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基本数学能力的重要时期。本文将

围绕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展开讨论,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

效果。

案例一:分数的引入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内容:分数的引入和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写法:1/2,然后解释这是一个分数,分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几分之几。

2. 实例引入: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分数的具体应用。例如,将一块巧

克力分成两半,每份就是1/2;将一个橙子分成四份,每份就是1/4。

3. 学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分割物体,并请他们用分数

表示出每份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分数的读法和

写法。

4. 拓展练习: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某些具体物

体的大小,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案例二:面积与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不规则的长方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如

何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2. 实际测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实地测量,让学生通过测量长

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其面积和周长。

3. 计算公式引入:教师结合实际测量的结果,引入计算长方形面积

和周长的公式。例如,面积=长×宽,周长=2×(长+宽)。

4.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提

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案例三:小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感受小数

运算的实际应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分别讲解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实际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小数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和解答。

4. 拓展练习:教师布置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小数运算的熟练度和应用能力。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知识,通过实地测量和计算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希望教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 9篇 小数乘小数教学案例 1 第四课时小数乘法中的运算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p90 例4,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练习,使学生感悟到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前在黑板的左边写上这样一组题) 8×13 13×8 (9×4)×5 9×(4×5) (32+28)×6 32×6+28×6 师:你能很快地在里填上>、 < 、= 吗? 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填 = ,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出整数乘法的三个运算律)

师:用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组题(出示例4),你能很快填上符号吗? 0. 8×1.3 1.3×0.8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二、新授 1、生独立在书上填符号,师巡视(有的同学很快) 2、一题一题研究小数中的运算律 (1) 0.8×1.3 1.3×0.8 师:你填的是什么符号?你计算了吗?你为什么不用计算也能肯定这里填=号? 生回答,师生归纳:小数乘法中也具有交换律 师:字母公式中的a、b可以表示哪些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我举一个例子(板书:9×1.2=1.2×9),大家看看可以吗? (2)师生探讨小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0.9×0.4)×0.5 0.9×(0.4×0.5) (3.2+2.8)×0.6 3.2×0.6+2.8×0.6 通过这几题,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一 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曲堤小学赵晋军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篇1】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9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 例分析9篇 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1 教学目标: 1、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 2、培养分析、比较及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归纳的方法,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3分钟) (一)创设情景,反馈预习 1、师:课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 2、5的倍数特征,下面的数你能判断出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

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即是2的又是5的倍数呢? P:16、24、85、102、138、170、 2 的倍数:16、24、102、138、170 5的倍数:85、17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7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个位上是02468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上0或者5的数就是5的倍数。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 2、看来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 生: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师: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还看个位数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 1、出示学习目标(见学案),生自读目标。

2、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如何实现目标。 【设计意图】交流预习内容,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行合作学习。 二、【自主学习,同伴合作】(15分钟) (一)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1、小棒游戏,探究规律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怎么玩呢?(拿6根小棒)找一个同学在这张数位表上随意用小棒摆出一个数,我能马上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信不信? 师:你来! 师:为了验证我猜得对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跟我比比速度。 学生摆出:51 师:51是3的倍数。我算的比计算器快吧? 师:能摆一个三位数吗? 学生摆出:312 师:312是3的倍数。 师:再来一个难点的。 学生摆出:112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优秀7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优秀7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学问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依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依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表达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安排律: 2.观看比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依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假如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简单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行动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方格图求一些图形的面积,看今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看吗?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二、自主建构,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

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的: 1、会分析^p 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步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进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才能。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构造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究新知 1、提醒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亲密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展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 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那么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假如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4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书包范文☆)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某3=9元5角某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某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某3计算?某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某3某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某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某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某5某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某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某2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生教案七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生教案七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生教案七篇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领域也开始慢慢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生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出示320÷3,你会列竖式吗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完成后说出计算过程。 2、还记得整数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吗 从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位商写在那位上,不够商1就商0。 3、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一起来研究小数领域的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小数除以整数是在学生学会整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新内容,算理与计算方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对这一知识的复

习时非常必要的) 二、探究新知,探索算法 1、冬天来了,天气比较干燥,我们都要多吃水果,瞧,妈妈买了好多水果呢!(出示例题)从表格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单价,可以根据那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你会列式吗(师板书三个算式)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就创设了妈妈在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并且出示购买水果的情况表,让学生的除法计算学习置身于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求知的。这里的情景与计算教学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对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时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这一激活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孩子体会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为下面竖式算理的探索活动买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2、我们先来求苹果的单价。 比较刚才9.6÷3与320÷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①每千克苹果是多少元谁知道 ②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a、把9.6元分成9元和6角 9÷3=3(元) 6÷3=2(角) 3元+2角=3元2角 3元2角=3.2元 b、9.6元是96角96÷3=32(角) 32角是3.2元 c、9个1除以3等于3个一也就是3,6个0.1除以3等于2个0.1,也就是 0.2,3加0.2是3.2 d、9.6表示96个0.1,吧96个0.1平均分成3分每份是32个0.1也就是 3.2 e、列竖式。(利用小数的组成和小数本身的计数单位(9.6可以分成9个一和6个十分之一,9个一除以3得3个一,6个十分之一除以3得2个十分之一,3个一和2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3.2)) ③刚才有些同学们利用元、角、分间的进率还有小数的组成算出了苹果的单价,除了这样我还发现有同学是用竖式计算的。请那位同学汇报一下计算的过程。 a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呢(先算9个一除以3等于3个一,3商在个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优秀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和常见的 数量关系。回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 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 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S乘以h可以怎 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某4.5或a•4.5,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 h可以写成S•h或Sh。) 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用a表示单价,某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 如果每只圆珠笔的价钱是3.75元,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写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字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教师: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应该怎样写?(a/c+b/c=a+b/c。) 一个商店原有80千克桔子,又运来了12筐桔子,每筐重a千克。 教师指名回答。 80+12a a=15时,80+12a=80+12某15=260 答:商店一共有260千克桔子。 作教科书第144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对“a的3倍”与“a的3倍”的结果是怎样选择的。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那些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9+25=43、5某+4某+8=35、某-2=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