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语境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

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隐喻分析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频繁出现在不同的语篇当中,政治语篇也不例外,隐喻的使用很常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45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中的隐喻部分进行解析,分析隐喻对政治语篇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分析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充分的帮助总统表达政治观点,同时也有助于听众更容易的理解演讲内容。
一、隐喻与政治隐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理解事情或抽象事物时会时常在隐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在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内,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
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是有助于人们理解不知道的事物或概念的一种手段,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用A来理解和经历B的手段。
隐喻在人类理解语言和认识外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认知语义的方法还需要对实际的语用因素的分析进行补充,因为隐喻总是会在特殊的语境中使用。
他们的认知特征不能独立于单纯的句子中,还要结合整体的语境。
因此们需要认识到隐喻的重要性,因为它在意识形态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时事政治早已成为人们交谈话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演讲、演说也是政治家达到政治目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就职演说通常是要展现给国内外人的,演讲者会在演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向公众宣传政府政策,说服公众接受和支持他的政策。
在演说中会运用许多修辞成分。
说服比执行更有效,他们依赖语言,通过语言煽动、劝说人们支持自己,接受自己。
由于政治是相当复杂和抽象的,又远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政客们必须使这些抽象概念更具体,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政策。
当语篇中出现些抽象术语和难理解的概念时,政治家就会通过隐喻让自己的演讲、政策便于理解,更贴近群众。
隐喻可以用来传达政策,劝说或说服公众采取行动或批评政治对手,提升自己。
因此,隐喻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被政客广泛的使用。
试析《沉沦》《芝加哥之死》中的隐喻表达

试析《沉沦》《芝加哥之死》中的隐喻表达提要:本文通过对郁达夫的《沉沦》和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中隐喻手法的集中论述,分析季节、女性身体与死亡意象在小说中的象征内涵,试图探究隐喻的审美功能,体会作者深沉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沉沦》;《芝加哥之死》;隐喻隐喻最初是作为修辞学范畴存在的,当代隐喻理论把隐喻从单纯的语言现象提高到了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的高度。
作为比喻性语言,隐喻具有观察世界、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的认知功能,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总是要超过字面意义寻求隐喻性的解释,通过推理、联想求得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①《沉沦》与《芝加哥之死》作为不同时期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在呈现海外留学生悲惨遭际的同时,更通过季节、女性身体与死亡的隐喻传达,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的本质思考。
一、季节的隐喻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提到:“所谓‘情境’即指情节构成中具有象征和隐喻功能的背景、氛围、环境描写;在其本质上,情境是人物内在处境的外化和形象的显现。
”也就是说,情境不仅仅是背景、环境描写,它与人物、情节息息相关,而且“好小说情节的艺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人们是否得到来自情境的感染力”。
②在这两篇小说中,作者就通过季节隐喻的方式不仅指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且喻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沉沦》中描写的季节多是秋天,如“清和的早秋的世界”,“秋风吹到富春江上”,“十九岁的秋天”,“今天又是清秋的好天气”,“秋天又到了……”等,此处作者对季节的安排是有深意的。
万物凋落的秋天是萧瑟、阴郁的,正暗合了主人公——一位忧郁症患者的情绪体验,看待世界时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孤冷与寂寥的情怀。
同时,秋天也是一个由生命走向死亡的过渡季节,收获的喜悦即为死亡的前奏。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作者,异域的经历均存在这样一个转变:随着在外留学时日渐长,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增加了自己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卑感,面对祖国的羸弱贫困,外族的歧视欺侮,艰难的现实处境甚至逐渐把人逼入死亡的边缘。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

布莱克隐喻观论析亚里士多德把隐喻局限在词的范围之内,瑞恰兹则把隐喻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同时,他把语境的概念放入到隐喻研究中,从而为隐喻意义的探讨和限定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隐喻研究的一系列的术语。
布莱克继承了瑞恰兹的研究,并将其理论更加深入一步,提出了“焦点”与“框架”等概念,从而使隐喻的相互作用理论得到完善,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研究。
一、主要概念与术语瑞恰兹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指出了语境不仅是在语句层面上,而且可以上升到句子层面来研究。
