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超声诊断论文

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超诊断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价值。
结果 50例b 超诊断的乳腺癌均经手术后追踪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误诊5例。
超声发现<1cm有5例(其中误诊2例),双腋下未见淋巴结肿大;1-2cm20例(其中误诊3例),有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cm以上25例均双腋下可探到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其中5例同侧锁骨上有淋巴结肿大。
声像图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改变、血流显示、纵横比>1,30例阻力指数>0.7,20例内部回声有微小的钙化,其准确性为90%。
结论乳腺癌的声像图为低回声、边缘不规整、呈蟹足样改变、微小钙化、穿支血流、阻力指数>0.7是乳腺癌最主要的声像图表现。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0-01[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asound in breast cancers. methods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and ultraso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s in 5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in the 50 breast cancer detected by ultrasound, 45 cases were confirmed diagnosed after operation, and 5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the tumors ≤1 cm were in 5 cases ( of whichthere were 2 cases misdiagnosed), and no lymph nodes at armpit was found. the tumors between 1 cm and 2cm were in 20 cases ( of which there were 3 cases misdiagnosed), and 5 cases were found lymph nodes at armpit on one side. the tumors ≥2 cm were in 25 cases, and echoes of enlarged lymph nodes were detected in all the cases. besides, 5 cases of them were found lymph nodes at clavicle on one side. the irregular and crab-like margin, microcalcification, blood flow, longitudinal-transverse diameter ratio>1, ri>0.7 (30 cases), microcalcification of internal echo (20 cases) were the chief ultrasonic feature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90%. conclusionthe chief ultrasnoic features of breast cancers are low echo-level, irregular and crab-like margin, microcalcification, splendid vessels, ri>0.7.[keywords] breast cancer; ultrasonic examination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作为乳腺癌最常用的手段受到临床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的关键,回顾性的分析,尤其对<1cm乳腺癌声像图表现是超声探讨的关键。
乳腺癌病人护理论文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体会【关键词】乳腺癌病人;护理体会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1。
发病率高,已严重威胁了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根治,而手术的成败与护理是密切相关的,统计我科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供收治125例乳腺癌病人,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乳腺癌的病人共125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8—72岁,均行乳腺癌根治术,其中左侧乳腺癌64例,右侧乳腺癌61例。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护理乳腺癌是组特殊的病人,她们承受着生命和女性美都将受到损害的双重打击,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抑郁心理反应。
病人对乳腺癌根治术的预后和体形的破坏以及术后是否有良好的生存条件等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2。
因此,在术前护士应针对病人的情绪变化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耐心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利用宣传栏、小册子、床前指导等形式讲解有关乳腺疾病的知识,使病人了解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手术治疗的目的、效果和重要性以及预后情况等,使本人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
2.3 术区皮肤准备手术野常规备皮,尤其是腋窝处,先用肥皂水擦洗干净后,用剪刀剪去腋毛,在扑上滑石粉,用备皮刀剃净,避免损伤皮肤。
需植皮者应做好皮肤准备。
乳头溃疡者,应每天换药,使局部创面好转再行手术。
2.4 术前1天嘱病人进食易消化的半流食,术晨禁食水,以免麻醉引起误吸。
术前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同时做好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
3 术后护理3.1 体位全麻未完全清醒病人,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
术后6小时待病人清醒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患肢水肿。
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应用及护理论文

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总结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8例乳腺癌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留置picc的78例患者中,一次成功者75例,留置时间48-180天,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渗血2例,感染1例。
结论 picc 导管为乳腺癌患者化疗提供了一个长期、安全途径,对患者配合治疗,完成化疗计划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picc;并发症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为避免乳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与静脉回流障碍,影响患测肢体,一般均经对侧上肢输液。
而传统输液化疗可造成患者局部疼痛及浅表静脉变硬发黑,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中断化疗。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广泛用于中期至长期(5d-1年)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1]对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对行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患者同意后,行picc置管。
患者78例,均为女性,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6.8岁。
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癌,其余均为单侧乳腺癌。
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疾病。
化疗时间60-168天。
所用药物为多西他赛、表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单药或联合2-3种化疗。
1.2 材料与方法1.2.1 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规格为单腔4fr,长度60cm。
化疗当日按常规要求行picc置管术,再经导管输注药物及液体。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穿刺处以3m透明贴膜固定,协助患者行x 线检查确定picc位置并做好护理记录。
1.2.2 方法穿刺前先进行解释安慰,使病人能接受并配合穿刺。
操作前先测量穿刺侧上肢臂围及导管应插入的长度(测量方法为术侧上肢外展90o,从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二肋间即为插管长度)。
乳腺癌辅助化疗论文

