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
从《广武将军口产碑》看关中少数民族姓氏的变迁

商时称彭衙 邑 ,西周 末为彭戏 ,春秋 时属雍州 之域 , 设彭衙 邑 ,又设汪 邑。战 国中期 ,秦 孝公置 白水 县 。 秦 ,仍用 白水县名 ,属 内史辖。西汉废 白水 县建粟邑
颉庙碑记 ,仓颉 为皇帝 时诸侯 ,今杨武村地 ,疑为仓 颉 所封 。同书 云彭衙 邑 ,为周 世侯伯 之 国 ,后 灭与 戎 ,为戎 国号 。秦时 有宁公 灭 亳取荡 氏 ,武公 伐彭
在此聚居的历史痕迹 。本文结合 白水县 出土 的
武
隋开 皇年间 废 白水郡 ,将 姚谷 县 、南 泉县并 入 白水
将军 口产 碑》 ,试 图对 碑铭上所记 载的少数 民族 姓 氏 和今天 白水县境 内存 留的具有少数 民族特色的居 民姓 氏之间的关 系作 出揭示 。
一
县 。隶属 同州 ,有唐一 代 ,将县治 由故粟邑地迁于今
0 1 3 年 第 l O月 第2 2 5卷 5 期
安康学院学报
J o u mM o f An k a n g Un i v e mi t y
0c t . 2 01 3
Vo 1 . 2 5 No . 5
从《 广武将军口产碑 》 看关 中少数 民族姓氏的变迁
李 锋 ,代 维 z
( 1 . 西南 民族大学 西南 民族研究 院,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2 . 西南 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 院,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历 史悠久且民族众 多的国家,经过 长期历 史积 累,保 留至今 的姓 氏多达 万种。虽经时代 变
迁,但考证今天的一些姓 氏,我们仍然可 以发现其与古代一些姓氏之 间的某种 关联 。基 于此 。本文以文献记载的历
畲族姓氏文化 畲族有哪四大姓

畲族姓氏文化畲族有哪四大姓
>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畲族文化是一种游耕文化,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畲族,是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迁徙到南方的,不畏艰难的畲族人民在奔波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畲族姓氏文化,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了解一下畲族四大姓吧。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
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畲族谱牒图籍记载,畲族的主姓有盘、兰、雷、钟四大姓。
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
但盘姓并未消失。
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
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
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
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
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
畲族为古代荆楚民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华南,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等。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
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
家喻户晓。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来源的研究报告一、引言1.1 姓氏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先秦时期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姓氏制度,到现代社会姓氏的广泛使用,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1.2 研究姓氏来源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姓氏来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挖掘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家族文化。
同时,姓氏研究对于探讨我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以史籍、地方志、家谱等为主要资料来源,力求全面、客观地分析姓氏的起源与发展。
二、姓氏的起源2.1 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概述2.1.1 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先秦时期,姓氏制度初具规模。
在这个时期,姓氏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
最初的姓氏多为官职名、封地名或氏族图腾。
例如,姬、姜、姒等姓,都与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
2.1.2 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姓氏演变秦汉时期,姓氏制度逐渐成熟,姓氏开始与家族、宗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到了唐宋时期,姓氏已经普及至平民百姓,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此外,由于民族融合、战争等原因,部分姓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姓氏。
2.1.3 元明清时期的姓氏发展元明清时期,姓氏制度逐渐稳定,姓氏数量也趋于饱和。
在这个时期,姓氏研究开始兴起,出现了许多姓氏家谱、姓氏宗谱等资料,为后世研究姓氏来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2.2 姓氏起源的主要来源2.2.1 地理环境与姓氏起源地理环境是姓氏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姓氏来源于山川、河流、地域、方位等地名。