他认为:“传统的隐喻理论只注意到几种有限的隐喻模式,这样看起来隐喻就像是单个词的事情,即语词间的转移和替代。
然而,从根本上来说,隐喻是产生于思想之间的借用与相互作用。
”[1](P94)这很明显体现出与传统隐喻研究的不同之处。
遗憾的是,瑞恰兹在论述其隐喻理论时并没有真正超出语句层面,在隐喻的研究上,他虽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但也仅仅是从语词层面进入到语句层面,而未能深入下去。
作为隐喻相互作用理论的另一个主将布莱克,虽然在基本观点上没有超出瑞恰兹的视野,但却在瑞恰兹的基础上从句子的层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来看一个简单的隐喻——“时光从手指间溜走”。
如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这个隐喻得以成立就在于人们用“溜走”这个词代替了流逝。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对这个隐喻进行分析只是对这个隐喻的现象进行了一个描述,并不是从句子的层面进行分析的。
在这里,隐喻就是一个词的隐喻,而这个句子的其他成分与这个隐喻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加上与溜走相关的词“时光”,这里所形成的隐喻仍然是词的隐喻,只不过人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些词的隐喻。
很明显,在古典主义的隐喻视野中,隐喻的全部就在于这些隐喻词,至于句子中其他的成分,在传统的眼光中并没有什么作用。
瑞恰兹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同时也很清楚地指出了这种看法的局限性,所以,他提出了隐喻产生的语境的问题。
简析语境与隐喻理解

士多德 时期 。亚里士多德是传统隐喻观 的代表 , 他认为隐喻 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 , 种装饰 。而这 种看法会限制对隐喻 一
Hale Waihona Puke 他 还注意到在我们的 日常对 话 中, 人们不会直 接地说出所要
表达 的内容 , 而更倾 向于 暗示 出来 。格赖斯认 为我们在对话 中是遵守某些 原则 的 , “ k orcn e ai a cnr u 即 Maeyu o vr t nl o tb — s o i
t n s c s i r q i d tt e sa e a ih i O c r ,b h i u h a e ur ,a h t g twh c t c u s y t e o s e
认 为 隐 喻 是 由源 域 到 目的域 映射 的 一 种 独特 的 思 维方 式 。在 关联 理论 的框 架 下 , 隐喻 被 看 作 是 一种 描 述 性 的
语 言使 用。而语境 对隐喻 的理解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 非语 言语境都对 隐喻 的理解起 着
决定性的作用。
[ 关键词 ] 隐喻 ; 语用理解 ; 会话含义 ; 关联理论 ; 语境 [ 中图分类号 ] 5 [ H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0 8—54 (0 2 0 —0 3 —0 19 2 1 )3 0 0 2
隐喻 的研 究 历 史 悠 久 , 者 们 对 其 研 究 可 追 溯 到 亚 里 学
()不要说 自知是虚假 的话 ; a
知 的本质特征 , 但是其对 语境有很 大的依赖性 。在使用 隐喻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

政治话语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特朗普演讲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政治话语中的隐喻运用,并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演讲为例,具体阐述隐喻在政治语境中的重要作用。
批评隐喻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通过对特朗普演讲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隐喻如何塑造和影响公众的政治观点,还可以揭示隐喻在政治沟通和策略中的运用。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政治话语的理解,提升公众对政治隐喻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政治现象。
二、隐喻理论与政治话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是一种将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来,隐喻的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隐喻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而非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或修辞手段。
政治话语作为特定领域的语言实践,常常运用隐喻来表达政治立场、构建政治形象、传达政治理念。
隐喻在政治话语中具有多重功能。
隐喻可以帮助政治家和公众建立共同的理解和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地传达政治信息。
隐喻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概念以生动的形象,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隐喻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用来塑造政治家的形象,或是对某一政治事件或人物进行贬低或美化。
特朗普作为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其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大量的隐喻表达。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特朗普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反映了其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因此,通过对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其政治话语的深层含义和意图,为我们理解特朗普的政治行为和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三、特朗普演讲中的隐喻分析特朗普的演讲风格独特,充满了各种隐喻。
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场和理念,也揭示了他如何运用语言来塑造公众的观点和情绪。
理解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

理解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象征和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赋予作品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理解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对于解读作品的意义以及揣摩作者的用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解释、实例分析以及读者的视角角度,来探讨文学中的象征和隐喻。
