组合物 A
西陇化工股份公司 自制 自制
工业级
乳化剂组合物 B 乳化剂组合物 C 乳化剂组合物 D
自制 自制 自制
去离子水
自制
注:乳化剂组合物 A-D 分别在实验室配置,是一定比例的阴离子和非离子 乳化剂的混合物。
2.2 树脂的合成
高温引发体系:反应温度 75~80 ℃;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反应温度 42~60 ℃。 如图 3 所示。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表 1 聚合用原材料
Tab.1 List of polymer raw materials
原材料名称
生产厂家
等级
丙烯酸丁酯(BA)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德国巴斯夫 日本三菱
工业级 工业级
甲基丙烯酸(MAA) 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
己二酰肼(ADH)
日本触媒 日本协和发酵 日本协和发酵
[中图分类号]TQ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09)08-0051-02

丙烯酸酯L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研究

丙烯酸酯LIPN聚合物阻尼性能研究

性 能的影响。主要采 用动 态力学分析 方法( DMA) 对材料的 阻尼性能进行 测试 , 同时还考察 了各 组成聚
合 物的附着力。 关 键 词 : IN 聚合 物 ; 液 聚 合 ; LP 乳 阻尼 性 能 ; 着 力 附 .
中 图分 类 号 : Q 2 T 35
文献标识码 : A
单体丙 烯 酸 丁 酯 ( A)苯 乙烯 ( t、 B 、 S) 甲基 丙
烯 酸 甲酯 ( MMA) 丙 烯 酸 ( 、 AA) 甲基 丙 烯 酸 羟 、
乙酯 ( MA)均 为 工 业 级 , 鲜 蒸 馏 后低 温 贮 HE : 新
收 稿 日期 :0 9 8 5 20 —0 —0
( 量分 数 )转 化率 在 9 以上 。此 过程 不 补加 质 , 4 乳 化剂 , 保证 第 2阶段 聚合 中不 产 生或 少 产 生新
1 实 验 部 分
1 1 乳液的 合成 . 1 1 1 原 料 ..
时 开始滴 加 剩 余 的壳 单 体 和 引 发 剂 , 温 至 7 升 5 ℃ 后保 温 , 体 滴 加 完 毕 后 , 续 反 应 3h 然 后 单 继 ,
冷 却 出料 。所 得 乳 液 的理 论 固含 量 为 3 . 3 3 3
3 0℃ , 以满 足 现实要 求 , 多组 分 通过 共 聚 、 难 而 加 入 交联剂 等可 以提 高降 噪减震 的性 能并且 拓宽 使
用 的温度 范 围l6。通 过乳 液 聚 合 合成 了含 有 功 5l -
1 1 2 LP . . IN合成 工艺
合成 硬 核 软 壳 的 P( t S —MMA)P( A — / B
研 究 ・开 发
弹体N—SMI 性, L(3S C1E0:C H 0A(81 2 ,) ̄ I 2T R 022 E 0 51 4 A

丙烯酸酯压敏胶 阳离子聚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丙烯酸酯压敏胶 阳离子聚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丙烯酸酯压敏胶阳离子聚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丙烯酸酯压敏胶是一种具有出色粘接性能和可变黏度的胶黏剂。

其特点在于能够在施加轻微压力下即可粘合,并且能够随着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其粘度,从而实现适应不同的黏接需求。

阳离子聚合是一种主要的聚合反应机制,其基于电离度较高的阳离子单体,通过离子化和聚合过程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在丙烯酸酯压敏胶中,阳离子聚合反应被广泛应用于胶黏剂的制备过程中。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阳离子聚合的关系,并分析其在胶黏剂工业中的应用和潜在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升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应用性能,并为胶黏剂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以下将分别介绍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定义和特点,以及阳离子聚合的原理和应用,并在结论部分对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阳离子聚合的关系进行总结,同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1.1 概述: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丙烯酸酯压敏胶和阳离子聚合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它们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节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安排,并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1.3 目的:在本节中,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了解我们的研究动机和预期成果。

2. 正文2.1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定义和特点: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2 阳离子聚合的原理和应用: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阳离子聚合的基本原理、反应机制和相关的实验条件,并介绍它在合成新材料和改善原材料性质方面的应用案例。

3. 结论3.1 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阳离子聚合的关系总结:在本节中,我们将总结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阳离子聚合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共同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

3.2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在本节中,我们将对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阳离子聚合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第五小组(pmma聚合机理和方法).

