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试论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祁丽华王展旭周晓梅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中国的乾坤生成观决定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孔孟荀对“天人合一”观所进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完善,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

而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思辨方法则是儒家文化生成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

[关键词]天人合一;孔孟荀;生态文明;科学思辨方法[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041-052007年8月,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

随之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有了清醒直观的认识,对盛行的美国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有了更为深刻反思的需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了一种解构和重整的内在诉求。

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种需求的应对之举。

生态文明的源起可追溯到英国人罗宾·克拉克倡导的一种技术运动一“替代技术论”,即以确保衣食住行为大前提,不产生公害和浪费。

这是针对20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提出的。

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中国式的农耕文明必然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带领下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获得的巨大财富,奠定了其在世界上的引领地位,大家蜂起而仿之。

中国也不例外,追随着西方以无限获取利润为动力的脚步,使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也集中得以体现。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所暴露出来的内在困境,各国一部分政治精英与学者已开始全面研究世界各大文明和古老宗教中的生态智慧,”以求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索出摆脱当下困境的途径。

世上万物皆有自己的本源。

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然而始终服务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流文化则是儒家文化。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倡的一种思想理念,即天地万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

根据这一理念,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的行为应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么,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呢?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维护好生态环境。

当人们树立起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自觉地远离破坏环境的行为,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其次,天人合一的理念鼓励人们进行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与自然应该相互协调、平衡发展。

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比如,倡导垃圾分类,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提倡徒步或骑行代替汽车出行,都是符合天人合一理念的环境保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人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的平衡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

当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能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生物灭绝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绿色景观和生态公园,使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要看到天人合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

尽管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能够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仍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当人类追求经济利益时,往往会忽视环境的保护。

此时,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齐心协力,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目标。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进行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以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论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论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庄子 的“ 天人 合 一 ” 想 强 调 的是 贬 抑 人 为 , 多地 思 更 强 调人 的精神 境 界 , 倡 精 神 境 界 上 人 与 自然 的高 度 融 提 合 。“ ” 天 就是 指 自然 , 与天 地万 物 之 自然合 为一 体 , 人 人 与 我 、 与物 的分 别 , 已经 不存 在 。人 应该 遵 循天 地 之 人 都 间的共通 法则 来生 存 , 人道 应遵 从天道 , 应 自 。 顺 然 庄子 的 “ 天人合 一 ” 思想 在 中国传 统 文化 领域 印下 了 深深 的烙 印 , 中国人 天性 中就对 自 和谐 有着 不 同的理 使 然
为徒 。天与人 不 相胜 也 ” 。这 就 是说 天 与人 是 一个 整 体 , 人可 以与 自然 沟通 , 而 达 到 相 互融 合 、 从 不可 分割 的 和谐 程度 , 谓 “ 与人 不 相胜 也 ” 天地 与 我 并生 , 物与 所 天 。“ 万
前, 人们 自 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和依赖的感情 。这时的人们

” 的观 念达 到新 的境界 。
八卦 ,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 之情。 ( 周 易 ・系辞传 ”《
下》 远古 时代 , 羲 氏通 过 仰 观 天 象 , 察 地 理 , 取 诸 ) 伏 俯 近 身, 远取诸 物 , 发 明 了八 卦 , 过 “ 万 物 ” 实 现 人 与 而 通 类 来 “ 明” 神 。这 也就是 早期 人类 与 自然 的一种 沟通 。 春 秋战 国时期 , 国 出现 了哲 学 思 想 的 “ 家 争 鸣 ” 我 百
我为一” 《 ( 庄子 ・ 齐物论》 , ) 就是人和 自然和谐发展 , 万
物与人 融合 为一 体 。庄 子从 物性 平 等的立 场 出发 , 主张天 地万 物本 是 同体 同生 。因此 , 子 的“ 人合 一 ” 想 , 庄 天 思 倡 导人 类要 以开 放 的 视 野 审 视 世 间 万 物 , 而 使 “ 从 天人 合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古人的“天人合一”生态观作者:韩巍巍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2期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人”对“天”逐步熟识尊重自然、敬重生命,是古人朴素的生态意识和价值理念。

自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形成了天地至上、敬天重地的文明意识。

当时,祖先们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认识能力有限,对打雷、闪电、山崩、洪水等自然现象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出于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人们不敢肆意进行浪费生存资源、过度捕猎伐木等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

相反,由于生存条件原始落后,人们对自然资源十分依赖,为祈求生存环境的风调雨顺,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祭天、祭地、祭山川、祭日月、祭四方,逐渐成为历代統治者共同的行为,以此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存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产生了试图凭借人力改变自然条件的思想萌芽。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述,后羿为免生灵涂炭而射日、夸父想要战胜自然而追赶太阳、大禹治理水患,这些神话传说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体现了祖先们试图用人力改变自然并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主动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的规则和法令也在先秦各诸侯国相继出现。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便是最早关于环境保护规则的雏形。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是其中最严苛的条款。

这不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同时也体现出对资源保护的极端重视。

随后,以法律形式出现的保护环境的法令《田律》在秦国诞生。

《田律》中规定:春天二月时,禁止到山林中去砍伐木材;夏季来临前,不准焚草作为肥料,不准采刚发芽的植物,或捕捉幼兽、鸟卵和幼鸟,不能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直到七月,这些禁令才可以被解除。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中国古代生态观