一、理论解释象征是指以一个具体的形象、物体或者行动来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思想或者情感。
通过象征,作家能够在作品中传达出更为深刻和宏大的意义。
象征性的意义往往可以多重解读,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启示性和表达性。
例如在《红字》这部小说中,红字A既代表着悔罪、罪恶和耻辱,同时也暗示着勇气、坚持和自由。
隐喻和象征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略有不同。
隐喻是通过多种比喻手法将一个物体或者概念与与其无关的另一物体或概念相比较,来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够突破常规的语言表达,为读者提供更为独特的体验和思考空间。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将世界比喻为一个无精打采的狭小房间,“宇宙,这大厦的结构和梁柱,就是在地球的独立身躯上,…"二、实例分析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和隐喻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1.《1984》中的大哥眼睛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大哥的眼睛是一个象征的图像。
这个形象象征着政府对人民的监视和控制。
无所不在的大哥眼睛警示着人们无处可逃的恐惧和束缚。
2.《百年孤独》中的黄蝴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黄蝴蝶是一个重要的隐喻。
黄蝴蝶暗示着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所有事件都有它们的原因和后果。
在麦昆德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中,黄蝴蝶象征着命运和宿命。
3.《红与黑》中的镜子司汤达的《红与黑》中,镜子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它反映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欲望,同时也暗示着人物对外界的观察和审视。
镜子象征着人物内心世界的透明和复杂。
三、读者的视角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时,需要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作品的背景和语境进行分析。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具体翻译分析隐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其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增强文字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在商务交流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增强交流双方的感情共鸣。
在翻译隐喻时,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分析,灵活运用译文技巧,保证原意不变的使译文自然流畅。
本文将从商务英语中常见的隐喻入手,进行具体的翻译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并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应对商务英语翻译难题。
一、商务英语中常见的隐喻1. Time is money.这是商务英语中一个常见的隐喻,它意味着时间就是金钱,也就是说时间就是价值、财富。
在商务场合中,时间非常宝贵,每一分钟都可能关系到利益的得失。
这个隐喻用来形容时间的宝贵和珍贵,提醒大家合理利用时间,增强工作效率。
2.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这个隐喻源自体育运动中的球类比赛,意思是“轮到你做决定了”,也就是说责任或者决策权在某人手中。
在商务英语中,这个隐喻常用于提醒对方该他们做出决定或者行动了,同时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压力意味。
3. Break the ice.这是一个常见的表达,它的隐喻意义是“打破僵局”或者“破冰”。
在商务场合中,这个隐喻常用于形容在初始时期的交流,希望通过一定的方式或者话题来破除尴尬和局促,促进交流和合作。
5. A golden opportunity.这个隐喻指的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意味着一个稀有难得的机会,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在商务英语中,这个隐喻常用于形容具有潜力和价值的商机,以及需要抓住的发展机遇。
1. “Time is money." 翻译为“时间就是金钱。
”这个隐喻在华文化中同样有相应的表达:“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就是金钱”。
在翻译时可以使用类似的隐喻表达,同时也可以相应加入例句或者情景来增强表达效果。
2. “The ball is in your court.” 翻译为“现在轮到你了。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

政治语篇的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主要是以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语篇(特别是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揭示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对肯尼迪就职演说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识别、分析和阐释后发现,演讲中所采用的概念隐喻主要集中在冲突、旅行和身体三个方面。
隐喻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内心情感,更容易接受肯尼迪政府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帮助演讲者达到既定交际目的。
一、引言政治性演说词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特殊的文体,尽管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语言,但带有极其浓重的书面语特点。
不可否认,总统就职演说属于政治性语篇,是被总统用来宣扬本届政府的政治立场和外交政策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词汇语法层面的意义表达现象,而无法解释文本构建过程中的话语选择现象,更不能深入分析话语选择背后的决定因素及其产生的效果。
用隐喻表达思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既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也正是一种有意识的话语选择。
