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

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

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

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

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

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

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

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

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

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

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

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

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

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

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

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

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

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

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

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

(1)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

(2)第⑤段中“我”为什么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

(3)用原文回答“我”为什么能在美国独自忍受陌生和孤独?

(4)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字以内)

(5)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要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答案】(1)因为这些谎言是尊重、关爱、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2)因为“我”是一个穷学生,被别人瞧不起。

(3)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并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

(4)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5)①老师说,所有的学生都得了第一名。②“我”告诉母亲我一切顺利。③母亲在电话中说她一切都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要联系文中三次说谎的

故事后作者的评论来理解。根据文中“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

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和“唯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两句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解

答。该句的上文介绍当时“我”的经济状况,“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

用”即问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然后从

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作答。文章第三段写了我在美国的经历,之所以能独自忍受陌生和

孤独,是因为“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

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

(4)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即可。从文中有关“我”的表现可以看出,我得到老师的答案后,“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

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可以看出老师的目的在于以此来鼓励学生,让每个

学生都充满自信。

(5)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找出文中的人物和对应的所说的谎言,组织成

通顺的句子即可。根据第三段中的“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第五段中的“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第六段中的“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因为这些谎言是尊重、关爱、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⑵因为“我”是一个穷学生,被别人瞧不起。

⑶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并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

⑷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⑸①老师说,所有的学生都得了第一名。②“我”告诉母亲我一切顺利。③母亲在电话中说她一切都好。

【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因为“用心说出的谎言”是美好的、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虽然是谎言,但是是“善意美好的”,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损害别人绝不相同。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因为从我离家来美国已快十年了,作

为一个穷学生,收入有限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所以寓居在别人家里,被别人瞧不起。所

以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

(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答题时应注意,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

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就是“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并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

(4)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答题时应注意,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

合、概括,表述的语言要有简洁性。根据“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

是第一名”归纳为: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5)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三个人

物,老师:说所有的学生都得了第一名;我:告诉母亲我一切顺利;母亲:在电话中说她

一切都好。

2.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好时光悄悄溜走

迟子建

十年以前,我家还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庭院中种花,也种树。树只种了一樑,是山丁子

树,那树秋季时果子成熟为红色,满树的红果子就像正月十五的灯笼似的红彤彤醉醺醺地

在风中摇来晃去。花种的可就多了,墙角、障子边到处种满了扫帚梅、罂粟、爬山虎、步

步高、金盏菊等等。那庭院的西南角还悬着一个鸡架,到喂食的时候它们就将头伸出来,

鸡槽上横着许多毛茸茸的脑袋,一顿一顿的,看起来充满了无穷的生气。

十年以前我家的房屋是真正的房屋,因为它和土地紧紧相连。不像现在的楼房以别人家

天棚作为自己的土地。十年以前的房屋宽敞而明亮,屋子里阳光充足。待到夜晚,若外面

有好看的月亮的时候,便可以将窗帘拉开,那么躺在炕上就可以顺着窗子看到外面的月

亮,月光会泻到窗台上,炕面上,泻到我充满遐想的脸庞上。

我家有三片菜园,一片自留地。有两片菜园围绕着房子,一前一后。另外一片菜园离家

大约有七八百米的路程,不算远。还有一片广大的自留地,它离家很远,远到什么程度

呢?骑着自行车一路下坡地驰去也要用十几分钟,若是步行,就得用半个小时了。不过找

从来没有在半小时之内走完那一段路程,因为我总是走走停停,遇到水泡子边有人坐在塔

头墩上钓鱼,我便要凑上去看看钓上鱼来了没有。要是钓上来了则要看看是什么鱼,柳

根、鲫鱼、还是老头鱼。有时还去问人家:“拿回去炸鱼酱吗?”我最喜欢吃鱼酱。我的骚扰总是令钓鱼人不快,因为我常常不小心将人家的蚯蚓罐踢翻,或者在鱼将要咬钩的时

候,大声说:“快收竿呀,鱼打水漂了!”结果鱼听到我的报警后从水面上一掠而过,钓鱼

人用看叛徒那样的眼光看着我。那么就识趣点离开水泡子接着朝前走吧,结果我又发现草

甸子上那紫得透亮的马莲花了。我便跑去釆,采了这棵又看见了下一棵,就朝下一棵跑

去,于是就被花牵制得跑来跑去,往往在采得手拿不住的时候回头一看,天哪,我被花引

岔路了!于是再朝原路往回返,而等到赶到自留地时,往往一个小时就消磨完了。

十年以前,我家还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那时祖父和父亲都健在。祖父种菜,还养着许多

