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取自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现实主义思想家大多从人性本恶这一根本前提出发,而且无不以国际无政府状态(更准确地说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3)作为解释国际关系的一大理论基石。对他们来说,各自分立、自助自在的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是国际政治考察的理所当然的关注焦点,不管国家权力归属于城邦共同体,还是归属于君主、贵族寡头或整个民族。各国按照主要依国家权势来定义的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间争夺权势的斗争。国家安全、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取决于国际均势,而造就和维持均势则取决于足够的军备、审慎灵活的外交、可变的联盟组合和必要的有限战争。政治独立于、并且优先于道德,国家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从属于国家维护安全和谋求权势的政治需要,因而同个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并非一致。4

现实主义传统历史悠久。修昔底德被公认为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对国际权势竞争中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探寻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自觉尝试。5现代现实主义的鼻祖当推马基雅维利,他以人性本恶和政治的特征在于权势冲突为前提,将政治同道德和宗教分离开来,强调君主为保障国家的生存,有必要采取与个人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特定的行动是好是坏取决于它促进权势之获取、维持和增长的程度”。6约半个世纪后,博丹第一个提出了主权观念,认为国家须拥有主权,即对内对外绝对和永久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7国家据此是国际政治的唯一完全主体,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自助和权势对峙是主权概念的必然推论。到了霍布斯那里,这一点已变得非常明确。霍布斯认为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存在公共权力、不存在法律、不存在道德规范的自然状态,在其中国家间互相侵害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而来它们的互相疑惧、互相戒备几乎是普遍和绝对的,因而国家生存的根本(甚至唯一)保障在于其对外权势的维持和增长。8霍布斯的思想极具影响,同马基雅维利一样在现实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其后,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和休谟这几位大哲学家,对国际政治均持有现实主义性质的重要见解,而黑格尔或许可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集大成者。9此后,维贝尔作为现实主义在世纪之交的最有学术智慧的阐发者,特别对于被认作政治之本质的权势斗争以及国家伦理同个人伦理的区别,有重要论说。10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莱因霍尔德·尼

3关于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见本文集第2篇“国际安全的基本哲理范式”第2节。

4权威地代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批历史文摘,可见于John A. 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1986); Phil Williams et al., eds., Classic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lmont, Calif., 1994).

5尤其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卷第7章“弥罗斯人的辩论”。参见David Bolotin, “Thucydides,” in Leo Strauss and Joseph Cropsey, eds.,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rd e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 1987), pp. 7-32. 详见Benjamin Frankel, ed., Roots of Realism (London, 1996), chapter2-5.

6 William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3rd edition (New York,1960), chapter 11, “Machiavelli”.引语见p.281. 又见Feriederich Meinecke, Machiavellism: The Doctrine of Raison d’Etat and Its Place in Modern History (London, 1957), chapter 1.

7Ibid,, chapter 13, “Bodin”.

8见前面注3。

9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的国际政治观,分别见John H. Herz, “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 World Politics,V.9 (1957), Section 3; Torbjorn Knutsen,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anchester and London, 1992), pp.83-84, 92. 休谟的现实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均势”一文中,载于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281-284.黑格尔的国际政治观主要见于他的《法哲学原理》。

10特别见Max Weber, “Politics as a V ocation,” in Mitchell Cohen and Nicole Fermon, eds., Princeton Readings in

布尔和汉斯·摩根索,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思想家。

现实主义传统对经验事实的关注远甚于其余两大传统,这使它多少倾向于使用近现代自然科学观念作为论据,而由于自然和社会之间以及自然研究和社会研究之间的本质差别,这种使用必然是牵强附会的。11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科学”形式的现实主义,即力学式的现实主义、生物学式的现实主义、心理学式的现实主义。力学式的现实主义使用近现代自然科学中出现得最早的力学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平衡观念,以此助成和加强了关于国际政治的均势理论。1218世纪时,主要用笼统的力学语言来表述的均势概念,已成为分析国际政治和设计对外政策的普遍流行的工具。生物学式的现实主义则是随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学说出现的。在工业化时代的帝国主义潮流迅趋高涨的背景下,关于生物个体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被非常广泛和牵强附会地用来说明国家之间、种族之间的关系,并且指示它们应有的对外行为方式。13第三种“科学”形态的现实主义是心理学式的。霍布斯的政治理论便基于荫芽中的心理学,他以一切人类行为都发端于感觉的经验主义假设为基础,草创了感觉心理学,并且由此推导出人为自我保存、避害趋利而争夺权势的逻辑,14而这是他的国际关系论断的出发点。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从精神分析理论那里获得了新的“科学”依据。按照弗洛伊德的著名论断,人在心理上的毁灭本能和破坏冲动是国际战争乃至一切人类冲突的根源。15

