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1年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1年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刚才,秉清同志的讲话,我都赞成,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作了交流发言,总的感觉是,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更加重视,创新发展的力度在加大,人才工作总体水平在提升,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的步伐在加快。下午,还要对《遵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XX—22年)》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是集思广益、完善提升的过程,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多提好的建议和意见,一起把纲要修改完善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在增比、进位、突破中把遵义建成推动贵州加快发展一翼,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xx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发展,深刻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论断,与遵义发展实际和新的发展要求非常契合。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发展质量才能更高,发展后劲才能更足。遵义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只有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前不久,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到遵义调研并提出了增比进位突破、创业创新创优,奋力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把遵义建成推动贵州加快发展的其中一翼,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要求。为此,市委提出了“高举三面旗帜,发扬三种精神,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实现六个率先突破,建成贵州发展一翼”的贯彻思路,明确提出在“xx”期间实现经济总量和各项主要指标在全省所占比例和份量显著提高,确保人均指标全面超过全省水平,力争经济总量排名在西部3个非省会城市中提升两个位次的目标。干事创业,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同样的区位,同样的基础条件,要有不一样的发展局面,必须在人才工作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建设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党管人才工作进一步深化,各类人才在全市实施“三新一强”、推进“一建双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XX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42万人,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69%,有省核心荣誉专家1人,省管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市管专家99人。与此同时,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遵义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一大瓶颈,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工作实践中,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深感人才难求,影响发展、影响工作推进。主要表现在人才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特别是重要产业重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工程技术人才、高新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滞后,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各地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发展步伐越快、竞争越激烈,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就越高。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去留,有很多现实因素,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占优势,更需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切实解决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人才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人才制度创新不够、人才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优化创新创业工作环境,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才的战略优势支撑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增比突破进位、创业创新创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要切实做到“四个优先”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关键要把“四个优先”贯穿到人才工程项目设计上,坚持以“15851”人才工程为引领,深入推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名师名家培养工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和人才基地建设工程,带动各行业各部门专项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正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目前在我市“重物轻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不象物的投入那样立竿见影,因而往往不被重视,挂在嘴边的比落到实处的多,发现问题时才知道欠帐太多。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加速,这种矛盾就更加明显。抓经济,我们紧缺招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投融资运作等专业人才;搞城建,我们紧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强科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今年全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多个职位报名都成问题,充分暴露了我市人才储备的漏洞。要切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资源开发,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方面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结合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产业布局、重大科技攻关对人才的需求,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做到培养得起来,扎得下根来,创得出业来。

第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总量增加、素质提升是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但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我市人才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XX年,全市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只有2721人,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3%;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大专以上学历人才61%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只有39%在企业工作,这与西方发达国家8%左右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在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非公有制企业集聚高端人才的能力更是非常薄弱,拥有的高学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3%,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创优的要求相去甚远。推进人才结构优化调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重点领域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布局。要把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纳入全市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158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多方位加快破解非公企业集聚人才难的问题,大力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要积极引导支持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合理分布,向名酒、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竹加工、名茶、特色食品、名烟、制药十大产业流动,向农村、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向旅游会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和谐构建等方面流动,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3年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而知识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则造就了7%以上的效益。在国内创新活力最为活跃的各大城市,“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成为“人才强市”战略的核心理念。深圳市每年用2亿元奖励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激发了人才活力,带动了经济腾飞,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在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二(香港第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和人才投入,对人才奖励和科研项目资助也逐渐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会后,市政府要认真研究人才投入问题,结合“xx”规划的制定提出“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方案。各级政府都要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快建立或壮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点人才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中要专列人才开发资金。

第四,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一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培养开发机制,鼓励人人成才。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今年年初,我市表彰了第二批市管专家。开创“时间学”研究先河的地道农民王世帆被评为“市管专家”,说明我市对人才的评价和认识逐步科学、也比较全面。推进人才制度创新,首先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不简单以资历、学历、职称为标准,注重实绩选贤举能,把更多活跃在基层一线,奋战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的人才发现出来、推荐上去,给他们更好的培训机会、更大的实践舞台,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特殊人才,要有包容心、宽容性,对那些特别突出、事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二要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潜力。近年我市在竞争性选拔干部方面积极探索,一大批优秀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公推竞岗等方式走上新的岗位。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四项监督制度”,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7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的落实,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着力完善制度和规则设计,优化工作流程,为更多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要创新人才配置流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今年打破行业、身份、所有制界限在全市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和加大机关内部轮岗交流、开展跨部门竞争上岗工作都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探索,要继续加大此项工作力度,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