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与历史使命-精选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的地位与作用

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创 湾区内第四名。
新主体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产业结构进
2017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
一步升级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有潜力成为 值为1139.37亿元,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大湾
全球新的经济增长极、科技创新极。
区城市,珠海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总体规
模与肇庆相当;同比增加10.6%,近年来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的地位与作用
◎ 梁育民 郑海御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当前,大湾区内,珠江 西岸和珠江东岸发展仍然非常不均衡。地处珠江西岸的珠海,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如何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找准发展目标定位,并明确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所发挥 的作用,是关系到珠江西岸能否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崛起的核心命题。
速通达的现代道路交通网络。广东多市机 区域合作示范区。机制体制创新是发展突
场扩建、改造工程也正在进行,世界级机 破口,粤港澳不同的规则将相互接轨,打
49
特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SPECIAL ISSUE·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一系列针对粤港澳居 民通关、创业、就业、生活便利化的措施 将会研究出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 流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城市
香港 澳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江门 肇庆 惠州 东莞 中山 广东
常住人口 (万人)
741.31 65.31 1449.84 1252.83 176.54 765.67 456.17 411.54 477.70 834.25 326.00 11169.00
GDP (亿元)
23049.14 3389.33 21503.15 22490.06 2675.18 9398.52 2690.25 2110.01 3830.58 7582.09 3430.31 89705.2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题库-(2891)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综述性解读专题课程和网上考试(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2018 年 1 至 12 月,全国 169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 20 的城市,广东有几个?()正确答案是: (C)A 2个B 3 个C 4 个D 5 个2.下面哪一项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签署的环保合作协议?()正确答案是:(C) A《粤港澳环保合作框架协议》B《 2017-2020 年粤澳环保合作协议》C《粤港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书》D《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广()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正确答案是: (D) A碳汇B碳金融C碳交易D碳普惠制4.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约为()。
正确答案是:(A) A65%B75%C80%D90%5.下面哪一项不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协同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答案是:(B) A协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B资金严重不足C环保法律不一致D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健全6.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
正确答案是:(B)A港口经济阶段B工业经济阶段C服务经济阶段D创新经济阶段7.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人均GDP最高的区域是()。
正确答案是:(D)A京津冀B长江三角洲C成渝地区D粤港澳大湾区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湾区是()。
正确答案是:(D)A纽约大湾区B旧金山大湾区C东京大湾区D粤港澳大湾区9.广东省 2017 年非石化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是多少?()正确答案是:(C) A 28.90%B37.60%C43.50%D53.20%10.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正确答案是:(B)A需求侧B供给侧C产品侧D研发侧11.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地级以上城市数量是()。
正确答案是:(C) A 8 个B10 个C11 个D12 个1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支持()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关于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身处广州,虽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但若是想了解大湾区及改革开放最新成果的话,还是得到深圳去看看。
在此之前,就得对所在地有个大致的了解。
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南大门,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位置,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首个经济特区,意义不凡。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所便设立于此,由此可以看出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大有取广州而代之的势头。
世界有四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前三者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共存区域,建设难度不是我这种小孩子目前可以想见的,但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共存区,中国其他地区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建成后将提供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源泉,更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的前列提供支撑,就如同深圳这个原先的小渔村长成中国经济支柱一般。
大湾区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选取哪些东西作为重点来阐述,因为实在是太多比较复杂却包含深意的地方。
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司法、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区域协调、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资源等等,太过多,不好讲。
大湾区虽然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然而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其中政府在其中需要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仍旧需要发扬改革开放打造深圳的那种敢打敢拼、不服输的精神,还得有统筹各方的谋略。
不同其他三个湾区自身可以快速发展、高度创新的,其他三个湾区所在地政府并没有发挥多少主导作用,大多都是靠湾区本身进行自动调度,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复杂情况决定了必须要有政府在这过程中必须要起到积极协调、引领的作用这一现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解读版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 发展空间新模式。鼓励粤港澳三地企业合作开展绿地投资、实施跨 国兼并收购和共建产业园区,支持港澳企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接 ,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大湾区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检验 检测认证和管理服务等走出去。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效联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01
携手港澳建设高水 平对外开放门户
02
共建创新 发展示范区
03
建设金融 服务重要平台
04
打造优质 生活圈
推进
珠海横琴粤港澳
深度合作示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
学习结束
感 您的聆听
谢谢大家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 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前言
解读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目录
CONTENTS
1
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
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3
规划实施
第一部分
共同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 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 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 “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加强民生合作。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2月18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
而随着纲要的公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逐渐显现。
关于大湾区的两个发展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城市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增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佛山市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佛山市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旨在整合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内地经济与香港、澳门的合作水平,打造世界级的湾区经济。
作为重要的区域之一,佛山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佛山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也与港澳地区相邻,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佛山市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展开研究。
