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

药理学知识点
药理学知识点

《药理学》知识点:

1.简述血浆半衰期在临床应用的意义。

答: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是:(1)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依据之一。

(2)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基本消除完毕。(3)按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经过5个半衰期可达药物稳态浓度。

(4)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半衰期相对延长,应适当加大给药间隔。

2.卡巴胆碱:主要用于局部滴眼以治疗青光眼。

醋甲胆碱:主要用于口腔粘膜干燥。

贝胆碱(氯贝胆碱):用于治疗腹胀气

3.毛果芸香碱

临床应用:

(1)青光眼低浓度(2%以下)

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早期)

(2)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口腔干燥

(4)阿托品中毒解救

(三)不良反应:过量引起M受体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处理

4.M受体阻断药:能与M胆碱受体结合,本身不产生拟胆碱作用,但却能阻断胆碱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或其他胆碱受体激动药作用的药物。

5.阿托品

(一)药代动力学

叔胺类生物碱;易由肠道吸收,并可透过眼结膜

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能进入BBB,中枢神经系统可达较高的药物浓度

(三)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

用于各种内赃绞痛:胃肠道绞痛。

胆绞痛、肾绞痛与镇痛药合用。

尿频、尿急、尿痛、遗尿症等

2、抑制腺体分泌

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严重流涎、盗汗

3、眼科

虹膜睫状体炎、

扩瞳:检查眼底、儿童验光配镜。

5、缓慢型心律失常

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4、抗休克

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6、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救

毒蕈碱中毒解救

(六)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6.东莨菪碱特点:

外周对眼、腺体作用较阿托品强1倍

中枢治疗剂量时有明显镇静作用,大剂量兴奋

7.山莨菪碱与阿托品比较:

1.对血管痉挛的解痉作用选择性较高,用于感染性休克

2、对内脏平滑肌的解痉作用选择性较高,用于内脏绞痛

8.胆碱酯酶通过三个步骤水解乙酰胆碱:1.乙酰分子和乙酰酯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乙酰和乙酰酯酶复合物 2.乙酰和乙酰酯酶复合物裂解成胆碱和乙酰化胆碱酯酶3.乙酰化胆碱酯酶迅速水解,分离出乙酸,和活性的胆碱酯酶,

抗胆碱酯酶药也能与胆碱酯酶竞争性牢固结合,且水解缓慢,从而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酯酶作用。

9.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药理作用

总体药理作用于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相似。

1.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胃肠道:促进胃收缩及胃酸分泌,促进肠内容物排空。

3.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治疗剂量:抑制AChE,适度增强内源性释放的Ach作用,增强骨骼肌收缩力大剂量:体内Ach堆积,肌纤维震颤,肌张力下降

4.心血管系统:负性频率,负性传导和负性肌力作用。

5.腺体:增加分泌

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

2.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3. 解毒治疗:

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或M胆碱受体阻断药过量时解毒。

10.新斯的明

(一)化学结构中含季铵基团

1.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2. 不易透过BBB

3. 不易透过角膜

(二)药理作用:

1,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

a,乙酰胆碱上升,兴奋N2受体

b,直接兴奋N2受体

c,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治疗剂量时,骨骼肌收缩力增强

大剂量时,肌纤维震颤,肌张力下降

2,对胃肠道、膀胱平滑肌有较强作用

3,对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眼、腺体作用弱

(三)临床应用:

重症肌无力,(疗效不佳时+免疫抑制药)

手术后腹胀气尿潴留,

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中毒(筒箭毒碱),氨基苷类抗生素造成的肌肉麻痹。

(四)不良反应:

过量引起“胆碱能危机”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死

11.毒扁豆碱(依色林)

(一)口服、注射易吸收(叔铵)

易透过BBB(中枢作用)

易透过角膜、黏膜吸收

(二)1.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

闭角型:紧急治疗;开角型:长期治疗

2.可用于M阻断剂(如阿托品)中毒

作用快、强、持久,刺激性大

12.加兰他敏:作用较弱,也用于老年痴呆

13.动物切断动眼神经后,分别滴入毛果芸香碱,和毒扁豆碱,动物的瞳孔和眼内压发生怎样的变化?1.滴入毒扁豆碱无效,没有缩瞳作用。(毒扁豆碱作为胆碱酯酶脂酶抑制剂影响副交感神经,动眼神经即是副交感神经。)

