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doc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doc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doc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关键基础零部件、重大集成智能装备。例如,数控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份仪表与高可靠执行器,智能电网先进量测仪器仪表(AMI ),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具有与现场总线设备实现动态数据交换功能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逻辑控制、运动控制、模拟控制等功能有机集成的可编程控制系统(PLC);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基于机器人的自动焊接生产线,智能化的复合材料制备装备,数字化车间,乙烯造粒机等。

智能制造装备是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基本工具,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是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1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约3600 亿元,其中机床工具产业销售收入3922 亿元,其中高档数控机床约占30% ;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收入3945 亿元,其中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约18% ;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150 亿元;通用基础件行业销售收入4600 亿元,高端部分约占5% ;施工机械3100 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 ;纺织机械600 亿元,高端部分约占20% ;印刷机械160 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 ;石化装备1896 亿元,高端部分占约30% ;国防工业专用制造装备超过120 亿元。

2 、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如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 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用于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 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国产控制系统,高精度压力/ 差压变送器、原子荧光光谱仪、油井多相流检测设备;直径为

6.34 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直径为11.22 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1600 吨级加氢裂化反应器、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三大离心压缩机组、百万吨级乙烯冷

箱。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现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 强。涌现出重庆川仪、京仪集团、浙江中控、和利时、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 、67%和14.7% ;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 %、

45.2 %和35.9 %,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 ,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70% 。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 、高档数控机床的90% 、高档数控系统的95% 的市场份额

被国外产品占领。

2、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创新投入不足,仪器仪表行业R&D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 ;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 ,与工业发达国家的20% 相比有较大差距。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不掌握,自主品牌缺乏。

3、产业基础薄弱

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 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市场全部被

国外产品垄断;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 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量的50?60%。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

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

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近年来,陕西和辽宁的发展令人瞩目。同时,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此外,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装备专用产业在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区也都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90 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优势明显,特别是高端装备差距尤为突出。如仪器仪表行业的功能安全技术和安全仪表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仪表、生物集成微流路片等前瞻性技术和高端产品,国外公司已经有产品投入市场,而国内企业因缺少技术储备,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一旦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用,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国外产品垄断市场的潜在危险。因此,我国进入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韩国也力求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这更加挤压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及降低碳排放的承诺,对智能制造装备提

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汽车工业将继续成为高档数控机床第一重要用户,航空、航天、IT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效、精密、智能、多坐标联动和专用数控机床,机械、纺织、冶金、石化、造船、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大了对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的需求。此外,国家提出的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智能制造装备提出了

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精密化、绿色化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

(二)集成化

智能制造装备正向技术集、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的集成及设备的成套,同时还体现在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高技术的集成,从而使装备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甚至发生深刻变化。

(三)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装备中,实现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智能”。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

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产品一次开发成功。

(四)绿色化

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重点发展方向围绕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现有基础,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成长性好、可持续性的基本特征,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及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六大类产品,实现各种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带动整体智能制造装备水平的提升。其中,以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为代表的智能测控与制造装备将取得高速发展。

1、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重点发展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压力、流量、物位、成份仪表与高可靠执行器,智能电网先进量测仪器仪表AMI ,材料分析精密测试仪器与力学性能测试设备,新型无损检测及环境、安全检测仪器,国防特种测试仪器等各类试验设备。

2、智能控制系统

重点发展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具有与现场总线设备实现动态数据交换功能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逻辑控制、运动控制、模拟控制等功能有机集成的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先进高效发动机及

其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用控制系统。

3、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

重点发展高可靠性力敏、磁敏等传感器,新型复合、光纤、MEMS、

生物传感器,仪表专用芯片,色谱、光谱、质谱检测器件;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 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装置。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专项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非金属成型设备、新材料制备装备、高档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数字化工具系统及量仪。

5 、智能专用装备

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矿山用智能自卸电铲、智能化全断面掘进机、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化大型施工机械;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大型先进高效智能化农业机械。