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Lakoff和Johnson曾经指出“隐喻普通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更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所依赖的概念本身就是隐喻的。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更是演说者实施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灌输和宣扬其价值体系的主要工具。
Wilson认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可以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有利于解释政治主张,从而唤醒听众的认同感。
因此在阅读一些政治语篇时,应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方法,针对出现的隐喻,进一步剖析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战略,有助于深刻理解该类语篇和提高思辨能力。
二、批评隐喻分析隐喻的批评性分析其实属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范畴。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主要任务就是透过语言的表面形式,从多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批评隐喻分析恰恰是以隐喻为出发点,分析研究隐喻与其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语境分析 郭贵春/安军
【专题名称】外国哲学 【专 题 号】B6 【复印期号】2002年11期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02年05期第36~43页 【作者简介】郭贵春,1952年生,山西大学校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军,1976年生,山西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隐喻研究是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三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汇 合点。本文在考察了隐喻研究的当代背景特征后,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指出并说明了在特 定语境中语形是隐喻的载体,语义是其本质,语用是其生成方式,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 细致全面的隐喻的语境分析,并指出了一种朝向语境论的隐喻研究走势。 【关 键 词】隐喻/语境/语形/语义/语用
在当代,隐喻从多个向度和层面进入哲学研究的视域之内。除在诗学、修辞学、美学 中发挥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外,隐喻也频频出现在心智哲学(如一般精神概念的隐喻形 态问题)、科学哲学(如隐喻与解释模型之比较)、认识论(如类比推理)以及认知研究(如 概念的形成理论)之中。但是无可否认,隐喻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的。因此 ,对之作出一种细致的语言哲学分析,是澄清隐喻在上述这些领域的存在、本质及意义 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英文词“metaphor”(隐喻)源于希腊词“metapherein”,“me ta”的意思是“超越”(beyond),“pherein”则有“提供”、“带来”(to bring)等 含义。《牛津哲学词典》认为,隐喻是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其中有关话题(意旨)被 一种用于非字面意义描述的语词或句子来指称;在一种典型的隐喻用法中,“相关特征 的结合成为不合逻辑和荒谬的,但是理解并不因此而失效”(注:Simon Blackbum,Oxfo 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240.)。伴 随着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和修辞学的“三大转向”,特别是在语言哲学和 科学哲学的研究中,隐喻得到了愈来愈密集和热切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隐 喻研究蔚为显学:一种以隐喻研究为核心并广泛扩展渗透至多学科领域的“隐喻学”(m etaphorology)逐渐成形,学术界甚至掀起了一股“隐喻热”(metaphormania),“隐喻 转向”(the metaphorical turn)的提法也随之出现。这些现象和动态都不能不引起我 们的关注与思考。客观论之,隐喻无论在哲学中还是在科学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因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隐喻研究的当代“语境” 传统隐喻研究在当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之称为一种转折或转向。 因之,当代的隐喻研究体现出了全新的时代特色。或者可以说,当代隐喻研究是在一种 全新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在本体论上,隐喻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人们已经从一种语 言修辞现象上升到认知和思维的一种内在的、本质性的结构层面上来重新发现和认识隐 喻;在认识论上,隐喻不再被看作仅仅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功能,它所特有的科学认 知功能也逐渐被揭示出来;在方法论上,隐喻研究被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视域内,跨学科 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至此,人类理智前所未有地清晰洞察到了隐喻这一特殊现象所 具有的重大意义。总之,隐喻研究的当代“语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修辞现象,而且被认为是人类的一 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是由其文化的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通过隐喻原则所展现出来的浅层结构(surfa ce structure)。换言之,隐喻不能仅被当作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它作 为一种基本的思维工具的本质、意义和价值。隐喻思维蕴涵着某种超越外在现实世界的 意向,体现了人类意识与精神活动的原始结构和方向。正如莱考夫(Lakoff)指出的,“ 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 之上的。”(注: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 hicago Press,1980,p.1.)传统隐喻研究是局限于语言学和修辞学领域的,而当代研究 则彻底打破此局限,将之置于心理学、哲学、符号学、文艺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视域内,并着重揭示其作为人类“心智的修辞方式”(figure of min d)在人类认知、思维及科学理论陈述与交流等领域潜在的巨大作用。 