浅析乳腺癌辅助化疗【摘要】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仅次于肺癌,成为女性癌症的重要死因。
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达130万人左右,死亡50万人左右。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
由于乳腺癌的特殊性,对女性来说将面临身心双重的打击,因此目前采取术前化疗的手段也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外科手术对乳腺的伤害,为患者今后身心双方面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乳腺癌辅助化疗紫杉醇蒽环类联合用药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046-02辅助化疗的方法:1 蒽环类蒽环类药物是早期乳腺癌辅助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含蒽环类联合化疗常用方案包括caf、cef、ac。
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作为细胞毒性抗癌药广泛用于恶性肿瘤化疗。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癌抗生素,能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妨碍转录,抑制r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四十年来,蒽环类方案已经成为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方案是目前公认的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
1.1 蒽环类方案的毒性蒽环类药物是一类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化疗方案中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但其心脏毒性却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可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
蒽环类可以通过自由基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这种损伤可能要经过几个月或是几年才能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临床证据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70岁,高血压,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史,女性,心脏放射史或者蒽环类药物类暴露史。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乳腺癌论文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
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
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全文:【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
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
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 1%、70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 5%和14 7%,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乳腺癌是女性乳房常见的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历来是外科临床的一个难题。
我院普外科2006年7月—2006年10月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的传统“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①试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9 6±7 8)岁,体重45~70kg,平均(53 7±89)kg,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的患者在缝皮前自术区外下至腋窝顶部及术区内下至内上方胸骨旁各置橡皮引流管一根,沿途多剪几个侧孔,缝合皮肤后吸成负压,创面于腋窝、锁骨下区分别用柔软纱布填充,最后纱布垫敷盖伤口,胸带适度包扎,无须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收,持续负压吸引5~7d,压力-300~-500mmHg,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
4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诊断论文

40例乳腺癌患者病理诊断的分析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色和病理组织学类型,来帮助早期诊断。
方法:对我院统计入的患者的年龄、部位、组织病理学和实验组的特点采用回顾分析。
结果:40例乳腺癌患者中17例在外上象限,9例在内上象限,7例在乳晕下,4例在外下象,3例在内下象限。
经鉴定30例是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4例是浸润性特殊型癌,4例是微小浸润性乳腺癌,2例是非浸润性癌。
er 表达率是53.7%,pr表达率是51.1%,c-erbb-2表达率是59.2%。
结论:掌握乳腺癌的各种病理类型及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组织学;临床【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16-01乳腺癌在恶性肿瘤尤其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前列,世界各地的乳腺癌发病率均位前列。
据统计学证明,现在患乳腺癌的女性出现低龄化,人口出现增加化。
而且乳腺癌的治疗只有在早期效果显著[1],为了提高世界女性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探讨乳腺癌的病理研究来加强早期诊断率是迫在眉睫的[2]。
回顾2010年1月开始收集的40例确诊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经我院乳腺科诊疗的患乳腺癌病人40例,均是女性患者,年龄29~70岁,平均(43±1.7)岁。
1.2方法:对统计入的患者的年龄、患处部位、组织病理学和实验组的特点采用回顾分析。
标本组织通过中性甲醛固定,于36小时拿出,用石蜡包埋后制成厚2~5μm的标本切片,采用he染色。
实验组按照操作的规程,用中性树胶密封,细胞核内是er、pr 的阳性物质,细胞膜内是c-erbb-2阳性物质[3]。
2结果2.1病变部位:患侧位于左侧23例,右侧17例;患处17例在外上象限,9例在内上象限,7例在乳晕下,4例在外下象限,3例在内下象限。
乳腺癌临床分析论文

