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

38.领导权力分配:是指领导权力分配的形式和方法。

(1)权力分配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基本的分配方式:a是确定等级层次,然后按照等级层次进行分配的结构权力方式;b是划分专业、部门,然后按其特征要求进行分配的功能权力分配方式。

(2)权力分配原则:a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原则;b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原则;c分配适度、系统优化原则;d因事设人、量才授权原则。

(3)权力分配意义:a实现有效领导的重要手段;b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权威;c体现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4)授权: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力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有效的授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使领导者从程序化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抓好非程序化的有关全局的大事,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要职能;二是可以弥补自己能力和知识方面的不足;三是可以激发下级的工作动机、事业心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39.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

40. 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1.工作的效率2.工作的效益3.人员的满意度4.人员的流向5.出勤率

41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在体力、智力、经验、应变适应程度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领导班子的年龄构成十分重要。总体来说,领导班子应是老、中、青三结合的,发展趋势是年轻化。在解决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方面,应防止片面地理解为青年化,只计较年龄。2.智能结构:从智能结构来说,一个领导班子应包括具有不同突出能力类型的领导者。领导班子成员既要包括创造能力强的思想家,又要有高度组织能力的组织家以及有实干精神的实干家,以发挥最优的智能效应。3.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是指在领导班子中,按其专业和职能的不同,形成一个合理化的比例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应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判断内行的主要标志是看他是否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的才能和专长。二是根据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合理地确定专业结构。三是处理好专业化、职业化与专家化的关系。4.知识结构:指领导班子成员在知识上的构成。现代领导集体注重个体的不同知识素养和各有侧重的知识组合。就领导集体中的个体而言,可能每个人都有不足,但就整个领导集体而言,它的知识应广博而精深。5.个性性格结构:指具备不同个性性格的领导者在领导班子中的组成配合情况或结构比例。一个合理而完整的领导集体,应该把不同性格气质特点的人科学地组合起来,发挥互补制约的作用,才可扬长避短。因此,领导班子合理的个性性格结构应该是:性格气质具有多样性;性格气质具有互补性。

42领导作风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组织管理的成效如何,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是否得当。

(一)集权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

1.主要特征(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

2.产生原因(1)社会历史原因(2)领导者个人性格特征(3)下属成熟度低(4)知觉效应(二)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方式。

1.特征(1)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鼓励下属参加集体讨论,参与制定有关政策,决策权上下分享,领导者在其中加以诱导,激励,经过讨论之后解决问题,发布指令。(2)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向下级公开信息资料,把尽可能多的问题交给自己的下属机关去集体解决,实行双向沟通,帮助克服工作中的困难。(3)工作的分工由群体决定,工作的合作成员由自己选择,依据客观标准奖惩工作人员,但以表扬和鼓励为主。(4)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

控制方式是民主的,上下级心理相容,领导者关心被领导者的需求,尊重它们的人格和权益。

2.产生原因:民主型领导以平等原则为指导,尊重下属成员的不同能力与资历,要求上下融洽,合作一致,使下属由衷地愿意追随并接受其领导,是现代组织领导方式的趋势。

(三)放任型领导:指管理者听之任之撒手不管,不加干预,下级爱干什么,想干什么都可以,是完全自由的管理方式。

特点有:1.决策多由下级自行决定,领导者不参与,不插手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任由群体或个人自行决定。2.在工作中,领导者只负责给下属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条件,当下属请示工作或与其商量问题时,领导者只做简略回答,而不做指示,任凭下属自行其是。3.任务需要分工或合作时,领导者不给予具体安排,表现出任其自流的状态。4.对工作的成绩或今后的工作设想,除非下属成员主动要求,否则不予任何评价或指示,也不实行奖惩。

(四)评价应用

a集权式领导,由于压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群体内部活力,组织目标往往难以实现。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新建组织,变革中的组织,成员工作成熟度很低的组织,或全是新员工的组织,采用这种领导方式可能是有效的。

b民主型领导,是现代组织广泛采用的领导方式,尤其在创新型组织,高新技术组织,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导的组织更为普遍。在超大型组织、跨国公司或无国籍企业中,也适用于那些任务复杂、内容带有创新性的工作领域。

c放任式领导,由于强调活动自由,很少约束,适用于各种学术团体、协会或咨询机构,但对国家行政部门和现代化的大型组织来说,这种领导行为是不适宜的。

43权变论的概念和权变因素分析

1.概念:权变理论又称为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权变观点认为,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

