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松材线虫病防治指南

松材线虫病防治指南一、病虫害监测与预警1.定期对松木进行巡查,观察其叶色变化、枝条干燥脆弱、树体活势低下等情况,尤其在夏季高温期间进行重点观察。
2.对发现疑似松材线虫病的树木进行取样,使用显微镜观察树木内部是否有线虫存在。
3.多人合作,建立病害监测网,及时通报并共同应对。
二、生态防治1.增加树种多样性,减少松树种植密度,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2.合理调整栽培密度和栽培方法,保持树木生长的平衡。
3.注意杂草清除,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4.加强对松材线虫天敌的保护,如天牛、寄生蜂等,建立生态平衡。
三、化学防治1.使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杀虫剂进行喷雾,如氯丹等,但要注意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避免超量使用。
2.选择具有杀菌活性的杀菌剂进行喷雾,对病害部位进行处理,以避免病虫深入树体。
3.根据松材线虫的发生季节和繁殖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进行药物喷雾。
四、树木病害处理1.对已经出现松材线虫病征兆的树木,进行及时的割除消毒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2.对已经发生严重感染的松木,应立即移除,避免与健康树木接触,以免病害传播。
3.对松材线虫感染的树木进行集中处理,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病害处理。
五、人员培训与宣传1.加强对农民、花木培育者、湿地管理员等相关人员的松材线虫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治意识与能力。
2.组织开展病虫害知识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态环境保护。
六、病害防治管理1.建立松材线虫病害监督管理系统,对病害发生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报告病害情况。
2.制定病害防治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施。
3.对防治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并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总之,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松木健康的病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生态防治、化学防治、树木病害处理、人员培训与宣传以及病害防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松木资源的健康。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松树的病害,会对松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
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损失,提高松树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供参考。
一、防治措施1. 防止病源扩散(1)发现病树要及时移除,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防止病源扩散。
(2)加强林区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枯死和患病的枝叶和干燥物,减少松材线虫的繁殖和扩散。
2. 坚持防治原则(1)实行全面防治,从预防、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彻底清除等五个方面综合防治。
(2)通过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发生率,在确保松林遵循自然规律下,使防治措施更加科学。
3. 科学施肥松树缺肥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病害,如能适量施肥,可以增强树木的抵抗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4. 损伤治疗(1)在进一步减少污染的前提下,对损伤的松树进行治疗,消除或减轻松树对松材线虫的感染。
(2)清除松树伤口附近的腐朽组织,边缘处理成45度斜角,保留健康的组织,使用树脂进行封堵。
二、防治时期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最佳时期为病虫成虫从7月至9月之间。
在这个时期,采用药物控制效果最为显著。
三、化学防治1. 以阑殳为代表的松树杀虫剂松树杀虫剂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药剂是以阑殳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松树杀虫剂。
阑殳是一种广谱、快速、有效的松材线虫杀虫剂,对成虫、幼虫和卵都具有杀灭作用,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损害。
2. 敌敌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这些杀虫剂因具有广谱杀虫、毒力大、杀效快的特点,常被用于灭除松材线虫病。
但是这些杀虫剂存在一定的毒害危险,如果未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和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四、生物防治1. 甲壳菌防治利用甲壳菌进行防治松材线虫病是一种经济、有效、环保的新型防治方法。
甲壳菌有着强大的能力,能够杀死松材线虫病的卵、幼虫和成虫,有着很高的防治效果。
同时,甲壳菌的生物学特性活泼、适应能力强、无毒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1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一、监测措施(一)全面普查1、松材线虫病发生区以乡(镇、林场)为单位,每年分别于3-4 月和 9-10 月份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沿设计路线对全区松林进行普查,查清发生分布范围、发生面积(以小班统计为准)和病死树数量,绘制发生分布图(省级绘至乡镇、市县绘至小班),计算病死树株率和木材损失,掌握疫情发生情况,为制定年度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2、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地区要以县(区、市)为单位,每年分别于 3-4 月和 9-10 月份对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驻军营房、城镇和电视发射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附近的松林进行全面普查。
发现松树枯死,查明分布地点、树种、面积、枯死株数、松褐天牛危害情况,绘制松树枯死情况分布图。
同时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并及时上报和进行跟踪调查,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二 )常年监测1、定期巡查。
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的省市对未发生区要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每季度定期对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码头、车站、驻军营房、城镇周围、木材加工厂、大型建筑工地和电视发射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附近的松林进行巡查,发现松树有感病症状,立即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2、固定监测。
在发生区边缘地带、交通沿线、风景区、城镇周围和易感林分设置固定监测点,风景生态林和重要经济地区每村(或林场分场)至少设置1 个、其它地区每乡(镇、或林场)设置 3-5 个固定监测点,派专人定期调查,发现松树枯死立即取样分离鉴定,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三 )诱捕器监测在松褐天牛羽化期(5-8 月),每个固定监测点设置一个诱捕器。
放置点设在山顶、林道旁空气流通处。
诱捕器下端应离地面1.5 米左右。
集虫器用锌铁皮或塑料等加工,防止天牛成虫爬出逃逸。