乳腺癌临床分析论文[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达到根治、美容且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我院对46例中早期乳腺癌Auchincloss术式进行综合改进。
(1)术前1周内单次小剂量辅助化疗;(2)均取横行或斜行,并尽量避免弯向腋窝的切口;(2)西餐刀游离支瓣;(3)左右侧乳腺癌采用不同顺序的乳房切除;(4)保留肋间臂神经;(5)使用自制加压乳癌背心;(6)术前辅助化疗;(7)术后放疗或化疗。
结果本组病例随访2~5年,术后效果良好,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5例出现患侧上肢水肿;3例小面积皮瓣坏死;3例发现切口下少量积液;4例短期内同侧腋窝及上肢内侧感觉障碍。
结论通过上述综合改进,既能彻底根治病灶、保持外型美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综合改进;并发症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乳腺癌多能得到早期诊断,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手术范围日趋缩小,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还是当今各级医院的常规方式。
由于手术过程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前术后处理方式的不同,多种原因引起不同的并发症。
我院对46例乳腺癌Auchincloss术式术前、术后处理进行的综合改进,临床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为女性,年龄30~54岁,中位年龄42岁,癌肿分布均为单侧。
位于乳房中央5例,外上26例,内下4例,内上3例,外下8例。
术前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对照组28例,因医师操作习惯不同,未予改进方式施术。
.2方法(1)术前1周内单次小剂量辅助化疗;(2)取横行或斜行且避免弯向腋窝的切口;(3)左侧乳腺癌采用从锁骨下、肋骨旁、肋缘上,右侧乳腺癌从肋缘上、胸骨旁、锁骨下的顺序切除乳房;(4)使用西餐刀游离支瓣;(5)保留肋间臂神经;(6)术后使用特制弹力加压背心及负压引流;(7)术后化疗或放疗。
.3结果.3.1病理类型乳腺导管浸润癌27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导管内癌3例,乳腺黏液腺癌4例,乳腺浸润癌部分腺癌2例,髓样癌1例,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结浸润1例。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似,满足了女性形体美的要求。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乳腺癌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降低。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方法是当前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6~67岁,平均(36.5±5.4)岁。
患者均经B超、钼靶X线、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且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和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1.2 研究分组根据患者当时采用的手术方法分组,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1例,改良根治手术45例。
保乳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8.4±6.1)岁,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5.7±7.6)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1.3.1 保乳手术组保乳手术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乳腺肿瘤的直径<3 cm,肿块距乳头>3 cm,且肿块与乳房的大小比例一定,没有腋窝淋巴结的肿大,病灶局限没有弥漫钙化,患者有保乳的需要。
手术方法:首先,以肿瘤为中心选择放射状或沿乳晕切口,将距离肿瘤3 cm以内的腺体根据肿瘤情况行乳腺段或乳腺小叶切除。
之后,对切缘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若切缘检查为阳性,则表明肿瘤尚未切除干净,需要继续扩大范围进行乳腺的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
腋下淋巴结清扫从腋静脉至背阔肌,术后防止引流管,缝合皮肤后加压包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
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
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96.8%。[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
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
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
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
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
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
年龄30~74岁,平均50.6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
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2.1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
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
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
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
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
能。
2.2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
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
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
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
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
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
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
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2.2.7 手术第十天左右拆线,可根据体力、伤口愈合情况,以肩关节为轴心用患肢逐渐做
上肢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需循序渐进。每天3—4次。
2.2.8 术后第13~14天练习患侧手掌至颈后,开始时低头位,逐渐达到抬头挺胸,即患肢
内收、外展、内施、外施、向前抬高伸展,逐渐上举等活动。
2.2.9 术后第15~30天行吊环运动,经上肢抬高上举,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
后旋转运动。
2.2.10 出院后根据病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可选择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打太极
拳、跳交谊舞等,可进行负重训练,逐渐加量,以锻炼患侧上肢肌肉。
2.2.11 功能锻炼的同时可配合患侧上肢轻柔的向心性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局部皮肤愈
合,预防病人肌肉神经萎缩,帮助消除肢体肿胀、瘀血,减少瘢痕增生[2]。
2.3 注意事项
2.3.1 锻炼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力、切口愈合等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锻
炼。
2.3.2 锻炼中既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影响伤口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能过小,以免影响
训练效果。最好帮助病人设计一个锻炼计划表,记录每天锻炼情况,逐步增加锻炼动作及活
动量。增加动作时不增加量,加量时不加动作,循序渐进,争取患侧上肢功能尽快恢复,最
终达到功能锻炼的达标要求,即患侧上肢能绕过头顶摸对侧耳廓。
2.3.3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的多使用患侧,可以参加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
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2.3.4 应避免用患肢搬动或提接重物,不宜在患肢测血压及行静脉穿刺。
3 结果
通过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
有效率为96.8%。
4 讨论
乳腺癌术后由于创伤较大,加上胸部包扎时间较长,刀口疼痛,多数病人不愿进行自主
患肢功能锻炼。而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
流,促进肢体恢复功能。这就要求责任护士向病人讲清早期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病
人的积极配合,在及时观察病情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及早进行规范的患肢功能锻炼,为
恢复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肢体按摩有利于局部皮肤愈合,并能预防病人肌肉神经萎缩,促进胸部神经支配的肌肉
群功能恢复,按摩对皮肤刺激可使组织胺样物质释放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帮助
消除肢体肿胀、瘀血,利于皮肤愈合,减少瘢痕增生。
早期患侧上肢功能锻炼配合肢体按摩可以促进患肢血液、淋巴液的回流,松解软化瘢痕
组织,有效地减少患侧上肢水肿、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玲 牟静.乳腺癌病人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10
(10):2054.
[2] 王凤玲,马双莲.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7(7
中旬版):73-74.
作者简介:姜燕(1978-),女,山东省泰安人,主管护师,本科,工作单位:271000,山东省泰安市肿瘤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