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昆明市第十八中学王翠华

暑假期间,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现作一些简要的摘录和感想:

——摘自《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怎样才能做到终生备课,积累知识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感想:时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我自己也感觉的确是这样,上班时间全被工作占满,回到家里,什么事情都很累,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然而长期以这样的理由少读书,甚至不读书,对教师来说,是万万不可取的。社会在前进,新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停滞不前,吃“老本”,那就是退步!所以,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摘自《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考试和成绩,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后进生”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摘自《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得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或少犯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感想:读了这一节,我有些茅塞顿开,找到了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原因所在。一直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高而犯愁,总认为是学生这方面的原因,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有的学生一道题目做过好多次都纠正不过来,就是因为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以后必须重视第一次教学新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上课之前,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哪一个环节会出错,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出现错误。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摘自《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时期。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也理解成个人的小天地。对于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能把它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给思想增添真正的创造性。

感想: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

——摘自《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我叔叔家的一个女儿,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摘自《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1、尽量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

2、联系家长,让他们享受和关心獐的成功与忧愁。(办家长学校)

3、应从多方位来评价学生,避免分数至上。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

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如果就给“三分”定为不

及格的分数,那么家长们也将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让儿童产生

厌学的情绪。

感想:读了这一小节,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的两个后进生——董羽婷和钱正雄。

虽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由于功课落后而带来的忧伤,但在报分数时,我还是注意

到他们低下了头,之后一段时间一直闷闷不乐。这两个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浓,良

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加上几次的测验不理想,老师着急、家长失望,孩子

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失去了信心。并且,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小节中还特别

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接参与儿童的教

学”,“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我想,教师和家

长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他们渐渐找回自信心,学习着,快乐着。

——摘自《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

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

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

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

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

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条件和前提。

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如:刚参加工作时教初一的数学,那时每节课下来,记了

好多优缺点,到第二次来时。备课就可以保持好的,纠正不足的。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

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

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

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

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

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摘自《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均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要进行长期的训练。

作为教师的我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摘自《71、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1.演讲法(文学课与教学课的区别)

2.演示法:在教学工厂里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只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观察法:(自然课与生物课、物理课的区别)

4.叙述法和谓语法的区别(历史与文学课的区别)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我认为书中的精髓就是要牢牢记住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2、多样化教学: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3、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指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摘自《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老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具有扎实的心理基础,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在教学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走下神坛摘下面具,用真善美吸引学生,不逃避带有人性的弱点,这样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四、注重事实。五、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六、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 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篇一】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

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推荐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篇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 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扰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找到了方向。 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有用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 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 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 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 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 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 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 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数学 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 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 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 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 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 课堂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为什 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 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

爱教育永恒的主题——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故事有感

爱教育永恒的主题——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则故事有感 唐山三中蔡桂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校园的花房李凯出了朵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师生前来观赏。一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房里摘了一朵玫瑰,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就把花送回来。”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拉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一件既普通又感人的小事,却折射出大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人类大爱的精神,教育就是爱。“师者,必有大爱之心;师者,必有完整之爱。”这才是教育的本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由所感发吧! 现实世界里,我们有的教师,包括自己在内,都或许把“没有爱就没教育”当做口号挂在嘴边,但每每遇到与上述类似的情况,作出的却是轻则呵斥训诫,重则以“损害公物”为由予以处罚!结果可想而知,除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破坏了师生间的感情之外,一无所获。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看起来是相当复杂的,但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会豁然开朗:教育原来这么简单,简单到就一个字——爱!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善于从细小的事情上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人情之美,感悟到人性之美。这就是他的教育理念的真谛! 现在,我县师德师风建设可以说正秉承着这一理念。期望通过大讨论大建设,让教育真正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教育的本源——爱的教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内化师德,改变以往教师居高临下,整天说“道”的囧态,已成为每个教育者的必须研究的课题。出现台上老师说“道”,台下学生逆反这样尴尬的局面的根源何在呢?我想正是我们的内心缺乏对学生应有的耐心、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缺乏人之基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我们教育对象是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只晓之以理,不动之以情,那就变成空洞的说“道”!那么我们的说教又有什么意义呢?苏霍姆林斯基这则故事就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陶行知老先生的言传身教理念实质上也强调了爱的教育。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教育的方式与手段也在变,苏霍姆林斯基也已作古。但他把热爱学生视为“教育奥秘”的思想,他那教育就是爱,爱即为教育的主题永远不会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导读】第一篇范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 与支持! 本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由 读后感大全 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篇范文:给 教师 的建议 读后感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 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 教师 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 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 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阅读 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 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 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 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 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人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乌梁苏小学何长春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

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书心得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身感汗颜。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为他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今后一定要对他们格外关注,因为他们同样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天使,我们没有理由忽略他们的存

(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 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 它又好像是我慈 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 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 、“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

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 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 读后感

读《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对中国的教师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超越了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他的书被一读再读,他用毕生之力铸造的帕夫雷什中学则是理想中的完美学校。 放假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这本书从学生篇、教师篇、教学篇三大部分,对苏霍姆林斯基这座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为丰富的宝藏进行开采,为我们中小学教师尽可能呈现出较为真实而可亲近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是教师共同的追求。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会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必须热爱阅读。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寻找不同的共鸣点,让书成为一名心灵的知

