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

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共3篇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1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演讲家以及幽默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幽默,以及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幽默家之一”。

本文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以了解他不朽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一、马克·吐温的讽刺马克·吐温的讽刺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批评和揭露之中。

他通过揭示名利场上的虚伪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黑暗面。

例如,在《拍卖公主》一文中,他以扭曲的形式描绘了以财富和美貌作为交易筹码的世界,讽刺了财富与自由和人权之间的矛盾。

他深刻揭示了社会虚假与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

马克·吐温的讽刺也体现在他对政治和官僚主义的批评上。

他认为政治是一桩闹剧,政府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存在。

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他对奴隶制度以及政府无所作为的批评讽刺,直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状。

他以富有幽默感的方式,揭示当时的政治沦为了官僚主义和腐败。

二、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的幽默不仅限于单纯的娱乐,更多地是通过幽默的方式传递他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幽默跟社会现实相关,通过描绘人物、场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揭示了社会的弱点和不平等。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他以温馨的幽默描绘了两个孩子的冒险,不仅让读者笑声连连,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教育价值。

马克·吐温的幽默富有批评性,他常常以逆向思考的方式,打开人们的思路,让人在笑声中思考。

例如,在《百万英镑的笔记》中,他通过诡计,让人们看到了金钱的虚弱性和道德的崩坏。

他的幽默往往以解构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的弱点和矛盾。

从《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浅析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

从《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浅析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

从《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浅析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摘要:马克·吐温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被誉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擅长写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反映美国现实。

《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简称《卡县名蛙》)是其成名作,于1865年11月18日发表于《星期六新闻》上,曾让“整个美国发笑”。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浅析马克·吐温的写作幽默,分析马克·吐温如何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来讽刺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马克·吐温美国文学巨匠《卡县名蛙》幽默讽刺一、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简介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1.30-1910.4.21),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美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他的许多文章至今仍为世人乐道,他用极具特色的讽刺手法写出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了十九世纪美国政治社会的黑暗和对美国人民的关怀。

《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作为其成名作,讲述了吉姆·斯迈雷好赌成性,不论你跟他赌什么,他都乐意,而且十有八九都会赢。

最后他训练了一只蛤蟆,可以跳得很高。

在与一个外乡人的比试中,外乡人给斯迈雷的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导致斯迈雷输了比赛。

二、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一)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在《卡县名蛙》中,共有三个主要人物:被朋友骗去找人的“我”,给我讲故事的西蒙·威勒,和故事的主人翁吉姆·斯迈雷。

在小说中,我受朋友之托,去打听列昂尼达斯·w·斯迈雷的下落。

浅析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权威资料]

浅析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权威资料]

浅析马克·吐温短篇小说中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它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

黑色幽默后来成为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小说是“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小说家突出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并把这种不协调和异化现象加以放大扭曲,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马克・吐温的《他是否还在人间》就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

按小说所叙,米勒在年轻时空怀一身技艺,却穷困潦倒。

其所创名画《晚祷》索价8法郎,买主仅愿出价5法郎,买卖未成,米勒还后悔不迭。

正当米勒与其他穷画家朋友一筹莫展之际,朋友中一位名叫卡尔的画家发现了一条定律:每个无名艺术家在他死后总会被人赏识,而且一定要等他死后才行,那时候他的画也就身价百倍。

于是他们抽签决定由谁来装死,中签者正是米勒。

在假死之前,米勒以每天50余张的速度做画,他的朋友们则用尽手段拉拢记者,为米勒“死后”造势。

果不其然,这一招竟然奏效。

米勒迅速成为艺术市场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作品的卖价青云直上。

最后,米勒的同伴宣布了他的死亡,并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米勒本人还充当了自己棺材的扛夫。

在他“死”后,其大师资格更是毋庸置疑了。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文化名人:马克吐温人物介绍马克·吐温,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

