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提纲

《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提纲
《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提纲

《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提纲

从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经济人,到梅奥的社会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需要层次论,再到戴维斯的组织人……

1.《目录》中所列学者各自的理论名称、代表作及其发表年份;

(2)将官僚制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离团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

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年)

主要内容:

(1)提出运用系统的观点对行政组织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建立一套系统的行政组织学说

(2)对正统行政原则进行抨击,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

(3)对行政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4)对官僚组织的弊病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帕金森定律

(5)对X理论进行总结和批评,并提出了Y理论

(6)提出了渐进决策模式

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

主要内容:

(1)政策科学方法论、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2)彼得原理

(3)生态学系统研究论

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

主要内容:

(1)新公共服务理论(2)权变领导模式理论(3)目标管理理论

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至今)

主要内容:

(1)对本学科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

(2)“企业家”理论的兴起

(3)政策科学飞速繁荣

(4)公共选择理论影响深远

3.威尔逊、古德诺、古利克、沃尔多和新公共行政学关于政治和行政关系问题的观点及其

理论依据;

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行政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是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个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另一方面,行政和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

古德诺(美国行政学家):(1).他认为政治是民意的表现,亦是政策的决定,行政是民意的执行,亦是政策的执行。

(2).政治是国空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3).政治和行政要走向协调的道路:①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一方面为了保证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必须对行政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政府的民治性和行政的高效率,又不能戏许这种控制超出其所要实现的合理目的。)②行政的适度集权化(因为只有行政在一定程度上被集权化了,才能达到政治和行政功能之间必要的协调。)③法处调节(要使政府协调地运转,就必须找到某种使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协调一致的办法。这个办法可以在政党中找到。政党担负协调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的职责。)④政府体制的改革(建立行政集权体制是政党得以对政府负责、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重要保证。)

古利克:

1.拒绝政治/政策-行政二分法:

(1)给出政治的二种含义:一般地:通过统治者的控制寻求私利和发展;真正地:统治者用来实施控制的行动。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行动本身而在于动机不同。

(2)认为行政必定要涉及到政治和政策过程。将一般意义的政治置于行政之外是行不通的;而将政治的一般方面控制在行政中,又将冒否认行政的真正政治功能的危险;

(3)所以:古典二分法是失败的。

2.根据与政治/政策的相关度不同区分政府系统中的四种角色类型:

A.政治家:通过监控和调节专家、官僚和利益集团间的关系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B.政治任命官:中介人,在专家和公众之间作解释以增进相互了解;

C.行政官员:理解和协调政策并且向具体的行政工作机构解释和说明政策指令,忠诚于当选官员的决策,不根据政策作最后决定;

D.技术专家:只考虑技术问题。

所有公共官员的行为是一张由“处理权限和行动构成的无缝之网”,从当选官员到技术专家,其处理权限是递减的。

沃尔多:对行政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共行政与政治:(1)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领域,甚至是统一领域;(2)应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会理性的概念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结合起来,以免使公共行政失去道德意味,并进而退化成纯粹的“政府行政”。

4.韦伯、福莱特、巴纳德和西蒙关于权威的观点及其理论依据;

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

(一)权威合法化的方式与组织类型分析

1.超凡权威与神秘化组织(个人魅力型正当统治)

(1)超凡魅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

(2)神秘化组织(chrismatic):这种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基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3)统治者个人的人格特征: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因而具有人格魅力,如宗教先知,智者,战争英雄,救世主,政治领袖,可归为四类:北欧神话中的熊皮武士, 萨满教的女巫;先知与救世主;文人或知识分子;

(4)两个特征:反对经济上的考虑(经济上的平均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

2.传统权威与传统型组织

(1)传统型权威:基于传统习惯或世袭得来;

(2)两种形式:世袭制与封建制;

(3)特点:A. 统治者与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自然的亲缘关系,统治者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B. 与特定的经济组织形态---即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紧密联系;C. 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宗教特性;

3. 法定权威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法理型)

(1)法定权威:由理性和法律规定的权力;

(2)合理—合法化组织:即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行使权威(统治)的组织;

(3)在该组织中: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逻辑一致的各种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不依赖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的权威统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受组织规则的约束;

总结:(1)韦伯将“合理化-合法化的组织”称为“官僚僚” (bureaucracy,也译为“科层制”);

