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

单选+多选=20 总论+各论的总述部分

填空=20-30 总论部分

名解5题=25

简答2题(鉴别)梨状肌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与胸口出口综合征(较少见),颈肩部与肩周炎特殊检查的方法

案例2题=20 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概述

01.“筋”,综合古代中医文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深浅筋

膜、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关节软骨(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02. 因各种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所造成人体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

伤”,即现代医学所指的软组织损伤。

03.《内经》--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医学典籍,也是筋伤学的理论渊源.对筋的概念有了

描述, 有“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其中“筋” “筋膜” “肌肉”等名词延用至现在.

★《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填空)《素问》: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04.《金匮要略》导引、吐纳、膏摩;即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筋伤疾病。

华佗—五禽戏与摇脊疗法,这是软组织损伤的功能疗法和按摩疗法(模仿虎、鹿、熊、猿、鹤--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

05.葛洪是中国创伤骨科的创始人;代表作《肘后救卒方》,对筋伤的肿胀、疼痛用活血化瘀

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或加酒或加醋或用药熨患处),沿用至今。

06.刘涓子著《刘涓子鬼遗方》后由龚庆宣整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对创口感

染、骨关节化脓性疾病提出消、托、补等治法。

07.隋·巢元方等《诸病源侯论》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与骨伤和脱臼的诊断名称。还记载了

开放伤口的正确缝合方法。

0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归纳了按摩手法,手法治疗筋伤从此有了记载,以及筋伤

的内外用药(天竺国按摩法说明当时的医学对外交流)。

09.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该书强调的动

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整体治疗思想,逐渐成为筋伤治疗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0.李仲南《永类钤方》总结了损伤后的三期用药原则(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培元固肾)。

奠定了筋伤外用药的给药方法(按摩手法外还结合辛香、辛热、开窍的洗药、熨药、贴药、敷药)和用药原则基础(麝香、冰片、苏合香、冰片、麝香现代药理:透皮吸收)。

11.明代-正体科和跌伤科;清代-正骨科(伤科)。

12.薛己《正体类要》: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阐

明和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13.清·吴谦等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直旨》提出了以摸法诊断筋伤,以按摩推拿法治

之,具体到推拿按摩的手法定义、适应证及手法的作用和机理。该书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摸” 法主要用于筋伤的诊断,“推、拿、按、

摩”等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筋伤。

第二节筋伤的病因病机

一、筋伤的病因

筋伤的病因系指引起筋伤的发病因素。

《内经》有坠落、击扑、五劳所伤等;《金匮要略》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外因:指从外界作用于人体引起筋伤疾病的因素

01.外力伤害:急骤的外来暴力所致的损伤,如跌扑闪挫、强力扭转、挤压牵拉、坠落撞击

等。依外力致伤的性质又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两类。

直接暴力:指暴力直接作用于人体部位而引起筋的损伤,多为钝性挫伤;

间接暴力:指筋伤发生于远离暴力作用的部位而因暴力的传导所致,多为撕裂伤;

持续劳损:人体某一部位筋肉或负重部位因长时间的反复多次累积性损伤,与职业有关,为慢性筋伤。

02.风寒湿邪侵袭:是发病的直接诱因,但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临床所见多是因为外力、

劳损后又复感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筋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寒湿邪侵袭是筋伤中比较常见的病因,所以在辨证论治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03.备注:中医筋伤学主要涉及机械力作用:如打击、挤压、切割或坠落等;异常的应力

集中导致的劳损性、或退行性疾病;

04.严重的创伤——物理性因素:如高温、寒冷、电流、放射线等;

化学型因素:酸、碱、毒气等;

生物因素:虫蛇叮咬等。

(二)内因:指人体内部因素影响而致筋伤的因素

01.年龄:筋伤在不同年龄的好发部位和发生率不一样,如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中老年人的颈椎病、肩周炎。

02.体质:损伤的发生及其愈后多与体质强弱成正比例关系。

03.解剖结构:人体解剖结构本身的强弱对筋伤的影响,可用以判断各部位损伤机会及其发病率。

04.职业工种:虽然职业工种对内因的影响及与筋伤的关系较密切,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属于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三)内因与外因关系

软组织的损伤可以是单因素的结果,也可以是多因素共同的结果。

不同的外在因素可以引起不同的损伤,而同一外在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引起的损伤类型、性质与程度又可以不同;与外力的大小、作用方式、时间和速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体积、硬度有关;与机体的疲劳状态、注意力、平衡协调能力等有关。

