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
第三条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
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章任务第五条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实验室要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六条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
努力提高实验技术,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学实验任务。
第八条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九条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开展实验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第十条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的各项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第三章建设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等项任务;(二)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三)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四)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五)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实验室建设、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
高等教育学考前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赵源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 :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P24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概念: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P243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其他子系统所起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P344高等学校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开展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P405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P43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类型: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P522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P53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需要(二)个体内在需要P54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595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P63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考试资料汇总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2、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理论、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专业化发展。
(四点意义)(四点意义)一、一、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1概念: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2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的活动3特征: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文化影响力,对引领和带动社会先进文化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是怎样兴起的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清末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改清末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开始向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某某大学关于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规定

**大学关于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规范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管理,充分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大学章程》,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实行“学校、学部、学院、系(专业)四级建制,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在学校授权范围内依据其职责实行自主管理。
第二章学院决策机制第三条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决策的基本形式,由学院院长、党委(总支)书记、副院长、副书记组成。
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事项。
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任用等事项的,由学院党委(总支)书记主持,其他行政事项由院长主持。
第四条院长是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对学院的行政事务行使管理权。
院长定期向本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或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第五条学院党委(总支)负责学院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学院的贯彻执行,支持并监督院长履行其职责。
第六条学院(学科)学术委员会依其章程独立行使学术权力。
第三章学院运行机制第七条机构设置与人员管理。
1、学院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科级建制机构。
学院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不具备行政级别的学系和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并报学校相关部门备案。
群、团等基层组织依据有关规定设立和运作。
2、依据学校总体规划要求,负责制订本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
3、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学校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职数范围内,按照学校的进人标准向学校推荐调进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人选。
根据学院岗位设置和要求,进行学院内的人员调整,根据需要聘用由学院支付报酬的临时工作人员,并报学校人事部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修正)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八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九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 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 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 制度的制定或废止,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 • 如近代以来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虽然与个 别机构或个别人的提倡有关,但是归根结底反映 了现代大机器生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这 些都是客观的,不依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返回
• 2.现行教育制度的构成 • 不同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 • 不同阶段:学前教育、学龄教育、成人 教育。 • 不同形式: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 业余学校。 • 不同方式:面授、函授、远距离教育、 自学考试。
• 3.我国现行教育的体系构成 • 区别两个概念:教育体系;教育体制 • 教育体系 ︰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 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 • 广义的教育体系,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 括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 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 这些体系相对于教育结构体系,称为服务体系。 • 狭义的教育体系,仅指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 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
• • • • • • • • •
6)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 7)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9)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0)1996年,职业教育法 11)1998年,高等教育法。 12)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决定》。 13)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 14)2006年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 1.近代学制改革 • 1)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 章程》),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的学制, 未实施。 • 2)1903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 章程》),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 3)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 4)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

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规范高等学校编制管理,有效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
第三条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第四条高等学校编制管理包括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
第五条高等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应根据高等学校的职能,遵循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管理特点,坚持国家总量控制、学校自主管理、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高等学校正常运行。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六条高等学校内设机构包括党政管理机构和教学、科研组织机构。
第七条高等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及其领导职数按规定限额设立和配备(机构限额数及其领导职数见附一),学校党政管理机构由学校在限额内自主确定,机构设置不要求上下完全对应。
职能相近的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合并或合署办公。
第八条高等学校校级领导职能,根据学校类别和规模确定。
学生规模在3000人以下的学校,校级党政领导职数3~5人;学生规模3000~5000人的学校,校级党政领导职数5~7人;学生规模5000~10000人的学校,校级党政领导职数7~9人;学生规模10000人以上的学校,校级党政领导职数9~11人。
第九条高等学校内部一般实行校、系二级管理。
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建立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和系(所)视管理跨度只能有一级作为管理实体。
二级学院内部原则上只设科级管理机构。
院、系(所、中心)等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由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自行决定。
第三章人员编制第十条高等学校人员编制分类。
高等学校的人员编制根据职能、任务和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学校本部编制(一)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是指高等学校履行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完成国家人才培养任务所必须配备的人员编制,其中包括:1.教师编制:指为完成高等学校教育任务而配备的从事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工作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编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1 / 4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
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
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
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
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
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
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
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
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
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2 / 4
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
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
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
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
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
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
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
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
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
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3 / 4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改革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
权。
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二、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学校实
行中国共产党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称“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主要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
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利一定程
度上得到法律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
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
应加强。
(二)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职能
学院制: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过去校、系二级行政机构的
新的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使高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
变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即称“学院制” 。
我国高校实行学院制管理最早是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
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学院,设置了3
个以上学院者方称得大学,只办一个或二个学院的,称为独立学院。1952
年院系大调整,高校中取消了学院,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后随着高等
教育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趋势,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管理高校难
度加大,1980年,教育部发文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
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设立计划统计学院。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问题:
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
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4 / 4
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
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责权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
3、强化人事制度改革。
4、高校办社会 现状必须改变,特别是后勤社会化的问题。
5、高校去行政化。
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
考核要求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识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的涵义。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掌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性国家。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
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领会: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