鸟和两只兔子。父亲在小学当校长,他喜欢早起,我每次起来后都发现父亲不在家里。他

喜欢清晨时在菜园劳作,我常常见到他早饭回来的时候裤脚处湿淋淋的。父亲喜欢菜地,

更喜欢吃自己种的菜,他常在傍晚时吃着园子中的菜,喝着当地酒厂烧出来的白酒,他那

时看起来是平和而愉快的。他习惯称我姐姐为“大小姐”,称我为“二小姐”,有时也称我作“猫小姐”。逢到星期天的时候,我和姐姐的懒觉要睡到日上中天的时刻了,那时候他总是

里出外进地不知有了多少趟。有时我躺在被窝里会听到他问厨房里的母亲:“大小姐二小姐还没起来?”继之他满怀慈爱地叹道:“可真会享福!”

十年以前我家居住的地方那空气是真正的空气,那天空也是真正的天空。山永远都是美

的。春季时满山满坡都盛开着达紫香花,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比朝霞还要绚丽。夏季时

森林中的植物就长高了,都柿、牙各达、马林果、羊奶子、水葡萄等野果子就相继成熟

了。我喜欢到森林里去采它们,采完以后就坐在森林的草地上享用。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

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

我的脸上了。秋天来到的时候,蘑菇就长出来了,那时候我就会随父亲到山上去捡蘑菇。

我喜欢那些毛茸茸、水灵灵的蘑菇密密地生长在腐殖质丰富的林地上,那些蘑菇就是森林

的星星。

家乡的冬天实在太漫长了。漫长得让我觉得时间是不流动的。雪花一场又一场地铺天盖

地袭来,远山苍茫,近山也苍茫。森林中的积雪深过膝盖,那时候我们就进山拉烧柴,随

着父亲在林子中穿梭着。在山里,若是不加紧干活,那么就觉得身上冷得受不住了,这时

父亲会给我笼起一堆火来,所以我上山时就常常用破棉絮包上几个土豆,将它放入火中,

等到干完活装好车将要下山的时刻,就蹲在雪地上将熟透的土豆从奄奄一息的火中扒拉出

来,将皮一剥,香气就徐徐散开了。吃完了土豆,身上有了温暖和力气,那么就一路不回

头地朝家奔。那时,手推车顶上常常放着一根大桦树枝,遇到大下坡的时候,就将树枝放

下来,用棕绳拴在手推车后面。我坐在树枝上,树叶刮起的雪粉喷得满脸都是,我和树枝

就像一片云似的轻盈地飘动着,我便会大声呼喊着:“真自由啊!”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十年后的晚霞还是滴血的晚霞,只是生活中已是物是人非了。祖父

去世了,父亲去世了。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那个寒冷的冬季,父亲在县医院的抢救室里不

停地呼喊:“回家啊,回家啊……”父亲咽气后我没有哭泣,但是父亲在垂危的时候呼喊“回家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却夺眶而出。

十年后的我离开了故乡,十年后的母亲守着我们在回忆中度着她的寂寞时光。我还记得

前年的夏季,我暑假期满,乘车南下时,正赶上阴雨的日子。母亲穿着雨衣推着自行车去

车站送我。那时已是黄昏,我不停地央求她:“妈你回去吧,路上到处是行人。”“我送送你还不行吗?就送到车站门口。”“不行,我不愿意让你送,你还是回去吧。”“我回去也是一个人待着,你就让我溜达溜达吧。”我望着雨中的母亲,忽然觉得时光是如此可怕,时光把

父亲带到了一个永远无法再回来的地方,时光将母亲孤零零地抛到了岸边。那一刻我就

想:生活永远不会圆满的。但是,曾拥有过圆满,有过,不就足够了吗?

当我将要放下笔来的时候我想,待我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我的回忆是否仍然是这样

美好呢?但愿那时我会平静地站在西窗前,望着落日轻轻吟唱我年轻时就写下的一首歌:

当我年轻的时候,

我曾有过好时光。

那森林中的野草可曾记得,

我曾抚过你脸上的露珠。

啊。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

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遐想脸颊奄奄一息桦树

(2)十年美好时光悄然而逝,当作者回顾往昔岁月时,有哪些快乐的往事留在了记忆深

处?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迟子建的语言细腻温婉,冲淡平和,文字中蕴含深情。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

的句子。那时候阳光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我身上,我的脸颊赤红赤红的,仿佛阳光偷来

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

(4)回首往事时,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了自己的父亲。正是因为对父亲的无限怀念,让作

者更加留恋那段好时光。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的印象。(至少两点)

(5)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后花园,那是一方净土,用以安放灵魂修养身心。作者十年前

的那段生活便是她心灵休憩的后花园。领略了作者诗情画意的生活后,你如何理解文章题

目“好时光悄悄溜走”的含义?