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

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

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

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

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

“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

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德国著名哲学家曾经说过,对于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总是有固定化的思维和概念,但当人们发现在一本文学作品中,这些固定化的思维和概念相左时就会出现一定的幽默效果。

简而言之就是,当文学作品中对一个事物的描写和在人们脑海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该事物的影像相冲突时,就会出现幽默效果。

这一哲学观点和思想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马克·吐温的著名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作品中四种幽默语言的特征。

一、通过形式和内容上的冲突创造幽默语言马克·吐温文学作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语言的风趣幽默,同时幽默风格的背后又隐藏着对现实的批判。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的孩子们对《圣经》十分向往,但想要得到《圣经》却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马克·吐温这样描述道:如果叫我们对于两千多节的《圣经》进行熟背,如果奖励是可以获得一本多莱版的《圣经》,那么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基本上每个孩子都有五六本《圣经》。

其中,更为幽默滑稽之处是,一个德国血统的男孩不停地背诵三千节《圣经》,最后的结局却是由于用脑过度变成了一个白痴,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巨大的不幸。

就正常的逻辑来说,读书应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般情况下多读书会变得更加聪明,但因为读书读得太多最后变成了一个白痴的现象却很难遇见。

对于读者而言,其产生的滑稽幽默效果可想而知,当然,这样和常规思想进行冲突的幽默效果,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并不只是局限于书中的故事,更凸显在故事的背后。

正如前面谈到的哲学思想一样,通过和常规的冲突,让事物变得更加荒诞,进而引起人们深思,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是正确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对于小孩读书变傻子这类故事的描述,也正凸显出了马克·吐温自身所秉持的一个观点,即教会对于孩子而言,严重毒害着孩子的心灵[2]。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虽说前 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 自由而斗争。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 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 部出色的儿童小说。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 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 是十分成功的。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 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 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 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如果说汤姆是 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 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 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 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 “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 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 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 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长句极其少见,句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 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 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 作。

从《百万英镑》看马克吐温式幽默2000字

从《百万英镑》看马克吐温式幽默2000字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本人n)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充分展现了马克吐温特有的幽默风格和智慧。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以及他对人性、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百万英镑》这部作品入手,探讨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及其内涵。

一、《百万英镑》简介1.故事梗概《百万英镑》是一部以幽默讽刺为主要手法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亨利·亨德森(Henry Adams)的年轻人走进一家酒店,拿着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要求换成美元。

然而,这张钞票却引发了一连串荒诞离奇的事件,酒店老板和其他人都不相信这张钞票的真实性,甚至怀疑亨利是个骗子。

亨利无奈之下只能接受了一个美元的换取,然后离开了酒店。

2.幽默讽刺的手法故事中的幽默不仅体现在情节的安排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中。

亨利手持百万英镑钞票,却无法在当时的社会得到认可和换取其价值,这反映出了社会中对金钱的迷信和功利心态。

马克吐温通过对这个荒谬情节的渲染,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社会的虚伪,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而达到讽刺和警示的效果。

二、马克吐温式幽默解析1.反讽和夸张《百万英镑》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夸张手法,从而达到了引人发笑的效果。

亨利手持一张面额巨大的钞票却无法换取任何实际价值,这种荒诞的场景,凸显出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通过夸张和反讽,马克吐温成功地点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弊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自嘲和讽刺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以一种自嘲和讽刺的方式呈现了亨利的境遇,他置身于一个滑稽的场景之中,并通过亨利的遭遇,嘲讽了社会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和权威的绝对服从。

这种自嘲和讽刺,既是对庸俗世俗的一种讽刺,又是对理想丰满的一种期许,更是马克吐温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3.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不仅呈现了幽默风格,更透露出了他对人性、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马克吐温作品分析PPT培训课件