2.权变因素分析: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类因素:

(1)领导者自身的特点:包括领导的素质、能力、人格特征、领导者的态度与需求、工作的激励水平、工作的行为类型、领导的权力类型和对下属行为的影响力等多种因素。

(2)被领导者的特点:包括被领导者个体的特点(动机与需求、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工作经验等)和被领导者工作群体的特点(群体的构成、人际关系等)两个方面。

(3)领导的情景:是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包括领导者和下属的人的因素,也包括组织的特点、工作的特性以及一些物化因素。

44领导有效性的评价(一)领导的评价体系:

1.领导有效性评价的理论依据(1)权变理论是领导有效性评价的核心。(2)从领导的素质理论出发,对领导的能力,个性特征和基本素质进行评价。(3)应用领导行为理论对领导的类型、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的主要方面(1)领导的工作绩效评价:领导的工作绩效不单是指其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领导对下属的培训和对员工需求的把握,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等方面内容。2)领导功能的组织评价:这里主要关心的是领导作为个人在组织中的成长和发展评价、领导帮助组织达到目标以及在组织中的作用评价、领导的工作目标评价等问题。

(二)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

1.领导者自身的因素(1)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2)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工作类型;(3)领导者的权力基础;(4)领导群体的特征、年龄结构和构成

2.被领导者方面的因素(1)被领导者的素质、工作技能水平、群体或组织的构成和规模;(2)群体和组织的历史状况、运行知识;(3)组织成员的动机、需求和期望水平;(4)成员的一般心理状况,个性因素。

3.领导环境方面的因素(1)组织与周围的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2)组织或群体的人际

关系、工作关系;(3)组织、群体、个人和领导之间的合作程度;(4)管理和决策系统的执行情况;(5)组织的激励系统和领导的激励水平;(6)组织的结构、设计,变革和发展状况。

45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1.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2.领导者权力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3.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4.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5.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

46决策的民主化(一)原因1.决策民主化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由之路。2.决策民主化是组织决策的未来趋势。

(二)特征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关键是领导者思维方法和观念的更新。2.决策体制的合理化:是指组织决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它涉及三种关系:一是各种功能角色之间的关系;二是决策者与决策服务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关系。

决策体制合理化要求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1)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2)建立合理的参谋系统。(3)合理的决断系统。

3.决策研究的公开化:现代管理的发展,往往强调吸收更多的人参与决策过程,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使决策方案更加完善。这就要求决策研究,一方面要重视组织内部员工的民主参与,另一方面,也重视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4.决策的法制化:是决策民主化的先决条件。首先,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好的决策体制也会被破坏。其次,决策法制化是决策公开化的重要保证。

47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

(一)选准决策目标(二)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1.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使决策执行者能够参与决策的制定2.说明决策执行结果对组织和执行者的利益关系3.执行者参与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决策的修订,并享有执行决策必须具备的权利。(三)发挥外脑的作用(四)善于运用逆反意见1.不同意见实质上提出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2.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能使各个方案的利弊得以充分的显示,有利于取长补短,深化思路 3.不同意见的存在,可以提高决策的可靠性4.不同意见的讨论,是领导者避免受人愚弄或左右的最有效的措施。

48综合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人们行为的共同特征有:1.自发性2.因果性3.目的性4.持久性5.可变性

49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指向性:任何需要都指向某种事物。2.再生性:有些需要可以重新产生甚至有周期性。3.交替性:各种需要依所处地位、性质、紧张程度,伴随人的行为表现出不断交替的性质。4.转移性:人的某种需要若因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未能解决,会转移到另一种需要的满足。5.发展性:人的需要因为满足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随着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50激励的涵义激励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51理论概括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层次性原理。3.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这是主导性原理。