【答案】(1)xiá;jiá;yǎn;huà

(2)①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看别人钓鱼;②因为采花走在了岔路上;③到山上森林里采果子、捡蘑菇;④被父亲称呼为“猫小姐”;⑤随父亲进山拉烧柴时烤土豆吃;⑥下山时坐着树枝滑下坡。

(3)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采完野果后兴奋满足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喜悦

惬意之情。(或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之情)

(4)勤劳能干:早起在菜园中劳作;幽默风趣:称呼姐姐和我为“大小姐”和“二小姐”,有时还称呼我“猫小姐”;宽厚平和:容忍女儿们的贪睡,或给我笼火堆烤土豆;热爱生活:

喜欢吃自己种的菜,喝当地酒厂的白酒并且极其满足和快乐。

(5)题目在文中指十年前在家乡生活的美好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作者以此表达对那

段自由快乐(或充满童真)、幸福温馨、朴实甜蜜的美好生活的热爱、眷恋与怀念之情,

也是对时光流逝无法逆转的理性思考。

【解析】【分析】⑴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

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遐”“颊”等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注

意“桦”要读四声。⑵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快乐的往事”,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人第3段写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看别人钓鱼;因为采花走

在了岔路上。第4段写被父亲称呼为“猫小姐”。第5段写到山上森林里采果子、捡蘑菇等。

⑶“阳光偷来了世界最好的胭脂,全部涂在我的脸上了”使用了运用拟人修辞。答作用时除

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此时此地的情感。

⑷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称呼我“猫小姐”等情节中概括出父亲幽默风趣的性格。如从容忍女儿们的贪睡等情节可以概括出父亲宽厚平和的

性格特征。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⑸“好时光悄悄溜走”是指美好时光悄然流逝,由此表达对那段充满童真、幸福温馨生活的

怀念之情。答此题前一定要看懂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中心后再作答。否则答案就不会把

握准确。

故答案为:⑴xiá;jiá;yǎn;huà

⑵①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看别人钓鱼;②因为采花走在了岔路上;③到山上森林里采果子、捡蘑菇;④被父亲称呼为“猫小姐”;⑤随父亲进山拉烧柴时烤土豆吃;⑥下山时坐

着树枝滑下坡。

⑶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采完野果后兴奋满足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喜悦惬

意之情。(或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之情)

⑷勤劳能干:早起在菜园中劳作;幽默风趣:称呼姐姐和我为“大小姐”和“二小姐”,有时还称呼我“猫小姐”;宽厚平和:容忍女儿们的贪睡,或给我笼火堆烤土豆;热爱生活:喜

欢吃自己种的菜,喝当地酒厂的白酒并且极其满足和快乐。

⑸题目在文中指十年前在家乡生活的美好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作者以此表达对那段

自由快乐(或充满童真)、幸福温馨、朴实甜蜜的美好生活的热爱、眷恋与怀念之情,也

是对时光流逝无法逆转的理性思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

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准确书写,这几个字多是形声

字。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紧扣留在了记忆深处的快乐往事,根据作者

“我”的活动,六件往事分条列举,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

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

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本题主要是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

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结合具体事件从勤劳能干、宽厚平和、热

爱生活的角度分析评价。

⑸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

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再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阐明理由。本文题目“好时光悄悄溜走”主要表达对那段自由快乐怀念之情。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间是什么

①76亿人中的大多数,是看不见时间的。我在政府工作的时候,清晨一张开眼睛,我的

身体即刻紧绷,是一个已按“启动”键的机器;我的头脑飞速运作,是一个已按“开机”键的计算机。然后一整天,身边的人跟着我高速运转,我听见我自己不停地说:抓紧时间;时

间不够了;怎么回事时间又到了;天哪我没有时间了;我需要,我需要,我需要一天72小时……

②若是有个头上长着吸盘的外星人躲在公文柜里偷窥,他会觉得,这个被一堆人唤作

“部长”的人类,很不对劲,她在跟一个东西不间断地格斗。那东西的名字叫做“时间”。

③当你在跟一个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

你绝对没在看时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实并不知道时间真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