2.滴入毛果芸香碱有效。(毛果芸香碱可兴奋平滑肌和腺体,直接使虹膜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

3阿托品会拮抗毛果芸香碱的作用转为扩瞳。

4阿托品对已滴入毒扁豆碱的眼睛无效。

14.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战争毒气):脂溶性强,易挥发,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皮肤吸收

15.N2胆碱受体阻断药

骨骼肌松弛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产生神经肌肉阻滞作用,故亦称为神经肌肉阻滞药,为全麻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松药只能使骨骼肌麻痹,而不产生麻醉作用,不能使病人的神志和感觉消失,也不产生遗忘作用。

(一)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

又称竞争型肌松药,竞争性地与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NM胆碱受体结合,从而阻断Ach与受体结合使骨骼肌松弛。但本身无活性,不能激动受体产生除极化。筒箭毒碱

头→颈→四肢→躯干→呼吸肌

恢复时顺序相反。

临床应用:麻醉辅助用药

非去极化型肌型肌松药的作用特点:

①吸入性麻醉药如乙醚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能加强此类药物的肌松作用。

②与抗胆碱酯酶药之间有拮抗作用,过量可用新斯的明解毒。③在同类阻断药之间有相加作用。

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节阻断作用。

(二)去极化型肌松药非竞争型

除极化型肌松药:又称为非竞争型肌松药,分子结构与

ACh相似,能产生与ACh相似但较持久的除极化作用,

使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2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

应,从而使骨骼肌松弛。

琥珀胆碱

强度:四肢、颈部>面、舌、咽喉部肌肉>呼吸肌.

中毒时则致呼吸麻痹。

作用特点:

1.最初可出现短时肌束颤动,与药物对不同部位的骨骼

肌除极化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有关;

2.抗胆碱酯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能加强

之,因此过量时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

3.连续用药可产生快速耐受性;

4.治疗剂量并无神经节阻断作用;

临床应用:

1.麻醉辅助用药

2.临床注射用于气管内插管、气管镜、食管镜检查等

短时操作。

强烈的窒息感,先用硫喷妥钠。

不良反应:

1.肌束震颤,手术后肌痛

2.过量可致呼吸肌麻痹,不能用新斯的明解救(禁止),

可用人工呼吸机。

遗传性假性胆碱酯酶活性低的特异质病人及有机磷中

毒患者对其高度敏感。

3.使血钾升高,禁用于烧伤、偏瘫、脑血管意外等高

血钾病人,防止高血钾性心脏骤停。

4 .极个别出现恶性高热

药物相互作用

在碱性溶液中分解,不宜和硫喷妥钠混合用

氨基苷类抗生素和多肽类抗生素与其有协同作用,合用

时减少用量。

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合用,表现拮抗作用。

环磷酰胺、氮芥、普鲁卡因、可卡因等降低假性AChE

活性,可增强琥珀胆碱作用

16.两类肌松药物异同点

相同点:均阻断神经冲动向骨骼肌传递

17.

反应和中毒解救方面有何不同。

18.

①口服不易吸收;

②作用维持时间短,易被COMT灭活

③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弱。

临床应用:

1.心脏骤停

2.过敏性休克是首选药

3.支气管哮喘

4.局部止血

5.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6.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

7.治疗青光眼

19.为什么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

过敏性休克时,主要表现为大量小血管床扩张和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心率

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另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支气管粘膜水肿,引起呼吸

困难等。病情发展迅猛,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可在短时

间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肾上腺素能明显地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

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心脏功能,升高血压,解除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粘膜水肿,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

从而迅速而有效地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挽救病

人的生命。

20.简述多巴胺的临床应用

⑴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

休克等,特别是对心收缩功能低下、尿少或尿闭更为适

宜。

⑵DA与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21.多巴胺

作用特点:

①低剂量时,主要激动血管的D1受体,而产生血管舒

张效应。DA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Na+的排

泄。

②剂量略高时,正性肌力作用,收缩压上升。

③高浓度或更大剂量时则激动a1受体使血管收缩、肾

血流量和尿量减少。

22.麻黄碱

作用特点:

