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打印版)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GDP一般由支出法和收入法来进行核算。当使用支出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当使用收入法来计算GDP时,GDP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 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NI=NDP -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对企业补贴)

3 国内生产净值NDP——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NDP=GDP-折旧)

4 总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由于资本在不断的消耗,所以在总投资总有部分额度是用来弥补资本折旧的,也可以说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

5 重置投资(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6 GDP的平减(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7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机器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十三章

9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10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11 边际储蓄倾向MPS——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ds/dy

11.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12 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C=c(y)

13 储蓄函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S=s(y)

14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1/(1-边际消费倾向)

15 政府购买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Kg=1/(1-边际消费倾向)

16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β/(1-β)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17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Kr=β/(1-β)

18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Kb=1

19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贴现率—未来收益折现成现值的一种固定利率。现值—在现期利率下产生这一未来货币量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20 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理论模型。IS曲线是指满足产品市场均衡的利率-收入组合点的轨迹。LM曲线是指满足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收入组合点的轨迹。产品市场的收入会影响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和利率,货币市场的利率会影响产品市场的投资和国民收入。IS与LM的交点即为同时满足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均衡点。该交点对应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描述和分析这一联系的理论模型就是IS-LM模型。21 流动偏好(灵活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22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

L=L1+L2=L1(y)+L2(r)=ky-hr

23 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24 LM曲线——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25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26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了预防意外发生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实现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27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第十五章

28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9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0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31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实际变动多少。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在IS曲线不变或者产品市场均衡状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实际变动多少。

第十六章

32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33充分就业——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34 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35 劳动力参加率: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36 摩擦失业:志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37 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38 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39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40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41 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42 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

43 财政政策——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44 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谁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5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ZF审时度势而主动采取的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一些财政措施。

46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47 功能财政——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经济政策。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这种思想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

49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50 周期平衡预算——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

51 货币政策——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52 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供给量的1/rd倍。这1/rd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53 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存款的最低比例,超过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该最低限额则称为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

54 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金率提留的准备金。

55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56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57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第十七章

总需求函数——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所高水平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潜在产量——现有资本和技术条件下,潜在就业所能实现的生产的产量。

第十八章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自然情况下的失业率,他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的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成这个经历着通货膨胀。

价格指数——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主要有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菲利普斯曲线——(第一个为主)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所有缔约国的人民和企业与本国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同样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缔约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通常定义为产量的增加,产量可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为人均产量。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部分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Δ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资本广化——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黄金分割率(资本积累的黄金律)——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的增长率。f’(k*)=n

经济周期(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打印版)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 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 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14.捆绑销售(Bundling) 捆绑销售指这样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出售 两种产品的厂商,要求购买其中一种产品 的客户,也要购买另一种产品。 15.资本(Capital) 资本是指用于生产、销售及商品和服务分 配的设备、厂房、存货、原材料和其他非 人力生产资源。 16.资本收益(Capital gain) 资本收益是指人们卖出股票(或其他资产) 时所获得的超过原来为它支付的那一部 分。 17.资本主义(Capitalism) 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体系,它依赖价格体 系去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怎样分配?经济增长率应为多 少? 18.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 基数效用是指像个人的体重或身高那样在 基数的意义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着 效用之间的差别,即边际效用,是有意义 的)。序数效用与它相反,它只在序数的层 面上才有意义。 19.卡特尔(Cartel) 卡特尔是指厂商之间为了合谋而签订公开 和正式协议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形态。 20. 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指这样的 生产函数Q=AL“IK”2 Mi3。式中,Q为产 量;L为劳动的数量;K为资本的数量;M 为原材料的数量;A,31,12,23均为常 数。 21.勾结(Collision) 勾结是指一个厂商和同业内其他的厂商签 订有关价格、产量和其他事宜的协议。 2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 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 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 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23.互补品(Complements) 如果X和Y是互补品,X的需求量就与Y 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24.成本不变行业(Constant-cost industry) 成本不变的行业是指具有水平的长期供给 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并不会引起投入品 价格的上升或下降。 25.规模收益不变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 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26.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 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 量之差。 27.可竞争市场(Contestable market) 可竞争市场是指那种进入完全自由以及退 出没有成本的市场。可竞争市场的本质在 于它们很容易受到打了就跑的进入者的伤 害。 28.契约曲线(Contract curve) 契约曲线是(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时) 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或者(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时)两 个生产者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 迹。 29.角点解(Corner solution) 角点解是指这样一种情形,预算线在位于 坐标轴上的点处达到最高的可获得的 30.需求的交叉弹性 (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商品Y的价格发生 1%的变化时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变 化的百分比。 31.垄断的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of monopol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为一个垄断 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减少 就是无谓损失。 32.买方垄断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of monopsony) 如果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转变成一个买方 垄断的市场,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总剩余的 减少即为无谓损失。 33.成本递减行业(Decreasing-cost industry)成本递减行业是指具有向下倾斜 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它的扩大会引起 平均成本下降。 34.规模收益递减 (De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 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小于该百 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减的。 35.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 数量。 36.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 (Demand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表示可贷资金的需求 量与利率二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 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 体。 3.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4.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 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5.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 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6.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设想,创造出具有新奇的独特价值的精神与物质产品的能力。 7.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 满足时的状态。 8.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 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9.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 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 10.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 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1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 12.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规定,而是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自发而形成的一定 群体。该群体无明文规定的定员编制、成员权利、义务。 13.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 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 14.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 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 15.双因素理论:一类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激励因素,一类是促使产生不满的 保健因素。 ERG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 公平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它不仅关系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相对量。 强化理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人们用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归因理论: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内容:对人们心里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未来行为的预测。 特点:在于强调一个人的知觉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 挫折理论:研究阻碍人们发挥的各种因素、产生挫折的原因、个人表现和应对措施。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 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3、小学:指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语文学,但一般认为…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4、训诂:是解释字义和研究它的演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从词义方面来解释古书的文字。 5、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称为…。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叫…。 6、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7、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8、语言层级性(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语言的线条性: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或者作为符号的形式的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绝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 *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交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是约定俗成的。 *依存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9、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 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