6 、自动化成套生产线

重点发展百万吨级及以上大型乙烯、大型PTA 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集成,大型煤化工自动化关键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生产储能自动化关键装备,大型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系统,高效棉纺,短流程染整自动化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化综合采掘成套设备及大型露天矿自动化成套设备。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2018年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目录 一、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 (2) 1、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 (2) 2、政策春风拂面,市场前景可期 (4) 二、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 (6) 1、不同分类下,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平台一览 (6) 2、三类平台的比较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9) 3、他山之石:GEPredix——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典型11 三、工业软件应用构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资源 (15) 1、工业软件丰富程度决定工业平台整体竞争力 (15) 2、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软件企业打开发展空间 (20) 四、投资标的 (21) 五.风险提示 (26) 一、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升级的核心 1、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 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构建链接机器、物料、人、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形成科学决策与智能控制,提供制造资源配置效率,正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全球布局的新方向、制造大国竞争的新焦点。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工业互联网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链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分为4个部分:1>边缘层:通过协议转化和边缘计算形成有效的数据采集体系,从而将物理空间的隐形数据在网络空间显性化。2>IaaS层:将基础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虚拟化,实现基础设施资源池化;3>工业PaaS层:工业操作系统,向下对接海量工业装备、仪器、产品,向上支撑工业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开发和部署;4>工业APP:通过调用和封装工业PaaS平台上的开放工具,形成面向行业和场景的应用。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来说,数据采集、工业PaaS、工业APP是核心三大要素。 1>数据采集是基础。工业大数据有三类:生产经营相关业务数据、设备物联数据、外部互联网数据。其中,设备物联数据采集受制于传感器部署不足,装备智能化水平低,数据采集颗粒度不足,无法支持上层应用。随着兼容多种协议的技术产品构建,此类问题将得到改善。同时通过部署边缘计算模块,实现数据在生产现场的轻量级运算和实时分析。可以缓解数据的云端计算压力。 2>工业PaaS是关键。现有的通用PaaS平台尚不能满足工业级应用需要。未来通过对通用PaaS的深度改造,构造满足工业实时、可靠、安全需求的云平台,将大量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模型模块化,并封装成为可重复使用的API,降低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推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依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围绕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核心环节,制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

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不到5%。 当今,工业发达国家始终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必然发展趋势,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1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面向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目标,以突破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为支撑,以推进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以提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为重点,促进示范应用推广,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 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茅,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一)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 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 2、全球智能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主要体现载体智能制造装备涉及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主要行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在19%-21%之间。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12233亿元。据此测算,2016年,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在8687亿美元左右。 1、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出口和使用方面都居世界榜首;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 (2)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1998年以来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达9%。金融危机影响后,全球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5.4万台。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湖州市装备制造业振兴升级发展规划 (2009-2015 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路径。为贯彻落实《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根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我市振兴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行动方案和“十二五”产业发展指导依据。本规划的规划期为 2009 年至2015 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1. 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三年来,装备制造业经济规模高速增长,工业中占比大大提高,2 008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272 家,规模以上产值134.83 亿元,三年年均增长44.20%,高于全市工业产值年均增速20 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 91%提高到2008 年末的7.63%。2008 年完成限额以上投资68.23 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25.5% ,连续两年成为我市工业投资的第一大产业。近年来项目投资趋势和产业规模扩张表明,装备制造业将是湖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产业。 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近几年“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方针实施,一大批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主要部件的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2008 年末规模以上整机生产企业达63 家,产值60.35 亿元,在本行业中的产值占比由2005 年的35%提高到2008 年末的近45% 。在产业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吴兴区大型构件加工、南浔区电梯制造及配套产业、湖州开发区农用机械及配套产业、改装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熟度不高,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缺乏国际性的行业巨头企业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突出问题。相对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是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并发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并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专题活动。 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这三个转变是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 三个转变的内在联系: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 谈谈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催化下,中国制造以其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但如果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仅为1.7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美国就不只是0.4%,而是高达15.2%。而就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所以,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感受“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去了三年,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这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背后: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中国制造一度沦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例如,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这个现象叫做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世纪经济的奇迹”背后:各类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质量:网络流传这样一则调侃的段子: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工程质量:上海、郑州、武汉到最近浙江,相继出现了“楼脆脆”事件,一栋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却整体倒覆。 产品质量:山寨文化的兴起,假冒伪劣的泛滥。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吧,我们通常说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其中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取得,我国实行“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便享有了权利,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 (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前端,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例如,欧盟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在2010年制定了第七框架计划(FP7)的制造云项目,并在2014年实施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将智能型先进制造系统作为创新研发的优先项目。加拿大制定的1994-年发展战略计划,将具体研究项目选择为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新装置、动态环境下系统集成。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在 19%-21%之间。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12233亿元。据此测算,2016年,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在8687亿美元左右。2017年,全球智能制造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7年全年产值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报告,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9.0万台,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IFR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预计2017全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在33万台左右。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发展前景及趋势 2017年,具有连接和感知能力的机器人继续引领智能制造发展,随着AI 技术的进步,工业机器人也变得更加智能,并能够感知,学习和自己做决策。前瞻产业研究院结合当前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到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的产值将达到23108亿美元左右。 (三)面对智能制造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市场空间,国内各领域企业纷纷进军系统解决方案领域 国内智能制造改造需求迫切,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需求广阔。一是随着国内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企业迫切需要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就工业机器人来看,201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售同比增长了56%。二是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定制化,企业订单呈现出小型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必要性分析

