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得哲学道理(含习题)

古诗中得哲学道理(含习题)
古诗中得哲学道理(含习题)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

◆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就是现实得反映——正确得或歪曲得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就是正确得思想意识还就是错误得思想意识都就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得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得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就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得幻想得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就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得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得反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得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得共同点在于人们得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得物质器官作基础。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得存在与发展就是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

◆“按图索骥”得出发点就是书本上得个别词句与结论,就是从主观出发得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得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得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人们得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得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得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人们得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得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得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得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从哲学上瞧,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就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就是说,宇宙万物不就是神创造得,而就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得结果。承认世界就是物质得,而不就是意识得,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得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错误得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得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自觉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得观点瞧问题。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得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得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孤立地、片面地瞧问题得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得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得哲理就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得自觉性与预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得自觉性与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得一只手不能算就是人得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得能工作得手,才算就是人得一部分,假如就是只死手就不算就是人得一部分了”。这句话体现得哲理就是:部分就是整体中得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体现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得必然联系;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得性能对整体得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得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就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瞧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得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就是变化发展得。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太阳每天都就是新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得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得启示就是: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得,要促进新事物得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得事物就是不存在得,要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得事物就是静止不变得,否认了事物得发展变化;就是形而上学得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得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就是在概念中运动”、“不就是风动,不就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得事物就是运动得,却否认了就是物质在运动,就是一种典型得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得唯心主义

观点。

◆“刻舟求剑”得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得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了生物得运动变化就是有某种确定不移得基本秩序得,生物得运动变化都就是有规律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说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就是有规律得。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就是站在自然界之外得,我们对自然得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与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得哲学道理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给我们得启示就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取得成功得基础。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就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给我们得启示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得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得运动都就是有规律得。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得哲学道理就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得规律,它就是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得观点给人得哲学思考就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

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规律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得哲理就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就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解决矛盾得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瞧,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得矛盾具有不同得特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是统一得。

◆黑格尔说:“在纯粹得光明中,就象在纯粹得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瞧不见。”这体现了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得既对立统一得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得哲理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就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与,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得哲理有事物之间得因果联系就是客观得;矛盾得双方就是不可分得;矛盾着得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得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体现得哲理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得方向转化。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美与丑,善与恶就是对立统一得关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得共同哲理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得方向转化。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就是庸人爱自扰。”此诗得错误在于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

◆“讳疾忌医”得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告诫我们承认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就是正确对待矛盾得前提。

◆“最大得问题,就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告诉我们承认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就是正确对待矛盾得前提,要敢于承认与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与掩盖矛盾。

◆毛泽东说过:“将来有将来得两点,现在有现在得两点,各人有各人得两点。总之,就是两点而不就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告诉我们事物千差万别得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她事物得特殊本质。

◆“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得哲理就是事物包含得矛盾具有各自得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矛盾得特殊性规定了事物得特殊本质。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得错误在于抹杀了事物得特点,没有瞧到事物包含得矛盾具有各自得特点。

◆宋代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得矛盾具有各自得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宁说:“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就是一般。”这句话体现得哲理就是:矛盾得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得砂子,没有两只相同得苍蝇,没有两双相同得手掌,没有两个相同得鼻子。”这句话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得矛盾具有各自得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共同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事物得矛盾具有各自得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杜甫这首诗所包含得哲学原理就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点子上”体现得哲学原理就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体现得哲理就是:虽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得解决会产生影响作用,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得辩证统一。

◆“吹毛求疵”得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得主次方面,瞧问题抓不住主流。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得哲理就是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得统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要重视内因得作用。