例如,江、河、李、张等姓氏,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2.2 图腾崇拜与姓氏起源图腾崇拜是姓氏起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祖先,将其作为姓氏。
如熊、牛、马、羊等姓氏,都与图腾崇拜有关。
2.2.3 历史事件与姓氏起源历史事件也是姓氏起源的一个因素。
关于邬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邬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邬姓是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及学者的研究,邬姓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渊源,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广泛存在。
本文将从邬姓的起源、历史演变和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于邬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吐谷浑,邬姓是其后裔在汉化过程中取的姓氏。
另一种说法是源自于古代贵族家族名鳄(é),后来逐渐演变为邬姓。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邬姓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鹄,鹄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很大,因此有一些人将鹄作为家族姓氏。
这些说法不同,但都反映了邬姓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中国历史上,邬姓曾经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据史书记载,邬姓在唐朝时期曾有高官显贵,如邬贺等。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官至刑部尚书的邬贺就是邬姓的一个代表人物。
此外,在明清时期,邬姓还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有些地方回族的中央姓氏也是邬姓。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邬姓家族制度逐渐瓦解,邬姓的社会地位也逐渐下降。
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社会变革的冲击下,邬姓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方面,人口迁徙和婚姻制度的改变,使得邬姓的分布相对分散,人口数量也较少。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邬姓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的邬姓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
尽管邬姓的社会地位不如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邬姓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一些邬姓家族通过家谱等方式进行族谱的传承和宗族活动的组织,以维护邬姓的传统和尊严。
另一方面,一些邬姓后裔投身各行各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邬姓争光。
比如,现代钢琴家邬盈明就是邬姓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以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总而言之,邬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邬姓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通过族谱传承和邬姓后代的努力,邬姓仍然在保持自己的传统和发展的道路上前进。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邬姓也有望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
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地域特征与演变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姓氏文化。
姓氏是人们的身份象征和家族血脉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地域特征和人口流动。
本文将从地域特征和演变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姓氏的特点。
一、地域特征1. 东部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包括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域,这些地方的姓氏多数源于古代的贵族、文人和名门望族。
例如,华北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赵、钱、孙、李等;华东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陆、欧阳、梁等;华南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陈、江、庞等。
这些姓氏在当地居民中广泛流传,凸显了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2. 中部地区中国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华北西部等地,这些地方的姓氏多数来源于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上中部地区多次发生民族迁徙和文化交融,使得这些地区的姓氏特征独特。
例如,华中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黄、潘、吴等;华北西部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刘、赖、苏等。
这些姓氏体现了中部地区多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3. 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等地,这些地方的姓氏多受到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西南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杨、王、刘等;西北地区的姓氏中常见的有张、徐、陈等。