52期望理论概括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在企业组织中,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工作成绩才有可能换取所向往的报酬。如果通过努力有较大可能获得好成绩,他就会信心十足地去做工作,如果工作太难,可望而不可及,就会丧失信心。由于可见,一个人的积极性高低首先取决于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管理者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根据人的能力特长来分配工作,并通过指导和培训来提高工作能力,以保证员工能胜任本职工作。2、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排除那些可能会

干扰员工完成任务的不利因素。

2.工作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工具性或关联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做好工作并不是最终目的,他总是希望在取得良好成绩后获得适当报酬。如果只要求员工贡献而没有相当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即员工干得再出色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那他的工作积极性一般就很难被激发并持久地保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积极性高低还取决于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则体现为分配制度。在此,管理者的作用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制定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和奖励制度;其二,必须贯彻这种制度,只有这样,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3.报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员工总是希望通过绩效所得到的报酬是自己所期望得到的事物。如果人们所获得的报酬不是他们最需要的甚至是他们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不会激发起来,保持下去。也就是说,任何报酬只有对人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时才会激发积极性。但是要考虑到报酬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3企业员工不公平感的起因与对策

(1)主观不公平感:由于个人的判断产生的不公平感,就是说,事情是公平合理的,个人却认为它不合理。产生主观不公平感的原因有:①由于个人自身的德才素质,把公平的现象视为不公平。这种人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与贡献,低估他人的成绩与贡献,把合理的差异看作不公平。②由于人的知觉误差而产生错误判断,如在与他人收支比较时,选择不适当的参照系数或不适当的比较内容。③由于归因偏差而产生错误判断,如把他人的收入高于自己归因为外部原因。

(2)客观不公平感: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①劳动定额不合理;②工种任务不均匀;③承包基数不科学;④领导者作风不正。

对以上两类不公平感,采取的对策应该是:(1)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公平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做到一视同仁。(2)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基础工作,使绩效考核评估有理有据,有说服力。(3)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框框,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4)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进行全面客观的比较。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组织气氛,使员工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

55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应用1.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从抓小目标、近期目标、分阶段目标开始,每完成一步都应及时强化,以便增强信心,逐步实现总目标。2.要及时反馈和及时强化,要使人们尽快知道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尽早得到强化,以便及时得到鼓励和鞭策,不断增强信心,更加努力。3.要使奖酬真正成为强化因素,使受奖者不断增加积极行为的次数,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奖酬必须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奖酬应逐步提高但不宜过于频繁,防止强化作用减弱,奖励方式要新颖多样,因人而异。4.要多用不定期奖酬,少用定期奖酬,因为不定期的、非预料的奖酬使人喜出望外,会增加强化效果。5.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56组织结构的内容

组织结构也可以简单地说是在组织理论的知道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连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正如一部汽车和一座楼房一样,组织也有其自身的结构。

(一)组织内部结构

组织内部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组织内部结构一般包括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和整体结构。

1、纵向层级结构:是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体现。所谓管理幅度,也叫管理跨度,是指一个上级直接监管下级人员的数量。由于管理者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因此管理者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为各级管理者设计一个合理的管理跨度。比

如说,懂事总经理的管理跨度为4个高级执行官,那么该懂事总经理的管理跨度是4人。所谓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指组织中建立的授权级别的数量,它是受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所以又称为等级制结构。比如说懂事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长→普通员工,就形成一个三层的管理层次,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就是企业的等级制结构。企业通常分为三个管理层次,即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和基层管理层。

2、横向部门划分:由于组织日益庞大,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组织结构必须分设部门,比如说,财务部门、人力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策划部门、销售部门、后勤等等。这就是一种组织结构的横向划分。由于组织扁平化日趋成为主流的组织结构方式,所以这种横向的部门划分对于组织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一般我们划分部门的方式还有按职能划分、按程序划分、按产品划分等等。

3、组织体制:组织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通常有:职能制、集权式、分权制、委员会制等形式。

