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陷阱名词解释是什么?

一、凯恩斯陷阱一般指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

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二、形成原因

根据货币需求理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当人们没有用有利息的债券来持有财富时,就失去了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当利率很低的时候,持有货币的成本就降得很低。

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性货币增加。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即意味着生息债券的价格已经很高,存在极大下跌的风险。此时人们对经济情形判断悲观,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上升,因此停止买入债券。同时预期利率上行,将货币留在手中,留至下次投机使用。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看法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看法 【摘要】凯恩斯主义理论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而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石又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理论, 其政策主张是实施财政赤字政策以实现经济均衡。实践表明, “流动性陷阱”现象只能说明货币政策具有时滞而不能说明货币政策必然失效, 解决“流动性陷阱”问题只能依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相反, “流动性陷阱”是货币政策边际效用最大的标志, 正好说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理论根本缺陷货币政策有效性 【引言】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那么,在现实实践中货币政策是否真的无效? 【文献综述】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一、以实例分析“流动性陷阱”的错误 与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密切相关的经济实例有两个, 即1929- 1933年经济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但这两个实例都不能说明凯恩斯“陷阱理论”的正确性。 1.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不能证明“陷阱理论”的正确性。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被公认为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恐怕一百个凯恩斯主义者就有99个人会这么说。情况真的如此吗?根据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等文献, 1929年开始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最后带来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实施过度紧缩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哈里森等人要求投放货币救市的正确意见被否定后,美国的货币供应一再紧缩,结果股市一泻千里, 最终危机实体经济。有学者认为,如果美联储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会有1929- 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笔者认为,若当时美国采用了正确的货币政策, 就不可能诞生凯恩斯主义。可见, 凯恩斯主义出现是具有偶 然性的,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只能说明凯恩斯“陷阱理论”的错误,而不能证明“陷阱理论”的正确。 2.西方国家化解“次贷危机”的实践更加证明“陷阱理论”的错误。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经济滑坡, 其机理与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完全一样, 源头都是美国华尔街证券市场的暴跌, 并迅速波及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国家, 而且实体经济很快被拖累。“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缩水规模被认为超过了导致1929- 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那次证券暴跌, 经济界广泛预言世界会出现超过1929- 1933年经济的大萧条。但是, 以美国为主的世界各国主要实施的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不断扩大货币投放、降低银行利率, 虽然政策实施的第一阶段出现了短暂的“流动性陷阱”现象,但各国不为所动, 继续扩大货币投放, 结果世界经济提前复苏了, 并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压力。世界各国这 次成功的实践完全表明, “流动性陷阱”是一种存在时滞的高度有效的货币政策, 这同时也说明了“陷阱理论”及政策“药方”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从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以后,在采用货币扩张政策解决经济衰退方面, 已经有30 多年的成功经验,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

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影响及应对——流动性研判之二 本文分析中国面临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在比较欧美日货币政策方案及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中国需要曲线的、定向的量化宽松来应对,并与强改革相配合。 摘要: 1)流动性陷阱的危害。在流动性陷阱中,传统货币政策失效,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而不去投资和消费,致使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对债市,由于人们风险偏好很低,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的短端投资,造成短端利率接近零,而期限利差、信用利差难以下降。对股市,由于人们投资、消费意愿低,分子(经济)和分母(风险溢价)都无法改善,陷入长期低迷。 2)海外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成功经验。央行必须扩大其购买资产的范围,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来压低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修复银行资产负债表,提高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意愿。同时随着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得以恢复,居民资产端膨胀,以此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中国已现流动性陷阱迹象。一方面,经济不断下滑;另一方面,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降至1%左右,与超额准备金利率0.72%仅差28bp,考虑到银行间市场与央行之间的信用利差和隔夜回购利率波动的风险补偿,隔夜回购利率已降至最低水平附近。而长端利率和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降准降息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4)中国的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中国需传统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用,针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配以曲线地定向地量化宽松操作,量价双管齐下,以降低银行风险资产比例的方式注入流动性,且量要足够大。同时,必须实行“强改革+宽货币”的政策组合。破旧立新,堵住三大资金黑洞,加快新旧经济的替换速度。5)中国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需六大货币政策工具并用。针对当前短端利率几乎下降到底,而银行隐性不良率高、放贷意愿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贵、长端利率下降困难等流动性陷阱迹象,我们预计央行应对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可能是:工具一,取消超额准备金利息;工具二,降准降息+定向降准;工具三,对商业银行抵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面对全球经济下滑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那么,中国会不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泥潭呢?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全球经济所表现出的对利率工具不敏感似乎又在重新证明凯恩斯的这一论断。 基本信息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 流动性陷阱 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1]。 现代解释 包括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 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 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形式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