④现在的我,才看得见时间。

⑤单单是这个阳台,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

⑥泄漏在软枝黄蝉的枝叶蔓延里,枝叶沿着我做的篱笆,一天推进两公分。

⑦泄漏在紫藤的枝干茁长上,每天胖一厘米,抽高一公分。

⑧泄漏在玉女西红柿的皮肤里,每黄昏一次,胭脂色就加深一层,好像西红柿每天跟晚

霞借颜色,粉染自己。

⑨上周种下一株扶桑―就是朱攫、大红花。在乡下,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整面篱笆

的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

⑩你以为他们就是一群花朵像装饰品一样固定地长在那儿。种下了这一株之后,才知

道,原来每一朵花都有独立人格,是朝开夕坠的,也就是说,今天上场的,绝不是昨天那

一朵。扶桑花感应到清晨第一道日光照射,就奔放绽开;傍晚时日光一暗,红花就收拢,

谢幕,退场,与花蒂极干脆地辞别落地。

?李时珍称扶桑为“日及”,因为它“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

?所以,最不矜持作态的篱笆“贱花”扶桑,是个标准定时器。而你一旦知道了它有时

辰,就会对每天开出的那一朵郑重端详,因为你知道,一到傍晚,它就离开,一刻不留。

(选自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写作背景】2014年12月,龙应台辞去公职,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2017年8月,65岁的龙应台移居台南,照顾93岁的失智母亲,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1)大多数的人看不见时间的原因是什么?而现在的“我”为什么能看得见时间?

(2)同学们觉得⑥—⑧自然段特别灵动,他们进行了朗读设计,请根据你的理解,补全

发言。

朗读时要关注句子里的一系列动词和量词。

是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一句响,这样能够表现出①________,“胖”要读出动感和一些可爱,因为②________。

至于句子里的量词,“两公分”“一厘米”“一层”等,声音可以轻一点,语速也要缓慢

一点,目的是为了③________。

(3)“时间是什么”,千百年来让无数科学家和哲学家头痛不己,这篇散文却从文学的角度

回答了抽象的问题。说说本文是怎么做到的?(提示: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

(4)读完全文,你能理解时间是什么了吗?

【答案】(1)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格斗。看见的

原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安静下来的“我”看到“时间的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

台,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的发现之多);“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胖”或“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感,同时它让我们看到紫藤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

(圆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不是很大,而是比较细微(相对来说是小

量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放慢了读起到突出强调

的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3)①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的方法,将忙碌与悠闲心态下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

用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诉人们,处在最不张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就好)。

(4)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时间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里;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读文章第3段的“当你在跟一个东西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那个东西。当你在跟时间格斗的时候,你绝对没在看时

间。所以,所有忙碌得团团转、自觉很重要、嘴里一直喊‘时间’的人,其实并不知道时间真

正在对他进行什么机密任务”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二问,据4—10段的大意,即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2)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①6、7、8段的三个“泄露”要一句比一句读得响亮,这是因为这三个“泄露”说明了第5段的“单单是这个阳台,时间的机密就每天泄漏”的道理,而“阳台”与“时间的机密”的“泄漏”给“我”带来了惊喜与美好的感受。②“胖”要读出动感的原因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形容词变成了有强烈动感的词语。读出可爱,是因为让我们

看到紫藤枝干“长胖”的状态,惹人喜爱。③这些量词读得轻些,是因为这些量词“两公分”“一厘米”“一公分”的数量都很小。而这些量词要读得慢些,是因为这些量词让我们看到

生命生长的速度,生长的过程。

(3)5—9段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表达

了此时作者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再如“人们以扶桑花做篱笆。一整面篱笆的

灿烂红花迎风摇曳是乡村的一枚胸章”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告诉人们生命无论长短,都要活

得精彩的道理。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

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些什么主要观点。如答案可从时间不因人的地位

高低和心情好坏而增减、后退的角度,从每一个人都要把握好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

精彩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看不见的原因:忙碌得像机器(团团转),与时间不间断的格斗。看见的原

因:“安静”的生活态度,不再与时间格斗。

⑵安静下来的“我”看到“时间的机密”的惊喜(喜悦)(我生活的悠闲),单是这个阳台,

就处处展现着生命的美好(我的发现之多);“胖”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是动词,“长胖”或“生长”的意思,因此有了动感,同时它让我们看到紫藤枝干茁壮的形态,仿佛胖乎乎(圆