①性质稳定,可口服;

②作用温和而持久

③收缩血管、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作用都较adr弱而持久;中枢兴奋作用较显著;

④易产生快速耐受性,短时间内反复应用则作用逐渐

减弱

23.去甲肾上腺素NA

为α1、α2受体激动药,对βl受体激动作用较弱,对

β2受体几无作用。

口服无效。皮下或肌内注射因剧烈的局部血管收缩,吸

收很少,故主要由静脉滴注给药。

主要被COMT,MAO破坏。肝脏是外源性NA代谢的主要

器官。也可被再摄取。由于NA进入机体后迅速被代谢

和摄取,故作用时间短。

24.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p)

对β受体有很强的激动作用,对β1和β2受体选择性

很低,对α受体几乎没有作用

(二)临床应用:

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

3.心脏骤停

4.休克:可用于中心静脉血压高,心排出量低的感染性

休克的治疗

(三)不良反应

常见心悸、头晕,有的可致心律失常

禁忌症:冠心、心肌炎和甲亢

25.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心

血管作用的影响:

26.

27.沙丁胺醇作用特点: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

28.酚妥拉明

临床应用:

1.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如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

也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NA静脉滴注发生外漏时可用本品作皮下浸润注射

3.高血压

4、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此病骤发高

血压危象以及术前的治疗。能使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

血压下降

5、抗休克能增加心搏量,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使休克时的内脏血流灌注改善,解除微循环障碍,并

能降低肺循环阻力,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在应用酚妥拉明

抗休克前,必须补足血容量

6、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酚妥拉明以后扩张血管

→外周阻力↓→心脏后负↓→左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

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心衰减轻,肺水肿减轻

(三)不良反应:

1.用量不当或有低血压时可引起严重低血压。

2.静注可引起心率加速、心律失常及心绞痛。

3.胃肠道平滑肌兴奋致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和诱

发溃疡。

29.哌唑嗪

(一)药理作用:选择性a1受体阻断药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血压↓

无α2-R阻断作用,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不影响肾

血流量。

(二)临床应用:高血压,顽固性心功不全

(三)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首剂效应”明显

酚妥拉明和哌唑嗪作用的比较

31.

临床应用:

1.心律失常

2.心绞痛,心肌梗死

3.高血压

4 .充血性心力衰竭

5 .其他:甲亢,青光眼

32.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均具有抗心律失常

及高血压、抗心绞痛作用,能否合用?为什么?

答: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虽均具有抗心律失常及

抗高血压、抗心绞痛作用,但不能合用。

因为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引起心动过缓、低血

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停搏,两药应用应间隔2周以上。

33.β受体阻断药的主要临床应用及能产生的不

良反应,禁忌证

(一)临床作用:

⑴心律失常。

⑵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⑶高血压: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伴有心率减慢。

⑷充血性心力衰竭。

⑸焦虑状态、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危象、

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等。

(二)一般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

道症状,偶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等。

严重的不良反应常与应用不当有关,可导致严重后果,

主要包括:

⑴心血管反应:加重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

传导阻滞;对血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作用,可使外周

血管收缩甚至痉挛。

⑵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

⑶反跳现象。

⑷偶见眼-皮肤粘膜综合征,个别患者有幻觉、失眠和

抑郁症状。少数人可出现低血糖与加强降血糖药的降血

糖作用,掩盖低血糖的症状而出现严重后果

(三)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

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心肌梗死病人及

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34.兼具α1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拉贝

洛尔特点:特点:1.阻断α、β受体阻断β受体作

用比阻断α受体作用强。(1)阻断心β1受体,使心排

血量减少。(2)阻断血管α1受体,引起血管扩张。2.

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心绞痛,静脉注射可用

于高血压危象。3.哮喘病人不用。

35.卡维地洛1.同时具有α1、β1和β2受体阻断

活性的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2.是此类药物中第一

个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心衰的β受体阻断药。3.本药用

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36.塞利洛尔,西利洛尔特点:特点:1.选择性阻

断β1受体和激动β2受体,对α2受体有微弱阻断作用

并可直接扩张血管,有ISA,无膜稳定作用。2.可改善

心功能(-β1),,改善血流动力学(+β2),保护呼

吸道通畅(+β2),降脂作用。3.临床用于抗高血压及

稳定型心绞痛

37.局麻药应用方法:1.表面麻醉2.浸润麻醉3.