组织体制大致包括:(1)职权系统:即组织中的权力、地位和等级关系。一般用组织结构图来表明权力关系,用职位说明书表示职责和职位关系。(2)组织活动方式:即各层次、各部门之间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形成部门化、级别化等。两个共同构成了正式结构。(3)任务分配方式:由社会分工引起的任务分配是组织结构精密化的标志。(4)组织活动的协调:为了实现组织一体化,就要对各种活动和任务进行协调。社会分工和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深,协调对于组织结构就越重要。(5)总之,衡量一个组织结构的合理性,主要看是否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是否充分调整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和社会效益。

(二)组织之间的结构1、规模和规模结构。组织规模是指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在组织中的集中程度。组织规模就是不同规模组织之间的构成。规模大的组织其组织内部结构会复杂一点,但有利于管理,规模小一点的组织内部结构会简单一点,在方便管理的同时节省开支。对于一定规模的组织,选择相应的内部组织结构是非常重要的。2、专业化协作: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指组织在产品或劳务经营方向上的分工和协作。专业化是工业或行业内部各部门和企业按专业进行的合理分工;生产协作是专业化部门与企业之间为完成同一生产任务而建立的横向生产联系。实现协作能使专业部门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不断扩大合作范围,促使现代工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断发展。专业化把产品及其生产分解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而协作又把分解了的各个单元联结成为生产的有机整体。3、经济联合: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和技术开发过程中,相关经济组织之间各种内在联系和协作。同一产业内部同层次之间的联系称为纵向经济联合;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称为横向联系。经济联合作为一种经营方式,在资本主义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经济联合的发展过程。4、企业集团:是独立企业联合体的高级形式。所谓企业集团就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者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

(三)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一般均由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大组织系统结构组成,其中经济组织系统是整个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但他们死四者之间的关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四者均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四者的均衡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57: 行为组织结构理论:行为组织结构理论认为组织是一种心理的、社会的系统,重视组织结构中人的心理反应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组织是一种心理与平衡的系统2、组织是沟通和协调的系统3、组织是具有影响力的系统4、组织是人与物协调的系统5、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58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也叫系统管理理

论,是综合早期传统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成果,并以系统观点来分析组织的一种理论。其特点在于把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的互相作用和系统同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考察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目的是通过研究寻求组织在这种互相作用中取得平衡的方法。观点如下:1、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2、组织的权变观念3、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认为衡量组织经营不能单纯用利润指标,还须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应使组织成员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受到组织的尊重和信任4、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组织战略,培养和塑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

59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1、目标原则2、集权和分权结合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4、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5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原则6、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7、精简高效原则8、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

60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1、事业部制,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

事业部只要适用于品种多样化,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企业。

优点:(1)有利于企业的上层领导摆脱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中心。(2)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好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3)由于各个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易于建立衡量管理人员成绩和效率的标准,便于考核。(4)事业部经理要熟悉各方面的管理业务,才能经营好本部业务,因此有利于培养全面的管理人才。

缺点:(1)各事业部内部以及公司总部均需要设置一套齐备的职能机构,因而用人多,费用高。(2)各个事业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容易只考虑本事业部的利益,闹本位注意,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助。

2、超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又叫做“执行部制”。是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组织最高管理层和各个事业部之间增加了一级管理机构,负责管辖和协调所属各个事业部的活动,使领导方式在分权的基础上又适当的集中。

属事业部活动,由副总经理负责; 事业部日常事务决策,向执行部报告,以加强协调。

3、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矩阵制组织形式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可称之为“非长期固定性组织”。

矩阵结构适用于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等特点的企业,如军工航天工业公司。

优点:灵活性,适应性强;有利于加强各部门的协助;是每个员工的整体观念加强。

缺点:稳定性差、机构比较臃肿,用人多,管理费用较高。

4、立体组织制,又叫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它是矩阵型和事业部制机构形式的综合发展,又称为多维组织。通常为三维:(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使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入市场研究、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划分的是职能利润中心;(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利润中心。

61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1、组织目标的设置的合理性: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方向,组织目标的合理性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本标志。/组织目标的设置应符合以下特征:1、一致性

2、协调性

3、适应性

4、可行性

5、可操作性

6、认知度

7、实现度。/

2、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能够直接领导的下属数目,管

理层次是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将组织指挥系统划分的若干等级。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分别决定了组织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因此其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反映了组织结构的状态及合理性。?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合理化的标志:1、权威的有效性2、监控的有效性3、沟通的灵敏度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平衡程度?