(2)韦伯认为,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不是指“应当”或“合乎需要”,而是指组织的一种纯粹或标准模式,一种标准的组织形态。(3)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

4.韦伯对三种类型组织的评价:

A.超凡魅力:非理性,过于感情色彩,过于神秘,不宜作为现代管理组织的基础;

B.传统权威型:服从传统,领导者的作用在于维护过去的传统,效率最低,也不宜作为现代管理组织的基础;

C.只有法定权威适合于现代管理组织,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谨慎的公正”:a. 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b. 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c. 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而是受到规则的约束;

福莱特:(1)关于权力、权威的思想:(1)权力(成事的能力);(2)应以“共享的权力”代替“统治的权力”;(3)以共同行动代替同意和强制,变服从命令为服从“情境规律”;(3)以共同行动代替同意和强制,变服从命令为服从“情境规律”:A“不应该由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命令,而应该是双方都从情境中接受命令,如果命令只不过是情境的一部分,那就不会产生某些人发命令而另一些人接受命令的问题”;B:“情境规律”:“当周围的变化与反应相互交织,不断出现时,针对这种情况必然出现的敏感能力”;C:即有无权威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工作情况的客观要求。(4)权威不应源于等级,身份,而应与工作职能相联系,以知识

经验为基础:把权威转向知识,可以避免冲突,每个人都感到那是情境在发出指示,因而能较少磨擦地实现整合的统一。

巴纳德:最早运用系统观点对行政组织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政组织学说。(1)权威取决于下级人员的接受命令:A管理者的权威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B权威大小和指挥权力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命令的程度,单凭职权发号施令不足取,重要的是取得下级的同意,支持与合作

2)权威被接受的条件:A命令明确;B命令与组织目标一致;C命令与个人利益一致;D命令没有超出接受者的体力与精力之许可;

(3)无差异范围:A服从(接受)范围,指一个人不按个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和检验指示、命令和建议的是非曲直,就直接予以承认和执行;B服从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组织成员感到诱因超过自己贡献的程度以及组织成员所归属的团体的态度;

(4)管理者强化正式权威的方法A、激励组织成员,从内心角度扩大成员的接受范围;B、设法培养良好的团体态度;C、出以公心,以组织目标为准作出决策,对组织负责;D、建立和改善信息交流渠道,使之能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E、不要仅仅依赖职权,要把职权与才能、威信结合起来;

(5)两种权威论:A领导者与下级人员之间的权威关系有两种:职位权威与领导权威;B职位权威由管理职位和等级制本身所决定;C领导权威由领导者的才能、知识水平和威信所决定;D此两种权威结合为一体,能极大扩展下属的接受范围。

西蒙:对正统行政学的行政原则进行猛烈抨击,率先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和决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种较为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

(1)权威

a权威:一种能够用来作出指导他人行动之决定的力量b权威关系:是上级与下线两个个人之间的关系c权威的运用对组织有三种作用:

西蒙把“权威”公为法定的权威与心理的权威。

法定的权威:“一个人有权利要求服从就是他有权威……当我们说一个有法定权利要求服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有一个为我们视为正当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指出在某种情况下其他人应该接受这个人所作出的决策。”

心理的权威:“从心理的观点来看,权威的运用是一种两个人以上的关系。一方面是一个为他人的行动作建议的人,另一方面是一个接受这些建议的人——即服从这些建议的人。一个人接受他人的建议有三种可能的情形:一,他可以审查这些建议的妥当性,他确信这些建议妥当后他应予以执行。”二,他并没有完全相信甚至尚未部分地相信这些建议的妥当性便执行这些建议。事实上,他可能权柄没有审查这些建议的妥当性。三,虽然他认为这些建议是错的——无论是从个人、组织或者是从二者的价值观点来看——他仍然执行这些建议。