一、佛山市制造业的现状佛山市作为中国的制造业重镇,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工业资源。
目前,佛山市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家电、电子、钢铁、陶瓷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这些行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佛山市的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涵盖了大型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佛山市的制造业发展也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配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和财政支持,使得佛山市的制造业得以良性发展。
佛山市还拥有完善的工业配套设施,包括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港澳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性的金融、物流和旅游中心,其服务业发达,尤其是金融、贸易和旅游服务业。
香港作为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同时也是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
澳门则以旅游业为主导,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拥有发达的娱乐业和会展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将发挥重要作用,其国际化、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将为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将为香港和澳门的服务业开拓新的市场和合作机会,加强与内地的互动与合作。
三、佛山市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1. 产业互补性佛山市的制造业与港澳的服务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佛山市的制造业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源和市场需求,而香港和澳门则拥有丰富的国际化服务经验和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教育发展成为了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大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湾区教育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
大湾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其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大湾区教育发展可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湾区教育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大湾区教育发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大湾区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大湾区教育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和融合。
大湾区涵盖了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大湾区教育发展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大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湾区教育发展可以提高人才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和融合,为大湾区
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因此,大湾区各地应该加强教育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教育发展,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自身的优势,有面临的机遇,也有多重挑战,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渊源、优势、发展机遇与挑战,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标签:粤港澳大湾区;机遇与挑战;对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渊源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湾区经济”。
2015年,“一带一路”顶层设计正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并被写入“一带一路”规划中,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至此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带头开展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政府,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优势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猛,综合实力、经济活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GDP达1.5万亿美元,占到全国GDP 比重的12.4%。
二是人口流动性高,人才吸引力强。
区域内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外来人口加速向广州、深圳集聚,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广州的整体招聘增长较快,而深圳的高端人才招聘大幅增长,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销售客服、生产制造和IT行业。
三是各地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布局逐步合理化,服务业比重逐渐提高。
广州重点打造建设国际战略枢纽,深圳打造国际创新服务中心,香港为全球金融中心及物流中心,澳门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与历史使命
袁兆亿
当前国际形势持续深刻变化,在中国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优化区域开放的重大战略正式走向前台,折射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我国新的战略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不仅表现为一种区域力量,其背后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显示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坐标,也是中国强势发展的缩影,体现国家顶层战略和一国两制框架下,区域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使命。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打造国际一流大湾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实力,以及成为全球区域竞争的重要支点之潜力,是打造中国新的世界名片和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新亮点,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长期利好。
粤港澳大湾区的本质是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它使粤港澳获得承接国家战略落地的借势腾飞良机,标志着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驶入了全方位协同发展快车道。
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发展环境,具备了强大的区位整合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更有中央给予特殊制度安排的先行先试优势,既为珠三角发展战略纵深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启发了新思路,也要求广东以大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来布局长远发展。
与世界级大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主权国家内三个独立关税区深化合作的重要尝试,涉及的区域合作创新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推进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和加强基础设施衔接,更要在一国两制基础上构建覆盖不同制度区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推动政府进行市场化的制度创新,以及突破行政区划边界进行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成为迫切议题,这种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探索,更显得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特殊意义,也使广东再次站在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目前国际上的湾区经济更多是与湾区创新体系相关联,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
新深度融合平台,将加速三地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共同体,使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国际化优势充分结合,共同迈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看,具有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对我国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最大创新圈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超级湾区的快速崛起,广东乃至中国都将充分享受巨大的湾区红利。
在世界经济的广阔舞台上,湾区经济往往凭借其多方面优势而在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来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提出打造长三角大湾区构想,期望深化区域一体化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沪苏浙超级经济圈,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更是一种激励和动力。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以及一国两制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通过准确战略定位来突出自身特色和不可替代性,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走向必须从国家意义与历史使命来定位,它既包含了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政治命题,也是基于增强国家利益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制度性安排,其作为“一带一路”最重要巨型门户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的地位,必将为“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加深与沿线各国的交流联系,助力我国调节“一带一路”所在国的国际关系,整合与提升区域内国家的力量,打破旧的霸权体系以及开创国际权力的新来源,形成影响世界平衡的新的基本力量,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加快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步伐,开辟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新局面,使中国为全球经济发挥应有的领航作用。
(刊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