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主要是指由组织内部各级主管层层授权所组成的、使组织中各机构及成员得以开展各自的权力和责任体系。它是组织系统中推动组织运转的动力能源系统,在组织结构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都必须具有确认和达到一定目标的功能。组织的功能既反映组织结构的状况,同时又反作用于组织结构。因此,判断组织行为合理与否,必须分析组织在确认目标和最有效地完成目标方面是否功能良好。

62组织运行有效化

(一)、领导素质的有效性(1)领导行为有效性理论:1、领导特性有效论:从领导的个性出发。2、领导作风有效论:不同领导作风对组织效能的影响。3、领导行为有效论:领导行为方式对组织效能的影响。4、领导权变有效论:适应具体情景与环境(2)CPM评价法。1、领导行为的评价:由下属对领导的直接评价。C因素,领导者的个人品德。P因素,领导者的工作绩效。M因素,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2、工作情景评价。A 工作激励,组织有工作本身获得的激励程度。B 绩效规范,实现组织目标的团体规范。C信息沟通,上下级、同级的信息沟通D集体工作精神E心理保障F会议成效G工作满意度。

(二)、组织决策的合理性1、组织决策体制的科学性:完备的组织决策体系。独立的参谋咨询机构。专门的信息系统。人——机系统。2、组织决策者的素质:决策能力、知识、品格、作风。3、组织决策民主化:成员的民主权力有效的途径。4、决策手段科学化:科学的决策方法与工具。

(三)、激励措施的有效性1、有效激励的方式:保健激励、成就激励、责任激励、

2、衡量激励程度的标准:采用行为观察法、面谈法、问卷法、自由表述法、从组织成员的行为倾向、态度、意愿、及工作绩效等方面间接评价激励程度。

(四)、控制行为的有效性1、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对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行为进行科学评价。

2、协调活动的有效性:个层次、部门有机协调。

3、督导行为的有效性:纠正组织运行中违反原则和标准的行为

63组织发展概念: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组织变革概念: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发展是目的,变革是手段。

64压力变动力,当代组织面临的八种压力1、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2、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3、产品迅速老化组织的压力;4、价值观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5、新法令、新政策对组织的压力6劳动力素质的改变对组织的压力;7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组织的压力;8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对组织的压力;

65消除改革阻力的方法1、在改革前的心理准备阶段有下列四种方法(1)激励职工改革的动机,宣传旧体制的弊端和建立新体制的好处(2)有针对性的采取克服心理阻力的措施(3)施加外部压力,使其感到有非改不可的迫切性。(4)、选择改革的恰当时期。

2、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转换阶段有下列六种方法(1)让职工参与改革,找出存在问题和应改革的方面;(2)利用群体新的规范和群体的内聚力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向;(3)把改革的总目标,分解为几个目标,逐步过渡,最后达到总目标;(4)变阻力为动力;(5)先试点再推广;(6)尽量保持企业原有的协作关系,避免因变革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阻碍。

3、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的方法(1)要采取各激励、强化积极行动,转化消极行为,使职

工对新的行为规范逐渐认识并与之相适应能力;(2)保持原有社会联第的相对稳定性。

66组织的老化与克服的对策

(一)组织老化的标志1、机构臃肿;队伍庞大,效率低下2、反应迟钝;层次太多,决策缓慢3、文山会海;公文堆成山,过多的会议使人仿佛陷入了会的海洋。4、模式僵化。僵化在了一个模式里面,跳不出来,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二)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1、定期审议;规定一定时间审查和调整组织结构。2、破格行为;突破常规;不拘成法。3、走动管理;高级主管利用时间经常抽空前往各个办公室走动,以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员工工作问题,并及时了解所属员工工作困境的一种策略。领导者到销售一线去,到供应商那里去,到投资者那里去,甚至到竞争对手那里去。4、越级建议;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超越了正常级别。不按照一般的等级次序,越过直属的一级到更高的一级。5、人员平移;管理人员与经理人员平调。6、灵活用工;全日制、一周两天制、小时制。增加组织的弹性。7、组建团队。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合作的员工,企业才能不断前进、壮大。67组织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