马克吐温作品分析PPT培训课件
通过对汤姆的刻画,揭示了社会对孩子 们成长的影响,以及孩子们对成人世界 的反抗和探索。
详细描述
以汤姆索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朋友 们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天 真无邪、追求自由的精神。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详细描述
在旅途中,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 ,见证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 丑恶。
总结词:这部作品以哈克贝利为 主人公,讲述了他与黑人吉姆的 逃亡历险故事,是一部反映社会 现实的作品。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社会进步和改革的 呼声,激励着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为推动社会进步 和改革而努力奋斗。
05
马克吐温作品的价值
文学艺术价值
语言特色
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 风格著称,他的幽默、讽刺和机 智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文学艺术
带来了新的表现力。
人物塑造
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个 性独特,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 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 性。
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 作品,成为美国文学的 重要人物
文学成就
小说《汤姆·索亚历险 记》和《哈克贝利·芬 历险记》是他的代表 作
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被誉为美国 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幽默、讽刺和批判 现实主义手法,深刻 反映了美国社会现实
02
马克吐温作品风格
幽默讽刺
善于运用幽默讽刺手法,揭示社 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事 物的矛盾和荒谬,引发读者深思。
幽默中蕴含着对社会的批判和反 思,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现实主义描绘
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和生活场景的细 腻描绘,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面 貌。
对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深入挖掘, 使读者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Humor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1. Introduction
1.1 Mark Twain and Running for Governor
Mark Twain,pseudonym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spent his early life in the river town of Hannibal, Missouri,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the banks of the Mississippi. Before the Civil War, crowds of people arrived at the town before heading for the west. When he was twelve, his father died, and he was apprenticed to a printer. His schooling was brief. At seventeen he left home and traveled in the southwest and west fo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working first as a traveling printer, then as a Mississippi River pilot, and as a miner, mine speculator and journalist in Nevada.
It was in Nevada that he first used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which spoke of his love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his river life. “Mark Twain” was always a welcome river call meaning “two fathoms”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was deep enough for safe passage. In Nevada, he dreamed of striking it rich, but failed.
Instead he supported himself by newspaper reporting, specializing in humorous feature storie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Jumping Frog story, now known as 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soon attracted the national attention. In 1867, he traveled to Europe and the Holy Land —Palestine. The journey resulted in The Innocents Abroad(1869) which soon became a best seller.
On February 2, 1870, he married a wealthy eastern lady, Olivia Langdon, thus beginning thirty-four years of loving and extraordinarily close companionship. In 1872, his second book Roughing It, which recounted his experiences in Nevada, was published. The family settled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where Mark Twain met Charles Dudley Warner and William Dean Howells, the most influential literary
critic of the day. Then he finished another work, The Gilded Age (1874) with Warner. Mark Twain’s first real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76) and its sequ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885) helped him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America has ever produced.
Mark Twain’s later life was plagued by business disappointments and the deathsof loved ones, his oldest daughter, his wife and his youngest daughter. His works became even more sarcastic.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1889)was an attack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1900),which made troubled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man himself, was probably the best of his powerful pessimistic tales.
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Lu X un once said that: “Not only Mark Twain’s works make people laugh, but also his pen name.”(Lu Xun, 2006: 179) As a matter of fact, Mark Twain does use humor to make readers laugh with tears. 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critical realism and famous short story writer, Mark Twain is good at humor, and almost all of his works are full of humor. His humorous language, special writing style and writing skill have attracted th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American, his position as “The Lincol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s unshakeable.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 are full of special humor and intelligent language. His western-based humor and slangy words had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 literature and dug a bright new roa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Running for Governor is from Mark Twain’s early works. It was written in 1870, five years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 In 1865, the war came to an end. President Lyndon Baines Johnson pardoned a part of revolting slave owners and absurdly proposed “equality principle” to accept southern rebels to rejoin the federal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ern speculators, the south slave owners, the infamous three-K party raged rampant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American people’s fight, the U.S. Congress pass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and announced a black civil rights bill; enacted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 However, writing on paper is one thing, the actual line is another. Running for Governor is produced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