其次,隐喻与哲学和科学的内在关联被逐步揭示出来。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隐喻长期 被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科学理性主义视为理性对立物,从而被排斥在哲学和科学的研 究领域之外。在当代条件下,隐喻研究所应有的合法地位得以恢复。哲学方面,从古希 腊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之家”及其听觉隐喻,隐喻被承 认直接参与了哲学的发展,以至于德里达认为整部形而上学的历史事实上无非是一部隐 喻史;科学方面,隐喻同样是一种“合理的工具”。甚至可以说,近代科学即起源于对 隐喻的论争,其结果是哥白尼的地球绕日运行的圆周运动隐喻(circle-motion metapho r)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宇宙图景解释模式,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在当代宇宙学中,则有所谓宇宙起源的“大爆炸隐喻”(Big Bang metaphor)。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增强,科学家们正在逐渐取得共识,即认为隐喻对科学概念的 形成和发展、对科学理论的构造和陈述,均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再次,20世纪人类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及修辞学“三大转向”,更加将隐喻 研究的地位突显出来:隐喻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受到当代语言分析方法论家的 关注。戴维森于197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隐喻的含意》,塞尔也于1979年发表了长文《 隐喻》。此后关于隐喻的语言分析继续升温,一大批有关专著和论文不断面世;隐喻与 解释学核心问题的内在关联的研究也已被提上日程:“隐喻理解可作为对较长文本理解 的指导”(注: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冯俊等译,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著名的哲学解释学家保罗·利科为此发表了专著《隐喻的 规则》,将隐喻研究从语词级提升到话语语义级的地位;尤其是在“修辞学转向”背景 下的科学修辞学研究中,作为一种最重要修辞手段的隐喻,更成为研究的焦点。在科学 修辞学中,隐喻成为“整个非文字设计集合的提喻法”,“构成了从技术语言到日常语 言、从形式语言到自然语言之间的桥梁和理解的中介”,“在不同语境中,以不同形态 表现出来的隐喻说明,深化了修辞学劝导及其战略构设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注:郭 贵春:《科学修辞学的本质特征》,《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 最后,不仅几乎全部顶尖的英美语言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都对隐喻问题作出了深入的 专门论述(如马克斯·布莱克、戴维森、塞尔、罗蒂以及库恩、奎因等),而且其他堪称 大师级的欧陆哲学家(如卡西尔、伽达默尔、利科、德里达、巴特等)也都对隐喻有精湛 的专题研究。可见,隐喻研究既是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传统下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共同关 注的重要议题,也是欧陆人文主义传统下解释学理论及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关注热点。在 这一共同的研究课题中,两大传统之间交流对话、互相借鉴及渗透的趋势正在得到自觉 和不断的加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哲学运动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汇发展的整体趋向 性。 隐喻的语境透视:语形、语义、语用的统一 如果说语词的字面意义表述对语境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那么隐喻语言对语境的 依赖性要强得多。这种依赖性在于,为说出一个隐喻,说者必须对相关语境条件有深入 把握并获致某种“洞察”;而为理解一个隐喻,听者也必须了解自己与隐喻陈述者所共 享的特殊语境特征。在语词的字面意义表述中,语词所指的基本特征由语词意义所引起 的标准分类法所提供,而在隐喻表达中,听者必须通过语词的再概念化建构意义等级, 并运用语境特征决定谈论所指的哪些方面或维度应被考虑为相关的,即语境提示使听者 决定隐喻陈述的哪一些意义特征应当接受,哪一些特征应当被放弃。可以说,离开特定 的语境,就无法理解一个隐喻。从而,作为语形、语义和语用的集合和统一体的语境, 构成了隐喻分析的切实可靠的基底。 1.语形是特定语境中隐喻的载体。 索绪尔给出了语言符号系统的两组二元对立模式:除能指与所指外,另一项重要的语 言差别体系就是句段和语群的对立。句段(即邻接或组合)指句子里各语言元素之间的线 性连缀关系,即一个词同其前后可能出现的词的关系,也称结构段关系;语群(即选择 或代换)指句子的元素跟其他在句法上可与之互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句子中的一个 词可以用另一个词置换而不会引起这个结构段不能接受,也称聚合体关系。语群代换包 含了对近似性的察觉,这是隐喻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产生一种相对于原来的句子来 说其字面意义并不真实的描述。这是对隐喻语形本质的一种深入揭示。布拉格学派著名 语言学家雅可布森(Roman Jacobson)将索绪尔的句段与语群二元模式应用于失语症的研 究中,发现仅只具有语群代换能力而丧失了句段组合能力的失语症者,其所使用的语言 几乎全部都是隐喻性的。这为索绪尔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隐喻最简单、最一般的句法形式是主谓结构的“S是P”,例如“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 火”、“人是机器”等标准形式的隐喻陈述句,通过“是”构成S与P的同一关系,从而 创造出隐喻的张力结构。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S和“喻体”P两部分构成。有 时,隐喻本体不在场,只有喻体出现在句子中,即S常常在语形上缺席。如果作更进一 步的考察,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一个隐喻句子中用作隐喻使用的往往只是其中的某些 词,这些词可以称为隐喻的“焦点”;而其余的词是非隐喻地使用的,它们起某种“外 架”的作用。例如,“主席犁除(plough)众议使讨论继续”中,“犁除众议”是该隐喻 句子的“焦点”,该句剩余部分则构成为一种“外架”结构。(注:M·布莱克:《隐喻 》,《当代美国哲学论著选译(第三集)》,涂纪亮编,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4~85 、85、92、102~103、105页。)很显然,“外架”类似于隐喻句的某种“内部语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谓“S是P”的隐喻结构,不同于那种分析的主谓结构,即一个名 词主词跟随意义相同的形容词或修饰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