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 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需求分析 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 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投机需求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 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交易动机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

流动性偏好名词解释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它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交易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这样,有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Y)+L2(r)。

五大陷阱名词解释

五大陷阱名词解释 一、塔西佗陷阱:著名的政治学定律“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Q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例如,之前的“D奶粉事件”和“J疫苗事件”等让民众感到心寒和信任感的缺失。 二、修昔底德陷阱:其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G必然要挑战现存大G,而现存大G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Z争变得不可避免。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G与既有的T治B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Z争告终。例如当前的中美贸易Z。 三、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意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陷入“陷阱”的国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丧失了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经济无法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资源能源类自然禀赋向依靠高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 四、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Z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

场利率,使得货币Z策失效。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B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Z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Z策,通过扩大Z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五)明斯基时刻:这一概念来自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指的是市场中隐藏的风险突然爆发,使得资产价格暴跌并导致经济萧条;而这种隐藏风险来自经济繁荣时期中,市场过于乐观的氛围和市场主体的过度负债及投机。 明斯基时刻的几个条件,包括金融资产价格暴跌、货币市场流动性枯竭及资本金无法得到补充等。

凯恩斯投资陷阱名词解释

凯恩斯投资陷阱名词解释 凯恩斯投资陷阱( KeynesInvestBurnerage),亦称“可行性边界”投资陷阱。指在经济萧条时期,尽管许多证券的价格都很低,但仍然会出现购买这种证券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涨。例如1929年的大危机,股票价格在一个月里下降了70%,而 此后证券价格又迅速回升。此时,投资人为了获利,就大量购买这种证券,造成了这种证券的过剩供给,以致价格下跌,投资人蒙受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凯恩斯陷阱。 投资者在购买资产时一定要有闲置资金,若把所有的资金都用来购买那些预计在将来的时间内会有较高报酬的资产,则无异于将资金的未来报酬率提前支付给投资人,而投资人对这些资产没有做任何安排。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投资。投资者必须了解到某些投资品种的长期和短期的市场状况。如果某些投资品种只具有长期的前景,而其短期市场是不稳定的,或者某些资产已处于过度供给的状态,或者资产所面临的不利市场状况发生改变,那么该投资品种的价格就有可能下跌,甚至会跌到投资者不能接受的程度。 主要是由于投资人根本不懂得资本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而造成的。众所周知,市场的运动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当大量的供给涌入市场,并超过了供给的需求弹性,此时,市场价格就会上升,而当需求弹性比较小时,此时的价格水平则相对较低。同样,如果一个品种的价格水平已经非常高,而需求又没有上升的空间,则这时投资

品种的价格将会进一步下跌,这就是所谓的需求的“价格下降的陷阱”。此外,由于购买者的过度集中,当需求量增加时,如果超过供给量,就会使得价格继续上升,反之,需求量减少时,价格就会下跌。由于过度集中的结果是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势必导致行业亏损,亏损越多,行业内企业越倾向于减少投资,而减少投资会使市场总供给减少,使价格上升。当价格达到最高点时,市场会出现饱和,因而价格也随之下跌。这样,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就会从需求曲线的最低点处开始向右上方移动,形成新的需求曲线。 我国金融界有句名言叫“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事实上, 买方追捧某些行业的局面在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一度十分普遍。这些企业一度被视为战略性企业,但事实上它们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生意兴隆罢了。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曾经是现金余额数量论的重要代表,在他早期著作《货币论》中,他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并没有完全脱离古典理论。1936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发起了“凯恩斯革命”。在货币需求方面,放弃了古典学派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强调利率的重要性,反对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二分法”,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特点是以人们意愿持有货币的动机作为划分货币需求的依据,对流动性陷阱进行了描述。这一理论在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既发展了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又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按照《通论》,一个人的流动性偏好“系用此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资产的价值”,流动性偏好的程度“用货币或用工资单位加以衡量”。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凯恩斯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由于个人或业务上的交易而引起的对现金的需要”。其核心仍为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对个人来讲,收入的取得是定期的,而两次收入之间的日常花费是经常的持续的,所以个人必须经常保持一部分货币以作日常之用。对企业来讲,其收支活动在时间上不可能保持一致,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日常之用。所以凯恩斯的流动性理论的假定之一—交易动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都认为交易货币量与收入成比例。 谨慎动机,“由于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起来。”产生于预防动机而对货币需求源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用来预防不测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的分析显著区别以古典分析之一。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由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防止意外出现的支出,保障意外事故或可能出现的有利投资机会;第二层意义是“保证一部分资源的未来之现金价值”,完全着眼于货币对未来债务偿付的保值作用,实际上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看待。 凯恩斯认为,人们意愿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交易水平的预期。他认为这些交易与收入的变动成比例的变动。因此人们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与他们的收入成比例。 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比一般人对将来的行情具有较精确的预期。”人们出于投机动机即而持有货币来源于货币的贮藏功能,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来对待,预期利率的变动而变动货币持有量以谋求收益。因此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把贮藏货币的资产分成两类:货币和债券。在凯恩斯所处的年代,支票存款是没有利息的,所以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为零。而对于债券来讲,债券的预期收益来自两方面:

简述凯恩斯定律和凯恩斯陷阱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定律和凯恩斯陷阱 一、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定律,又称凯恩斯-高尔顿定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 斯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高尔顿于1930年提出。凯恩斯定律认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政府的财政政策措施,尤其是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提高 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陷阱,又称凯恩斯效应,是指当政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采取减税和增加政府 支出的政策措施,以激发经济活力,但实际上,因为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 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甚至出现财政赤字,进而导致政府财政政策无法改善经济状况,这 就是凯恩斯陷阱。 经典案例 凯恩斯定律的经典案例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出的“大西洋宪章”。大西洋 宪章是一项政府的财政政策,旨在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来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经济 的发展。据统计,该政策在1945年至1947年期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比前三年平均增长 率高了7.7%,为美国经济恢复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另一个典型的凯恩斯陷阱案例是日本经济,日本在1990年代后期推出了一系列的减税和 政府支出政策,以刺激经济活力,但是,由于政府支出过多,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政 府财政出现赤字,使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迷,这就是凯恩斯陷阱。 总结 凯恩斯定律和凯恩斯陷阱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措施,尤其是减税 和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如果政府支出过多,政府财政收入不足, 就会陷入凯恩斯陷阱,使经济陷入低迷。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出的“大西洋 宪章”是凯恩斯定律的典型案例,而日本经济也是凯恩斯陷阱的典型案例。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 1、流动性陷阱的定义: 当利率极低的时候,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时无 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蓄起来,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2、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根据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人们的财富要么用货币形式保存,要么用债券形式保存,当利率比较低的时候,债券的价格比较高,人们预 期债券价格会下降,就不会有人愿意持有债券,人们都希望把手里面的债 券换成货币,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而当利率极低的时候,这时的债券 价格也非常高,人们认为此时的利率不太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 场价格不太可能再上升,因而会把手里面所持有的全部债券换成货币,所以,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都不会再去购买有价证券, 因而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限大,即出现“流动性陷阱”。 3、应对流动性陷阱的对策 (1)使用财政政策 根据IS-LM模型,当处于流动性陷阱的时候,货币政策无效,但此时 的财政政策会非常有效,因此,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提高国民产出水平。 (2)使用汇率政策,实行货币贬值 根据IS-LM模型,LM处于水平,货币政策无效,但是,现在右移IS 曲线,将会对产出水平的增加非常有效,因此,央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购 买外币而向市场投放本币,使本币贬值,然后出售政府债券等国内资产对

本币实行冲销性操作来保持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本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进而增加进出口,导致IS曲线右移,刺激总需求,提高国民 产出水平。 (3)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 非常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常规货币政策而言的,常规货币政策受到两 方面的约束: 一是“零利率下限”,即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的名义利率不可能为负; 二是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当市场利率非常低,面临“零利率下限”的约束时,经济处于流动性 陷阱的状况,这时人们认为利率已经达到最低,不可能再降低了,则债券 的价格达到最高,不可能再上升了,这是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人们也 不会去买债券,而是把货币持有再手里面,导致传统的货币政策无效;同时,当金融市场或者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受损, 央行仅调节短段利率难以有效传导至中长期利率乃至实体经济时,传统的 货币政策也失去了效果。此时,就不得不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因此,非 常规货币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零利率下限以及市场 利率传导机制受损的问题。 非常规货币政策种类 (1)银行存款的负利率 负利率政策突破了“零利率下限”,因此属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一种,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持币成本非零”。