二、筋伤的病机

明代薛己著《正体类要·序》中就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论点,阐明并强调了筋伤的局部与整体,外伤与内损的辨证关系。

(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 ---有机整体)

(筋伤的局部与整体,外伤与内损的辨证关系)

(一)气血病机

01.急性筋伤与气血:急骤的暴力作用可致气血运行失常;(气伤痛,形伤肿)

02.慢性筋伤与气血:虚则不耐疲劳,疲劳伤筋

(二)津液病机

01.急性筋伤与津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02.慢性筋伤与津液:关节、筋膜、肌腱与津液关系十分密切

(慢性滑膜炎,腱鞘炎和OA等)

(三)脏腑病机:脏腑是生化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

01.筋伤与肝肾

“肝主筋”即指全身筋的功能与肝有密切的关系;

肾主骨,生髓,由于筋附于骨,故筋伤疾病与肾有着密切关系。

肝肾不足,肝血亏损,则血不养筋;腰为肾府,肾虚则腰痛。

02.筋伤与脾胃

胃受纳失权,脾运化失司,则清阳不布,气血亏虚,表现为筋肉萎缩,四肢倦怠,举动无力。

03.筋伤与肺心

肺主气,心主血脉。心肺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气血循行和营养输布,它与筋伤疾病有着密切联系。

04.经络病机: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及调节各部功能的通道。跌扑筋伤,

经络受损,脉络阻塞,气血之道不得宣通,导致气滞血瘀,为肿为痛。

05.筋骨、关节病机:筋附于骨上,大筋联络关节,小筋附于骨外。

“五劳所伤”: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三、筋伤的分类

(一)按受伤性质

01.扭伤

概念:由于扭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超越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引起撕裂、断裂、错位及关节错缝。

特点:外力远离损伤部,受伤部位多在关节周围。

02.挫伤

概念:直接暴力打击或挤压撞击肢体局部而引起该处的闭合性损伤。

特点:以外力直接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损伤为主,且因外力、部位的不同而损伤程度有异。

03.碾压伤

概念:由于钝性物体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之外力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的碾挫伤或脱套损伤。

特点:肌肉组织与神经、血管俱伤,易造成局部感染与坏死。

(二)按受伤的程度

01.急性筋伤

概念:称新伤,是突然暴力造成的损伤,一般指伤后不超过2周的新鲜损伤。

特点:一般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血肿及瘀血斑、功能障碍等。

02.慢性筋伤

概念:一般是指急性损伤后失治或治疗不彻底,而转成的慢性损伤,伤后已超过2周以上未愈者,又称陈伤。

特点:多因受伤组织修复不良,出现粘连、纤维化而致。

注意有些慢性损伤没有明显的急性期。

(三)按受伤的病程

01.撕裂伤

概念:由于间接外力(扭、挫、牵拉)作用造成筋络损伤或筋部分撕裂损伤。

特点:由于致伤外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致伤的部位不同,导致损伤程度各异,但功能的损失相对较小。

02.断裂伤

概念:其机制与撕裂伤相同,只因外力大小有别,而造成筋的完全断裂损伤。

特点: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畸形。

★03.骨错缝(名解)

概念:指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微细离位,也称关节骨缝错开,多因扭伤、挫伤而发生。

特点:可引起关节功能活动的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

(四)按受伤后皮肤粘膜有无破裂

01.开放性损伤

概念: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筋伤,皮下及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者。

特点:此类损伤易发生感染。

又可分为穿入伤和穿透伤(内脏或腔体)

02.闭合性损伤

概念: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筋伤,但皮肤保持其完整性者。

特点:此类损伤不易发生感染。

第三节筋伤的诊断

一、筋伤的临床表现

疼痛:疼痛为筋伤的主要症状;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筋伤的判断诊断

(一)问诊

主诉、伤处、伤势、受伤时间、原因和体位(工种)、寒热、疼痛、肢体功能。

(二)望诊

望人体全身:神色、形态(特殊体态);

重点对损伤局部区进行望诊:畸形、肿胀、肿胀和肢体功能;

望舌:舌质、舌苔(苔质、苔色)。

(三)闻诊

重点闻关节弹响声、肌腱与腱鞘的摩擦音(捻发音)、关节摩擦音(研磨)。

(四)切诊

01.脉诊

(1)瘀血停积者多系实证,脉宜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洪大则顺,沉细则恶;(2)亡血过多系虚证,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沉小则顺,洪大则恶;