我们将第二和第三种情形视为接受权威。

5.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美管理学者)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的方法:选择合适而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第一道工序的时间记录下来并把这些时间加起来,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的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额定原理。)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工人”(泰勒所谓的第一流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现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1.通过工时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工次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工人方面:1.不再为生产中的盈余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而烦恼和斗争。2.同意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将工资提高30%到100%,这个标准是通过试验而科学地确定的。3.放弃一切怠工的想法并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建立科学的生产方法。4.同意由企业管理当局科学地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以及做多长时间。5.同意按企业管理当局规定的新方法来进行培训。企业方面:1.为每种作业制定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代替主观和经验的方法。2.科学地、精确地确定从事每项工作的正确时间和方法。3.选择并训练工人,使之担任最合适的工作,即在他经过训练以后所能担当的最困难的工作,而他仍能成为“第一流工人”。4.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从工人那里接管除了工作的实际执行以外的全部责任。5.同意自己也接受每项作业的科学和事实控制。)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的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任免等。)

6.法约尔(法国管理学者)

管理14原则;

(1)劳动分工: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2)权力与责任:二者互为因果;

(3)纪律: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绝对必要的;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都应该接收而且只应接收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有一个领导和一套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薪给制度应当公平,对工作成绩与工作效率优良者应有奖励;

(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要根据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适应改变集权与分权的程度;

(9)跳板原则:在取得授权的情形下,不同部门的低层级管理人员越过上级权力与信息链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0)秩序:“凡事各有其位”(各有其位,各称其位);

(11)公平:善意和公道.公道是执行已订立的协定,善意地对待员工,关注平等;

(12)保持人员稳定:任何组织都有必要鼓励职工做长期的服务;

(13)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计划的动力;

(14)人员的团结:全体成员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7.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71页)

组织的三种形式:(1)神秘化组织(2)传统组织(3)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总结:1.韦伯将“合理化-合法化的组织”称为“官僚僚” (bureaucracy,也译为“科层制”);

2.韦伯认为,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不是指“应当”或“合乎需要”,而是指组织的一种纯粹或标准模式,一种标准的组织形态。

3.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

(二)官僚制(科层组织)及其特征

1.官僚制的含义:一种以法理型权威(统治)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和固定的规章制度,设科(部)分层的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或管理形式;

2.官僚制的特征:(1) (合理的)专业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2) 层级节制的权力等级系统:层层控制的组织结构,在组织内按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工作的一致性,明确性,不可随心所欲.(理性,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测性)(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档案):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应形成正式文件下达,且记录在案,用毕归档. 以使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也利于明确任务\指令\权责,利于加强控制;(5)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以法律\法规条例\正式文件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避免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影响组织的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严格区分公事与私事:组织成员间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公务关系,处理组织事务只考虑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正当性),而不考虑私情.(6)专业培训: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为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或增加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的数量\质量,提高效率.(7) 合理合法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升迁\任用)A. 依据工作性质要求和人员本身的资格条件任用人员;B. 根据职位等级系统对人员的职位给予合理安排,使人适其位,充分发挥其功能;C. 由自由契约而承担职务(市场原则);D. 职位设计:每一个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权责范围和应具备的学识能力经验要求;E. 明确固定的货币工资制度:工资标准依级别,责任大小,年资,地位而定;F. 绩效制:奖惩依工作优劣来定;G. 晋升依工作绩效和资历非关系而定;H. 职位不能转让或继承;I. 职位非私有,不得滥用职权;J. 管理人员在行使其职务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3.韦伯所认为的官僚制的优劣

优: A. 严密性;B. 合理性;C. 稳定性;D. 普适性;

劣:A. 官僚体系庞大而致行动缓慢,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效率低下;B. 官僚主义弊端(bureaucratism);C.理性主义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沦为工具而不再是目的,即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冲突);

三.对韦伯官僚制的评价

1.韦伯理论具有巨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型的工业化大企业发展迅速,这种新型的组织需要有稳定,严格,精细,可靠的管理,韦伯认为官僚制则是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理想管理形式;

(2)他强调以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的必要; 抨击旧的传统以及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控制;

(3)因此韦伯所解决的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组织的合理化;

(4)由于其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故也被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8.怀特的行政思想;(86页)

国家行政管理的目标有五个方面:

(1)行政的目的在于管理人员运用物质材料完成国家建设的任务

(2)行政的目的在于使行政人员在权限范围内最有效地利用一切的财源

(3)行政是公务的执行,行政活动的目的在于以最敏捷、最经济、最圆满的方式成功地完成政务计划

(4)行政法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二行政的目的则在于政务的有效推行和管理

(5)在增加行政权的同时增加保障,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行政思想的分类有:

(1)行政环境思想:①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②客观社会环境③科技环境

(2)行政组织思想

(3)行政协调思想:①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②设置行政协调机关

③协调要精密④首长裁定是协调的最后裁定⑤提出协调的原则

(4)人事行政思想:①关于人才的选拔问题②关于职位分类——分级与工资的制定问题

③关于职务的晋升问题

(5)行政伦理思想:是指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划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参与者之间,即行政机关与其他各机关之间、行政机关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等的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6)行政法规思想: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实施宪法和法律、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完成行政任务,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据法律和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7)行政监督思想:①发展完善行政监督机制②立法监督③司法监督

9.福莱特的动态管理思想;

1、群体原则(过程):一种新心理学(1)个人存在于相互的社会交往之中;(2)群体目标、建设性冲突与整合;A.冲突是无所不在不可避免的;B.要重视与利用冲突,使之发挥建设性作用;C.整合是解决冲突的最佳途径;(3)民主是一种社会意识;A.现存的“投票箱”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B.真正的民主是一种社会意识,能创造出一种团结一致的局面,鼓励创造。它以大众的实质性参与、众多邻里群体共存的联邦制结构以及代议而非代表为前提条件。

2.情境规律:关于权威、控制、协调的思想

(1)关于权力、权威的思想:(1)权力(成事的能力);(2)应以“共享的权力”代替“统治的权力”;(3)以共同行动代替同意和强制,变服从命令为服从“情境规律”;(3)以共同行动代替同意和强制,变服从命令为服从“情境规律”:A“不应该由一个人给另一个人下命令,而应该是双方都从情境中接受命令,如果命令只不过是情境的一部分,那就不会产生某些人发命令而另一些人接受命令的问题”;B:“情境规律”:“当周围的变化与反应相互交织,不断出现时,针对这种情况必然出现的敏感能力”;C:即有无权威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工作情况的客观要求。(4)权威不应源于等级,身份,而应与工作职能相联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把权威转向知识,可以避免冲突,每个人都感到那是情境在发出指示,因而能较少磨擦地实现整合的统一。

(2)关于情境控制的思想

A控制:权力的运用;

B控制情境:经理人员所要控制的不是单个的要素,而是目标、任务、环境、以及其它各要素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即控制情境,要使整个情境形成一种生产性的结构;

C根据事实来控制而不是由人来控制;控制应以情境的要求为基础,而不是取决于长官意志,人个喜好。

D是相互关联形成的控制而不是上面加给的控制;所有要素间的统一与合作是有效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控制要使人认识到相互间的共同利益,从而使之自觉工作,自我指挥自我管理。

E相互关联以协调为基础,提出组织协调的四条原则:交互联系原则;早期进行原则;直接接触原则;连续进行原则

(3)协调:福莱特认为,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协调,却把聚集起来的个人转变为一个工作单位。这了达到协调,福莱特提出了“组织的四项基本原则”:1.协调是涉及一种情境下所有的因素的“交互联系”。2.通过直接接触实现协调。3.协调应在早期阶段进行。4.协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3.行政领导思想

关于领导方式的思想:一般领导模式

A领导的任务是使个人目标与群体共同目标相结合;

B领导不应以权力(命令与服从)为基础,而应以在情境的相互联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为基础。为此,领导方式应发发生相应的变化;

C领导的有效方式:协调:对每位进行教育与训练,为之提供参与的机会并统一大家的贡献;界定目标:在于使组织成员都可以感到他们是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工作;预测:认识更大共同体的长运利益和创造一些能够实现利益的情境。

10.巴纳德的行政组织理论;

(1)组织的本质特点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5)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的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2)组织三要素

①协作的意愿②共同的目标③信息交流

(3)对非正式组织的探求

(4)组织平衡论(对外平衡、对内平衡)

(5)权威接受论(职位权威、领导权威)包括两方面:一是主体方面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来接受,二是可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

(6)组织决策论(个人决策、组织决策)影响组织决策的两个客观因素:目标、环境

(7)管理人员职能说(162页)

①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的体系②促成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③规定组织的目标

11.西蒙的行政理论;(168页)

(一)行政谚语: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批判

1.传统的行政原则并非科学原则,而是行政谚语;

2.行政学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寻找新的途径,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

(二) 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1.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A、理论的区分: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应然问题,规范性陈述;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上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是然问题,描述性陈述;