已。不同的书籍就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书籍就会显示不同的精神成长的历程,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书,经典的书,更会透彻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心理,不同的人在书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不同的书籍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正如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培养民族希望的老师,我们更应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我,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二、叛逆——学生往往想做禁止做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 在“破罐子破摔”的孩子之外,“叛逆”类型的学生也常常让我们头疼。具体来说,常常表现为:他们不听话,老师说东,他偏偏向西;你说不准玩危险的游戏,他偏要在走廊玩“背人打仗”;你说雨天不准往泥巴地上踩,会破坏整个教学楼的卫生,他偏要打着伞在那踩;你说做文明人不说脏话,他偏要说……总之,他们处处跟成人对着干,还总愿意挑人毛病,有的时候明显强词夺理,但就是不听人劝。这样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教育呢?他们为什么要跟大人对着干呢?他们难道不知道,老师、家长都是为他们好吗? 其实,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最关键的是能够独立去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孩子发育到一定阶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关爱后进生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徐梅 尽管我是带着儿时的梦想走上教师舞台的,但冷酷的现实很快让我感到倦怠。尤其是面对后进生,我黔驴技穷,筋疲力竭,一度动摇。有时,优秀教师的事迹也让我感动;有时,名师专家的报告也令我振奋。但是,真正让我顿悟、清醒的,是有一天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例如对于后进生费加,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从一位后进生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令人欣慰。 我开始自我反省:以前总戴着副黑色墨镜去看后进生,从心里讨厌他们;批评、惩罚总想到他们,吝啬表扬与鼓励;从没关注过他们的内心,所以后进生要么躲在角落,一声不响,要么以过激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回想起那些渴求老师关爱的目光,自己也觉得心痛与懊悔。作为教育者,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去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尽可能多地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后进生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在校园愉快地生活学习、享受进步的快乐、收获成长,释放青春光彩。 我着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摘掉墨镜,走近蹲下去看后进生。一、倾注爱心,建立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者,师之帅也”。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那他会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忧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 1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无论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要保持善良、快乐、本分、乐观自 信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我们和谐的世界需要鼹鼠、河鼠、水獭这样的人,让我们每个人之 间都建起一座无形的桥。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 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 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 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培养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教师要深入体察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就是从培养世界观开始的。(第三卷548页《公民的诞生》) 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 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 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 快乐就是跟邻居小孩儿一起在柔软的草地上打滚、猜谜语;快乐就是在幼儿园里跟自 己同龄人一块玩耍、做游戏;快乐就是和小伙伴一同办家家儿酒……这,就是朋友带给我 的快乐!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 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七位仙女正在为小公主祈福。祝福她能歌善舞,品行优良。但是,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恶毒的巫婆诅咒小公主在十五岁时被纺锤刺破手指,因此而死DDD啊,多么恶毒啊。可怜的小公主在七位仙女的保护下沉睡了一百年,最后被一位英勇 的王子唤醒了!睡美人最后奇迹般的复活了。小朋友,如果要像睡美人一样复活那是需要 做无数的好事并得到上帝的垂怜才有可能的呦!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这些日子,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学到了很多,也解决了不少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困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二):

苏霍姆林斯基 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通过读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此书爱不释手。其中的赏识教育思想更是本书的精华,它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师,让赏识常驻心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为了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培养师生的读书习惯,学校开展了师生读书活动。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工作了几年后,发现自己经常在说,“好忙,没有时间。”每天的工作总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等等。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感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后,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一: 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使学生有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刻苦性,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调动学生更好学习的动力源泉。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机不是十分的明确,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调动其内驱力,就应重视附属内驱力的形成和培养,进而逐步转化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认知的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在青少年期间最为突出,它是学生力求学习成功的重要的内在的推动力量。学生为了保持教师、家长及同伴对自己赞许和认可的需要的驱动下,而努力学习,实现获得赞许进而受宠爱的愿望。 这种内驱力虽然其实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赢得地位和自尊,但同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是为了父母或某位教师而学的,为了不惹父母生气,为了得到教师的表彰和认可,而在努力地学习。其实,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一种表现吧。四中有两位教师,一位是化学李丽辉教师,一位是物理由凤

英教师,这两位教师因其较高的教学水平,完美的教学艺术,以及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和尊重。曾经有些爱逃课的学生,无论怎么玩,怎么疯,这两节化学课和物理课是一定要上的,上完了再跑出去玩,或者是玩到一定的时候,要跑回来上完这节课。在这两位教师所教的班级的课上,几乎是没有不学习的,也几乎没有不及格的。这种学习动机,就是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自己喜欢的教师而学习,这也是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促进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的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就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保护和关注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相应的作用,并适当地进行转换,形成持久地促进学习的内在推动力量。 认识二: 要让学生愿意学习,就要实行成功教育。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体验成功,是学生增强信心的重要途径。霍姆林斯基在强调培养学生骄傲感的途径是通过“母亲教育学”来实现,其实,父母也好,教师也好,作为施教者,都要保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不要随便地挫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热情,不能因一点点的失误而否定一切。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倡导成功教育,要学生能时时地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容器中,上端放上一块挡板,这块挡板的高度随着跳蚤的跳动的高度而移动,每次都放在它跳不出来的高度,因其一次次的失败,当再放到它能跳出来的位置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