(3)六脉模糊者,证虽轻,而预后恶;

(4)外证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预后良好;

(5)在重伤痛极时,脉多弦紧,偶尔出现结代脉,系疼痛而引起的暂时脉象,并非恶候。★02.摸诊

(1)重点摸诊内容:痛处、畸形、肤温、异常活动和肿块

(2)摸诊主要方法:触摸、挤压、叩击、旋转和屈伸法。

注意:与健侧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五)筋伤检查法

0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

颈部:前屈35°-45°/后伸 35°-45°/左右侧屈各 45°/左右旋转各 60°-80°

腰部:前屈90°/后伸 30°/左右侧屈各 20°-30°/左右旋转各 30°

肩关节:前屈90°/后伸45°/内旋80°/外旋30°/外展90°/内收 20-40°/上举90°肘关节:屈曲140°/过伸 0°-10°/旋前80°-90°/旋后80°-90°

腕关节:背伸35°-60 °/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

髋关节:屈曲145°/后伸40°/内旋和外旋均为40°-50°

(屈曲膝关节)外展30°- 45°/内收20°-30°

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 50°

膝关节:屈曲145°/过伸10°/当膝关节屈曲时内旋约10°/外旋20°

跟距关节:内翻 30°/外翻30°-35°

02.神经系统检查法

(1)感觉检查

浅感觉:①触觉;②痛觉;

深感觉:③温度觉;④位置觉;⑤震动觉。

(2)运动检查

①肌容积:肌肉外形有无萎缩和肿胀。测出肢体的周径,按部位与健肢对照;

②肌张力:张力增强的肌肉,静止时肌肉紧张,被动活动关节有阻力,见于上运动神经

元损伤;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肌力减退或消失,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③肌力:通常将完全麻痹至正常的肌力分为6级,其标准如下:

O级:肌肉完全麻痹,完全无收缩力者;

Ⅰ级:肌肉动力微小,不能带动关节活动者;

Ⅱ级:肌肉动力可带动水平方向关节的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者;

Ⅲ级:仅在抗肢体重力而无抗阻力的情况下可使关节活动;

Ⅳ级:能抗较大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Ⅴ级:正常肌力。

(3)反射检查

①浅反射

·腹壁反射: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即可引出该部腹肌收缩。

上腹壁反射消失(胸7 ~胸8)、中腹壁反射消失(胸9 ~胸10)、下腹壁反射消失(胸

11~胸12)。

·提睾反射:患者仰卧位,用钝头竹签由下而上轻划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

反射消失提示腰髓l-2节病损。

·肛门反射:患者侧卧位,医生用钝器划肛门周围皮肤,引起肛门括约肌的收缩。

反射消失提示骶1-5损伤。

②深反射

★肱二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快速屈曲,医师拇指可感

到肱二头肌肌腱收缩。

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

★肱三头肌反射: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病人前臂搭在医师的左前臂上,上臂稍外展,然后用叩诊锤直接叩击尺骨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附着处,正常反应

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反射中枢在颈髓7~8节。

·桡骨膜反射:医师以左手轻托病人腕部,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正常反应为前臂旋前、屈肘。

反射中枢在颈髓5~8节。

·膝腱反射: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松弛下垂;卧位时在其腘窝处托起下肢,使髋、膝关节均稍屈曲,以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之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

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

·跟腱反射:病人仰卧,髋、膝关节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医师用左手托病人足掌,使足呈过伸位;或让病人跪于椅上,双足悬于椅座外,以叩诊锤轻叩跟腱。

正常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面屈曲。

反射中枢在骶髓1~2节。

③病理反射

·霍夫曼(Hoffmann)征:检查者用左手托住病人腕部上方,以右手中指和示指夹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轻度过伸位,然后用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的指甲,

如患者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霍夫曼征阳性。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此征为上肢锥体束征,但一般较多见于颈髓病变

·巴彬斯基(Babinski)征:病人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物沿患者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引起坶趾背

伸,其余四趾呈扇行展开的反应为阳性。

这是锥体束损伤所表现的最重要的一个病理反射。

奥本汉姆(Oppenheim)征:检查者用拇、示两指沿病人胫骨前缘由上向下加压推移,阳性表现同巴彬斯基征。

查多克(Chaddock)征:用钝头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侧)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为止。阳性表现同巴彬斯基征。

戈登(Gordon)征: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髌阵挛:下肢伸直,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检查者用拇食两指夹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然后保持适度推力。阳性反应为股四