滚滚)的,因此有些可爱;这些量词数量都不是很大,而是比较细微(相对来说是小量

词),所以要读得轻些,但是一天又一天的积累还是比较可观,放慢了读起到突出强调的

作用,让我们看到生命生长的速度(表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

⑶①用举例的方法,举了阳台上一系列植物的生长,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②用对比的方法,将忙碌与悠闲心态下的时间观作了对比;③用比喻(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用

花期极短的扶桑花,告诉人们,处在最不张扬的生活底层反而最容易看得清时间的本质

(告诉人们,时间有长有短,但活得精彩就好)。

⑷①时间不因人的地位高低而给你增减;②时间不因你的心情好坏而前进后退;③时间是公平而又独立的;④时间在每个人心里(重在心态);⑤时间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里;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

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

体语句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重音。答题时应注意,重音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在朗

诵中必须联系上下文,根据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人物的行动变化来进行判

断。

⑶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

等。写作方法等,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作用和效果。

⑷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答题时要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的法律三问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机器人?”

索菲亚回答:“你不必担心我们机器人,你们人类又怎么知道自己就是人类呢?”去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全球首位被赋予法律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当前,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推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

革,给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现行法治体系又该如何调整和应对?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微明的灯影里,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使我的心灵成为俘虏了……”这段诗句的创作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而是人工智能产品“微软小冰”。2017年5月“微软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作为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它的出版带

来一个新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知识产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认为,根据现行法律,知识产权成果是

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成果”,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但是,如果将‘人工智能’创造活动类同于科学研究的‘电脑’,即把人工智能生成物视为通过人工智能创

造的智慧成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又确实具备‘知识产权作品’的某些属性。”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曹新明表示,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主要有

“工具”和“虚拟人”两种观点。“工具”即把人工智能视为人的创造物和权利客体;“虚拟人”是法律给人工智能设定一部分“人”的属性,赋予其能够享有一些权利的法律主体资格。

“即便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知识产权,其权利归属也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曹新明认为,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工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可归属于设计开发者,或者

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以及多个权利人共有。如果将人工智能视为“虚拟人”,则可以把人工智能生成物看作民法意义上的“孳息”,比如将人工智能视为“母鸡”,那么人工智能生

成物就是“母鸡”下的“蛋”,“蛋”自然归“母鸡”所有者拥有。

此外,创造人工智能生成物,往往会通过一些程序进行“深度学习”,其中可能收集、储

存大量的他人已享有的知识产权信息,这就可能构成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曹新明认

为,在这种涉嫌构成侵害知识产权的情形下,究竟应当由谁承担责任,也是一个新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司法者吗?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2016年12月,名为“睿法官”的北京法院智能研判系统上线,为法官提供办案规范和量刑分析等精准信息,用大数据推进法律适用

和裁判尺度的统一;2017年5月,全国首个“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上海诞生,在

对上海几万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书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后,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

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司法者得到类似案件的全部先例以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裁判规则,从而减轻他们的工作负累、促进准确适用法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

究员支振锋认为,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综合,人工智能在促进司法者依法、全

面、规范收集和审查证据,统一司法尺度,助力司法公正等方面,的确大有可为。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替代司法者,实现独立断案?显然不可以。

人工智能只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这是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一

条基本原则。”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看来,如果过分依靠人工智能自

动生成判决、根据大数据矫正法律决定的偏差等,难免形成审判主体的多重结构,事实上

形成程序员、软件工程师、数据处理商等主体和司法者共执司法的局面。

“此外,如果让人工智能超出辅助性手段范畴,全面应用于审判案件,那就有可能把司法

引入歧途。”季卫东认为,在案件事实曲折、人际关系复杂、掺杂伦理和感情因素的场合,

如何依据法理、常识和人情做出判断并进行妥善裁决,其实是一种微妙的艺术,需要依靠

法官的理性综合分析。”即使人工智能嵌入了概率程序,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难以保证做

出公正合理、让人信服的个案裁判。”

支振锋也认为,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司法者的可能,尤其是作为

涉及情感与理性、规范与价值的法律诉讼,如果交给人工智能,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很

难得到支持。”应防范对人工智能形成‘路径依赖’,人工智能越发达,越应强调司法者的职

业伦理。”支振锋说。

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2016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

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日益普及,其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制

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

任主体。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

授程啸看来,侵权发生后,谁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应当由谁负责,在法律上似乎并不

存在争议。”然而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受程序控制,发生侵权时,到底是由所有者还是软件

研发者担责,值得商榷。”

