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选择
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效果比较

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效果比较目的比较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效果。
方法将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腹部横切口的9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对照组采用丝线间断缝合。
结果观察组患者缝合时间为(8.48±2.21)min,V AS评分为(5.33±4.43)分,切口甲级愈合42例,切口乙级愈合3例。
对照组患者缝合时间为(16.37±3.39)min,V AS评分为(7.24±1.32)分,切口甲级愈合37例,乙级愈合6例,丙级愈合2例。
观察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以及切口愈合等级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部横切口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的效果明显优于丝线间断缝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腹部横切口;连续缝合;间断缝合腹部横切口是普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具有顺应腹部解剖特点、操作简单方便、切口张力较小、术后疼痛较轻、愈合快、术后美观等优点。
但是腹壁横切口的愈合不仅与患者的身体素质、手术创伤情况以及术后感染等因素有关,还与缝合方式和技巧有很大关系。
保证腹部横切口愈合良好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腹部横切口常用的缝合方式包括分层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1-3]。
本文比较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分层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的90例腹部横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8年4月~2013年1月采用腹部横切口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5例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24.51~65.32岁,平均(45.36±4.56)岁,其中Ⅰ类切口27例,Ⅱ类切口18例,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连续缝合。
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3.79~64.73岁,平均(44.67±4.26)岁,其中,Ⅰ类切口26例,Ⅱ类切口19例,采用丝线间断缝合。
妇产科选择不同腹部手术切口的临床分析

分析资料表 明 , 次剖宫产 1 1 , 8 %, 再 2 例 占2 . 因此 , 2 如果选
择下 腹 部横 切 口无 疑就 给第 二次 手 术者 造成 一 定难 度 , 长 延 手 术 时 间 , 加 患者 术 中出血 量 , 增 有粘 连 , 容 易损 伤 膀 胱 , 很 由于切 口延 长受 限 . 胎头 娩 出 困难 。 使 下 腹部 下 中纵 切 口操 作 方 便 , 术 野暴 露 较好 , 中可 手 术 根 据需 要延 长切 口 , 组织 损 伤较 少 , 对 出血少 , 同样 有粘 连 情
【 中图分类号】R 1 79
【 文献标识码】C
【 文章编号】17 — 2 0 2 0 )5c 一 2 — 1 6 3 7 1 (0 70 () 1 0 0
的部 位需 要 . 手术 野 需 清楚 , 以能 保证 安全 地 做好 手 术 为 前 提 . 手术 者 术前 应 对 病 情有 足 够 的 了解 , 做 以便 恰 当暴 露 手 术 野使 手术 顺 利进 行 。 外 , 择腹 部切 E时 , 应考 虑患 者 另 选 l 还
体质 、 胖 程 度及 一 般健 康 状 况 , 意 腹部 有 无 手术 瘢 痕 及 肥 注 其位 置 . 顾 患者 美容 要求 。选 择 任何 一 种手 术切 E 均应 考 兼 l 虑 到 切 E可 变性 及 安 全 性 , 切 E操 作方 便 , 术野 暴 露 较 l 纵 l 手 好 , 中可根 据需 要延 长切 E , 切 E手 术 野暴 露较 差 , E 术 l横 l 切 l
2 结 果
剖 宫产 4 9例 , 中 首次 剖 宫产 3 8 , 7. , 次 2 其 0 例 占 1% 再 8
剖宫 产 1 1 , 2 . 2 例 占 8 %。 2
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

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
一、前言
腹直肌分离是腹壁缺陷的一种常见类型,可能导致腹部膨隆、腰背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套详细、合法合规的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腹直肌分离程度大于2cm,影响外观及生活质量;
1.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确保患者安全。
2.术中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3.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加强患者术后康复指导,提高手术效果。
本方案为腹直肌分离患者提供了一套详细、合法合规的手术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5.缝合腹直肌:采用可吸收线将分离的腹直肌进行缝合,恢复其连续性。
6.逐层关闭切口,并进行包扎。
六、术后处理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抗感染、止痛等治疗。
2.术后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
3.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4.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指导术后复。七、注意事项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
第1篇
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与美的追求日益提高,腹直肌分离作为一种影响形体美观及生理功能的症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腹直肌分离手术方案,以改善其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腹直肌分离程度大于2cm;
(2)伴有腰背痛、消化不良、尿失禁等症状,保守治疗无效;
(3)无严重系统性疾病,身体条件可承受手术;
剖宫产术腹腔内、外修复子宫切口临床效果比较