传导麻醉4.蛛网膜下腔麻醉5.硬膜外麻醉

利尿药

38.呋塞米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主要不良

反应?

作用特点:利尿作用迅速、强大、维持时间短。

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抑制分布在袢升支肾小管上皮细胞

管腔侧Na+-K+-2Cl-共同转运子,因而抑制NaCl的重

吸收,使此段髓质不能维持高渗,当尿液流经集合管时,

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增多。

主要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耳毒性,高尿酸血症

和其他如胃肠道反应等。

39.噻嗪类利尿作用特点、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

用?

作用特点:利尿作用温和、持久。其作用机制是远曲小

管近端Na+-Cl-共转运子,抑制NaCl的重吸收。由于转

运至远曲小管远端Na+增加,促进了K+-Na+交换。尿

上K+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临床应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高血压和尿崩症。

40.利尿药的重点应用

1.各类严重水肿(心、肝、肾)

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⑴利尿→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前负

荷↓

⑵扩张小动脉→心脏后负荷↓

3.预防急性肾衰: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4.加速毒物排泄:如苯巴比妥、水杨酸类、溴化物等

5.急性高血钾症高血钙症

41.利尿药

(一)高效利尿药(袢利尿药)

代表药物:呋塞米(furosemide, 速尿),依他尼酸

(etacrynic acid, 利尿酸),布美他尼(bumetanide)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作用机制:特异性的竞争K+-Na+-2Cl-同向转运系统

的Cl-结合位点,抑制NaCl的重吸收,产生强大的利

尿效应。

临床应用:

1.各类严重水肿(心、肝、肾)

2.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⑴利尿→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前负

荷↓

⑵扩张小动脉→心脏后负荷↓

3.预防急性肾衰: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4.加速毒物排泄:如苯巴比妥、水杨酸类、溴化物等

5.急性高血钾症高血钙症

(二)中效利尿药

代表药物:噻嗪类: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

噻嗪类利尿的作用部位在皮质部的远曲小管,故只影响

肾脏的稀释功能,对肾脏的浓缩功能无影响。

作用部位:远曲小管近端

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Na+ /Cl-同向转运→NaCl

reabsorption ↓→尿排Na + 、Cl-、水、*K + ↑

临床应用:

1.水肿:(1)为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药。与强心苷合

用注意补钾

(2) 肾性水肿:血容量↓,心输出量↓,肾小球滤过率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 肝性水肿:与螺内酯合用,易血氨升高,应慎用。

2.高血压

3.尿崩症

4. 高尿钙症

不良反应:

1.水、电解质紊乱

2.高血糖(高血糖伴高血压者,不可用利尿药)

3.高尿酸血症

4.促进动脉硬化

5.过敏反应

(三)低效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

主要作用与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通过直接拮抗醛固

酮受体,或者通过抑制管腔膜上的Na+通道(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spironolactone 安体舒

通)

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内Ald受体→保K+排Na+ 水

临床应用

1. 各种与Ald升高有关的水肿(肝、肾、心)。

2. CHF

氨苯蝶啶(triamterene,三氨蝶啶)阿米洛利

(amiloride)

作用机制:直接抑制Na+-K+交换。其利尿作用和体

内醛固酮的浓度无关。

碳酸肝酶抑制药

主要作用于近曲小管,阻止近曲小管和其他部位对碳酸

氢钠的重吸收。(乙酰唑胺、醋甲唑胺)

乙酰唑胺:碳酸酐酶(CA)抑制剂

1、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碳酸酐酶的活性

↓CA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 + 的产生↓→↓H + -

Na +交换→ Na + 、水重吸收↓

2、抑制眼睫状体上皮细胞中碳酸酐酶的活性

房水的产生↓

3、抑制大脑细胞中碳酸酐酶的活性

脑脊液的产生↓。

临床应用:

1. 青光眼(glaucoma)

2. 高山反应中的脑水肿

3. 癫痫小发作(epilepsy)