现实主义传统倚重历史归纳方法,要求从事实而非从先验的理性或道德出发,尽管人性本恶这一大部分现实主义思想家的根本前提具有显著的先验性质,也尽管某些现实主义理论(特别是霍布斯的理论)依靠不折不扣的演绎逻辑。对这一传统来说,历史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宏观哲学思考是了解国际关系的实质和规律的唯一途径,非道德态度(而不是不道德态度)是恰当地考察国际关系和决定对外政策的必要保障。这种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实主义的情调和风格。它是经验主义的,强调对历史遗训和传统的尊重;审慎保守的,否定全然新颖的和理想主义的原则;悲观主义的,怀疑人类的德性、智慧和能力以及历史的变迁能导致改变国际关系的冲突性本质。循环论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历史哲学。

理性主义国际思想传统概论

理性主义思想家一般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但他们强调与这一状态并存的还有有序的国际交往,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念和共同规范起着或必将起首要作用,正是这些纽带保证了国际社会的存在,并且(对多数理性主义思想家来说)使之具有和谐性的本质。从根本上说,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来自关于人的理性主义信念: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理性,理性使人能够按照自然的法则,在合理地保存和造福自我的同时发扬其固有的群体秉性,即与其他个体友好交往并且结合成有序社会的天然倾向。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学说的着眼点归根结底是兼具个性与社会性的个人。16

Political Thought (Princeton, N.J., 1996), pp.499-511. 又见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ition (New York, 1990), pp.91-92.

11并非近现代所有重要的现实主义者都倾向于用自然科学来附会。事实上,最有力地指出自然和社会之间、自然研究和社会研究之间的本质差别的是休谟、尼布尔和摩根索。

12见本文集第8篇“制衡的困难——关于均势自动生成论及其重大缺陷”,第2节。英王亨利八世及其首席大臣沃尔西被一位英国大历史学家认为最先运用“权势均衡”(均势)一语来谈论国际格局,并将其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见G.M. Trevelyan, A Shortened History of England (Marmondsworth, Middlesex, 1959), pp. 205, 214.

13参见Michael Curtis, ed., The Great Political Theories (New York, 1962), V. 2, Section IX; Richard Hofstadter, 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revised edition (Boston, 1955).

14 George H.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4th edition (Chicago, 1973), chapter 24.

15Sigmund Freud, “Why War?” in Cohen and Fermon, eds., Princeton Readings in Political Thought, pp.556-565. 16理性主义及其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信条可参见一项杰出的和异常生动有趣的论述:Michael Donelan,

理性主义哲学可溯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大神学家阿奎那。他把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视为有机结合的两个方面,提出理性与信仰互相补充的神学理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认为理性是最可靠的,是知识的源泉。笛卡尔认为知识由先验的理性——“先天观念”、“根本的意识真理”17——演绎而来。洛克虽然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知识来自观察和经验,但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与他基于先验自然理性的社会政治理论自相矛盾。经过边沁和詹姆斯·穆勒,这一矛盾被调和起来,个人的感知和自我利益成了认识和行动的综合依据。18作为社会政治概念,理性构成了前后相继历经千余年的自然法观念、洛克自由主义学说和边沁功利主义的核心。自然法观念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斯多噶(斯多亚)派,经过中世纪的种种变迁,到17世纪初由格老秀斯发扬,成为现代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政治思想的最初形态。自然法就是永恒地支配整个人类的、先验的天然伦理原则,是最根本的理性的最根本的规定。它确定人的生存及幸福权利和尊重他人生存及幸福的义务,是评判人类行为的永恒的尺度。人由于具有理性,所以能够认识自然法,并且按照它来行动。19洛克在格老秀斯自然法观念的基础上,提出在政府产生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人依据理性生活在一起,没有公共的最高权威行使裁判之权,此谓自然状态。”20政府产生于自然状态中所有个人依据理性产生的共同契约,其职能在于保护和协调理性所规定的个人天然权利。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认为,快乐是谓善,痛苦是谓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使个人快乐总和超过痛苦总和的行为,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道德和政治的唯一目的。在边沁那里,理性表现在对善恶的判断上,由于善、恶与快乐、痛苦的联系,善恶就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成了一种平常意识。