西部地区的姓氏以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为特点,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演变过程1. 姓氏的形成中国姓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还没有姓氏,通常以母系称谓来辨别身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遵循父系血缘关系来命名自己的姓氏。
姓氏的产生标志着社会进入了氏族制度,并衍生出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2. 姓氏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也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变。
从最初的单一姓氏到多姓时代的到来,中国姓氏经历了多次的更替与变革。
这一过程既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也与地域特征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例如,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许多新的姓氏出现并逐渐流传开来。
3. 姓氏的保留和衍生虽然姓氏经历了演变,但一些姓氏却能够保留至今,并成为中国人的传统姓氏。
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姓氏作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将通过对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姓氏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背景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
在部落社会中,人们常以部落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以显示归属和身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此种姓氏命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逐渐演变为以职业、地域、物品等为姓氏的来源。
二、姓氏形成与变迁1. 职业姓中国古代社会以职业为姓氏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医”姓、”冶”姓、”马”姓等,这些姓氏的来源都与古代人们从事的职业有关。
职业姓氏的形成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群体以及传承职业技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地域姓中国古代以地域名称为姓氏的习俗也相当普遍。
这些姓氏往往来源于人们的居住地,比如“华”姓、”汉”姓、”赵”姓等。
地域姓氏的形成与当时的居住习惯、地理区域以及族群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汉化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他们的姓氏也被改写为汉语拼音形式。
这种汉化姓氏、改姓现象广泛存在于古代中国,如”萨其马”改为“司马”。
4. 文化姓在中国,一些姓氏具有文化意义,这些姓氏的起源与古代的文化传统有关,如“孔”姓、”墨”姓、”曹”姓等。
这些姓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三、姓氏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1. 社会认同感姓氏作为人们的身份标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人们通过姓氏可以确定自己的家族和亲属关系,从而加强和维护社会联系,形成家族文化和家族观念。
2. 血缘观念姓氏在中国社会中往往与血缘联系紧密。
中国人强调血缘观念与家族传承,姓氏作为血脉代代传承的象征,加强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和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
3. 文化传承中国姓氏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姓氏的传承可以促进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姓氏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传统习俗等,有助于培养和传承社会价值观念。
浅谈毛南族姓氏有多少(少数民族壮族的姓氏来源)

浅谈毛南族姓氏有多少(少数民族壮族的姓氏来源)广西的壮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们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
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其原生民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壮族的姓氏也在不断的演变。
远古的壮族先民(骆越、西瓯等)是没有姓氏的,越人有名无姓,且名为单名。
这个并不奇怪,在远古的远古,汉人也没有姓!只不过壮族的姓氏来得更晚一些,且因为人类的迁徙的民族的融合,多数壮族的姓氏来自汉族,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
一种是借用汉音来表示壮义,如“(农)侬”,是壮语“森林、树林”的音译,“岑”则是“砧板”,“韦”,是壮族的大姓,其意思是“水牛”;另一种是直接来自汉姓,一般是壮族人直接借用在壮族地区的汉族官员、文人、征兵或汉族老师的姓氏。
也有壮族的部落首领“峒主”接受汉文化后,也接受了汉族姓氏,那么整个“峒民”也就随了“峒主”的姓氏了。
另外,一些流落壮族地区的汉族商人、流民或发配到南疆的官员等由于某些原因融入壮族中,也给壮族带来了不少的姓氏。
壮族人口比较多的姓氏有:韦、覃、农(侬)、岑、黄、罗、莫、谭、陆、廖、蓝、龙等。
网友热议说“农”是正统的壮族姓氏,而韦、覃也是壮族的“大户”人家。
除了通常的壮族大姓以外,壮族还有一些罕见姓氏,比如: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桂林、临桂、永福、平乐、灵川等地有2000多人姓以,等等。