关于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

关于经济增长中“流动性陷阱”问题的思考 一、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 口、 人们在 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二、我国经济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完全进入流动性陷阱之中,货币政策已完全失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根本不存在流动性陷阱。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因为从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及其特点来分析,只能说明我国经济已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某些趋势或迹象。然而,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完全进入流动性陷阱就更缺乏根 据。 7.3%。2001 2% 7.2%,4 人民币利 教育体制 确定的抵消。四是税收政策紧缩效应的抵消。五是物价仍在低位运行的抵消。六是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措施不到位的抵消。七是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持续低迷影响的抵消。 第二,从我国利率水平看。在开放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资本跨国流动不断提高,使国内外利率水平接近。如果考虑汇率差异,则一国货币利率相对较高,等于本币高估,不利于本国出口。因此,大多数国家都不轻易提高利率,许多国家的名义利率接近零利率,比如日本就是如此。我国已连续

公考常识经济学中的“陷阱”

【常识】经济学中的“陷阱”考点 一、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也叫流动偏好陷阱,而“流动性偏好”,指的是对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存储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性陷阱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 第一,是为了进行正常交易的需要。 第二,是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第三,是投机动机。 二、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12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在发展中经济体发现自己卡在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成本竞争力下降的中间,无法与高技能创新的先进经济体,或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在廉价生产制成品 上相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 三、修昔底德陷阱 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 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四、塔西佗陷阱 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五、金德尔伯格陷阱 “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核心是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内容是没有国家有能力、或者虽然有能力却没有意愿和手段来领导世界,承担国际公共产品成本的一种状态。 六、卢梭陷阱 政治中可能有利益集团政治的存在,搞不好小集团的利益就会决定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利益集团政治就是卢梭陷阱。为切实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卢梭陷阱”的解决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信息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让群众能够有更多的路径来监督政府或监督党的一些重大的决策,使群众能够看得到我们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练习题】 1.(单选)流动性陷附是指下列哪种情况( ). A.经济体系中货币发行过多 B.利率上升使得人们想持有更少的货币 C.家庭财富掉入资产陷阱中,不容易被转换成现金 D.公众强烈偏好把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即货币持有在手中 【解析】D。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已达最低水平,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2.(单选)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被称为( )。 A.“中等收入陷阱” B.“塔西佗陷阱" C.“流动性陷阱” D.“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教材-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 教材原文## !!!货币金融学导论刘明 第二节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早期是剑桥学派货币数量论的追随者和倡导者,他在数量论传统思想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货币存量变化的影响,这表达在他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通论》〔1936〕的出版说明凯恩斯实现了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扬弃。即一方面继承剑桥学派经济学〔隐含的〕对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的区分,并引入利率因素讨论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却背离了古典货币数量论,与数量论的假设相反,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一般不存在充分就业,均衡不是经济常态,货币供应会影响产出和货币流通速度。我们主要讨论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奉献。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凯恩斯把庇古所谓持有货币余额的“目的”改称为“动机”,并明确区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大体对应于庇古的提供便利目的和安全目的。提出投机动机更具有创新意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变动也就源于这一动机。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是指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凯恩斯将交易动机进一步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收入动机是指家庭用以度过从获得收入到支出这一段时期的支付需求;业务动机指企业用以度过业务上从支出费用到获得销售收入这一段时间间隔的支付需要。前者的数量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间隔的正常长度,后者取决于现期生产量和进货量。 凯恩斯假设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吸收的现金量主要对收入水平变动做出反应,对利率的改变不敏感。把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结合起来用M tr代表,凯恩斯假设 M tr=M tr〔Y〕〔10-14〕且有,M tr 随Y增加而增加。 为了从数量上说明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就必须同时确定交易货币需求的流通速度。假设Y/M tr 是交易货币需求余额的流通速度。凯恩斯针对庇古推理[式〔10-13〕]的简化形式指出:没有理由认为V〔=Y/M tr 〕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业务、社会习惯、社会收入分配,以及取决于持有闲置货币的实际代价。尽管如此,由于凯恩斯考虑的是短期,他认为上述因素在短期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从而可以把V大致当作是一个常数。 由以上可以判断出,V或者Y/M tr 是一个常数,不取决于收入和利率。令V=1/k,凯恩斯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决定于收入: M tr =kY 〔10-15〕(二)预防性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指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凯恩斯在论述利率时将预防动机定义为为了安全起见,把全部资产的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起来。其后又进一步指出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突然需要支付现款的偶然事件以及意外的有利购买时机,持有货币价值不变的资产〔即货币〕。 凯恩斯认为如果面临现金支付,和持有现金相比,购买长期债券然后再转换成现金就会冒遭受损失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凯恩斯并没有极端地否认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影响,只是认为利率作为持有现款的成本有极大改变才会影响交易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他意识到了经济主体对未来支出和收入的日期和数量做出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决定其持有用于交易、预防性需求的货币余额和其他资产的最正确数量。预期支出的日期越远,投资债券的收益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