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组技术的危害

DNA重组技术的危害
DNA重组技术的危害

自从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危机事件还真是此起彼伏,像英国Pusztai事件、美国帝王蝶事件,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事件、墨西哥玉米事件、中国Bt抗虫棉事件、巴西坚果过敏事件、美国转基因长粒米污染事件等等。

1.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事件

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其农田便出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级杂草。因为一些转基因油菜籽在收获时掉落,留在了泥土中,来年它们又重新萌发。那么萌发出来的油菜就变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野菜,而且这种能够同时抵御三种除草剂的野草化的油菜不但很难铲除,而且还会通过交叉传粉等方式,污染同类物种,使种质资源遭到破坏。其原因就是基因漂流。

2.美国帝王蝶事件

1999年,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用带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一种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由此引发GMO环境安全性的争论。

事实上,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因而缺乏说服力,且没有提供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已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二,2000年开始在美国3个州和加拿大进行的田间试验证明,抗虫玉米花粉对斑蝶并不构成威胁,实验室实验中用l0倍于田间的花粉量来喂大斑蝶的幼虫,也没有发现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

3.英国Pusztai事件

1998英国某个博士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称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事首次引起国际轰动,

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把这种马铃薯说成是“杀手”,策划了焚烧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阻止GMO产品进出口、示威游行等。英国皇家学会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同行评审.并于1999年5月发表评论,指出Pusztai普兹泰的实验有6方面的错误,即:很少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不合理,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等。

4.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两位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声称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地方品种样本中,发现有CaMV35S启动子和抗虫玉米中的抗虫基因相似序列。

绿色和平组织借此大肆渲染,说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了“基因污染”,甚至指责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库也可能受到了“基因污染”。

文章发表后受到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出其在方法学上有许多错误。所谓测出的35S 启动子,经复查证明是假阳性。所称Bt玉米中的adhl基因已经转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种,则是“张冠李戴”。因为转入Bt玉米中的基因序列是adhl-S基因,而作者测出的是玉米中本来就存在的adhl-F基因,两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两码事。显然作者没有比较这两个序列,审稿人和《Nature》编辑部也没有核实。对此,《Nature》编辑部发表声明,称“这篇论文证据不足,不足以证明其结论”。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经对种质资源库和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检测,在墨西哥任何地区都没有发现35S启动子。

5.美国转基因玉米事件

2005年5月22日,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研发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据报告显示,吃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肾脏中会出现异常。最后迫于压力,应欧盟要求,公布了完整的1139页的试验报告。欧盟对安全评价的材料及补充试验报告进行分析后,认为将“Mon863”投放市场不会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于2005年8月8日决定授权进口该玉米用于动物饲料,但不允许用于人类食用和田间种植。

6.美国转基因长粒米污染事件

2006年8月,拜耳公司对外公布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水稻LLRice601少量混入商品稻米中,立即引起日本和欧盟采取紧急措施限制进口美国大米。8月21日本厚生劳动省马上宣布停止进口美国长粒米。

由这些事件总结一下DNA重组技术潜在的危害。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转基因食品中潜在的过敏原

1994年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编码(2Salbumin)蛋白的基因转入大豆中,之后,发现有人会对这种大豆过敏,含硫氨基酸蛋白质2Salbumin 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6,334:688-692)。因此,先锋种子公司立即终止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后来一度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作为反对转基因的一个主要事例,但实际上“巴西坚果事件”也是所发现的因过敏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案例。恰恰说明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管理和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具有自我检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能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原。事实上,巴西坚果被认为是人类天然的食物,它本身就含有这种过敏原,因此,天然食物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安全的。

2.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

转基因产品的目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促使一些天然毒素的表达率提高,如豆科蛋白酶抑制剂、马铃薯的茄碱等。残留的抗昆虫内毒素;大量使用除草剂,除草剂在食品中残留

3.基因改造微生物如果致病力强,从试验室逸出并扩散,由于人类对这些新的微生物无免疫力,可能会造成疾病流行。

4.转基因食品中存在一些具有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有可能在动物肠道中转移给微生物,从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食用转基因作物饲料的家禽、牲畜、鱼类等水生动物体内,有可能累积抗生素抗性。有人认为,食用这些肉类产品可能会使人体具有抗生素抗性

