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摘要: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快乐地体验、发现、创造、

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通过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优化欣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一些浅显的做法。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安静聆听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以及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艺术表现力,仔细聆听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安静的聆听音乐,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在分析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渗透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音乐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这一点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聆听音乐,让学生自由地“画”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正如音乐新课标所说:“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

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一段音乐时,会让学生边听边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激励学生充分地“演”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打字机》时,请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打字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在用打击乐来表现乐曲速度的快慢。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