总的来看,理性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思想的主流。阿奎那之后,从16世纪著名的西班牙新经院神学家维多利亚和苏亚雷斯,21到17世纪的格老秀斯,然后从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19世纪自由国际主义者,到20世纪集理性主义国际观之大成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的理性主义传统几乎一脉相承。这一传统的根本,是将国际体系看作洛克自然状态那样的国际社会,其中虽然没有一个最高权力,但有理性的交往纽带和共同规范,而对外政策的目的应当是加强这种交往和规范,削弱乃至逐渐消除国际关系中违背理性的冲突因素。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各国臣民本质上都是世界公民,而商业是把全人类联结起来的纽带。因此,只要各国君主停止对通商的干预,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经济法则就会取代制造国际纷争的权势政治。另一些启蒙思想家则认为,除了实行自由贸易,还必须建立立宪政体或民主政体。民众生性热爱和平,由民众的意志控制政府就能保证国际安宁。19世纪自由国际主义始于边沁。他认为,要实现自由贸易,进而实现国际和平与稳定。就必须放弃殖民地,建立各国组成的国际议会来规范并防止国家间的纷争。国际议会依靠理性力量而非武力运行,而公众舆论是理性力量的主要体现和最有力的制裁武器。为保证各国公众对国际事务有公平合理的判断,各国就必须保障新闻自由并废除秘密外交。22威尔逊深受启蒙思想和19世纪自由国际主义的影响。他大力鼓吹战争起因于专制制度、国际权势政治和国际贸易壁垒,强调要有持久的国际和平,就须普遍确立民主制度,实施民族自决和公开外交,用世界组织来保证国际政治法制化,用自由贸易原则来支配国际经济关系。而且,他像边沁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Oxford, 1990), chapter 4.

17 W.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2nd edition (Westport, Conn., 1979), p.392.

18 Sabine,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4th edition, pp.487-498.

19Leo Strauss, “Natural Law,”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V. 11 (New York and London, 1968), pp.80-85; Richard H. Cox, “Grotius,” in Strauss and Cropsey, eds.,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pp.386-395.

20John Locke, “The Second Treaties of Civil Government,” in Curtis, ed., The Great Political Theories, V. 1, pp.172-174.

21关于维多利亚和苏亚雷斯,见Russel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36-146; Martin C. Ortega, “Vitoria and the Universalist Con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Ian Clark a nd Iver B. Neumann, eds., Class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and London, 1996), chapter 5.

22Torbjorn Kuntsen,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Manchester and London, 1992), pp.134-136;

F.H. Hinsley, Power and Pursuit of Peace (Cambridge, 1967), pp.81-87.

那样,认为在国际关系的这种改造中,理性指导下的世界公众舆论具有决定性作用。23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主流地位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中间性质。它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的冲突,但强调有序的交往渠道和国家间的合作;要求改善传统的国际关系,但一般不主张革命性的急剧变更;突出由隶属于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构成的跨国联系,但不否认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相信道德原则的至高价值,但往往也兼顾权势利益的需要。理性主义信条不似现实主义和革命主义信条那般倾向于极端,它为一系列带有二元论色彩的观念保留了容身余地,与现实主义或革命主义之间存在着彼此渗透的较宽广的中间地带。24因此总的来说,理性主义情调风格特征一是中庸与温和,二是对人和国际社会抱乐观态度。在思想方法上,理性主义偏重思考本体论问题,关注从国际关系的现象之下发掘和谐的、合乎理性的因素,将其当作国际关系乃至人本身的天然的不变本质,并且由此演绎出对现实的解释和对未来的展望。理性主义的哲学和伦理本质是形而上的,它缺乏真正的历史观。

23 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2-21; N. Gordon Levin, Jr., Woodrow Wilson and World Politics (Oxord, 1968), chapters 1, 2;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1994), chapter 9.