第五小组(pmma聚合机理和方法).

2.2热性能
PMMA的耐热性不高,它的Tg虽然达到105℃,但最 高连续使用温度却随工作条件不同在65~95℃之间改 变,热变形温度为90℃,维卡软化点约113℃。线胀 系数(4.5~7)×10-5K-1。热分解温度略高于270℃, 其流动温度约为160℃。PMMA的耐寒性也较差,脆 化温度为9.2℃,热稳定性属中等,优于PVC和POM 。
PMMA有机玻璃板的应用
1.灯具、照明器材,例如各种家用灯具、荧光灯罩、汽车 尾灯,信号灯、路标。
2.光学玻璃,例如制造各种透镜、反射镜、棱镜、电视机 荧屏、菲涅耳透镜、相机透光镜片,各种仪器仪表表盘、罩 壳、刻度盘。
3.制备塑料光纤:与玻璃光纤相比,塑料光纤具 有柔韧性和抗震性好、易安装及维护、重量轻、对 人体安全性好等许多优点,在工业、商业、民用、 国防等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解 决全光纤网络中随后一段距离高速宽带通信的最佳 技术途径之一。
2.7 燃烧性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容易燃烧,极限氧指数仅17.0。
2.8 物理性能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单体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 色液体,具有香味,沸点101℃,密度为 0.940g/cm3(2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
一:甲基丙烯酸甲酯浇铸本体聚合
浇铸本体聚合是指在模具中进行的本体聚合,聚合和成型一次 完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俗称有机玻璃,其本体聚合的 产品随模具不同有板材、棒材和管材。
① 丙酮氰醇法
H3C C O HCN CH3
OH
H3C C CN CH3
H2SO4
O H2C C C NH2·H2SO4
CH3
CH3OH
O H2C C C OCH3
CH3
NH2HSO4

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固化机理

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固化机理

聚氨酯环氧树脂丙烯酸酯固化机理聚氨酯(Polyurethane)、环氧树脂(Epoxy Resin)和丙烯酸酯(Acrylic Ester)是常见的固化剂,它们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广泛使用,如涂料、胶粘剂、粘附剂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聚氨酯是通过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生成的一类聚合物。

在聚氨酯的固化中,主要涉及到两种化合物:异氰酸酯和多元醇。

以下是聚氨酯固化的具体机理:1.异氰酸酯的反应:异氰酸酯分子中含有两个异氰基(-N=C=O),它们与多元醇中的羟基(-OH)反应生成尿素基团(-NH-CO-NH-)。

这个反应被称为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

2.多元醇的反应:多元醇分子中的羟基(-OH)与异氰酸酯中的异氰基反应生成尿素基团(-NH-CO-NH-)。

这个反应被称为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

3.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异氰酸酯中的异氰基与多元醇中的羟基反应生成尿素基团(-NH-CO-NH-),同时产生了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键合。

最终,通过上述反应,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发生反应,产生了交联的聚氨酯聚合物,即硬聚氨酯。

二、环氧树脂固化机理环氧树脂是由环氧基团(-CH2-CHO-)构成的聚合物,与固化剂反应后形成网络结构。

以下是环氧树脂固化的具体机理:1.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团开环反应: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团与固化剂中活性氢原子发生反应,环氧基团开环,并与固化剂形成新的化学键。

2.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加成反应:在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团开环后,环氧基团与固化剂中的双键或其他官能团结合,发生加成反应。

这个反应导致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之间的化学键合。

通过上述反应,环氧树脂与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交联的网络结构,即固化的环氧树脂。