先在诱捕器诱芯内放入清洁棉花,再加入调配好的引诱剂 200 毫升,以后每隔 20 日往诱芯添加 140 毫升。
2024年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范文(精选3篇)

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范文(精选3篇)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1按照《乐山市林业局关于认真贯彻全省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现场会精神的通知》(乐市林函[]14号)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县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保护全县松林资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防治松褐天牛为重点,转变预防机制,落实预防责任,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坚持常年防治,确保预防松材线虫病工作有效开展。
二、组织领导为确保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林业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水务、农业、交通运输、电信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
要充分发挥我县国家标准站测报点专业调查监测作用,最大限度利用2个片区中心站测报点和22个基层测报点,并结合森林管护、基层林业工作站,巩固和完善全县松材线虫病的监测网络,为领导决策和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县林业、财政、工商、水利、农业、广电、教育、邮政、卫生及其医疗部门、电力、移动、联通、电信、住建、环保、交通运输、质监、经贸等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防方针,把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纳入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预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以松材线虫病为主要监测对象的防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和扑灭预警机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乡机电产品及其它工农副业产品附带调入的松科木包装材料、压脚木等的监管工作。
发现该类材料,应及时做好登记(货主及地址、调入日期、设备及包装材料的名称、产地、数量、停留地点等)报县森防办。
县水利、农业、广电、教育、邮政、卫生及其医疗部门、电力、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和企业,将调入仪器设备、机电产品、光缆电缆盘、邮件等的,应在调入前与对方约定不用松木及其它包装材料的,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县。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

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严重的林业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份蔓延,对林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作为一种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速度极快,给我国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保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防治目标1.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林业损失。
2.提高林业防治技术水平,提升林业灾害应急能力。
3.建立完善的林业病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病害早发现、早防治。
三、防治策略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2.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病情动态建立健全林业病害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重点树种进行定期监测,发现病情及时上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3.实施分类防治,科学选用防治方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科学选用防治方法,确保防治效果。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引导广大林农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四、具体措施1.加强林业检疫,严防疫情传入对调入本地的苗木、木材等林业产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疫情传入。
对已发生疫情的疫区,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清除病残枝,减少病害发生对病残枝进行清除,减少病害发生。
在松林抚育过程中,加强对病残枝的清理,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3.药剂防治,控制病情蔓延对发生病情的松林,采用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适时调整防治策略,确保防治效果。
4.生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开展生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在防治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非靶生物造成影响。
5.改良树种结构,提高抗病能力调整树种结构,增加抗病性较强的树种,提高松林抗病能力。
在造林过程中,注意选用抗病性强的树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023—2024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2023—2024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治实施方案为确保2023—2024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防治目标通过本方案的实施,确保我省松林资源安全,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防治策略(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并处置疫情。
(二)科学防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
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新型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三、防治措施(一)检疫监管加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监管,对进境松科植物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验检疫。
加强国内松材线虫病的疫情调查和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清理病死树对发现的病死树进行及时清理,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对清理的病死树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感染。
(三)药剂防治采用科学合理的药剂防治方法,对松材线虫病进行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对人畜造成危害。
(四)生物防治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研究,利用天敌等生物手段防治松材线虫病。
通过保护和引进天敌昆虫、微生物等,降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控制技术方案

松材线虫病控制技术方案