24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 p.14.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岀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浅析西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摘要: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流理论,它们代表着西方学界对国际关系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对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对国际现象的认识。分析这三种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观点及核心概念,可以看出这三种理论范式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它们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渊源;主要观点 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努力从中寻找一般规律,以对国际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并对未来的国际局势进行预测。 一、现实主义 权力是现实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故现实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权力这一核心建构起来的。现实主义流派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时期的修昔底德、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启蒙运动中的霍布斯等等都曾对权力政治做过经典的论述,而他们的思想和论述都深深地影响了现实主义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有的则直接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者所借鉴,如霍布斯对人类社会早期恐怖的自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的描述,就成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的批判之中发展起来的。一战结束后,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对一战的反思中提出了实现人类和平的十四点计划。概括起来,就是强调普世的道德原则,

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由此主张建立国际联盟。卡尔于1939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在书中卡尔针对理想主义,明确指出理想主义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本质,从一战到二战之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在一种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原则,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国际组织就软弱无力,理想主义提出的只是国际社会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国际社会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各国为保证自身的生存而展开的激烈的权力争夺。 卡尔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但并未建立系统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建立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学者是汉斯·摩根索,他在1948年出版的代表作《国家间政治》中提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本构架。这六条原则是:(1)政治受到客观法则的支配,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2)以权力定义利益;(3)以权力定义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原则;(4)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5)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贯穿起来,摩根索的主要观点就是从人性出发,认为人性的自私、利己导致人们无限追求自身的权力与利益,上升到国际社会层面,每个国家都为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而展开了激烈的国家之间的斗争,近似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使国家间陷入了霍布斯的丛林法则,为追求自身的安全,国家只能追求自身权力的最大化,获得的权力越大,安全程度就越高,因此国际社会中的战争是经常的,且是不

国际关系知识点

国际关系知识点 国际关系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系 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关系,是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世界格局变化、国家间矛盾和合作关系的演进,为国际事 务的分析提供基础。 一、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它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主权、国际系统、国 际秩序等。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西方现实主义派和理性主义派 两大流派。现实主义派认为国家间关系是基于权力的竞争和利益的追求,而理性主义派则强调国际制度和合作。 二、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在国际关系中,主要参与者是各个国家。国家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 与主体,他们通过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国际合作等方式来维护自身 的权益和利益。此外,非国家参与者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恐怖 组织等也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依赖理论等。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间的权力竞争;自由

主义强调国际制度和合作;建构主义关注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变迁;依赖理论强调国家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四、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重要问题和挑战,如国际安全问题、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牵涉到各国的利益和合作,需要共同努力解决,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五、国际关系中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 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此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对国际经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国际关系中的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 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形式。地区合作组织如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促进了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国际合作则围绕全球性问题如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展开,通过共同努力解决共同问题。 七、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安全与和平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安全与和平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核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等威胁着国际安全,而和平发展则是各国共同的追求。通过外交手段、军控和裁军等合作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任务。

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理想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形成了支配地位”。然而,理想主义的理论并没能抵挡住30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总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 现实主义学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年代和60年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现实主义出现了卡尔、尼布尔、摩根索、阿隆、凯南和基辛格这样具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抨击理想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一次论战。 综上,现实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一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的爆发,推动人们探讨解决方案;二是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人们开始反思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三是现实主义产生以后的发展倾向。 二、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 现实主义继承了自马基雅弗利、霍布斯和洛克以来的关于“自然状态”的分析传统和思想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受到人的本性和“自然状态”法则的支配。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一是16世纪马基雅弗利的思想,如其代表作《君主论》中的观点;二是17世纪霍布斯、洛克等的思想,启蒙运动中的许多观点;三是19世纪梅特捏、俾斯麦的思想,主要指他们提倡并奉行的大国均势的理论与政策。 三、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与理想主义的分歧 (一)现实主义的四个基本思路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受到人的本性和“自然状态”法则的支配。从这一根本点出发,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四个基本思路: 第一,人的私欲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意志”,国家的权力便是这种人的权力意志的扩大;第二,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组成国际社会的主权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在追求权力,国家间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权力的关系,国际政治即是权力之争;第三,各国在对外目标上追求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冲突与斗争是国际关系的最基本特征,一国在国际上享有的权力越大,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反之亦然;第四,权力与利益是影响对外政策和核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权力与利益的重要性超过道义和理想的重要性。 (二)现实主义学派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观点 在第一次论战中,国际关系理论的支配地位由现实主义学派掌握。现实主义的以下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具有最大的影响:(1)国家是国际政治的最重要的行为者;(2)无政府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3)国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其权力和安全;(4)国家通常采取理性的政策;(5)国家有时也会依靠武力;(6)国际体制诸方面,特别是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是形成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基本模式的最重要原因。 (三)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进行批判的三个方面 第一次论战中,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最初始于卡尔的《二十年危机》,在批判过程中,现实主义理论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现实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理想主义进行批判: 第一,批判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看国际关系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的事实,而不愿意对复杂的国际关系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 第二,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理想主义提出,人类是不断进步的,国家间的利益可以和谐,集体安全是可靠的,实现和谐的国家间关系可以保障世界和平。现实主义则认为人类的这种进步并不是理想主义认为的那样是直线的上升式的,而是在后退和反复挫折中前进。对于国家间关系,现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 内容简介 · · · · · ·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由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骨干教师集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编写的一本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教材,打破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多年来使用外国学者著作的局面。主要介绍国际关系研究的思想传统、理论范式和主要命题,着重于核心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和基本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并注重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书中。同时适用于广大国际关系理论爱好者。 目录 · · · · · · 序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第1章导论 一、为什么学习国际关系? 二、国际关系研究什么? 三、规律、理论与范式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作用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演进 六、如何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第2章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二、修昔底德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三、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 四、霍布斯与《利维坦》 五、卢梭的宪政现实主义 第3章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三、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4章古典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基本原理 二、权力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 四、均势理论 第5章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新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