高英打印版名词解释

NOTES 1. Orwell: George Orwell was the pseudonym ['sju?d?n?m笔名]of Eric ['εrik] Arthur['ɑ:θ?] Blair[blε?] (1903-50), an English writer who at one time served with the Indian Imperial Police[?m'p??r??l]印度帝国警察in Burma. ['b?:m?]缅甸(东南亚国家He fought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an experience he recorded in Homage to Catalonia.[,k?t?'l?uni?] . 加泰罗尼亚His novels include 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 Burmese Days缅甸岁月; Coming up for Air上来透口气; A Clergyman' s['kl??d??m?n]牧师;教士Daughter ; Keep the Aspidistra[,?sp?'d?str?];叶兰Flying; Animal Farm; and 1984. The last two novels vilify['v?l?fa?]诽谤;中伤;轻视;贬低socialist society and communism.['k?mj?n?z(?)m]共产主义Among his well known essays are: Shooting an Elephant ; A Hanging ; Marrakech [m?'r?ke?]; and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2. Moorish: Moors, mixed Arabs['?r?b]阿拉伯人and Berbers['b?:b?]柏柏尔人, and inhabitants [?n'h?b?t(?)nt]居民;居住者of Morocco.[m?'r?k?u] 摩洛哥They set up a Moorish empire from the end of the 8th century to the 12th century: by 12th century the empire included North Africa to the borders of Egypt, as well as Mohammedan Spain.[m?u'h?mid?n]回教的西班牙 4. Distressed[di'strest]痛苦的;忧虑的;贫困的Area: area where there is widespread unemployment, poverty, etc., a slum area. 5. Foreign Legionnaires[,li?d??'ne?]军团士兵: France organized a foreign legion['li:d??n]军团;shortly after the conquest of Algiers[?l'd?i?rz]阿尔及尔in 1830, enlisting征募;支持recruits[r?'kru?t]招聘;新兵;新成员who were not French subjects.国民Spain had a foreign legion, up till the revolution [rev?'lu??(?)n]革命;in Morocco, and Holland荷兰in the Dutch East Indies.荷属东印度群岛 6. fifteen-hands: unit of measurement,计量单位especially for the height of horses; a hand, the breadth [bredθ宽度,幅度;宽宏of the human palm[pɑ?m],手掌is now usually taken to be 4 inches. NOTES 1. Fairlie: Henry Fairlie (1924--) is a contributing editor['ed?t?编者,编辑to The New Republic as well as a contributor[k?n'tribjut?投稿者to other journals.['d???n(?)l]日报He is author of: The Kennedy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信,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真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6.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7.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8.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9.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0.知觉归类: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11.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 1、【语言学】语言学是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语言学是抽象应用性学科,语言学为语文教学服务,语言学为国家语文政策服务,语言学促进现代化建设 2、【具体语言学】以某一种或一些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叫做具体语言学+具体语言学都是研究有关个别语言(或语系、语族)的特殊规律的。 3、【理论语言学】把具体语言研究的成果总结起来,找出语言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它在具体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规律,再用来指导具体语言的研究,理论语言学提供语言学的基本概念、有关语言的一般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通常包括语言结构的分析和描写的种种原则。它的内容应该适用于所有或多数语言。 4、【历时语言学】也叫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阶段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语音、语义或词汇、语法等从古到今的发展。 5、【共时语言学】也叫断代语言学,它研究某一时期的具体语言的结构状况。 6、【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应用语言学成果于各种有关语言文字实际运用的学科。+它包括语言教学、机器翻译、人机对话、情报检索、人工智能、词典编纂、文学创作技巧、失语症治疗等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 7、【各种类型的语言学】研究语法构造的叫语法学;研究词汇的叫做词汇学;研究语音的语音学;研究语义的叫语义学;研究如何加强语言表现力的是修辞学;研究文字的是文字学。