精神障碍性疾病(氯丙嗪)

42.试述氯丙嗪所引起的血压下降,不用肾上腺素

治疗的理由。

答:氯丙嗪降压是阻断α受体,肾上腺素可激活α受体

与β受体产生心血管效应,氯丙嗪中毒时用肾上腺素后

仅表现为β效应使血压更为降低,故不宜选用,而应选

用主要激动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

43.氯丙嗪阻断哪些受体?产生哪些作用及不良

反应

①氯丙嗪阻断DA受体,产生以下作用:

a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样受体,产生抗

精神病作用;

b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D2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不

良反应;

c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对内分泌系统有影响;

d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产生镇吐作用;

②氯丙嗪阻断α受体,引起血压下降;

③氯丙嗪阻断M受体,引起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

不良反应。

44.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

何不同?

①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

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机

体的体温随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而阿司匹林则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的

合成而发挥作用的;

②作用特点不一,氯丙嗪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不仅降

低发热的体温,还可使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

在炎热天气,可使体温升高。阿司匹林只能使发热的体

温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正常的体温没有影响。

45.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主

要不良反应。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镇静安定、抗精神病作用: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躁

狂症

2.镇吐:小剂量选择性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

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用于治疗多种药物和疾病引起的

症状。但对晕动症呕吐无效。

3.调节体温作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降低

发热者的体温,也可降低正常人的体温,降温程度随环

境温度升高而幅度变小。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

4.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可增强麻醉药、镇静催眠药、

镇痛药、乙醇的作用

主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M受体阻断;α受体阻断;锥体外系反应(药

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安;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

型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内分泌系统反应;过敏反应。

46.阿斯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在机制、作用和应用上有何不同?

阿司匹林:

1.机制:抑制下丘脑PG合成。

2.作用: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只影响散热过程

3.应用:感冒等发热。

氯丙嗪:

1.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3.人工冬眠

阿片样镇痛药

47.试述吗啡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是什么?

(1)抑制呼吸中枢:减弱了过度的反射性呼吸兴奋。(2)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担,有利于消除肺水肿。

(3)镇静作用:减弱病人紧张情绪,减轻心脏耗氧量。

48.试述吗啡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①镇痛作用:吗啡对伤害性疼痛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对绝大多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对持续性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对神经性疼痛的效果较差。

②镇静、致欣快作用:吗啡能改变患者情绪。吗啡可引起欣快症,表现为满足感和飘然欲仙等。这也是吗啡镇痛效果良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强迫用药的重要原因。

③抑制呼吸: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以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

④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

⑤其他中枢作用: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使瞳孔缩小。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改变体温调定点,使体温略有降低,但长期大剂量应用,体温反而升高。引起恶心和呕吐。

(二)平滑肌:

①胃肠道平滑肌:吗啡升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其蠕动。减弱便意和排便反射,易引起便秘。

②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排空受阻,可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③其他平滑肌:降低子宫张力;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三)心血管系统: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四)其他: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此外,吗啡可扩张皮肤血管,使脸颊、颈项和胸前皮肤发红,与促组胺释放有关

临床应用:

(1)镇痛:适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锐痛,如严

重创伤、心梗引起的心绞痛等。

(2)心源性哮喘及肺水肿。

(3)止泻: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49.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镇痛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的区别。

胰岛素降血糖药物

50.胰岛素对三大物质代谢的影响

1.调节血糖,促进合成代谢

a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b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于肝和肌肉中

c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储存于脂肪组织中

从而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的影响

a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并转运到脂肪细胞储存

b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

使脂肪合成增加

c降低脂肪酶活性

使脂肪分解减少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a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

b促进转录和复制过程,使DNA,RNA合成增多

c促进翻译过程,使蛋白质合成加快

d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原异生

从而促进机体的生长

51.口服降血糖药物

一、磺酰脲类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甲磺丁脲)

第二代格列本脲(glyburide,优降糖,glibenclamide)

第三代,代表药有格列齐特(gliclazide,达美康) (二)、新型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

为非磺酰脲类的口服降糖药,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而降糖。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二、双胍类

二甲双胍(metformin,甲福明)

三、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本类药物能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四、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acarbose)伏格列波糖(voglibose)