B、实践的辨别: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可供选择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的区别

C、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来分辨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进而界定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政策问题:价值因素居重;行政问题:事实居重;

2.操作定义:A凡用于科学研究的名词定义必须是操作性的,即名词的定义是与实证观察的事实和情况相一致的.B法定权威的操作定义C心理权威的操作定义

3.概念工具:A行政学研究首先要建立一系列概念,作为建立这一学科的理论和原则的工具;B 分析单位:复杂的整体现象包含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些基本的分析单位,一个分析单位就是一个概念;C西蒙在行政行为的研究上以“决策”为基本概念:“决定”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决定前提”是最小的分析单位;“决策”是目前行政行为研究上最流行的概念工具;

(三)行政决策论

1.行政学研究应以决策研究为重点

(1)决策理论的目的:为行政学构造一个概念框架体系;

(2)以决策行为研究行政的理由:A传统行政学讨论只注意“执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B组织中的操作人员非操作人员对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很重要,都需要做决策;C 传统行政学对组织的说明过于简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而对一个组织状况进行科学恰当的描述应是对组织中每一个人做什么以及做决策受到何种影响的描述;D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决定效率

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行政组织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E决策(行政)程序对于完成行政工作十分重要。

2.有限理性与决策准则

(1)理性的含义:一般含义:指非感情的一种计算、思考的心智方法。西蒙定义:用“理性”一词来指一种决策行为方式,即“理性”的决策;

(2)西蒙的有限理性——行政人假设

A传统的客观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理性原则:多方案、明确的结果、充分的信息、确定的偏好顺序;

B西蒙对客观理性的反驳: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行为范围的有限性,决定了“客观理性”在实际行动中是不存在的。

(3) 西蒙的有限理性与行政人假设

A人类行为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行政人”取代“经济人”;

B行政人是心理人(有个人的目的、动机、怪癖)与经济人两者的结合,具有有限理性。

(4)西蒙的行政决策准则:令人满意原则(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因此应该用“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

令人满意的准则: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程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选用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当按照原定标准寻找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备选方案时,就有必要考虑改变原定的标准。

3.行政决策过程

(1)决策的含义:广义的理解: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a情报阶段:探查环境,寻求决策条件;b设计活动: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c抉择活动:从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d审查活动:对已经作出的抉择进行评价;

4.决策的类型:a程序化决策:用于处理重复出现的例行活动;b非程序化决策:处理非重复出现不能以常规处之而又比较重要的非例行问题;

5.决策的技术

A程序化决策技术:a传统的:习惯、及标准化操作程序;b现代的:数学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

①经济要素②社会要素③沟通网络④符号系统⑤政治构架

(3)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特点:

①异质性②重置性③形式主义

14.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

(2)政府失败的根源:①缺乏竞争机制②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③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④监督信息不完备⑤政府的寻租行为

(3)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①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②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③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15.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1)重塑政府,以企业家政府来取代产生并适应于工业社会的官僚制政府

①批评政府的运作现状(低效、低质)和运作体制;

②指出官僚体制(政府的一般官僚模式)是产生并适合于工业社会的;

③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官僚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运作低质和低效。

④要重塑政府,以企业家政府取代官僚制政府

(2)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与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①掌舵而不是划桨;②得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③注重引入竞争机制;

④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任务驱动而非规章驱动);

⑤重产出而非投入;⑥具备“顾客”意识;⑦有收益而不浪费;

⑧重预防而不是治疗;⑨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

⑩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告行政指令控制。

16.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在对包括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内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概念基础

①民主公民权理论

公民权的概念:

- 一般的理解:公民权即一种合法的身份,具体包括由法律体系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宽泛的理解:公民权涉及的是一些与一个人在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成员资格特性有关的更加一般的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而不问其合法身份。

②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公民社会是一种公民能够相互进行个人对话与评议的地方,这种个人对话与评议是社区建设与民主的本质所在;

③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认为组织研究应该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在组织的发展中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强调价值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④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公共问题通过“会话”要比通过“客观”测量或理性分析更有可能得到解决,“会话”理念把行政官员与公民视为彼此充分参与的,他们不仅是召集到一起谈话的理性个体,而且是在一种他们作为人而相互接洽的关系中的参与者。

(3)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①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②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③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④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⑤责任并不简单

⑥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⑦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