(一)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1、从所涉及部门方面的改革(分权,管理跨度,协作方式,工作设计,进度)2、在整体组织规划方面进行改革;(组织规划,部门化变革,矩阵组织变革)3、其他方面的改革。(报酬制度,绩效评价,控制指挥系统改革)。(二)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在技术方面进行的改革一般有以下几个方向:设备更新,工艺程序更新,操作程序更新,信息系统更新,原材料的更新或替代,工艺流程的自动化。(三)人事方面进行改革:人事方面的改革就是改变组织成员的评价准则、作风、行为和人际关系。如强调收益分享,让奖金和员工为改进工作效率付出的贡献成比例,建立跨越组织层级的工作改进委员会(四)影响环境方面进行变革:组织变革不仅要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发展变化,而且还要主动地影响外部环境。

68组织变革的步骤(一)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发现征兆并认识到到变革的必要性;(二)诊断问题,提出明确的目标;(三)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变革内容;(四)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五)正确地选择变革的策略和步调:

1、变革的策略(1)根据下级参与变革的程度分为命令式、参与式和分权式等三种策略。

①命令式是指由领导做出变革的决策,自上而下发布命令,说明所要进行变革的内容和下级在贯彻这些变革中的职责;②参与式是指让下级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讨论、分析并选择改革的方案,以期集思广益;③分权式是指将决策权力交与下级,由下级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自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其负责。

2、变革的步调,,变革进行的步调又分为突破式和渐进式两种:(1)突破式是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2)渐进式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的目标。

(六)制定具体的变革计划。(七)实施变革计划。(八)及时收集信息,监控变革计划的实施进程。

69组织文化的概念:或称企业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特点:1.阶级性2、民族性3、整体性和个体性4、历史连续性5、创新性

70组织文化的内容1、组织目标或宗旨2、共同的价值观3、作风及传统习惯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71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1、民族文化因素2、外来文化因素3、组织传统因素4、个人文化因素

72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1、文字和标识2、物质象征3、仪式4、语言5、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6、现代科技方法的表现形式

73几种典型的组织文化1、美国学者杰弗瑞·桑南菲尔德通过对组织的研究,将组织文化按工作作风的不同划分为四种类型: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这个理论强调人员与组织文化合理匹配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类型吸引不同的人才。这种划分主要适用于经营性的组织,即公司组织。(1)学院型:学院型公司是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准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能不断地成长、进步。(2)俱乐部型:桑南菲尔德认为,俱乐部型公司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在俱乐部型公司中,资历是关键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3)棒球队型:这种公司是冒险家和革新家的天堂。这种公司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4)堡垒型:棒球队型公司重视创造发明,而堡垒型公司则着眼于公司的生存。