14 观察指标 .
手术时间 , 中失血量 ,术后 6小时疼痛评分 , 术 术后腹部切
口感 染 率 和 子 宫 感 染 率 。
手术时 间从 皮肤切开 至皮肤缝合 止;出血量 的估 计采 用容 积法 +称重法阳。事先称重产包 、手术包和敷料包 等 , 1
口内置修复 时需要进 一步处置 切 口的病例 较多 ,主要为 切
术后再称重 , 减所得的重量 结果 按血 液比重 1 O 相 .5换算成 毫升数 , 加上积血瓶中的血量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 再
分法( AS , ~5分为无痛或轻度疼痛 ; ~1 V )0 6 0分为 中、重 度疼痛。术后腹部切 口感染和子 宫感染诊断标准参照第 2版 《 中华妇产 科学 》 。
感 染率和 子宫感 染率 差异 均无统 计学 意义( P>0. 5 。见 0)
表 2 。 3 讨 论
正中直切 口,人工剥 离胎盘 ,子宫切 口肌层和膀胱返折腹膜 分别用肠 线单层连续缝 合 。所有产妇 均于术前半 小时和术 后 4小时 内各注射头孢唑啉 l g,以预 防感染 ;术后不用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结果
2 1 两组剖官产指征 比较 . 两组剖宫产指征基本相似 , 各
用容 积法和称重 法估算剖 官产术 中出血量 ,发现 两组术 中
的剖官产 等 。上述产妇 的各 项指标基 本相似 。 1 2 分组 . 按 剖宫产 时胎盘娩 出后 子宫修复 方式分为 外
1 7 %;⑨术 中平 均出血量 : 0. 内置组( 4 4 5±2 3ml外置 8) , 组 (3 4 0± 2 5 ml 7 ) 。两组上述 各指征 比较 大体一致 。
国际通用手术切口分类

国际通用手术切口分类1. 腹部切口
- 上腹部横行切口
- 下腹部横行切口
- 中线切口
- 参形切口
2. 胸部切口
- 乳房切口
- 前外侧切口
- 后外侧切口
- 腋窝切口
3. 头颈部切口
- 颞部切口
- 颈部切口
- 甲状腺切口
- 颌面部切口
4. 上肢切口
- 肩部切口
- 上臂切口
- 肘部切口
- 前臂切口
- 手部切口
5. 下肢切口
- 髋部切口
- 股部切口
- 膝部切口
- 小腿切口
- 足部切口
6. 脊柱切口
- 颈椎切口
- 胸椎切口
- 腰椎切口
- 骶椎切口
7. 其他切口
- 会阴切口
- 肛门切口
- 阴道切口
- 鼻切口
- 口腔切口
该分类系统旨在统一手术切口的命名和描述方式,便于医疗记录和沟通。
切口的具体位置和大小根据手术需求而定。
外科考试题及答案