与之类似的,当无人驾驶汽车造成他人损害侵权时,是由驾驶人、机动车所有人担责,

还是由汽车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开发者担责?法律是否有必要为无人驾驶汽车制定专门

的侵权责任规则?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程啸认为,例如无人驾驶汽车致害,无论从产品责任还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上看,都可以适

用无过错责任。但未来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本身是否属于高度危险作

业(如无人机),从而决定了是否适用高度危险作业致害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程啸还举例说,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由于代码的不透明,加之算法本

身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将算法歧视归责于开发者”变得很困难。

在程啸看来,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未雨绸缪,

将为以后的司法实践赢得主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只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分布不

均。我们不应等到未来分布均匀、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才想起来

从法律进行规范。”程啸说。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2日第18版)(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现行法律,人工智能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权利主体。

B. 人工智能已具备初步的证据信息抓取、校验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实现司法正义的辅助手

段。

C. 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取代司法者。

D. 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法律制度方面,我们可以遇到具体问题随时进

行研究制定。

(2)文中列举了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为什么认为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比较难?

【答案】(1)B

(2)举名为“小胖”的机器人发生故障砸坏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事例,引出下文对

人工智能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的讨论,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

责任主体。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

任。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

【解析】【分析】(1)A错误,与原文“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

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C错误,与原文“就目前的发展情形看,人工智能还没有取代司法者的可能”不符。D“随时进行研究制定”错误,不符合文意。(2)此文举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砸坏了

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例子,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是对现行侵权法律

制度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的思考,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根据题目要求找到对应的段落和相关句子,如“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

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任主体。”“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

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⑵举名为“小胖”的机器人发生故障砸坏部分展台,并导致一人受伤的事例,引出下文对人

工智能引发的侵权责任认定和承担问题的讨论,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从现行法律上看,侵权责任主体只能是民事主体,人工智能本身还难以成为新的侵权责

任主体。现实中,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可能更多涉及危险责任或无过错责任。

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过错等要件的判断也变得日趋复杂。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

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

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

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

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轮车夫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

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

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

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

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

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

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

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

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

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

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1)第一段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②她把心一横:“20就20。”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4)纵观全文,从车夫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如果你是文中的“她”,在车夫转身离开医院的一刹那会怎样想,怎么做?请用文字表

达出来。(要求:想象合理,符合语境,不超过60字)

【答案】(1)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②“把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

死人了。”“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

出去好远”。

(4)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5)表示想法的有:真是个好人啊!/他是在帮我啊!/世上还是好人多啊!等。表示做法

的有: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望着远去的背影,

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钱车费,迟疑地放回口

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解析】【分析】(1)结合文本中“医院三轮车夫不收车钱,并道出要高价的原因”分析,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2)①“斩钉截铁”,意思是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在

这里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②结合妇女此时的处境,三更

半夜,孩子病着,“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3)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伏笔”,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

示或暗示,根据这一要点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即可。如:“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表现出车夫的善良,为下文不收车费,埋下伏笔。“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

去好远。”表现车夫对孩子的关心,不惜自己的体力。为下文不收车费,埋下伏笔。

(4)本文主要通过对车夫言行的描写,写出了车夫的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结

合“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得出:善良;结合“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得出:机智;结合“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

家用。”得出:勤劳;结合“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

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得出:乐于助人。

(5)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

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不能不着边际,还要注意

用第一人称。注意字数要求。想法:感激,感动。行动:看远去的三轮车,然后进入医

院。

故答案为:⑴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⑵①“斩钉截铁”表现了车夫下定决心拒绝中年男子、帮助妇女的心理。②“把心一横”表现了妇女为给孩子治病不惜车费的心理。

⑶“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

人了。”“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想了想,说”“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

去好远”。

⑷勤劳、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⑸表示想法的有:真是个好人啊!/他是在帮我啊!/世上还是好人多啊!等。表示做法的有:她攥着钱的手轻轻地抖动着,迟疑了一下,抱着孩子进了医院。/望着远去的背影,她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钱车费,迟疑地放回口

袋,紧抱着孩子进了医院。

【点评】⑴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

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

⑵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理解感悟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加点词的作用对人物

的心理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伏笔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先要了解什么是伏笔,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

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根据这一要点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判定与性格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结合

文章内容做出具体判断,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征。全文重点描写了车夫的语言,从他的话

语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聪明与勤劳。

⑸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联想、想象和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

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

象,想象要与主旨相符,不能不着边际,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称。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之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

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

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

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

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

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

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

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侥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