丙烯酸酯是一类可以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进行固化的化合物。

以下是丙烯酸酯固化的具体机理:1.自由基引发反应:通过添加引发剂或通过热、光等因素产生的自由基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2.自由基聚合:通过自由基反应,丙烯酸酯的活性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无定型聚合物链。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引发聚合研究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引发聚合研究

摘 要 :本 文 探 讨 了 光 引 发 剂 的 种 类 与 浓 度 、光 照 强 度 、光 聚 合 组 合 物 体 系 粘 度 及 光 聚 合 体 系 氛 围 对 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MMA)光 引 发 聚 合 硬 化 时 间 、产 率 、重 均 分 子 量 及 分 子 量 分 布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体 系 初 始 粘 度 或 引 发 剂 含 量 的 增 加 均 有
中图分类号:TQ31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3 3 4 X(2017)02 -0006 - 0 7
光 引 发 聚 合 (简 称 :光 聚 合 )由 于 聚 合 过 程 仅 需 光 源 、无 需 溶 剂 、聚 合 速 度 快 、聚 合 活 化 能 低 、可在室 温 下 进 行 等 特 点 ,引 起 了 各 国 学 者 的 注 意 并 得 到 快 速 发 展 。按 光 引 发 剂 的 种 类 ,光 引 发 聚 合 可 以 分 为 自由基光聚合、阳 离 子 光 聚 合 和 阴 离 子 光 聚 合 三 大类。
向 500 m L 三 口 瓶 中 加 入 一 定 比 例 的 精 制 MM A、聚 甲 基 丙 燦 酸 甲 醋 (PMMA) (重 均 分 子 量 ^ ^ = 1 0 万 ),在回流中逐渐升温至60°(],直 至 ?1^ M A 全 部 溶 解 于 M M A 中。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配置 不 同 粘 度 光 聚 合 组 合 物 ,分 别 为 :MMA/PMMA = 7/3、MMA/PMMA = 8 / 2 、MMA/PMMA = 9 / 1 。
美国 Waters, LS
1 . 3 实验步骤 为防止单体M M A 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发生
自聚,其 中 添 加 有 少 量 阻 聚 剂 对 苯 二 酚 。但 阻 聚 剂 是 自 由 基 的 猝 灭 剂 ,其 存 在 会 使 得 聚 合 反 应 的 诱 导 期 延 长 ,降 低 聚 合 速 率 ,因 此 需 要 进 行 M M A 的精 制 ,去除阻聚剂对苯二酚。向 500 m L 三口瓶中加入 300 mL M M A,逐步升温至60°C ,通过减压蒸馏法蒸 馏出不含对苯二酚的精制MM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丙烯酸酯类自引发聚合机理理论研究 姓名:张翠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物理化学 指导教师:王学业 20080525
2005 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 要
近年来, 对于丙烯酸酯类自引发聚合机理的研究成为最具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本文用量子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如下 3个体系:(1) 丙烯酸正丁酯的自引发聚合的 异核 DA反应; (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引发聚合反应; (3) 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二 聚反应。 首先,对丙烯酸正丁酯 (nBA) 的自引发聚合的 DA 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 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非限制性自旋轨道 UB3LYP/6-31G*方法,对反应 最 低 能 量 路 径 (MEP) 进 行 计 算 , 并 进 一 步 在 MP2/6-311G** 和 B3LYP/6-311+G(3df,2p) 水平上精确计算各驻点的能量。在相同理论水平上经内禀 反应坐标 (IRC)计算得到反应途径,认为 nBA 的自引发聚合的异核 DA 反应机理 只有一种反应路径,即只有一种异核 DA 生成物。 其次,从理论上对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的自引发聚合机理进行了研究。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在 B3LYP/6-31G*水平上计算了 6 条可能反应的最低能 量路径。计算结果表明, Diels-Alder 自引发机理(路径 (Ⅰ) 和路径 (Ⅱ))具有 较高的反应能垒,对于甲基丙烯酸酯不适用,其中 4 条生成二自由基 ·M2· 的反 应较容易发生,它们分别是路径 (Ⅳ) (Ⅲ) (Ⅵ) (Ⅴ),而路径 (Ⅴ) 具有最低反应 能垒,本文认为是 MMA 自引发聚合的主要反应。 最后, 对三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二聚产生双自由基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在 B3LYP/6-31G* 水平上对 6 条最低能量路径 (MEP) 进 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丙烯酸酯的 α- 位存在供电子或吸电子基团对二聚反应的活 性有不同的影响。 不同物质反应的活化能遵从以下顺序: trans-EMA> trans-MMA> cis-MMA> cis-MCA> trans-MCA> cis-EMA ,并且 cis-EMA产生二聚产物双自由基 ·M2· 在热力学上最有利。 本论文从理论上对丙烯酸酯自引发聚合涉及的一系列反应的可行性系统地进 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泛函理论能够对丙烯酸酯自引发过程提供合理的 几何结构和相对反应能量,并可用于其他反应机理研究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丙烯酸酯;反应机理;自引发聚合;密度泛函理论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
日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方向