中国古代生态观

中国古代生态观
中国古代的生态观主要表现在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平衡的认识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生态观的主要特点: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行为会对自然产生影响,而自然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

因此,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行观: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五行观,即金、木、水、火、土。

这种观念将自然界的元素归为五类,强调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人们认为,如果五行失衡,就会导致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的不和谐。

尊重自然: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之美,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景仰和尊重。

自然被视为艺术的灵感之源,同时也是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寄托。

谨慎利用资源:古代中国重视对资源的谨慎利用,强调不浪费、不滥用土地和水源。

例如,农业文化中的“耕读传家”的理念强调对土地的合理管理,以确保后代有足够的资源继续生活。

山水文化:山水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观的一部分,将山水视为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象征。

山水画成为古代文人士大量创作的艺术形式,通过描绘山川河流,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农耕文化:由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人们对农业的依赖使得对季节变化和自然气候的观察非常重要。

农耕文化中的种植、收获等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联系在一起。

尽管这些观念在古代并未以现代环保意识的方式表达,但它们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悟与依赖,并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老子提出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放弃人为,顺应自然,认为放弃人为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宋代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倡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无限制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因此,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及生态伦理主张 1、“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内核,我们如何解读呢?原始蒙昧时代,人类的思维远未达到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程度,因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主客体不分、混沌不清的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一直处于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状态,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外在的某种神奇力量的支配,由此产生敬畏与恐惧心理。农耕社会对于“天时、地利”的重视,导致了中华文化的重农主义传统,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因此中华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即“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古代天人关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对于“天”、“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诠释、理解也存在着多样性。

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化伦理主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论的命题。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把追求和谐作为一种至高的价值目标,而和谐的根据不在人之外,就在人自身,所以追求和谐就成为人生的当然使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追求和谐就是实现“视天下犹一家,中华犹一人”的大同世界;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追求和谐就是获得一种至善的人格规定,这在张载看来就是要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这种人生价值追求,意味着人已经贯通、超越了“天——人”、“物——我”、“内——外”、“上 ——下”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个体的生命托付于宇宙大化流行的规律中了。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视天人为一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强调自然界和人的紧密相连,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经过数千年传承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中,既有积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消极、芜杂的成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确实含有朴素而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有其对生态、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们之所以可以寻求“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自觉地对生态学进行科学认知。基于此对其进行现代生态学的注释并引入大系统的观念,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仁民爱物”的自然观、“一体归仁”的人道观和健全的人性。

三、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对建设当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个人到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到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其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这一思想进行当代生态解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会起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因为生态文明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人的思考,而必须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一是要坚持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思考,这种整体视域作为自然法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需要辩证思维,要尊重客观规律,多一点系统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它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人际关系处理法则,它要求门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问题上,要求我们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门确处理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等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司一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协调,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思考,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当做一个历史发展的系统整体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生态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要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对自然的破坏,都是由于人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护环境的美德是源远流长的:西周时就有规定“不树者,无椁”,即不种树的人,死后没有棺木;秦代时,在城镇道路两旁己开始进行植树绿化“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植以青松”;隋灿帝时在通济渠两岸种杨柳,种活一棵,赏细绢一匹。元代的《农桑之制》中规定“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种榆柳”;等等。以史为鉴,学习古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应当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教育中,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成为民众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思维方一式,并转化为共同的行动。

三是要进行广泛的实用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信仰要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需要一套维系的知识和技术。《汉书·艺文志》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家、数术、方技等,表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天道的哲理、世道的治理、人道的伦理,还关心种种实用的知识与技术。把对天道、人道、世道的认识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一般知识与信仰,因而其“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具有广泛而民远的影响,成为至今还在影响中国普通大众思维与生活的观念。如古之人用对自然的理解来解释内在的生理,把“天人合一”解释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这就是充满阴阳五行字眼的医药之书。党的十七大提出党要“善于领导”,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党就需要善于把这一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去,要善于把这一要求同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走群众道路,使这一要求成为民众的自觉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因为思想家的思考毕竟是少数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些直接的、有效的、甚至可以抚慰心灵的知识与技巧。

四要加强法制建设。“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了尚且认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而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法制的建设与完善,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来调节自身行为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把生态建设用法律的规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创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文化的措施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文明形态即原始的渔猎文明,到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的工业文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数百年的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化为代价换取的暂时的经济繁荣是不足取的,基于这种认识,旨在推动人类文明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已显得迫在眉睫。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以及实践活动推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也预示着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发展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的一种更高的文明形态,它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都高度发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明。它以绿色科技和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以人、自然、社会共生共荣作为人类认知决策和行为实践的理论指南,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和强烈的道德感、自觉的使命感为其内在约束机制,以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其坚强有力的物质、制度保障,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与同步进化为其理想目标。由于生态文明丰富的内涵,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策略选择上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详细依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中,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这个目标,各地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小目标,这些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当地生态环境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全面调查基础上。建设过程应始终以现代生态科学为指导,结合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建设进度。

第二、建立全方位的调节机制,将政府调节、市场调节和道德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政府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建立起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及机制,改变过去由侧重行政管理向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系统管理。根据需要重新拆分、合并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实现行政管理由过去部门分立向部门统一、运转高效转变。此外还要求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发展,鼓励持续性产业和经济活动。在产业政策上,鼓励那些有市场潜力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产业。运用财政、信贷政策及新价格体系等经济手段调节、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