四、新现实主义的评价 五、对新现实主义的批判 第6章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与核心概念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贡献与缺失 第7章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兴起与内部派别 三、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评价 第8章英国学派 一、英国学派的缘起和发展 二、理性主义传统 三、国际社会理论的演进 四、国际社会的伦理维度 五、意义、局限与前景 第9章威慑理论 一、什么是威慑? 二、威慑的类别 三、威慑理论的发展 四、威慑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五、核武器与核威慑理论 六、冷战之后威慑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10章区域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一体化的产生与概念解读 二、区域一体化的若干理论阐释 第11章霸权稳定论 一、政治逻辑与霸权稳定论的起源 二、作为学术命题的霸权稳定论 三、经验验证与霸权稳定论的进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论 一、民主和平论的思想渊源 二、民主和平论的兴起 三、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 四、对民主和平论的评价 第13章文明冲突论 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与“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二、“文明冲突论”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三、“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第14章冷战的结束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冷战结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挑战 二、现实主义的新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最新进展

国际关系概论

《国际关系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关系历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国际关系的起源与流变 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关系格局与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1.1古代文明时期的国际关系; 1.2中世纪的国际关系; 1.3西方世界兴起与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 1.4全球文明时期的国际关系 复习与作业要求: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考核要点: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深层次原因 辅助教学活动:观看历史音像资料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教学重点和难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2.1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2.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2.3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2.4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2.5建构主义 2.6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思潮 复习与作业要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 考核要点:结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谈谈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如何可能辅助教学活动:观看历史音像资料 第三章民族国家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述民族国家的根本特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确定国家利益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3.1民族国家

3.2国家利益 3.3国家权力 复习与作业要求:试分析中国国家利益 考核要点:国家权力与国家利益 辅助教学活动:观看历史音像资料 第四章对外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述国家对外政策的成因与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武力与外交的使用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4.1国家的对外政策 4.2对外政策手段:外交 4.3对外政策手段:武力 复习与作业要求:国家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 考核要点:外交与武力如何交替使用 辅助教学活动:观看历史音像资料 第五章非国家行为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述非国家行为体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国家组织合非政府组织如何影响国际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5.1非国家行为体 5.2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 5.3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关系 5.4跨国公司与跨国关系 复习与作业要求: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考核要点:国际组织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辅助教学活动:观看历史音像资料 第六章国际安全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述国际安全分析及其主要威胁 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安全的战略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 6.1国际安全概念 6.2国际安全分析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理想主义学派: 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 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国际政治角色;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均势问题方面。著作有《美国对德国政策》、《斗争与合作—国际政治文集》。 ⑤尼古拉斯·斯巴克曼:斯巴克曼出生于荷兰,后移居美国。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他强调权力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还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和平地理学》。 ⑥汉斯·摩根索: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他的贡献在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主要著作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 ⑦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兼理论家,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者”、“著名的外交历史学家”。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最典型的表现为他的“遏制政策”。他指出“道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主要著作有《美国外交:1900—1950》、《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⑧雷蒙·阿隆:阿隆是法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法国国际关系理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法国学术界的泰斗。阿隆认为“自然状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