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

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

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

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

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

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

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

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

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

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

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

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

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

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

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

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章内容和“我”的心里变化来梳理情节。

________;→长大后看到梨农砍梨树,明白真相→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句子。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画横线句“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

爱呢?而且,伤短爱长”的理解。

【答案】(1)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

磨砺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

对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

育,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

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

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

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如2—5段写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12—15段由树及人,写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砺。

(2)“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使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描写

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答此题,要了解好作者描写的对象,从句子的描

写中找到本体,说明其表现梨农砍树的姿态,使用评价语“形象”“生动”。

(3)“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底”的交代。

(4)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承受”“积蓄”“打造”等词语,从人在生活应该有准备迎接困

难的挑战这方面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

想准备。同时要理解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都是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爱。

故答案为:⑴小时候看奶奶砍枣树,惊悸疑惑;由树及人,内心震撼,懂得人生也需要磨

砺;

⑵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⑶迷:三月三奶奶砍枣。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⑷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

果树的爱。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例如,父母的责骂痛斥,老师的批评教育,

也许在当时会让你感觉难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梳理。解答本题,需要对文章划分段落,再结合具体的段落概括

大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

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

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

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

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⑷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

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

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书祸

严歌苓

①我在乘车时读的书是专门挑选出来的。如《读者文摘》《纽约客》都是我乘车时的最

佳读物。它们便于携带,内容又多是美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读起来立刻使人很投入,还有

一点,这些杂志的重点文章的长度一般与我的旅途相仿,这样我可以在下车后将它遗忘在

坐椅上,它或许可以使另一位乘客的旅途沉闷得以减缓。从阅读中获得的充实感使旅途无

形中缩短了,主观感觉上一定会比自己驾车短许多。尤其是交通不顺畅情形下的驾驶,满

腹怒气又无处发泄,那样的一分钟可以长得像半辈子。

②不过我也因为乘车读书闯过祸。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日,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一同晚

餐,家里人手不够,便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我当时正在读卡

夫卡的《城堡》。那是一本须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

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啦!”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出的样子:女儿毕竟成人

了,如今回家也算半个客。他几乎捶胸顿足:“你让客人吃什么?!”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我赶忙认错:“我读书读糊涂了。要不,我再跑一趟?”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

那时菜场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③到了美国,正和我先生在恋爱阶段,一天一个女友得了感冒,临时请我代她打一天

工。所谓的“工”是照料一个两岁的小女孩,每小时有五块现款的工钱。小女孩的母亲是一

位艺术评论家,当时正在赶写一篇舞蹈评论文章。她匆匆教给我换尿布、喂饭、放卡通片

等技术要领,就潜入地下室写作去了。我先生(那时还是交往不久的男朋友)打电话来,

说他下班会很晚,可能酒店已关门了。我自告奋勇,说打完工我立刻就去买酒,我知道这

瓶酒对他的重要性。他父母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一种酒),而他们住在以摩

门教为主要宗教的盐湖城,那里的酒比别处贵很多,因此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做礼物

送给他们。这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庭传统。我结束了八小时对换尿布和卡通片的经营,拿到

四十块钱现款,买了酒并请店员给了它最豪华的节日包装。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

走进了地铁。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那时我在准

备考CRE,想出个背字典的愚蠢办法来提高单词量。于是就背得十分忘情,直到发现自己

已坐过了两站。下了车总觉得步伐飘然得有点可疑。一直走到家门口,才发现两手是空

的,才猛然省悟到换了八小时尿布挣来的钱,已去了一半,只好赶去一家超市,把剩的一

半工钱拿出来,再买一瓶轩尼诗。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误事时,我先生总要提

起那两瓶轩尼诗,他为我感到痛惜:换一天的尿布,几乎一文钱也没落下。他对不可理喻

的我苦笑:“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倒真是的,我这人吝惜两样东西:一是书,二是稿纸。似乎是个脑筋很老,生活方式也古旧的

穷酸书生。

④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

止。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

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那次损失最小,只把一片

从加拿大买的牛皮书签丢了。

(1)说一说文章以“书祸”为题的好处。

(2)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三次因读书而闯下的“祸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著名评论家雷达这样评价:“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请你从文中找出视觉效果或听觉效果较强的精彩语句并加

以赏析。

(4)严歌苓,1958年11月16日出生于上海,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

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严歌苓的小说和剧本曾获

多项国际大奖。她用中文写小说,几乎拿下了所有华语文学类的大奖。请你结合本文和以

下链接材料,探究作家严歌苓成功给你带来的启示。(至少两个启示)

◆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每隔一两年,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

