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全套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能够列举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3.能够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具体事物的学习,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

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阅读书上材料和图表,具体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合作精神和探究观念的培养。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国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影响需要较高的综合分析,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主要来自农村,虽然对农产品很熟悉,但缺少农业农业生产的生活经历。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信息提取能力和识图能力较弱,还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选取典型案例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人们从事的农业活动,人们如何选择在合适的地方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导入新课。

展示课教学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主要教学环节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概念:人类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广义:农、林、牧、副、渔

1.什么是农业的区位?

展示水稻和青稞种植图片,使学生有直观冲击感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农业区位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通过葡萄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葡萄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小结:自然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2)除自然条件外,影响新疆葡萄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新疆降水少,水资源不足,种不了什么农作物。只能指望雪山上冰川融化时流下来的水。NO!NO!不用担心。所有的荒地都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给耕种了。

新疆兵团成了一个管辖260万员工和农民的机构,为本地采摘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本地人的就业问题。(劳动力充足)

材料二过去30年,新疆建设兵团每年都派农业学生去以色列学习沙漠气候条件下最先进的滴灌农业技术。滴灌法、喷灌法可以大大减少用水量,节约成本,新疆的荒地成了高产的沃土。(科技进步)

材料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居民对新鲜瓜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新疆有充沛的日照和凉爽的夜晚,这使农作物更甘甜可口,消费者喜欢买新疆的葡萄,因为它就是更好吃。(市场广阔)

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建设突飞猛进,民航、铁路、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和推进。(交通便利)材料五新疆葡萄产量惊人,国内市场消化不了,最近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一带一路把新疆葡萄卖到欧洲去。(政策扶持)

小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师生共同总结)

3.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1)新疆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冷鲜保藏技术和交通的发展,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外市场(欧洲)。

(2)通过展示葡萄采摘机器人图片,并与材料对比,得出科技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素质要求提高。

结论:a.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b.自然因素比较稳定,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适当改造不利因素。(展示人们对气候、土壤、地形、水分合理改造的图片)

4.农业区位选择——主导区位因素

合作探究一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思考:a.水稻和茶园可以互换吗?并分析原因(提示:水稻好暖喜湿,茶树喜湿怕涝)

b.立体农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结论:立体农业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合作探究二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

思考:a.农业景观为什么会发生变迁?

提示:农业收益(水稻<甘蔗<养鱼<花卉),珠三角是最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

b.导致变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结论:这种变迁是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能力提升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p45,图3.9)

澳大利亚不仅是世界小麦的主要供应国,还是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这里的混合农场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高。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农场的发展,为了解决缺水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的修建水利工程。

分析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所学重点知识梳理总结,强调在农业区位选择时自然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

因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 { 气候 地形土壤 水源 科技 交通 劳动力 市场 政策 }

发展变化 保护改造 { } 农业的区位选

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澳大利亚的材料,找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2.考察迭部县青稞种植,对比澳大利亚的分析方法,总结出迭部青稞发展的区位优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