强调国家间权力斗争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 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 谋求阐释世界的现实情况,“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现实主义学派分支: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学共性特征: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暴力和战争是普遍现象,国际政治是一种非合作游戏。 2.国际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国家,国家如何行事,决定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 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国家要谋求自己的利益,这种自助是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产物。 3.权力是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与安全。衡量国家的权力,主要看国家的 军事能力。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国家要争取的是自身处境的最优 和自身利益与权力的最大化,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 5. 一、古典现实主义 1.最早的源头,提出了最早的古代论证: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战争为例,说明均势的原则。认为雅典权力的增大以及这种增大所导致的斯达巴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 (2)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提出“量权”的思想,但中国没有发展出完整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 2. 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最早的现代论证(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1)人性恶,国家安全比信义、道德更重要。 (2)结盟的利与弊:与强者结盟,受支配;与弱者结盟,即使失败对方也会在可能的时候帮助自己;若两方都不害怕,则是在利用他方的帮助霸一方覆灭。君主绝不能为了进攻别人而与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否则成为强国的俘虏。 (3)强调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的唯一专业。 3. 卡尔,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二战前夕,《二十年危机》): 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者,其理论既批评理想主义,亦批评现实主义,认为理想主义无视历史教训,夸大选择的自由;现实主义过于悲观,夸大了一成不变的因果关系。应该既有理想主义因素,又有现实主义因素,既有权力,又有道德原则。 4. 汉斯·摩根索,对古典现实主义最全面系统的论证,是集大成者(1948年,《国家间 政治》): (1)理论前提: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国家权力,国家利益。 (2)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①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②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时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③哪种利益决定政治行为,要视政治 和文化环境而定。④普遍道义原则不适用于国家行为,政治效果是判断国家行为 的依据,国家生存就是道义原则。⑤应该把所有国家都看作是追求利益的政治单 位,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别国的利益,否定狭隘民族主义。⑥政治现实 主义者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出发进行思维,与其他学派差异巨大。 (3)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论证起点是权力与利益。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不均导致国家间权力斗争,因此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因素是“权力均衡”。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近来读到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政治学入门的书籍,对其中一篇题为"国家间的关系:如何保持均势"的小文章,很感兴趣,读后颇有所获,便作一篇读书笔记,请老师指正,愿与同学们共勉. 这篇文章仅数千字,虽短小却精干,笔者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评述了在国际关系中如何依靠各国的均势,以实现世界的和平。文章首先认为”不管国家内部是如何复杂,在国际上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武装起来的整体,随时可以进攻别人,防卫自己。因为没有足够的防卫力量任何和平和繁荣的社会都不可能维持多久"。接着用大量的篇幅来叙述欧洲充满战争的近现代史,从公元491年克类维斯征服高卢人的战争一直谈到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此说明欧洲大部分历史都是战争史,从而引述克劳塞维茨的论点"战争就是政治以别种手段的继续”;以及托玛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自然状态”理论,(即"人们生活在一个混乱无序,战乱不断的现实社会状态下,寻究其原因是没有承认一个共同的权威,生活在此"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避免死亡就必须建立一个公民联合体,拥戴一个凌驾在上的政权来用法律统治他们---——武力征服通常能导致这样的结局。)再进一步推出两个概念:"垄断"和”均势”,并阐述任何企图用”垄断"为手段的政治实践过程都不能达到其目的,列举从十六世纪哈布斯堡统治下的西班牙,十七世纪的法王路易十四,到十八世纪的俄国沙皇,法国革命后的拿破仑都曾企图染指欧洲的霸权,却往往都未能得逞。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各国之间的结盟等手段以达到力量的均势,才能实现国际间的和平。文章由此作为基础,进一步论述到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认为保障本国安全所必须采取的一切行动"。再从国家利益的现实局限性,不同政治集团的不同诠释,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判断,各国政府的不同理由等方面分析论证国家间的关系最终是一种力量关系,国家利益的大小归根结底是国家自身实力的大小。文章最后还介绍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两种方式:"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并以现今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功,以及所有的政治解决都可能带来新的政治问题等为例不言而喻的批驳了理想主义的非现实性.看完文章,使自己对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有所接触,但毕竟作者是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的”一家之言”,什么才是更准确的对”国家利益"的定义呢?国际关系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又有何渊源等问题使我更有兴趣较深入的去了解一下,并做出了以下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 何谓"国家利益",其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理论,再经过”国家至上”"王朝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切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二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以概述。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 何谓 " 国家利益 ",其观点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跟着教皇 威望的降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败,欧洲一致的观点遇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第一提出了 " 国家至上 " 的理论,再经过 " 国家至上 "" 王朝利益 "" 真实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渐渐形成了此刻国家利益的观点。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 际关系中保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损害的全部基根源则,它是国家拟订对外目标的重要依照和决 定要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观点之一。 "理想主义 " 和 " 现实主义 "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两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 以概括。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能够改造。理想主义对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根源于文艺中兴期间的人类完满主义。一派以为人类的天性是不确立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要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以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可是人性能够经过教育获得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以为人能够 经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老是在不停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战争能够防止。理想主义者以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天性没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能够经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走追求权益的欲念,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矛盾,可是它们其实不是来自人类的天性,所以战争是能够防止的。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能够调解的。理想主义者重申,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要的 利益矛盾,并否认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能够相互 和睦一致的。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成立国际机构。国际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详细表现,他们以为只有成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国际法和国际条约能够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六.民众舆论也能够保证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赖国际缔盟的力量,依赖提升民众的觉醒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踊跃性,对违犯国际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 舆论的斥责,能够使该国的民众觉悟,颠覆反动政府,最后防止战争。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以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加其实不可以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关 系,进而决定了矛盾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点。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家是国际系统的主要行为者,其余任何国际机构都不可以代替 它。现实主义重申国家老是追 求自己的国家利益,所以权益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以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益的关系,国家自己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道德和相关的价值观点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民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以为 " 强者为王,实力至上" 。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保持国际和平的最好方法是依赖均势。大部分的现实主义者主张经过缔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 势,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连续了近半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留给人们很多思虑,就此我也有一些浅易的认识: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理想主义所重申的保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民众的力量,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观 1 / 2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 摘要:战争与和平一直都是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研究的主题,人类渴望和平, 渴望安宁,但是,自从有人类起,战争就一直不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 来越多。针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总体上分为两大派别,乐观派认为战争是可以 避免的,人类可以拥有永久的和平,而悲观派认为战争是必然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人类所能做的不是消除战争,而是延迟战争,使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更持久,这便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战争;和平; 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 已有百年历史,国际关系的发展是风云变幻、跌荡起伏,国际政治理论总是在现 实的冲击下,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以求能更好的解释现实,并更好的预测 未来。在这些理论中,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研究它们的 核心内容,体系构成以及如何推动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国际关系,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 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国际关系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的生产 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基本的观点是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的签订为标志的,该条约是三十年战争的产物,条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 使国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权力的实体出现在国际社会[2]中,主权国家也成为日 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是以1948年的美国芝 加哥大学教授,传统现实主义奠基人汉斯·摩根索创作的经典《国家间政治——

