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11.

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11.
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11.

高考综合复习专题二十四解析几何中的范围问题(研究性学习之二)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中,关于直线的斜率或纵截距的取值范围,关于圆锥曲线的离心率、长轴长(或实轴长)、短轴长(或虚轴长)等有关参量的取值范围,是解析几何高考命题以及备考复习的重点问题。对此,一般情况下的解题思路,首先寻觅出(或直接利用)相关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这一不等式的演变解出有关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这里,我们对寻觅所给问题中相关不等式的主要途径和策略作以研讨。

一、“题设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之运用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题设条件中明朗或隐蔽的不等关系,既可作为推导或求解的条件而增加难度,也可作为探索或寻觅范围的切入点而提供方便。在解决范围问题时,不失时机的利用明显的不等关系或发掘隐匿的不等式,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环节.

例1、(2004浙江卷)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右顶点为A(1,0),点P、Q在双曲线右支上,点M(m,0)到直线AP的距离为1.

(1)若直线AP的斜率为k,且,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当时,△APQ的内心恰好是点M,求此双曲线方程.

分析:对于(1),已知直线AP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要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k与m的关系式;对于(2),则要利用三角形内心的性质,三角形内心到三边距离相等;三角形内心与任一顶点的连线为相应的角的平分线;三角形面积等于半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之积等.至于运用哪一性质,还要视题设条件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解:

(1)由已知设直线AP的方程为y=k(x-1),即kx-y-k=0

∵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

∴①

∴,

解得或

∴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

(2)根据已知条件设双曲线方程为

当时,点M的坐标为().

∵A(1,0),,

∵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

∴△APQ的内切圆半径r=1,

∴∠PAM=45°,

(不妨设点P在第一象限)

∴直线PQ的方程为,

直线AP的方程为y=x-1

因此解得点P的坐标为()

将点P坐标代入双曲线方程得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即.

点评:这里的(1),是题设条件中明显的不等关系的运用;

这里的(2),审时度势的求解出点P坐标,恰如“四两拨千斤”.同学们请注意:一不要对三角形内心敬而生畏,二不可总想利用某一性质。沉着冷静地分析、认知问题,便会逐渐拨开云雾,寻出解题方向.

例2、(2004全国卷I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是,且椭圆上存在点P使

得直线垂直.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设L是相应于焦点的准线,直线与L相交于点Q,若,求直线的方程.

分析:对于(1),要求m的取值范围,首先需要导出相关的不等式,由题设知,椭圆方程为第一标准方程,因而这里应有,便是特设条件中隐蔽的不等关系.

对于(2),欲求直线的方程,注意到这里题设条件与点P的密切关系,故考虑从求点P坐标突破.

解:

(1)由题设知

设点P坐标为,则有

化简得①

将①与联立,解得

∵m>0,且

∴m≥1

即所求m的取值范围为.

(2)右准线L的方程为

设点

∴②(ⅰ)将代入②得

③又由题设知

∴由③得,无解.

(ⅱ)将代入②得

∴由题设得

由此解得m=2

从而有

于是得到直线的方程为

点评:对于(1),解题的关键是发掘并利用题设条件中隐蔽的不等式对于(2),以求解点P

坐标为方向,对已知条件进行“数形转化”,乃是解决此类已知线段长度之比问题的避繁就简的基本策略.

二、“圆锥曲线的有关范围”之运用

我们在学习中已经看到,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范围”,是它们的第一几何性质。事实上,我们研究“范围”,一在于认知:认知圆锥曲线特性;二在于应用:“应用”它们来解决有关问题。

例、以为焦点的椭圆与x轴交于A,B两点

(1)过作垂直于长轴的弦MN,求∠AMB的取值范围;

(2)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APB=120°?若存在,求出椭圆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

(1)基于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定为右焦点,M在第一象限,则易得,

设A(-a,0),B(a,0),则∠AMB为直线AM到BM的角,

∴利用公式得①

此时注意到椭圆离心率的范围:0

∴②

∴由①②得

由此解得

(2)设椭圆上存在点P使∠APB=120°

基于椭圆的对称性,不妨设点P(x,y)在第一象限

则有x>0,y>0

∴根据公式得

整理得①

又这里②

∴②代入①得③

此时注意到点P在椭圆上,故得④

∴由③④得

由⑤得⑥

于是可知,当时,点P存在且此时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当时,点P不存在.