背景介绍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面临的一种严重病害,它会导致树木凋亡,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种有效的松材线虫病控制技术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目标
本技术方案的目标是减少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技术方案
1. 松材线虫检测:定期对森林中的松树进行松材线虫的检测,以及时发现病害。
2. 早期病害处理:对于发现早期松材线虫病病株,及时进行处理,包括剪除受害部位以及烧毁感染木材,以阻止病害的传播。
3. 杀虫剂喷洒:对于有严重松材线虫病的区域,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4. 森林管理:加强森林管理,包括合理的树木间距、适量的修剪和清除感染的树木,以减少松材线虫病的传播。
5. 科学研究:定期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机理和传播途径,以及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
预期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我们预计能够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树木凋亡率,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结论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松材线虫病控制方法,可以为森林管理者提供参考,从而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在实际操作中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调查和监测1.建立监测体系:建立松材线虫病的监测体系,包括定期巡视和记录病树信息,以及使用虫口诱捕器和诱杀剂等手段进行松材线虫的监测。
2.调查病害分布:对受感染的松树进行调查,分析发病情况和分布范围,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二、防治措施1.工程控制:及时清除被感染的树木,未被感染的树林与感染的树木进行隔离,阻断病害的传播途径。
同时,适当配置和使用中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减少松材线虫的繁殖。
2.化学防治:使用特效药剂进行喷洒或直接施药,杀死感染松树体内的线虫。
可以采取周期性喷药控制,减少松材线虫的数量,避免疫病的进一步扩散。
3.生物防治:将天敌放入松树林中,例如天牛、蚂蚁、寄生虫等,通过这些天敌来控制松材线虫的繁殖。
同时,适当引进与松材线虫相竞争的微生物,如绿僵菌等,来对抗松材线虫。
4.林分结构调整:适当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松树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加强松树的群落抵抗力,降低松材线虫的传播和侵袭。
三、宣传与教育1.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向农民、林业工作者和松树种植者传达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大众对松材线虫病的认识和重视。
2.开展培训:定期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加强他们对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1.加强科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大学和农业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病害的治理和防范工作。
2.组织交流会议:定期组织松材线虫病防治相关的交流会议,促使各地区和单位之间的经验互通和共享,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细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最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
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
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
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
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
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
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
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
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
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
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
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
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
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
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
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
每年2次。
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
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
同日常监测方法。
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直接进行详查。
(三)取样。
1.取样对象。
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者刚枯死的松树,不应当抽取针叶已全部脱落、材质已腐朽的枯死树。
可参照以下特征选择取样松树:——针叶呈现红褐色、黄褐色的松树;——整株萎蔫、枯死或者部分枝条萎蔫、枯死,但针叶下垂、不脱落的松树;——树干部有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的产卵刻槽、侵入孔的松树;——树干部松脂渗出少或者无松脂渗出的松树。
2.取样部位。
一般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上部(主干与主侧枝交界处)、中部(上、下部之间)3个部位取样。
其中,对于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的,在树干上部和死亡枝条上取样。
对于树干内发现媒介昆虫虫蛹的,优先在蛹室周围取样。
3.取样方法。
在取样部位剥净树皮,用砍刀或者斧头直接砍取100-200克木片;或者剥净树皮,从木质部表面至髓心钻取100-200克木屑;或者将枯死松树伐倒,在取样部位分别截取2 厘米厚的圆盘。
所取样品应当及时贴上标签,标明样品号、取样地点(需标明地理坐标)、树种、树龄、取样部位、取样时间和取样人等信息。
4.取样数量。
对需调查疫情发生情况的小班进行取样时,总数10株以下的要全部取样;总数10株以上的先抽取10株进行取样检测,如没有检测到松材线虫,应当继续取样检测,直至全部取样检测为止。
5.样品的保存与处理。
采集的样品应当及时分离鉴定,样品分离鉴定后须及时销毁。
样品若需短期保存,可将样品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在袋上扎若干小孔(若为木段或者圆盘无需装入塑料袋),放入4℃冰箱。
若需较长时间保存,要定期在样品上喷水保湿,保存时间不宜超过1个月。
(四)分离鉴定。
1.分离。
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或者浅盘法分离松材线虫,分离时间一般需12小时以上。
将分离液体收集到试管或者烧杯中,通过自然沉淀或者使用离心机处理后进行鉴定。
2.鉴定。
(1)常规显微镜形态鉴定。
仅适用于雌雄成虫,以雌成虫为主。
将制作好的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判别是否为松材线虫。
若分离的线虫为幼虫,需培养至成虫后进行鉴定。
(2)分子检测(适用于各虫态)。