广西侬氏家族的侬智高(约1015~1055年),出生在傥犹州(今靖西坡州),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地方壮族首领,建立南天国,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连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遗下一些兵员,侬氏因此散布更广。
后被狄青打散,败退云南,为了逃避追捕,遂将侬姓去掉单人旁改为农姓,降于大理。
《桂海虞衡志》记载:"羁縻州峒,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馁)、忠良、七原四州皆侬氏……今黄姓尚多,而侬姓绝少,盖智高乱后,侬氏善良,许从国姓,故今多姓赵氏。
姓氏研究报告

姓氏研究报告姓氏,是标识家族血缘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它不仅是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
一、姓氏的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最初,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的血缘族群,防止近亲结婚。
当时常见的姓有姬、姜、姚、姒等,都带有“女”字旁,反映了母系社会的特点。
氏则出现较晚,通常是在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氏的产生与分封、官职、居住地等因素有关。
例如,周武王分封诸侯,诸侯国的后代就以国为氏;司马、司徒等官职也成为了氏的来源;还有以居住地为氏的,如东门、西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和氏逐渐融合,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二、姓氏的分类1、单姓单姓是由一个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李、王、张等,是最为常见的姓氏类型。
2、复姓复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如欧阳、司马、诸葛等。
复姓的来源较为多样,有些是来自官职、地名,有些是由少数民族姓氏汉化而来。
3、稀有姓氏还有一些姓氏比较稀有,如贶(kuàng)姓、难(nàn)姓等。
这些姓氏的人口较少,但同样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姓氏的分布姓氏的分布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一些大姓如王、李、张等在全国各地都有广泛分布,但在某些地区的比例可能更高。
例如,李姓在北方地区较为集中,王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较为常见,而陈姓在南方,尤其是广东、福建等地分布较为广泛。
这种分布差异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姓氏与文化姓氏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姓氏都有自己的郡望和堂号,郡望是指姓氏的发源地或望族所在地,堂号则是家族的标志和象征。
同时,姓氏还与家训、家规等家族文化密切相关。
一些家族通过传承姓氏文化,培养家族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此外,姓氏在诗词、对联、谜语等文学形式中也经常出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五、姓氏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姓氏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
政治因素:如朝代更迭、统治者的赐姓、改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 分类:未分类 姓的变迁 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于是满族就有老姓与新姓之分。 少数民族改姓,除了民族融合的原因,也有不少是为避难而改姓的。在中国《百家姓》里并无“出”姓,经专家学者多方研究发现,原来福建惠安县涂岭乡小填村以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洪厝等地的2700余姓出者,是元朝太尉纳哈出的后代。纳哈出的祖先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义弟,传到第八世纳哈出时恰逢元朝灭亡。纳哈出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召谕纳哈出,纳哈出不服仍抗争,后打败投降封为海西候,最后死于征途中。长子察罕因罪被诛,次子佛家妈惧株连,将姓去掉“纳哈”,以“出”为姓,从此隐居惠安的涂岭、洪厝一带。 还有将少数民族姓氏简略为汉字单姓的。例如,将代北姓氏阿鹿桓简略为鹿,萨孤氏简略为萨,斛律氏简略为斛;将满族姓氏那拉氏简略为那,钮等姓氏都是汉族姓氏中本没有的。 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逐渐汉化过程中,还不断制造出一些新的姓氏,如:银述可是金国女真族一员大将的名字,久居广西,其后代就以其开头字作姓—银。又如北魏孝文帝下诏所改的144个鲜卑姓为汉姓后,就出现不少怪姓。如叱奴改姓狼,费羽改姓羽,纥骨改姓骨,渴侯改姓纸,俟伏斤改姓斤等等。 最佳答案 丰富性 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神秘性 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变异性 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转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所以,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难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姓氏的本来面貌。