(1)智能制造产业备受各国政府关注,发展前景广阔 当今,工业发达国家始终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重新重视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韩国也力求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我国已具备发展智能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我国已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掌握了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级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国家对智能制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对智能制造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成立,研究资金也大幅增长。 (2)目前国内智能制造国产化率低,关键软硬件核心部件仍依赖于国外进口产品。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提高其产业化水平,以应对传统低成本优势削弱所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其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如PLC、工业软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3)目前国内智能制造信息安全水平底下。

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阶段 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样也是大部分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其智能制造利润贡献低于10%。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不过,智能制造水平较低,意味着夯实发展基础的必要性,同样也意味着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都在谋划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机器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或出台具体产业规划。 二、智能制造行业运行特征 (一)制造强国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 我国制造业步入新常态下的攻坚阶段,制造强国战略开始推进实施。经过多年迅猛发展,我国已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制造强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纲,各地方陆续出台智能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陆续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安徽等省份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分别出台了《江苏行动纲要》、《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福建省实施行动计划》、《四川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等政策,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强省的建设步伐。佛山、南京等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以及省级行动计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产业特色,陆续制定与《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找准转型升级基础,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加快渗透,制造企业着手推动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多方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 规划纲要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一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

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但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一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及国家、省、市的重视支持,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电气装备等传统行业重新焕发生机,汽车、环保、冶金装备等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实现出口交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优势领域不断壮大发展。在国家确定的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项重点突破领域中,我市在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冶金成套设备、大型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我市在湖北省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2项重点领域中,有11项居于领先和核心地位。 2.优势行业加速集群发展。我市在光通信装备、激光、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环保工程及装备、冶金装备等行业领域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光通信装备、激光、环保工程及装备、船舶配套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汽车及零部件、电气装备、船舶、冶金装备、数控机床等行业领域居于国内重要地位。在这些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带动力日益增强,配套能力加快集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优化。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1)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的科技在伴随着实行工业化道路中引发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而如今的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创造就拿最近较受关注的iphone手机为例。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是由美国史蒂芬乔布斯独家创造的手机,可是,在装机等一系列流程尽是用低成本在中国组装!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与创新,缺乏想象力,导致仅仅只是在说明书上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而出国旅游的旅客在各国纪念品商店买回来的纪念品,大多在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让许多的中国旅客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国外的商品上竟印上国内生产标签? 如今,自主创新是我国即将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仍在实行,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虽然这次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高考大改革”,可是任然离在商品上贴上“design in China”的标签。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发展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已经在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技术与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企业从代工模式中跳出是当务之急,摆脱代工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本。

只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战斗力,赢得广泛市场,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然而,在发展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有些企乏创新和法律意识,一味偷窃模仿别人,导致山寨和伪劣产品的盛行,这些产品既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失了做人该有的准则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思想是无法借得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所以,我们因努力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 (一)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概况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全球范围来看,除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走在全球智能制造,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 2、全球智能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的主要体现载体智能制造装备涉及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主要行

业,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根据工信部的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在19%-21%之间。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值规模达12233亿元。据此测算,2016年,全球智能制造产值规模在8687亿美元左右。 1、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出口和使用方面都居世界榜首;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 (2)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1998年以来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达9%。金融危机影响后,全球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5.4万台。 (3)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分析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城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工具的各制造业的“母体”工业,是在多学科技术成果集成下,以单件、单机或成套设备为产品,服务于基础工业和相关工业的综合性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集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于一体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就规模而言我国业已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装备市场需求萎缩,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趋势减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依靠珠三角的地缘