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 可以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从而设计出新的合成反应合成新的化合物,或 者对已有合成反应进行改进,提高产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因此,反应机理 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理论是实验的向导,基于大量实验结果上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将是实验的一盏 照明灯指引着实验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化学也越来越 重视理论的研究。如在研究反应机理方面,由于仪器设备的局限性,人们还不能 完全依赖于实验的手段对一个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反应进行透彻地分析,这时就 需要借助于一些模型或理论方法如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 等对反应体系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模拟, 力图较合理地将反应的整个过程反映出来。 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还不能与实际完全吻合,它仍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理论 研究不仅可为实验学家们提供大量无法用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还能为理论学家 们检验理论方法的完善性,不断地更新所建立的模型,完善所建立的理论方法, 使之更贴近于实际情况提供各种应用和实践实例。 Gaussian 程序正是理论学家基于量子化学的方法建立的在研究化学反应很 有用的一个软件,它可用于探索许多化学性质如取代效应、反应的机理、势能面 和激发能等,我们也常用它来优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产物、过渡态和中间体的 几何结构,并结合 IRC 理论来验证过渡态的可靠性。本文正是利用这一软件展 开对丙烯酸酯自引发机理进行理论研究。
I
Abstract
Abstract
Recently, the mechanism study of the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the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te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ields. The paper applied the quantum chemistry methods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following three systems: (1) Modeling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of n-butyl acrylate; (2) the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the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3) A DFT study on the dimerization of acrylates. Firstly, the mechanism for Diels-Alder reactions n-butyl acrylate (nBA) wa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he minimum energy paths (MEP) of the reaction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t the UB3LYP/6-31G* level, and the energies of stationary points were further refined at the MP2/6-311G** level and B3LYP/6-311+G (3df, 2p) level. It is found that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only involves one channel, that is path (Ⅰ), and the other path is not favorable in thermodynamics. Secondly, the mechanism of the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the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wa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he six minimum energy paths (MEP) of the possible reac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3LYP functional and 6-31G* basis set. The Diels-Alder initiation mechanism (path (Ⅰ) and path (Ⅱ)) with remarkable highly energy barriers is not applicable to MMA. Four favorable paths were found (path (Ⅳ ), path (Ⅲ), path (Ⅵ) and path (Ⅴ)). The path (Ⅴ) has the lowest active energy. Therefore this path i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path for the spontaneous polymerization of MMA. At last, the mechanism for the dimerization of three kinds of acrylates was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he six minimum energy paths (MEP) for the reaction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t the B3LYP/6-31G*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n-donating or withdrawing groups at the α-site of acrylate can lead to different effect in the reactivity.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different species a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rans-EMA> trans-MMA> cis-MMA> cis-MCA> trans-MCA> cis-EMA, and the formation of ·M2· for cis-EMA is the most favorable in thermodynamics. The probility of the reaction paths involved in the the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the polymerization of the acrylates has been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