5导致了食品营养品质下降

转基因产品的目的基因可能带来了一些有利性状,如高产、抗逆性好等,但也可能引起食品的营养成分或品质发生改变,甚至产生一些抗营养因子。导致了食品营养品质下降,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基因漂移

转基因农作物中的基因可能由于植物花粉飞扬转移到杂革和其它作物中,如果抗除草剂基因转移到杂革中,

2. 超级杂草

转基因作物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超级杂草,由于基因漂流,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菜植株可以抗一种、两种或三种除草剂

3.对非目标生物产生危害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发现:在种植转Bt基因棉花的农田中,由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杀灭作用,导致棉铃虫的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明显减少。

苏云金杆菌晶体蛋白可不加区分地杀死许多种昆虫的劫虫,不仅对害虫有致死作用,对其它昆虫,包括有益昆虫也会致死。

4.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转Bt基因作物的残茬和根部渗出物中含有Bt毒蛋白。

Bt毒素不易被生物降解,在土壤环境中可长时间保持杀虫活性,杀死土壤中的生物。

5.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除草剂使用量的持续增长。除草剂随雨水、水土流失等转移到其它地方,造成连续的土壤、水质和环境污染。

三、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1科学家预言,凭借破译全盘基因密码,人类将可活上1200岁。到时人满为患地球压力巨大

2.基因研究的这一重大突破对个人的基因隐私权带来挑战。

3猪基因转到羊身上,动物基因转到植物里面,必将引起宗教团体,素食主义者的反对

四、对经济的影响

基因工程作物种子往往价格昂贵,并且有专利保护,使农业生产高投

入、高产出的趋势更明显,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由于资金不足,防碍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应用,随着转基因产品数量增加,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也会增加。可能使贫富差距往大,引起新的发展不平衡。

如何避免不利影响基因工程对未来科技、经济、牡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许多国家都不会错过基因工程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然而,进行基因工程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敏感话题,随时都可能召来一些反对的声音。针对基因工程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1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在基因工程的安全性管理上,美国的政策较为宽松,欧盟的政策比较严格,其它国家夼于两者之问,我国在1993年12月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法),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法),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成立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会室和农业部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

1.我国的农业基因工程管理办法主要对基因工程体在试验阶段、中问试验、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几十过程进行安全性评价,基因工程体包括植物、动物、植物用微生物、兽用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操作步骤是:(1)根据受体生物的生物学特殊性、演变历史、异化作用等,评价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2)确定基因操作对受体生物安全等级的影响类型和影响程度。(3)确定遗传工程及其产品的安全等鲺。

2.FAO和WHO共同于1990年、1996年分别在日内瓦和罗马召开会议,讨论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基因工程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首先阐明其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特性,了解基因改造所采用的方法。对基因改造后的产物进行化学结构分析,对与传统食品不相同的基因工程食品要进行广泛的毒理学试验,必要时进行营养评价与致敏试验。对基因改造的动物性食品,哺乳动物本身的健康可作为安全性评价的标志。鱼类和无脊推动物本身可产生毒素,需进一步进行安全评价。对基因改造的微生物食品,如分子、生物、和化学分析与传统食品一致,则主要对其杂质和加工过程进行评价。

3.基因工程药品一般是蛋白质或多肤,这些蛋白质或多肤的氨基酸组成,顺序,修饰作用都会影响药品的生理、药理或毒理作用。欧盟将这类药品分为三个组,一组是与人体内蛋白质或多肤的氨基酸组成完全样同,这类药品不需进行安全性试验;=组是与人体内

蛋白质或多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仅个别氨基酸有差异.或存在翻译后修饰;三组是与人体内蛋白质或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完全不同。根据这种分组,进行安全性评价时也区别对待。对基因工程药品进行毒理学研究是安全性评价的一个主要方法,其内容包括惠性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致室变和致癌试验。

4.就在两会召开前的3月1日,我国120多名专家学者联名签发了一份建议,邮寄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人大立即撤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认证。其中有学者尖锐指出: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应该听取民众意见,不能任由少数专家和少数官员“悄悄”作决定。

转基因问题不只是科学问题,转基因主粮作物的研究及种植涉及政治、经济、国家战略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等诸多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公众和社会参与。必须将民主监督、审查和控制的原则应用到技术的研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