52.磺酰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①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β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当磺酰脲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阻滞钾通通而阻止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钙内流,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后,触发胞吐作用及胰岛素的释放;

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

③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等。临床应用: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Ⅱ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无效者,氯磺丙腺可用于尿崩症。

53.口服降糖药有哪几大类?简述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磺酰脲类. 双胍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胰岛素增敏药. 其他新型的非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

主要对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轻中度性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糖尿病患者,和磺酰脲或胰岛素合用,以减少磺酰脲类或胰岛素的用量。

54.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一、糖尿病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需迅速降血糖的初始治疗

2)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者。

3)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胰岛切除后。

4)糖尿病人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合并感染、高热、消耗性疾病、妊娠、创伤、手术等)。

二、其他:1、高钾血症2、细胞内缺钾,心梗心律失常的防治。防治心梗时心律失常。

甲状腺激素

55.甲状腺素的作用

1、促进代谢和产热:

(1)糖:促进糖吸收,增加糖原分解和糖的氧化利用,血糖不变或略增。

(2)脂肪:加快脂肪分解,促进胆固醇氧化,血清胆固醇下降。

(3)蛋白质:正常剂量使蛋白质合成增加;大剂量促进蛋白质分解

(4)水盐:Na+Cl-潴留

(5)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上升,产热与耗氧增加。

2、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对于维持骨骼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呆小症(克汀病cretinism)甲低身材矮小,智力低下3.提高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反应性:

β受体数目增多。兴奋心脏,增强血管对CA的敏感性;提高神经兴奋性。

甲亢:情绪激动,烦躁,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率失常,心肌肥厚

56.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Thiocarbanides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作为过氧化物酶(TPO)的底物被碘化

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碘活化↓→酪氨酸碘化及T3T4偶联↓→T3和T4生成↓

2.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

症状改善需2-3周,BMR在1-2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

3.长期应用→血清T3,T4水平↓→TSH分泌反馈性↑→甲状腺增大充血↑。

4.丙硫氧嘧啶→抑制外周T4脱碘生成活性较强的T3→甲状腺危象的辅助治疗。

临床应用:

1、甲亢内科常规治疗:轻症和不宜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者。疗程1-2年,半数可愈。

2、甲亢术前准备:

术前用本类药后可使甲状腺腺功能接近正常,减少手术并发症及甲状腺危象,但可使TSH分泌增多,使腺体增生,组织脆而充血。术前两周合用大剂量碘,使腺体缩小、变韧,利于手术,减少出血。

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用丙硫氧嘧啶大剂量80-1000mg/日<1周,大剂量碘,综合措施:冬眠合剂,β受体阻断药等。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发热,少数可见剥脱性皮炎。

▲2、甲状腺肿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3、消化道反应:厌食,呕吐,腹痛,腹泻。

4、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5、肝功能损伤

二、碘和碘化物

1、小剂量碘:

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促进TH合成与分泌

用于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碘缺乏)

2、大剂量碘:作用快而强,但不持久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抑制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的缩合;

(2)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抑制蛋白水解酶→T3和T4不能与TG解离;

拮抗TSH促进T3和T4释放。

(3)抑制TSH促进腺体增生:

使腺体缩小,血管增生减轻,质地变韧--更便于手术;

临床应用

1、甲状腺术前准备:先用硫脲类控制病情,术前2周给予大剂量碘剂,使腺体缩小变韧,血管增生减轻,便于手术。

2、甲状腺危象:

3、减少放射性碘微尘的吸收

(二)放射性碘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50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环磷鸟苷( )、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完整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药理学复习、总结很好。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 -绪言 【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 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 新药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新药研究过程分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四)学习药理学的参考书 1.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7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 4.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Gilman’s .The Pharmaco 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New York, 2001. 附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1. 处方药 (1)疾病必须由医生或试验室确诊,使用药物需医师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⑵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吗啡类、中枢性药物等。 ⑶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肿瘤药。 ⑷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s, over the counter drugs, OTC ) 二、药品名称 1. 中文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名称) 2.英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M) 3. 商品名(trade mark name) 例:中文名:普萘洛尔 英文名:Propranolol 商品名:心得安,恩得来,萘心安,inderal , angilol, cardinol.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 2.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3.熟悉药物作用机制。了解构效关系。 4.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 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理学整理