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她出书就像交作业一样“规律”,于是她总会被问:“你怎么能写那么多书?”严歌苓的答案跟她每天的生活一样简单:“我当过兵,对自己是有纪律要

求的,当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

去很多字,《陆犯焉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

【答案】(1)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

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

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3)示例一: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

苍,表示只有天晓得。”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

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4)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

时间背《英汉字典》。③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作者每天写作六小时,每

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

法删改文章。

【解析】【分析】(1)“书祸”分析,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是

文章的线索;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因坐车读书而惹出的几桩“祸事”。文章开篇交代了我对书的喜

爱,特别是爱坐车时看书;接着叙述了“我”因坐车看书而做出的“祸事”:丢了特意出门买

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人不解并丢了一张

牛皮书签。

(3)从文本中找出视觉描写或听觉描写的语句,然后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即可。如:木木

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

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4)结合“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啦!’脚先于我的意识,我已蹿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分析得出: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结合“天擦黑时我已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

一找到个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一本英汉字典。”分析得出:要充分利用坐车、走路等时间读书;结合“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每隔一两年,

严歌苓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书架或者改编的影视作品上。”分析得出:自律、勤奋和坚持

永远是成功的关键;结合“第一遍改我会删去很多字,第二遍改又会删去很多字,《陆犯焉

识》我从40多万字的原稿中删掉了10万多字。”分析得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故答案为:⑴揭示文章中心——叙写了一个个为书而闯的祸事;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作

者对书的痴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⑵丢了特意出门买来待客的鱼和火腿;丢了为男友父母买的轩尼诗;在车上看书哭泣让众

人不解并丢了一张牛皮书签。

⑶示例一: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嘴一下子张开——东西全忘在车上了。“木木呆呆”、“嘴一下子张开”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将一个忘身于书中的我表现得极为细腻。“我”与父亲的对话充满听觉效果,更是将一个沉醉于书中的书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

父亲的神态“爸爸眼睛鼓了起来”和语言“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更是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书的痴迷和闯的“祸”之大。

示例二:“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他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

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一句中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戳戳”、“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沉浸于书的世界无法自拔。

⑷①热爱读书,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比如卡夫卡的《城堡》,作者说“须把自己囚于

间背《英汉字典》。③自律、勤奋和坚持永远是成功的关键。作者每天写作六小时,每隔

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④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一篇小说以后,严歌苓会不断做减法

删改文章。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

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

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

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

析、作者情感的把握。本题主要选择有关句子,从视觉效果或听觉效的角度赏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

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

句子回答。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父亲的肩头一片雪白

胡子宏

①15岁那年,我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县城最好的实验初中读书。

为此,父亲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千嘱咐万叮咛,希望我争一口气以后考上大学中专什

么的。学校实行走读制,每天我都要骑着家里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去上学,风雨无阻。

②条件的艰苦我不怕,可是,那所学校的同学几乎都是县城的孩子,尤其是在我那个

班,有好几个县长、局长的孩子。当我穿着农家孩子的粗衣布鞋迈进教室时,顿时传来一

阵哄笑声。随后就有孩子为我起了“土老帽”、“趿拉鞋”的外号。在花花绿绿、性格活泼的同学中,我特别敏感、孤独,对新环境充满了恐惧。许多次我推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

校,就看到县长、局长家的孩子们从吉普车里下来,趾高气扬地斜视我一眼,我顿时感受

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歧视。

③好在我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学生,基础又扎实,在学习上毫不吃力。半年以后,期末考

试,我在班上乃至全年级都是第一名。班主任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学校召开全体师生

大会,每个学生要有一位家长参加大会,届时要对优秀学生颁发奖状和奖金。我兴奋不

已,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时,我听到邻座的几位局长的孩子在嘀咕:

那个“趿拉鞋”,也会考第一,“土老帽”……我悄悄地离开学校。考了第一,仅给了我片刻的

兴奋,随即自卑又涌上心头。

④回到家里,我把成绩通知单递给父亲,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告诉父亲明天要开全

体师生家长大会时,父亲立刻张罗开来,叮嘱母亲翻箱倒柜找出春节时他才舍得穿的那件

皮大衣。可是我说:“爹,你别去了,人家的父亲都是城里的干部……”父亲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我转过身,鼻子不禁又酸了起来,心想:父亲,你为什么不也是干部,你怎么偏偏

当一辈子农民……

⑤第二天天未亮,窗外刮起了呼呼的北风,窗户的塑料纸被吹得啪啪作响,外面是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