采用PCR检测技术判别是否为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分离、培养、检测鉴定的具体方法可参照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规程(GB/T 23476)》进行。
(五)疫情确认。
1.首次发现疑似松材线虫疫情的省级行政区,应当在初检的基础上将样品选送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等国家级检测鉴定中心进行检测鉴定。
2.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省级行政区,其辖区内新发的县级和乡镇级疫情由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确定的省级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
(六)疫情报告。
1.新发疫情报告。
经检测鉴定确认的新发松材线虫病疫情,当地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于5个工作日内,将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病死松树数量等情况同时报告上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0个工作日内由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将疫情上报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抄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
2.月报告。
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每月底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报告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3.普查结果报告。
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于每年7月和11月前,将春季和秋季普查报告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抄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松材线虫病普查统计表和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汇总统计表(见附1、2)。
二、疫情防治(一)总体要求。
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采取以清理病死(枯死、濒死)松树为核心措施,以媒介昆虫药剂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为辅助措施的综合防治策略,坚持科学严格管用的治理思路,科学制定疫情防治方案,落实防治目标任务;按照保成效、低风险、控成本的原则,精准选用相关辅助防治技术;加强检疫执法,强化检疫封锁,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疫木源头管理,实施采伐疫木山场就地粉碎(削片)或者烧毁措施,做到严格监管和及时处置,严防疫木流失,严防疫情扩散,确保防治成效。
(二)防治方案制定。
县级疫情发生区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审定并备案后组织实施。
县级疫情发生区应当根据本省级、市级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或者总体规划,结合本县级行政区松材线虫病发生危害情况,以及森林资源、地理位置、林分用途等情况,科学制定防治方案(编写式样见附3)。
防治方案实施前,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防治方案组织编制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要将防治范围、面积、技术措施和施工作业量落实到小班,并绘制发生分布图、施工作业图表和文字说明。
(三)疫木除治。
1.择伐。
指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小班及其周边松林中的病死(枯死、濒死)松树进行采伐的方式。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疫情发生林分。
作业要求:在冬春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集中对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所有病死(枯死、濒死)松树进行采伐。
可根据疫情防治需要将择伐范围从疫情发生小班边缘向外延伸2000米,延伸范围内的择伐对象只限于枯死、濒死松树。
择伐后应当对采伐迹地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进行全部清理,择伐的松木和清理的枝桠应当在山场就地全部粉碎(削片)或者烧毁,实行全过程现场监管。
媒介昆虫羽化期早于3月底的,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除治性采伐任务,并按照当日采伐当日山场就地处置的要求进行除治。
2.皆伐。
指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小班的松树进行全部采伐的方式。
适用范围:原则上不采取皆伐。
对发生面积在100亩以下且当年能够实现无疫情的孤立疫点,可采取皆伐措施,并及时进行造林。
作业要求:在冬春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集中进行。
媒介昆虫羽化期早于3月底的,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除治任务,并按照当日采伐当日山场就地处置的要求进行除治。
皆伐后应当对采伐迹地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进行全部清理,皆伐的松木和清理的枝桠应当在山场就地全部粉碎(削片)或者烧毁,实行全过程现场监管。
3.伐桩处理。
伐桩高度不得超过5厘米。
疫木伐除后,在伐桩上放置磷化铝1-2粒,用0.8毫米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覆盖,并用土四周压实塑料薄膜(使用该方法处理期间的最低气温不低于10℃);也可采取挖出后粉碎(削片)或者烧毁,以及使用钢丝网罩(钢丝直径≥0.12毫米,网目数≥8目)等方式处理。
4.疫木处理。
(1)粉碎(削片)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择伐、皆伐以及查获疫木的处理。
处理方法:使用粉碎(削片)机对疫木进行粉碎(削片),粉碎物粒径不超过1厘米(削片厚度不超过0.6厘米)。
疫木粉碎(削片)处理应当全过程摄像并存档备查。
疫木粉碎(削片)物可在本省区市范围内用于制作纤维板、刨花板、颗粒燃料,以及造纸、制炭等。
(2)烧毁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疫木数量少且不具备粉碎(削片)条件的疫情除治区。
处理方法:就近选取用火安全的空地对采伐下的疫木、1厘米以上的枝桠全部进行烧毁。
疫木和枝桠的烧毁处理应当全过程摄像并存档备查。
(3)钢丝网罩处理。
适用范围:原则上不使用。
对于山高坡陡、不通道路、人迹罕至,且疫木不能采取粉碎(削片)、烧毁等处理措施的特殊地点,可使用钢丝网罩进行就地处理。
除上述情况外,严禁使用。
处理方法:使用钢丝直径≥0.12毫米,网目数≥8目的钢丝网罩包裹疫木,并进行锁边。
(四)媒介昆虫防治。
1.药剂防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防治区和预防区。
作业要求:成片分布的松林应当采取飞机施药防治,零散分布的松树可采取地面施药防治。
根据防治需要确定防治区域后,在媒介昆虫羽化初期和第一次喷施药剂的有效期末,选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缓释型药剂连续2次施药防治。
2.诱捕器诱杀防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林分的中心区域且媒介昆虫虫口密度较高的松林。
严禁在疫情发生区和非发生区交界区域使用。
作业要求:在媒介昆虫羽化前1-5天设置诱捕器,一般每30亩可设置一套,每套之间的距离约150米,并用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绘制位置示意图。
诱捕器要尽量设置在林中相对开阔且通风较好区域。
诱捕器应当垂直悬挂,下端距地面1.5米左右,并及时更换诱芯,定期收集和处理媒介昆虫,统计媒介昆虫诱集种类和数量。
3.立式诱木引诱防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媒介昆虫1年1代的地区。
诱木应当设置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除治小班的中心区域,严禁在疫情发生小班边缘的松林使用,严禁在没有粉碎(削片)或者烧毁处理条件的区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