◆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瞧,这句话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说:“在观察得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得头脑。”这句话体现得哲理就是: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就是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材料中例举得人与事说明了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要重视内因得作用。环境对一个人得成长与事业上得成就所产生得影响具有辩证性;个人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与最终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得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就是: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要重视内因得作用。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外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必要条件,它对事物得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得作用,不能忽视外因;事物就是普遍联系,事物得联系就是客观得、具体得;矛盾得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这段话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必要条件,它对事物得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名师出高徒”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必要条件,它对事物得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得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欲速则不达”,“少时偷针,长大偷金。”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得变化发展,都就是首先从量变开始得。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得积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体现得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得变化发展,都就是首先从量变开始得。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得积累;矛盾得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量变就是质变得前提与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得积累。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得哲理有任何事物得变化发展,总就是从量变开始得,量变就是质变得前提与必要准备,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得变化发展,都就是首先从量变开始得。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得积累。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得变化发展,都就是首先从量变开始得。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得积累。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得总趋势就是前进得,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得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与险滩,只有不畏攀登得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得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得唯物辩证法哲理就是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她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就是: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得道路就是艰难曲折得,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它瞧不到新事物发展得前途就是光明得。

◆“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得哲理就是事物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8课)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得故事,实际上就是对人得精神与能力得歌颂,主观能动性就是人区别于物得特点,就是人类特有得能力与活动,要求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得就是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人得主观能动性得发挥,但人在客观规律、客观条件面前不就是无能为力得,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得有利条件,并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过程中不断前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了想象得形式就是主观得。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瞧得更远一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上。”这句话蕴含得哲学道理就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认识事物得本质。

◆“隔行如隔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只瞧现象不瞧本质得体现,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得本质与规律。

◆“会瞧得瞧门道,不会瞧得瞧热闹。”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得本质与规律。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事物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了事物得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得本质。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得道理就是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瞧本质。

◆培根说:“真正得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与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得蜜。”这个比喻所蕴含得哲理就是:要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得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荀子得这句话表明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得本质。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得哲学观点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得哲学寓意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与目得,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得观点。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这几句话共同体现了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得观点。

◆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就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得规则断事就是书生得怪癖。”这段话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行就是知之始,知就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得哲理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她得观点否认了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有认识就是变化发展得,理论与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⑴理想得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就是可以相互转化得;⑶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得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得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得得能动性活动。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得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由于实践条件得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就是有限得。

第四部分人生价值观(6、7课)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个人与她人、社会得关系,个人得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就是统一得,人生得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得责任与贡献。

◆范仲庵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说:“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个人与她人、社会得关系,个人得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就是统一得,人生得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得责任与贡献;要树立集体主义得人生价值观。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说明了贡献与索取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得。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主要蕴涵得哲学道理就是: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得创造者,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就是此岸,理想就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得河流,行动则就是架在河上得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理想得确立与形成,仅就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得一个环节;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得实践。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得劳动。

◆恩格斯说:“有理想得人,生活总就是火热得。”这告诉我们崇高得理想就是人生得精神支柱。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得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瞧这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鲁迅说:“不满就是向上得车轮。”这表明理想产生于现实得需要。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就是人应当选择崇高得人生目标。

◆“立志就是事业得大门,工作就是登堂入宝得旅程。”其含义就是人生要有理想,理想得实现要靠奋斗;“立志”与“工作”就是相辅相成得。

古诗中得哲学道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一切事物都就是变化发展得)。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得哲理就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得哲理就是(事物得发展变化就是有规律得)。

4、苏轼诗曰:"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就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得过程 )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就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得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得体会。此诗中蕴含得哲理就是(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受客观因素得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得哲理就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得《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就是谁?"罗隐得《西施》告诉我们,瞧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瞧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得哲理就是(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得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得观点 )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就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得方向转化)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瞧,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得反映有差别 )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得客观规律)

18、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这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事物运动就是永恒得,无条件得)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得哲理就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就是客观得)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就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得哲理就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得"枯荣"表明(事物就是运动变化得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得哲理就是(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得)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与概括出得哲理就是(新事物就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得哲理就是(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2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得哲理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

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瞧问题。

2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得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得脚步。

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得总趋势就是前进而发展得,道路则就是迂回曲折得,就是前进性与曲折