满 族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据史书所载,早在北魏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隋唐之际)满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据清代《皇朝通志》所载,满族的“哈拉”(姓)有679个。“哈拉”的名称最初都是以满语命名,是多音节的名称,如满族皇室姓爱新觉罗,贵族大姓有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其余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为氏。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如:尼玛哈氏(鱼)、萨克达氏(野猪)、依喇氏(黍)等。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其中金代旧姓27个,辽代旧姓1个,元代旧姓7个。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额者,其子孙以“文”为姓。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董鄂氏改为董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倭赫,意为石头,即改为石姓。
蒙古族 蒙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极富民族特色。据《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讲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渊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现于贵族阶层,用以显示自己祖先的功业、部落血统的高贵和社会地位。嗣后因汉族影响,有的改为单姓。从蒙古族现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是以部族为姓。如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演变为包氏;永谢部落演变为云氏;巴雅特部以巴为姓;乌梁海部以乌(吴)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何)为姓;土尔扈特部以陶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如元代将领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为姓;现代蒙古诗人巴布林贝赫,因其父为巴达玛宁布,便以巴为姓。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以这种方法取姓。
三是以汉字谐音取姓。如伯颜首字“伯”与“白”谐音,其后人便以白为姓。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为“千”,以汉字谐音“钱”为姓;鸟古纳蒙意为“羊”,便以汉字谐音“杨”为姓。
四是以母姓为氏。如蒙古族中刘姓,即源于汉代公主(刘氏)下嫁单于,而后代便有以刘为姓者。
五是受汉族影响,取用汉姓。如张、王、李、陈等,即是其例。这种现象在汉化较深的文人、官吏中更为普遍。
回 族 同族人马姓最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称,此外还有沙、喇、哈等姓氏。同族姓源多来自古回人之汉语音译,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马姓,即因为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明、清时著述多将“穆”译为“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赐波斯人马沙亦里为“马”姓,故同族中马姓最多。
其次,回族往往用古伊斯兰教圣人或父祖辈名字中的某一音节作为姓氏。如:以、白、来、金四姓,即来自古回人“易卜拉欣”四个字的音译;纳、速、喇、丁四姓,即是回人名字“纳速喇丁”的音译。
再次,部分回族姓氏来自帝王赐姓,如:沐氏、达氏、郑氏。 由于回族取姓音译时,多采用谐音或相近的汉字,因此产生了一批奇僻姓氏,如:忽、闪、拉、剌、哈、撒、麻、达、朵、虎、者、也等等。上述这些姓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已被同音的汉姓所代替。如速姓变为苏姓,合姓变为何姓,忽姓变为霍姓等。
藏 族 藏族人姓氏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二世纪西藏山南地区一些部族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此后渐有变化,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为氏,但一般都是贵族才有姓氏。
最常见的藏族姓源有以下六种: ①神猴的后裔 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神话: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6个小猴,进化为人类,成为藏族最早的6个氏族,其名称为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朱氏(柱氏),形成所谓“原人六姓”。这6个氏族又发展为18个氏族。 ②天神的家族 相传藏族首领聂赤赞普是天神之子下降人间,制定了礼仪,区分了尊卑,由他传下了第一个王族。这个天神的家族称作“代”。发展为父系6族,即:洛氏、聂氏、琼氏、努氏、色氏、保氏。到松赞干布时,又有秦氏、卓氏、如雍氏、纳南氏、才崩氏、觉如氏等其他家族出现,成为与王族结亲的姻亲氏族。
③“可怕”的家族 据传说,西藏古代有一位道法高深、威力很大的密宗法师叫琼保·较塞,游历四方,遍谒圣地,为人降魔除邪,免祸消灾。恶魔对他十分害怕,一见他就发出“米拉、米拉”的哀号。“米拉”在藏语中词意是“可怕”。后人赞誉琼保·较塞的功德,称其家族为“米拉氏”,即“可怕”的家族。
④“仇生”家族 13世纪时,西藏有位大学者贡呷坚赞,据说是天神后裔,因与仇敌罗刹交战,俘获其妇而生了孩子,取名“昆巴解”,“昆巴”是仇恨的意思,“解”是生的意思,即“仇生”或“仇妇生”之意。其家族便称昆氏,以炫耀其族系之高贵和祖先之威猛。 ⑤以房为氏 魔族大多数家庭都有房名,世代相传,房名即成为姓氏。如韦氏、谷米氏、雪魔氏、华秀氏,即为房名演变而成的姓氏。
⑥以封地庄园为氏 近代以来,西藏农奴主贵族的传统姓氏日渐衰微,而以封地庄园命名的姓氏日渐增多。如十三世达赖喇嘛出生于平民家庭,被确认为转世灵童,当了达赖喇嘛后,其父被封为公爵,赏赐许多庄园。其中朗敦——溪卡是他家原住的庄园。人们便以此封称呼这新的显贵家庭。于是他家的人名前都冠以“郎敦”二字。
傣 族 古傣族人原本无姓,只有一个“刀”姓,系明王朝赐给当时西双版纳傣族最高统治者的姓。因此,此姓在解放前一直仅在贵族阶层使用。解放后,一些无姓傣人亦喜欢在名前冠以刀姓。近年因汉傣通婚,子女从汉人父母姓,于是在目前傣人中出现了张、王、李、周等大量汉姓。
瑶 族 据神话传说瑶族为神犬盘瓠与评皇公主的后代,共有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为瑶族。评皇各赐一姓,是为“盘瑶十二姓”,即盘、沈、包、房、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景颇族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