现代哲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

现代哲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现代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思想流派和理论观点。其中,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是两个重要且广泛讨论的概念。本文将探讨现代 哲学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观点 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现实世界的哲学观点,强调对现实的客观认识 和真实性的追求。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的学说,他认为人类应当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来了解和解 释现实世界。 在现代哲学中,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性:现实主义认为,存在独立于主体意识的客观世界,现实 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而改变。 2. 科学性:现实主义主张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来研究和认识现实。科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观察和解释客观现象。 3. 实在性:现实主义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真实而实在的,它们有自己 的本质和属性,不仅仅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4. 经验主义:现实主义重视通过感性经验来获取知识和认识现实。 综上所述,现实主义强调认识现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倡导科学方 法和理性思考的应用,以及通过经验主义来获取知识。现实主义的思 想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二、理性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观点 理性主义是另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 取真理和智慧。与现实主义不同,理性主义更注重理性和思维的作用。 理性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笛卡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他们认为理性是获取真理的最可靠和合理的方法。 理性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灵魂与思维:理性主义认为,人的灵魂具有思考和理性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2. 先验知识:理性主义主张人类具有先验的知识,即与生俱来的普 遍真理和原理。这些先验知识是超越感性经验得出的,通过理性思考 可以发现。 3. 理性与真理: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思考是获取真理的有效途径。 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经验,认识更深层次的 真理。 4. 数学与几何学:理性主义强调数学和几何学的重要性,认为它们 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力量。 综上所述,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考和推理的作用,认为理性是获取 真理的最可靠和合理的方法。它与现实主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 一定的区别。 三、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比较与分析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国际关系三大体系理论概述 ——对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的整理总结 文/念治呈 国际关系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西方国际关系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则是从一战后结束后才开始的。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随后在不同时期曾出现不同学术理论在国际关系学术界主导的局面。国际关系学脱胎于国际公法学和世界史学的娘胎中,后又受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影响,逐步形成一门横跨众多学科,并穿越时空的学科。因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就显得大有裨益。 所谓国际关系,即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中,一般拥有主权的近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彼此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