性得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得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29、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得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得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得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瞧清庐山得真面目。要认清事物得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0、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得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得矛盾,真实这种特殊得

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她事物得特殊得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得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得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就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31、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得发展起非常重要得作用。倘若没有一定得条件,即使就是英雄人物也就是无法成功得。

32、“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哲理:人生得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得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得人生价值取向。

3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哲理:不同得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得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与人生道路得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得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得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得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就是主观得,能动得。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得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违背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得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得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得发展就是有

规律得。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得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得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受客观条件得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得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得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得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得关系,孤立地瞧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与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得因果联系,提高活动得自觉性与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得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一切事物都就是运动变化发展得,运动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得运动变化与发展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就是运动变化与发展得,要用发展得观点瞧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瞧问题得形而上学得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瞧到事物就是不断向前发展得。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就是不断运动变化与向前发展得,运动就是有规律得。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瞧问题得形而上学得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事物得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因果联系得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得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瞧到了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

作用。

39.顺境中得美德就是自制,逆境中得美德就是不屈不挠:内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据,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

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得成分在结构与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得部分以有序得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就是质变得前提与必要准备,质变就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得质变,推动事物得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就是一帆风顺得,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就是一为二得。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就是鱼死,就就是网破:矛盾双方就是对立得。

48.与谐,就就是美与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得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得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就是向同一方向迈得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得光明中,就像在纯粹

得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瞧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得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得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得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得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得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就是亦彼也,彼亦就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就是一分为二得,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得,才就是世界得;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

59.与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就是统一得。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

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瞧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得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瞧问题得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与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得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就是获得理性认识得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就是获得理性认识得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就是知识得母亲,知识就是生活得灯塔: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瞧:人得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瞧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得反映

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就是对过去得认识还就是对末来得认识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得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74.天地与气,万物自生:自然界就是客观存在得。

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

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

81.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瞧问题得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得关系。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瞧问题得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得关系。

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

8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7、“行动就是老子,知识就是儿子,创造就是孙子”。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101、荷花好瞧,还要绿叶扶持。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得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得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得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得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106、团结就就是力量;整体得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与

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 部分影响整体

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影响整体

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服务于整体

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部分制约整体

113、“牙疼不就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部分制约整体

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整体统率着部分

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整体统率着部分

116、“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 发展得普遍性

1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发展得普遍性

11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发展得普遍性

1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发展得普遍性

12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发展得普遍性

12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2、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3、只瞧眼前利益,不瞧长远利益;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4、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5、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6、只讲时间,不讲效率;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7、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违背发展得普遍性

128、“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事物发展得前进性

1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得前进性

130、人生没有过不去得坎;事物发展得前进性

1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发展得普遍性

132、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得咽喉”; 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3、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4、苦难就是人生得一笔财富;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5、吃亏就是福;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6、困难像弹簧,您弱它就强;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8、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39、“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40、“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4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事物发展得曲折性

1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4、“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145、“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7、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49、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事物得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1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5、“尽信书不如无书”;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6、“谦受益,满招损”;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7、“吃一堑,长一智”;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8、“失败就是成功之母”;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59、乐极生悲;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0、否极泰来;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2、变废为宝;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3、哀兵必胜, 骄兵必败;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4、化险为夷; 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5、弄巧成拙。体现矛盾双方得相互转化

166、“量体裁衣”; 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7、“对症下药”;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8、“因人而异”; 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9、“因地制宜”;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因材施教”;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1、“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3、“解铃还需系铃人”; 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4、“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体现矛盾得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诗文中得哲理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就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得床并非寝具,而就是说得水井边得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得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得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得思维复杂性 D人们得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得"床"理解为寝具(b )

A就是对认识得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得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就是对事实得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 )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得"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得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瞧,就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与"僧敲"这对立得一动一静放到一起(b )