头肌节律性收缩致使髌骨上下运动。

一般见于锥体束损伤,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兴奋性亢进和神经官能症。

·踝阵挛:病人仰卧位,髋、膝关节稍屈,医生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

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若踝关节产生呈节律性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一般见于锥体束损伤,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兴奋性亢进和神经官能症。

★03.特殊检查(名解、简答、案例分析)

(1)脊柱检查

?头顶叩击试验:患者端坐,检查者一手按患者头顶,另一手握拳叩击按在患者头顶手手背。若感觉颈部疼痛不适或向上直窜痛、麻木,即为阳性。

用于脊柱损伤或颈椎病根性压迫的检查

?椎间孔挤压试验:先令患者将头患侧倾斜,检查者双手交叉,按住患者头顶向下施加压力。若感觉颈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阳性。

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又称 eaten 意顿试验,患者端坐,医者一手握住病侧手腕,一手按住患者头部,两手反方向推拉。若感到疼痛并向上放射,即为阳性。

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加足背背屈):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分别作直腿抬高动作,然后再被动抬高。正常时,两侧下肢抬高幅度相等且无疼痛。若一侧抬高幅

度降低,同时又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表示神经根有压迫现象。应记录两腿

抬高的度数。

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检查

?屈髋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使患者下肢尽量屈髋屈膝,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若伸膝时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

用于坐骨神经痛检查

?髋膝屈曲试验:患者仰卧位,医者用两手握住患者两膝部使其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并向头部推压,使臀部离开床面。若腰骶发生疼痛即为阳性。

提示腰部筋伤、劳损或腰椎间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和腰椎结核等。

注意: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阴性

?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又称“4”字试验,病人仰卧平躺,患侧足置于对侧膝上,检查者一手扶对侧髂嵴,另一手将患膝向外按压。若骶髂关节发生疼痛即为阳性。

用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查,但事先应排除髋关节本身病变

?分腿试验:又称床边试验,病人取仰卧位,健侧在床上,患侧臀部靠近床边,医者一手握住健侧膝部使其屈膝屈髋,一手扶住患者大腿向下压,使髋关节尽量后伸。

若引发骶髂关节处疼痛,即为阳性。

骶髂关节疾患的检查

(2)上肢检查

?肩关节外展上举试验:又称疼痛弧试验,患者上肢外展0-60°不痛,外展60°-120°疼痛,再上举120°-180°反而不痛,即为阳性。

提示冈上肌腱炎

?冈上肌断裂试验:冈上肌腱断裂后,上肢不能维持良好的外展位。患侧越用力外展,肩就越高耸。

?网球肘试验:患者前臂在旋前位并将桡腕关节屈曲再伸肘时,由于桡侧腕伸肌张力增大引起肱骨外上髁疼痛,即为阳性。

?握拳尺偏试验:又称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征,先将拇指屈曲,然后握拳将拇指握于掌心,同时将腕向尺侧倾斜,引起桡骨茎突部锐痛为阳性。

用于检查桡骨茎突腱鞘炎

?屈腕试验:医者将患者伤侧手腕屈曲,同时压迫正中神经1-2分钟。如掌侧麻木感加重,疼痛放射至食指、中指,即为阳性。

用于检查腕管综合征

(3)下肢检查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又称托马斯(Thomas)征,检查时嘱患者取仰卧位,腰部放平紧贴于床面,尽量屈曲健侧髋关节使大腿贴近腹壁,然后再令患者将患肢伸直,若患肢不能伸直而呈屈曲状态为阳性。

用于髋关节僵硬、强直或髂腰肌痉挛的检查

?单腿站立试验:又称臀中肌试验,嘱患者先用健侧下肢单腿独立,患侧下肢抬起,患侧骨盆向上提起,该侧臀皱上升为阴性。再使患侧下肢独立,健侧下肢抬起,则健侧骨盆及臀皱下降为阳性。

检查髋关节脱位或臀中、小肌麻痹,任何使臀中、小肌无力的疾病

?浮髌试验:患者仰卧,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虎口对着髌上囊,压迫膝部,将膝内液体压入髌骨下,一手轻压髌骨后快速放手松开,可觉察到髌骨浮起来,此为阳性。

提示膝关节内有积液

?膝关节分离试验:又称膝关节侧副韧带牵拉试验,患侧膝关节伸直,医者一手握住小腿下端,将小腿外展,一手压住膝关节外侧向内侧推压。膝关节内侧发生疼痛和侧方活动即为阳性。说明胫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