外交和安全关系,但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一般更加关注其政治和军事安全。因此,国际关系学的知识谱系的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战的惨痛代价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人们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乱的国际社会,这种夙愿集中反映在威尔逊总统1918年提出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理想主义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表现为国际联盟的建立。威尔逊理想主义中的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自由主义的发展。但他理想主义多为一些国家关系思想和政策建议,要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还有一段距离。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用下图表示: 国际关系理论的初创阶段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兴起,即1919—1948年,但在其第一个阶段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现实主义大师卡尔《二十年危机》的出版,

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取自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概论 现实主义思想家大多从人性本恶这一根本前提出发,而且无不以国际无政府状态(更准确地说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3)作为解释国际关系的一大理论基石。对他们来说,各自分立、自助自在的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是国际政治考察的理所当然的关注焦点,不管国家权力归属于城邦共同体,还是归属于君主、贵族寡头或整个民族。各国按照主要依国家权势来定义的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间争夺权势的斗争。国家安全、国际秩序和国际稳定取决于国际均势,而造就和维持均势则取决于足够的军备、审慎灵活的外交、可变的联盟组合和必要的有限战争。政治独立于、并且优先于道德,国家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从属于国家维护安全和谋求权势的政治需要,因而同个人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并非一致。4 现实主义传统历史悠久。修昔底德被公认为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家,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对国际权势竞争中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探寻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自觉尝试。5现代现实主义的鼻祖当推马基雅维利,他以人性本恶和政治的特征在于权势冲突为前提,将政治同道德和宗教分离开来,强调君主为保障国家的生存,有必要采取与个人道德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那就是“特定的行动是好是坏取决于它促进权势之获取、维持和增长的程度”。6约半个世纪后,博丹第一个提出了主权观念,认为国家须拥有主权,即对内对外绝对和永久的、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7国家据此是国际政治的唯一完全主体,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自助和权势对峙是主权概念的必然推论。到了霍布斯那里,这一点已变得非常明确。霍布斯认为国家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存在公共权力、不存在法律、不存在道德规范的自然状态,在其中国家间互相侵害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而来它们的互相疑惧、互相戒备几乎是普遍和绝对的,因而国家生存的根本(甚至唯一)保障在于其对外权势的维持和增长。8霍布斯的思想极具影响,同马基雅维利一样在现实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非常显赫的地位。其后,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和休谟这几位大哲学家,对国际政治均持有现实主义性质的重要见解,而黑格尔或许可称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集大成者。9此后,维贝尔作为现实主义在世纪之交的最有学术智慧的阐发者,特别对于被认作政治之本质的权势斗争以及国家伦理同个人伦理的区别,有重要论说。10英国的E·H·卡尔、美国的莱因霍尔德·尼 3关于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见本文集第2篇“国际安全的基本哲理范式”第2节。 4权威地代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批历史文摘,可见于John A. 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1986); Phil Williams et al., eds., Classic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lmont, Calif., 1994). 5尤其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5卷第7章“弥罗斯人的辩论”。参见David Bolotin, “Thucydides,” in Leo Strauss and Joseph Cropsey, eds.,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rd edition (Chicago and London, 1987), pp. 7-32. 详见Benjamin Frankel, ed., Roots of Realism (London, 1996), chapter2-5. 6 William Ebenstein, Great Political Thinkers, 3rd edition (New York,1960), chapter 11, “Machiavelli”.引语见p.281. 又见Feriederich Meinecke, Machiavellism: The Doctrine of Raison d’Etat and Its Place in Modern History (London, 1957), chapter 1. 7Ibid,, chapter 13, “Bodin”. 8见前面注3。 9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的国际政治观,分别见John H. Herz, “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 World Politics,V.9 (1957), Section 3; Torbjorn Knutsen,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anchester and London, 1992), pp.83-84, 92. 休谟的现实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均势”一文中,载于Vasquez, ed.,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281-284.黑格尔的国际政治观主要见于他的《法哲学原理》。 10特别见Max Weber, “Politics as a V ocation,” in Mitchell Cohen and Nicole Fermon, eds., Princeton Readings i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