2、按照组织所在国的不同划分组织文化,也就是说总结出同一个国家中各个组织的文化共性。现选择有鲜明特征的分述如下:(1)美国的组织文化A能力第一b崇尚自由c尊重知识d相信科学,提倡创新e遵守法纪f建立亲密文化(2)日本组织文化a民族精神b家族主义c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d忧患意识e职业道德教育(3)西欧各国组织文化:a传统与现代相结合b关心环保c制定明确的组织目标d注重培养组织成员忠于组织、职守的观念(4)俄罗斯与东欧组织文化a改革当先b增强效益意识c注重教育(5)中国组织文化a寻求整体模式b继承传统文化精髓c封闭型思想向开放型过渡d职业道德建设e共同富裕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 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 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 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 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知觉具 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 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它是基 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 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情绪的特征:情 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 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11.压力带来的后果: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新陈代谢紊乱、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加快、血 压升高等;紧张、焦虑、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对工作的影响(当压力处于中低水平时,会对机体产生激活作用,使机体的反应能力增强,进而提高个体的效率和绩效。 过大的压力水平会使机体的绩效降低。可见,适中的压力能让个体创造高绩效) 12.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 一个人真实的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任务评定。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给定的工作,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阻挡来达成期望。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强度,即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强弱;一般性,即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13.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行为榜样;其他人的劝说;个体自身的生 理和心理状态 14.组织承诺:也叫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15.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情感承诺(指的是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仰、为组织付出更多 努力的意愿和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愿望);持续承诺(指的是员工因考虑到跳槽的成本而不愿离职的态度与行为,这可能是因为离开组织的代价太高或暂无更佳的工作机会);规范承诺(指的是员工觉得应该留在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体验到规范承诺的员工感到应该留在组织中)。 16.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形成;提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A 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C) A需要层次论 B 成就需要论 C ERG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B权力需要C社交需要D安全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 X理论、Y理论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或A)。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本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00152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观察法: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行为: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 工作满意度: 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2016年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 (S·P)(P·M)(S·E)(P·E) 2.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3.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A.创造性需要 B.创造性动机 C.创造性思维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 A.事业生涯全面管理 B.事业生涯动态管理 C.事业生涯自我管理 D.事业生涯组织管理 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8.小道消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 A.流言式 B.偶然式 C.单线式 D.集束式 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麦迪 10.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 B.霍曼斯 C.韦伯 D.阿西 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 A.合作程度 B.竞争程度 C.工作绩效 D.凝聚力 12.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 B.工作计划 C.德才兼备 D.工作目标 13.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14.现代社会中,始终约束领导决策活动过程的因素是 A.社会需要 B.法律责任 C.组织资源 D.创新能力 15.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出的方式是 A.行为 B.目标 C.需要 D.行为倾向性 16.决定组织运行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是 A.外部环境 B.公共政策 C.领导者 D.技术与工艺

2018年10月组织行为学(00152)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真题与答案详解(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组织行为学(00152)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 试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1.A 绪-34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A.重视人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

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 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 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9.当组织规模很大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链式 B.轮式 C.环式 D.全通道式 10.一个群体成为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是 A.充分的委托与授权 B.成员之间的平等与互倍 C.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 D.高素质的成员 11.把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价值认同 12.对冲突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即:传统观念、人际关系观念和 A.管理观念 B.历史观念 C.权变观念 D.相互作用观念 13.把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 A.目标冲突 B.认知冲突 C.情感冲突 D.程序冲突 14.组织分为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这种分类的方式是 A.按社会功能分类 B.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 C.按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分类 D.按组织规模分类 15.组织是约定俗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持有这种观点的是 A.古典组织理论 B.近代组织理论 C.社会系统学派 D.权变系统理论 16.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产生一种定势,这种定势会自然而然地把员工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这就是组织文化的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约束功能 D.激励功能 17.霍夫斯坦德认为,文化由四个层级结构构成,即:物质生活文化、制度管理文化、行为习俗文化和 A.环境文化 B.网络文化 C.技术水平文化 D.精神意识文化 18.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 A.组织变革 B.组织学习 C.共同愿景 D.系统思考 19.领导作为动态的过程,由三个因素所决定,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和 A.职位 B.职权 C.环境 D.关系 20.构成个人影响力的要素有四种,即品格、才能、知识和 A.职权 B.指挥 C.感情 D.制度 21.激励的三要素包括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

组织行为学(考试必考)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1、组织行为学的对象、目的: 研究对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研究目的: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 2、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法) 4、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预测、解释、控制、引导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特点: 整体性:把握事物的各部分或各属性间的关系、 恒常性:使人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选择性:区分出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 3、知觉的影响因素: 知觉者自身的特点:需要和动机、兴趣、经验知识、性格、气质 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物理特点、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结果、对象的社会属性、对象的组合 知觉发生的情景:当时周围的环境影响知觉。 4、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即人际知觉。是指个体通过与人的交往,根据知觉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判断、解释对方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和人格特征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社会中的人和群体的知觉。它影响主体的社会行为。 5、社会知觉效应: 社会知觉效应是指在知觉规律影响下,人们的社会知觉会产生知觉偏差,即对社会知觉对象的一些特殊反应。 包括:晕轮效应、首因、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6、什么是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先天素质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他人区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差异的总和。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等心理成分)、个性差异性(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7、什么是气质? 气质的概念与特点:气质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有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相比有更大的稳定性。但重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气质。 8、气质的类型与行为特征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04)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10) 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2017第一次组织行为学自考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 [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1)托尔曼的理论。(2)赫尔的理论。(3)斯金纳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名词解释]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名词解释]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 [名词解释]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名词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简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

自考组织行为学(二)历年真题答案 2014-2017年

组织行为学(二) 历年真题2014年-2017年 一定过!