药理期末 总论 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或速率)过程 2.极量:是国家药典规定对有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3.治疗指数(TI):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数值与大药物越安全。 4.药物的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 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 5.药物所在体液的pH值对脂溶扩散的影响: 6.口服给药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溶解度)、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制剂(生物利用度)、首关消除、吸收环境 7.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灭活、活化) 8.药酶诱导剂:增强药酶活性的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保泰松等) 药酶抑制剂:减弱药酶活性的药物(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9.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形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某些肠肝循环明显的药物如洋地黄毒苷、地西泮、地高辛等,半衰期明显延长。 10.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F=(进入体循还的药量)/(给药量) 11.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方法:1)等剂量等间隔时间,4-5个半衰期2)首剂加倍

12.药物的吸收的速率和分布决定了药物的起效快慢,代谢和排泄的速率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 传出神经系统药 1.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缩瞳(激动瞳孔环状肌M型受体,使瞳孔环状肌收缩,瞳孔缩小)、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虹膜向中心拉紧,虹膜根部变薄。前房角间隙变大,房水回流通畅,眼内压下降)、调节痉挛(使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方向收缩,结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调节于近视),促进腺体分泌 2.新斯的明兴奋骨骼肌的作用机制: 1)抑制神经肌接头胆碱酯酶 2)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 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3.有机磷中毒的解救药物:氯磷定、阿托品 4.阿托品** 5.口服去甲肾上腺素的适应症:上消化道出血 6.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气雾给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方面的区别:均有松弛支气管

药理学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作用: 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 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 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 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的解毒另有:毒扁豆碱 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2、N样作用症状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磷定:肌注或静注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滞药 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 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 血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精选教育类试题和其他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护理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 1

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2

(完整word版)药理学各种药的归纳总结

药理 糖皮质激素小结(记忆方法,八个四): 1.构效关系有四:基本结构为甾核 1)C3的酮基、C20的羰基及C4-5的双键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 2)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 3)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4)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2.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3.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4.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5.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1)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红细胞?、血红蛋白?,治再障。 3)血小板?,治血小板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治粒细胞减少症。 6.不良反应: (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 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 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 (二)四诱发: 1)诱发或加重感染。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7.四用法: 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 3)正量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胰岛素小结: 1.分三类:短,中,长效(纯胰岛素:单峰与单组分抗原性小)。 2.药动学三特点: 1)口服无效,加蛋白制剂禁注射; 2)加蛋白或锌为中,长效; 3)肝肾功能差影响灭活。 3.四大作用:降糖、合蛋、合脂、促钾; 4.三大用途:各型糖尿病,纠正细胞内缺钾或高血钾症,治疗精神分裂症。 5.三大不良反应:低血糖,过敏,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关系图: 甲状腺激素——替代补充—→1.呆小病或克汀病(小儿) ↓ 2.粘液性水肿(成人)补充 ↓ 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剂量治疗---碘中毒 1.急:血管神经性水肿; ↓↓ 2.慢:口眼刺激症; 甲状腺激素过量诱发↓ 3.过量诱发甲亢; ↓↓ ↓ 1.大剂量碘; 1.甲亢术前准备 甲亢——内科治疗——2.普萘洛尔共有二作用: 2.甲危辅助治疗; 3.硫脲类(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过敏反应) 强心甙小结 1.强心甙组成:甙元强心;糖延长其作用。 2.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率.慢效 ... 蛋白结合率洋地黄毒甙》中效.. 肝肠循环地高辛》速效 显效时间西地兰 维持时间毒K

(完整版)药理所有知识点结构图

4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A,分布D,代谢M及排泄E过程。 药理学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相互作用等。 临床前药理学——分为主要药理学、一般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等 临床药理学——分为I、II、III、IV期临床实验 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易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生物效应 撤药效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重的效应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患者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先天缺陷疾病) 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有些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部分激动剂和完全激动剂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非特异性药物-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特异性药物-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会相应增加,直到出现最大效应。以后若在增加剂量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极量(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限度)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 药物方面: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反复用药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主要任务 新药药理学 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 影响药效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