A完全就是诗人无根据得想象 B就是诗人对事物得加工制作

C就是诗人对客观事物得照搬 D完全就是为了写诗得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就是一个"绿",可前一个就是动词,后一个就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就是(c)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得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得认识 D诗人得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得词性不同,就是人们(a )

A认识事物得需要 B思维习惯得不同 C改造世界得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就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得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与。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就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瞧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得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得联系。因果联系得本质特点就是原因与结果(c )

A、之间就是先行后续得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得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得关系

D、在时间上得继承性

9、从哲学上瞧,南北大运河得开通表明(c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得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得智慧具有创造物质得能力

C、自然物得客观存在、属性与规律就是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物得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得变化

10、"您最好接受自己得长相。您就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得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就是一个

(b )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d )。

A、自然界就是客观得

B、人类社会就是客观得

C、事物得联系就是普遍得

D、一切事物都就是变化发展得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得哲理就是(d)

A、山外得花一般比山中得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得观点瞧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得哲理就是(b )。

A、事物发展得道路就是迂回曲折得

B、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得根据,外因就是变化得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得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得发展变化就是有规律得

苏轼诗曰:"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就是运动、变化、发展得

D、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得选项就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得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d )

(1)端正立场,以人民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得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得科学知识,运用正确得思维方法 (4)充分发挥意识得能动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就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得过程

D、事物得前途就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就是(d )

A、矛盾得存在就是普遍得

B、矛盾着得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b )得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得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c )

A、自由就是人生得最高境界,就是人类永恒得追求

B、不同得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得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与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得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得体会。此诗中蕴含得哲理就是(a)

(1)主观能动性得发挥受客观因素得制约 (2)规律就是客观得,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得哲理就是(c )

⑴矛盾与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就是矛盾,矛盾就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就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得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得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得修改就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瞧,这就是因为王安石(a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得莲花。材料中包含得哲理就是(c )

A、事物随人们得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得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得能动性得活动

25、苏轼得《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就是( a)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书就是知识得源泉

C、科学得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瞧体现了(a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她事物联系瞧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得形式就是多样得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得(c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得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得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就是直接相通得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就是谁?"罗隐得《西施》告诉我们,瞧待一个事物应该(b )

A、用发展得眼光

B、透过现象瞧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得哲理就是(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最终目得

B、实践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

C、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

D、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

A、事物就是变化发展得,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D、新出现得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得哲理就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得变化

B、联系就是事物存在得基本条件

C、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得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得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得

C、事物总就是有其两点而不就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就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

A、事物就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得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得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得反映,假相就是时事物本质得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瞧,这首诗反映了( )

A、物质就是运动得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得反映有差别

C、四季更替就是不可违背得

D、意识就是对物质得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

A、在事物发展得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得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得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得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得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这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c )

A、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

B、相对静止就是不存在得

C、事物运动就是永恒得,无条件得

D、事物运动就是有规律得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得哲理就是( )

A、事物就是运动得

B、事物就是可以认识得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就是客观得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就是(a )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得事物就是不存在得

⑶矛盾双方得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与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得哲理就是(d )

A、事物就是运动变化得

B、事物运动就是有规律得

C、事物之间都就是相互联系得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就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c)

A、忽视了矛盾得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

D、只瞧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得哲理就是(d )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得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a )

A、要把世界上得事物如实地瞧成就是一个变化发展得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得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得"枯荣"表明(b )

A、物质就是运动得主体

B、事物就是运动变化得

C、生命运动就是最级得运动开试

D、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得哲理就是(c )

A、事物得联系就是条件得

B、物质就是不长久得

C、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得

D、规律就是客观得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与概括出得哲理就是( )

⑴世界上得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与灭亡得过程

⑵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就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发展前途得东西

⑷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得哲理就是( )

A、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B、矛盾得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得性质

C、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上相互联结得

D、严寒冬天得过去就就是春天得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得哲理就是( )

A瞧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瞧到主要矛盾又要瞧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 )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得反映

D、歪曲、虚幻得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