习题一一、填空题1、手术分类,根据手术的无菌程度分为无菌手术、污染手术、感染手术三类。
2、手术对机体的影响程度五个因素而有所不同即①手术范围大小②手术时间长短③手术中的刺激多少④手术方式方法⑤病人耐受力3、手术切口分为无菌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三类,分别用Ⅰ、Ⅱ、Ⅲ字母来表示;手术切口愈合的分级是甲、乙、丙。
4、选择手术切口应注意满足以下6个要求即①显露好②损伤小③愈合牢④不影响功能⑤操作简便⑥注意美观。
3、手术切口分为无菌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三类,分别用I II III字母来表示,手术切口愈合的分级是: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
二、判断题1、手术既能治疗疾病也能诊断疾病(T )2、组织切开的原则是由浅入深,多层组织一次性切开,以减少损伤的程度()3、组织前可以用来钳夹、牵引软组织,也可用来钳夹纱布垫(T )4、三角针可以用来缝合韧带、皮肤、皮下()5、结扎皮下出血点用4号或7号丝线()6、组织钳也叫鼠齿钳和Kocher’s钳()四、选择题A型题1、有齿血管钳又称:DA. Allis clampB. Pary’s clampC. Kelly clampD. Kocher’s clampE.. Mosquito clamp2、正确的持镊方法应该是:AA.左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应B.左手拇指对食指C.左手拇指对中指D.右手拇指对中指和无名指E.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应B型题问题(1—6)A.指压式B.持弓式 C,执笔式 D.反挑式 E.握拳式1、切开皮肤、皮下A2、腮腺脓舯切开引流D3、截肢术,切断大腿肌肉E4、精细手术或整形手术C5、大片筋膜切开B6、气管切开DC型题问题(1—5)A.缝合时注意边距和针距B.缝合时组织等量、对称和整齐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1、缝合皮肤( C)2、胃肠吻合(D )3、缝合腹膜(D )4、缝合皮下( B)5、缝合肌腱( D)X型题(1—2)1、间断缝合常用于:(abe)A.皮肤缝合B.前鞘缝合C.胸膜缝合D.腹膜缝合E.肌肉缝合2、荷包缝合常用于:( BCD)A.肠端吻合B.膀胱造瘘术C.结肠造瘘术D.阑尾切除术E.静脉切开术三、名词解释1、围手术期:以治疗为中心,包含术前、术中、术后的一段时间。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型号,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可以大致
分为三类:1、皮肤切口;2、腹壁切口;3、其他切口。
1、皮肤切口:这种切口属表面切口,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切口。
在手术中,医生一般采用双手方法切开皮肤,尤其在做胃肠外科、整
形美容等需要解剖到皮肤层的手术时,这种切口便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这种切口的穿刺针的数量较少,不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因此术
后康复较快,受伤程度较轻。
2、腹壁切口:它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手术切口,主要用于做心脏、
大肠外科、肾脏外科等较为复杂的手术。
这种切口会切开腹部肌肉层,并直接暴露出内脏,以实现穿刺并动手术。
而且由于这种切口需要直
接暴露脏器,因此在切口完成后,医生需要用金属材料护体,以减少
患者感染的风险,术后康复时间长。
3、其他切口: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切口,比如动脉性切口和淋
巴性切口。
动脉性切口是在行动脉周围切开皮肤层,以有效控制血流,在一些危重的患者治疗中将大量使用。
淋巴性切口主要通过切开淋巴
管来减少淋巴液的渗漏,以防止术后发生出血,尤其是在取石、手术
引流等操作中,淋巴切口的作用尤为重要。
两种不同的腹壁切口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

两种不同的腹壁切口对剖宫产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并探讨两种不同的腹壁切口对剖宫产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28例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产妇首次剖宫产切口的选择将其分为腹壁横切口组和腹壁纵切口组,每组产妇均为14例。
对比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的盆腔黏连程度、切口内膜异位情况、切口脂肪液化情况以及切口愈合时间。
结果:与腹壁横切口组相比,腹壁纵切口组的盆腔黏连发生率、切口内膜异位发生率均明显更低(P<0.05),腹壁纵切口组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更高、切口愈合时间更长(P<0.05)。
结论:首次剖宫产手术产妇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时,选择不同的腹壁切口,其切口愈合效果也不同,腹壁纵切口可有效减少盆腔黏连、切口内膜异位的发生,而腹壁横切口可有效缩短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减少切口脂肪液化。
标签:剖宫产;腹壁切口;切口愈合剖宫产手术是通过切开产妇的腹部和子宫,从而使胎儿顺利娩出的一种分娩方式,通常被应用于难产、子宫收缩乏力、宫内胎儿异常等产妇的分娩中。
近年来,再次剖宫产的比例增高,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首次剖宫产手术切口的选择对再次剖宫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
本次研究为了探讨两种不同的腹壁切口对剖宫产切口愈合的影响,特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28例再次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28例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产妇前次分娩均采取剖宫产方式,均具备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此次研究经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根据产妇首次剖宫产切口的选择将其分为腹壁横切口组和腹壁纵切口组,每组产妇均为14例。
腹壁横切口组: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39岁,年龄均值为(31.09±7.62)岁;2次剖宫产间隔时间为2~5年,平均为(3.53±1.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