8、【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根本目的是要研究人们使用着的活生生的语言是什么样子,随哪些因素而起变化,有什么规律,因此它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另一方面,还可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在语言中的反映。 9、【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相交的边缘学科,20世纪50年代既已建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发生,语言的理解,语言与思维、智力的关系等。心理语言学还对大脑结构、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探索,但目前有关的若干问题已成为又一门新的学科--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0、【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是数学与语言学相交的边缘学科,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语言及其运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数理语言学因研究的目的、对象等的差异又分为代数语言学和统计语言学。 (二) 11、【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以语义为内容,是一个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受制于社会(具体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决定的),又服从于社会需要。语言的活动范围最为宽广,能够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个方面的交际需要。语言具有基础性、广泛性、适应性、全民性、无阶级性。有声语言是划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民主社会集体创造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文化的其他领域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因此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标志。 12、【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说的话)。在运用文字的情况下,言语是写作和写下来的话。+平常听到的一句句话都是言语,言语是社会本质和个人本质的结合。

内科学复习名词解释汇总(完美打印版)

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 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 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4、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 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5、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6、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8、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它 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它的存在引起气道高反应性(AHR)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 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0、Ⅰ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ARDS等。 11、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50 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在严重感染、创 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严重低氧血症、呼吸频速、X线胸片示双肺斑片状阴影。病理生理特点: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病理特点: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广泛肺水肿、微小肺不张等。 13、肺炎:是指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 14、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 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 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导言 1.语言学: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其应用的现象,来解释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2.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3.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4.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理论语言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具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5.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 6.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时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7.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被人们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提出语言是符号体系;符号由能指所指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他的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的各个语言学派。 8.布龙菲尔德: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它的主要贡献是将语言学从哲学理念建设成为一门科学。早期的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经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9.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著有《句法结构》。最出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来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成为“乔姆斯基革命”,对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成了巨大影响。 10.韩礼德:英国语言学家,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吸收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的某些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语法功能论》等著作。他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其包括功能系统、层次和语境等概念,在语法中认为系统中存在连锁系统和选择系统,在功能语法中他用功能的配置来解释语法结构,提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20世纪70年代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与社会学、符号学的关系上,对社会语言学进行研究。 11.赵元任:字宣仲,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他将科学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果:用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记录和分析语音;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引入语言学;引入科学的描述事物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等等。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在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下,逐步走向现代化。 12.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研究,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局限:他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13.结构主义语言学: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给语言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内科学复习名词解释汇总(完美打印版)讲课稿

内科学复习名词解释汇总(完美打印版)

1、呼吸膜:呼吸膜指肺泡与血液间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 构,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①肺泡表面的液体层;②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③薄层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 射为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或称肺牵张反射。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 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曲线的“S”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4、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患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 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 征。 5、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6、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简称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case)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8、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它 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它的存在引起气道高反应性(AHR)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9、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 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0、Ⅰ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 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如ARDS 等。 11、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PaO2<60 mmHg, PaCO2>50 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在严重感染、 创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严重低氧血症、呼吸频速、X线胸片示双肺斑片状阴影。病理生理特点: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病理特点: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广泛肺水肿、微小肺不张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