三、“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的充要条件”之运用

在直线与曲线相交问题中,直线与某圆锥曲线相交的大前提,往往由“相关一元二次方程有二不等实根”来体现。因此,对于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求某量的值时,它是去伪存真的鉴别依据,求某量的取值范围时,它是导出该量的不等式的原始不等关系。

例1、已知椭圆的一个顶点A(0,-1),焦点在x轴上,且右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为3,若斜率不为0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两点M、N,使M、N关于过A点的直线对称,求直线l的斜率取值范围。

解:(既设又解)设右焦点F(c,0),则由

又b=1,∴

∴椭圆方程为①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m②

将②代入①得

由题意③

且④

∴点P坐标为

又根据题意知M、N关于直线AP对称,故有

于是将⑤代入③得

因此可知,所求k的取值范围为.

例2、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上,焦点在x轴上,一条经过点且方向向量为的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交x轴于点M,又

(1)求直线l的方程;

(2)求椭圆C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意设椭圆C的方程为.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

∴亦为直线l的方向向量

∴直线l的斜率

因此,直线l的方程为

(2)设

将直线l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x得

由题设

且②

又这里M(1,0)

∴由得

∴③进而由③得④

∴由④得⑤∴②代入⑤得⑥

注意到由⑥得

故由⑦得

因而得1

∴由⑦解出代入①并利用⑧得

另一方面,再注意到,

再由⑦得

.

因此有

即所求椭圆C的长轴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欲求圆锥曲线的某个重要参数的取值范围,需要利用或挖掘题目中的不等关系.在这里,我们由导出关于a、b的等式⑦之后,一方面利用了本题中人们熟知的△>0确定的不等式,另一方面又利用了颇为隐蔽的新设方程中的大小关系:a>b>0,双方联合推出2a的范围.这里的不等关系的充分挖掘与应用,乃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四、“点在圆锥曲线内部的充要条件”之运用

所给问题中的某些点,注定要在相关圆锥曲线的内部。比如圆锥曲线的弦的内分点,又如圆锥曲线任意两弦的交点等。因此,点在圆锥曲线内部的充要条件,便成为寻求某量的取值范围的基本依据之一。其中,常用的充要条件为:

1、

2、

3、

4、

例、已知椭圆的焦点为,过点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为B,

,又椭圆上不同两点A、C满足条件:成等差数列.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弦AC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kx+m,求m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设得2a=10,c=4

∴a=5,b=3,c=4

∴椭圆方程为

(2)(设而不解)设

则由题意得

故有点

∵A、C在椭圆上

两式相减得

∴由①及所设得③

∴弦AC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由题意得④

注意到当x=4时椭圆上点的纵坐标为,又点在椭圆内部

故得⑤

于是由④、⑤得

∴所求的取值范围为

点评: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思想。以我为主:以我所引入的参数诠释已知条件,以我所引入的参数构造弦的斜率,以我对这一解的认知决定解题策略……,本解法以运用自设参数为主而将所给的y=kx+m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从而使我们一直沉浸在所熟悉的探索中,待抬头看题设时,解题已经胜利在望。想一想:这里为什么可以不用直线方程y=kx+m与椭圆方程联立。

五、“圆锥曲线的定义或几何性质中隐蔽的不等关系”之运用

“相等”与“不等”是辩证的统一,根据“相等”与“不等”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椭圆与双曲线定义中显示了明朗的“相等”关系,那么必然蕴含这隐蔽的“不等”关系。因此,对于椭圆或双曲线的探求范围问题,适时认知并发掘出本题的不等关系,往往成为解题成败的关键环节。圆锥曲线的定义中隐含的不等关系主要有:

1、

2、

例、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若在其左支上存在点P且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与成等比数列,求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分析:寻求e的范围的一般途径为

(1)认知或发掘出本题的不等关系;

(2)将(1)中的不等关系转化为关于a,b,c的不等式;

(3)将(2)中的不等式演变为关于e的不等式,进而通过解这一不等式导出所求范围.

其中,有关双曲线上点P处的两条焦点半径的问题,定义中明朗的等量关系:是认知或求值的理论基础;而定义中隐蔽的不等关系:则是寻求参量范围的重要依据。

解:

(1)确立不等关系

注意到这里①

(2)不等关系演变之一

设左支上的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d,

则由题意得

(变形目的:利用第二定义,寻找两焦半径与e的联系)

∴②

又点P在双曲线左支上

∴(点P在左支这一条件的应用)③

∴由②③解得④

∴将④代入①得⑤

(3)不等关系演变之二:

由⑤得

故解得

于是可知,所求离心率e的范围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