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何、乃、因、为等

文言虚词何、乃、因、为等
文言虚词何、乃、因、为等

1、【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2、【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

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3、【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4、【若】

(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若无其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5、【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6、【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 .按照。①斧斤以时如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4. 带领,率领。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

文言虚词“之”“其”“而”“于”“以”“为”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 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 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 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巧记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

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

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

精编文言虚词归纳

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 而何乎乃 其且然若 所为焉也 以矣于之 则者与(欤)因 常见虚词 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二)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楚 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三)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如:诸君而有 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文言文虚词“何”用法辨析 “何”的用法比较灵活,使用频率比较高,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语法功能比较强,与实词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下面我们具体谈一谈“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五、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 一、意义或用法: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 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 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 B、指示代词“这” 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 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 3、时人莫之许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 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 之谓失其本心() 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 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故逐之() 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 ()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 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 固()虽我之死() 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 () 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 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 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链接中考: 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毕沅《岳飞》(七下)

文言文阅读《史记李将军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徒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徒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来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按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幕,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晚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B.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D.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B.骑郎将:也称郎中骑将,西汉置,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C.典属国:典,仪式;“典属国”即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秩二千石。D.转:迁官转任。与“迁”“调”“徙”一样都有“调动官职”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擅长骑射,屡立战功。因家传射技非凡,他既能在萧关与匈奴的对战中杀敌众多,也能在追敌时精准射杀。 B.李广恃才自负,不顾安危。因相信自己才气无双,骁勇能战,他多次与匈奴作战,引发他人对其生命安全的担忧。 C.李广智勇双全,处乱不惊。面对匈奴数千骑兵,他大胆冷静地命令士卒下马解鞍,制造诱敌假象,成功吓退敌兵。 D.李广随机应变,巧妙脱身。虽被胡骑捉拿,却以假死迷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而他伺机而动,抢得胡马迅速逃脱。

文言虚词“何”练习及答案

涓滴汇——文言虚词“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徐公何能及君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3、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 5、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君何以知燕王?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何辞为?何以伐为? 虞兮虞兮奈若何?其如土石何? 总结: 二、实战练习: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 1、 2、 3、 4、 5、 6、 7、

涓滴汇——文言虚词“何” 1、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或反问。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 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没有实在意义 4、何:通“呵”,喝问。 5、固定结构 【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若何】【何若】和【奈何】用法相同,表示询问怎样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等。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何其】译为“多么”。 6、固定句式 (1)句式:何(奚、曷)以……为、何……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2)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二、实战练习: 解析: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 (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

(完整word版)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2.之 [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案大全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就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与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与”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您,您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就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和例句 1 .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豫州您准备到哪里去?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问今是何世,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万钟于我何加焉! 这样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 处呢!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不停止军事行动,捆起铠甲,面向北面称臣去侍奉他呢!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为什么。兄长怎么了解事物这么晚呢!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这有什么简陋呢?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先生坐!何至于此!先生请坐!为何会到了这种地步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资料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副词]通“已”,已经 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 【以为】 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串记练(乎、乃) 3.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2)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7)介词,相当于“于” [实战高考] (1)(2017·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乎: (3)(2016·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4)(2015·湖北高考)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5)(2015·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之死》)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实战高考]

高中文言虚词整理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 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文言虚词“其”用法归纳

TAG:文言字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并且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得多。因此华语网网络东方语言编辑部针对常见虚词,制作了一份文言虚词资料。本文是。(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逻辑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TAG:文言字词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优.选)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指代人、事、物,一般作宾语。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 ①吾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 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些,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二)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 ③渤海之尾 ④公输盘之攻械尽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⑤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④何陋之有? ④宋何罪之有? ⑤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