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已形成了特色行业全国领先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其中陶瓷机械、电气机械及设备、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等行业已处于全国甚至世界领先地位。机械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不仅极大推动了佛山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技术水平也制约和影响其它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为推进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有序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使其具备支撑XX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粤府办〔2009〕121号)的要求,结合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制定本规划。 一、XX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经济总量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集技术、资源、劳动力、资金密集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先发优势和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1589家,工业总产值2002亿元,

新时期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

新时期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及实践经验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苏州已成为全国工业大市、全球制造业基地。近年来,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关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时期苏州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各级政府部门及智能制造企业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主攻方向,对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hard work and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Suzhou has become a major industrial city and a global manufacturing base.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made in China 2025” by the state and Jiangsu pro vince,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zhou industrial economy in the new period,and bui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bas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Suzhou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ak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as the topic,focus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take promo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nternet +” as the the main direction of attack,carry out a serie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new industries,new formats and new models. 标签:智能制造;互联网企业;转型 1 基本现状 近年来,苏州基本形成了集智能设计、智能生产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智能工业体系。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共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6家,试验区4家,国家级示范企业5家,省级示范企业29家,省级试点企业233家,省两化融合示范项目15个,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达到45%以上,生产性企业的两化融合指标达82%以上[1]。具备和形成了以下产业优势: 1.1 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 苏州市拥有8万余家制造业企业,产业类别齐全,长期快速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具备了采用智能技术升级支柱产业的基础。苏州德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等的智能制造项目和产品近年来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1.2 具有较高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 苏州市拥有较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现已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7000Gbps带宽的数字传输骨干网,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800Gbps,全市宽带接入率达到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word版本

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2016~2020) 目录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形势与环境.5 二、济南市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6 (一)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6 (二)信息化产业优势明显.6 (三)具备较好的智能制造应用基础.7 (四)具备良好的创新智力支撑.7 三、总体要求.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原则.9 (三)发展目标.9 四、重点任务.10 (一)建设两大智能服务平台,构筑创新服务体系.11 (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夯实智能制造四大基础.13 (三)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15(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16(五)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推进智能工厂和智能服务发展.18(六)发展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加强机器人创新应用.20(七)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21(八)实施人才建设百千万工程,促进智能人才队伍建设.22五、保障措施.23 (一)加强组织领导.23 (二)加大政策扶持.23 (三)开展智能制造产业招商.24 (四)加强人才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24 (五)加强开放融合和国际交流合作.24 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2016~2020)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创新,重塑制造业新优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发展智能制造对推进济南市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提升全市高端制造业规模总量和质量水平,具有突出的推进和载体作用。为充分发挥济南市省会智力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抓住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机遇,辐射带动“1+6”都市圈城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制定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形势与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制造业竞争格局。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达国家正加紧推进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布局。美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2014制造业白皮书》、《日本机器人新战略》,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其核心目的,就是抢抓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融合发展为关键特征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济南市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 济南市在重型汽车、数控机床、金属成形装备、发电输变电设备、试验与检测装备、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设备等重点装备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发了一批智能制造技术成果和智能化产品。涌现了济南二机床、中国重汽、济南铸锻所、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公司、济南一机床等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具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成长性较好的装备制造中小企业集群。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650亿元,占全市制造业的48%,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明显。 (二)信息化产业优势明显 云计算与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能源互联网,CAD、CAPP、PLM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拥有浪潮集团、山东华天、积成电子、大陆机电、金钟衡器等行业领先企业,一批专、精、特的软件技术企业快速成长,2015年全市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达2050亿元,占全省55.4%,软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产业技术支撑。 (三)具备较好的智能制造应用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方向的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市场载体。全市工业围绕以数字化转型升级及基础设施投资连续两年超1000亿元,2015年达到1147.9亿元。从集聚环境看,以中国重汽为龙头,形成了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以山东电工电气、泰山发电设备、鲁能智能、临沃重工等集聚形成的高端装备园,经济开发区集聚的柴油机、变压器、北辰集团、宏达集团、时代焊机、数控机械等机械装备及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以齐鲁制药、力诺集团、宏济堂药业及高新区药谷等集聚形成了济南制药产业群;济阳、章丘食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园区,章丘、平阴的铸造产业集聚区等,都为推进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四)具备良好的创新智力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