目录 2014年10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3) 2015年4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13) 2015年10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23) 2016年4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33) 2016年10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47) 2017年4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56) 2017年10月组织行为学 (64)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74)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76) 2017年10月真题答案 (77)

2014年10月组织行为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 A.人事心理学 B.医学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人事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 2.最早使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的是()。 A.泰勒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答案】B 【解析】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20世纪60年代,莱维特在《心理学年鉴》中首次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扩大到了组织心理。 3.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是()。 A.案例研究法 B.观察法 C.心理测验法 D.调查法 【答案】A 【解析】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类,这种分类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分类 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趋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于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一般有三种具体的调查方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忽视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进行全面评价的做法是()。 A.知觉防御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C 【解析】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自考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考前复习资料 1、组织行为学: 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 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 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 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 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进人际关系, 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 改进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 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模型: 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 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 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 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 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 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 可分为标准模型和 描述模型 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

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 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 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 8、人的行为的特征: 1.自发的, 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 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 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 9、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0、个性的特点: 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13、个性理论的应用: 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 14、气质: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00152《组织行为学》讲义自考重点复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ZU ZHI XING WEI XUE 泰罗学院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1)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2)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3)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3)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3)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4)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5)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5)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8) 第一节人性假设 (8) 一、“经济人”假设 (8) 二、“社会人”假设 (9)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0) 四、“复杂人”假设 (11)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11)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11) 二、新华生主义 (12) 三、卢因的观点 (13) 四、个体行为规律 (13)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16) 一、心理过程 (16) 二、个体心理 (17)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8)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18)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18) 二、需要与动机 (19) 三、动机与行为 (19)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20) 一、价值观 (20) 二、态度 (20) 三、工作满意度 (21) 第三节知觉与行为 (22)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22) 二、知觉过程 (23)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 (23)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24) 第四节个性与行为 (25) 一、个性概述 (25) 二、气质与行为 (25) 三、能力与行为 (26) 四、性格与行为 (27) 五、情绪与行为 (28) 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 (29) 一、组织承诺 (29) 二、组织公民行为 (30) 第二篇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31) 第一节群体概述 (31) 一、群体的含义 (31) 二、群体的类型 (32) 三、群体的作用 (33) 四、群体发展阶段 (33) 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 (34) 一、群体外部环境 (34) 二、群体结构 (35) 三、群体互动过程 (39) 四、群体决策 (40) 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 (42)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42)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43)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4) 第四章沟通 (46)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47) 一、沟通概述 (47) 二、沟通的分类 (49)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53) 一、沟通障碍 (53) 二、有效沟通 (54) 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沟通 (55) 一、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55) 二、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56) 第四节跨文化沟通 (57) 一、文化与跨文化沟通 (57) 二、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 (57)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简答题、论述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5)科学性。 3.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二强调独裁式管理。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5.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 6.访谈法的优点:1)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7.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8.常用的心理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 9.X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而成为管理者。 10.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1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 12.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13.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与

2015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试题及答案解析 - 副本

2015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52)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 B. 组织行为学 C. 社会心理学 D.行为科学 2.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 A.工程心理学 B.医学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A.现场实验 B. 准实验 C.心理测验 D.实验室实验 4.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A.安德鲁 B.凯立希 C.麦克里格 D. 海德 5.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6.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 A.个性 B.能力 C.气质 D. 性格 7.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A.创造性能力 B.创造性气质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需要 8. 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设计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管理 D. 事业生涯选择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是在 A.第二阶段 B. 第三阶段 C. 第四阶段 D. 第五阶段 10. 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A.导向功能 B. 动力功能 C. 评价功能 D.标准功熊 11.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群体促进效应 B. 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12.在群体中,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偶然式 B.流言式 C. 单线式 D. 集束式 13. 最先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是 A.霍曼斯 B.洛克 C.舒兹 D. 塔吉乌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