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精题训练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精题训练

单选题

1、观察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处应填入的是

A.伪满洲国建立B.七七事变C.百团大战D.一二·九运动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因此“?”处事件应该在二者时间

范围内容,其中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D项符合题意;伪满洲国建立于1932年,排除A项;

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2、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这番话的背景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C.百万雄师横渡长江D.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9年3月23日”“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情景发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此番谈话的背景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B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排除A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在1949年4月,排除C项;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

在194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3、如图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中国画《太行铁壁》。作品运用北宋山水画的大小斧劈皴法,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象

征手法和表现性手法,采用群雕式象征性构图,把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和众多无名英雄、普通民众

融入山势中,铸成太行铁壁。这一作品主题反映出

A.国共内战一触即发形势B.军民共御外辱的气魄

C.抗日正面战场作战特点D.根据地土地改革完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把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和众多无名英雄、普通民众融入山势中,铸成太行铁壁”可知这幅画表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构筑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铜墙铁壁,因此反映出军民共御外辱的气魄,B项正确;这一作品体现的是抗日战争,不是国共内战,排除A项;这一作品表现的是敌后战场共御外辱,而非正面战场和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排除CD项。故选B项。

4、1938年爆发的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有学者认为,虽然最后武汉还是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这里的“胜利”体现在A.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B.重创日本军队并赢得了最后胜利

C.以空间换时间将日本拖入持久战D.有力配合了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虽然最后武汉还是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会战后,日本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但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以空间换时间将日本拖入持久战,C项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排除A项;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重创日本军队并赢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B项;1940年秋百团大战爆发,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 项。

小提示:

5、1946年,中共中央指出,要紧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坚决解决土地问题;对于一般富农、中小地主,应同汉奸、豪绅、恶霸有所区分,以减少敌对分子,使解放区得到巩固。经济上必须一切依靠自力更生,

有计划发展生产、整理财政,继续坚决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等方针。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双减双交,废除封建剥削

C.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D.转变经济体制,助力自卫战争

答案:D

解析:

1946年处于抗战时期,中共要求解决土地问题,区别对待富农、中小地主与恶霸豪绅等,同时强调在经济上要注重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经济体制,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D项正确;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C项;废除封建剥削不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故选D项。

6、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抽调十一万部队和两万多党政干部进入东北地区,国民党也抽调其精锐部队出关,抢占东北地盘。到1947年,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发展到47万人,解放区面积达到东北地区的70%,解放区人口也达到东北总人口的46%。据此可知

A.向国民党战略反攻的条件已成熟

B.解放军兵力在东北地区占据优势

C.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已基本解放

D.中共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答案:D

解析:

中共在东北地区占据的面积和人口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中共在东北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D项正确;1946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有优势,排除B项;1947年辽沈战役尚未开始,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尚未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7、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通告:“查本边区尚无统一标准时间,甚为不便。兹决定以华西标准时间为边区的统一标准时间……望一律遵行,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该举措旨在A.构建社会日常运行的秩序B.保障与外部交流的畅通

C.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兴起D.融入全球标准时间体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甚为不便”“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可以看出中共确立自己的标准时间是为了构建社会日常运行的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通讯联络”只是与外部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B项以偏概全,排除;大生产运动与材料中“便于对外通讯联络”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全球标准时间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九一八小调》最早传唱这首民间小调的地区最有可能是在

A.东北三省B.山东半岛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可知这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三省地区,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 项。

9、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旋律。19世纪70— 90年代,社会上的口号多以习商战、维新图强、实业教国为主。20世纪初,流行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愿作国民之公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等;20世纪30—40年代,充斥报刊的口号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上述口号共同折射出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B.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C.劳苦大众的普遍诉求D.当权政府的政治追求

答案:A

解析:

从商战、维新图强、实业教国为主到民主和科学、愿作国民之公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再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说明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方式和认识不断深入,体现了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而非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劳苦大众的普遍诉求,排除BC项;维新变法并不是当权政府的政治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只能以“暂行推定”的态度驳斥西方学者的“中国人种外来说”。3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猿人的发现与研究,“中国人种外来说”观点已难以立足,不少教科书的开篇即从中华远古人类讲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史前史的研究旨在

A.树立与提振民族自信心B.传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

C.宣传阐释考古科学成果D.助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当时北京猿人的发现与研究,推翻了西方学者的“中国人种外来说”,不少教科书的开篇即从中华远古人类讲起。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史前史的研究旨在树立与提振民族自信心,以抵抗日本侵略,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传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排除B项;“宣传阐释考古科学成果”不是当时史前史研究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助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11、日本《朝日新闻》刊发电讯:“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这从侧面反映当时

A.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B.故后战场渐成抗战中流砥柱

C.国民党军队已全部败退D.在华日军试图激化国共矛盾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华北日军不再“以重庆军为对手”,“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与中共军的作战占七成五”等,从侧面反映出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抗战的中流砥柱,B项正确;1943年中国人民的抗战尚未进入反攻,仍处于相持阶段,排除A项;国民党军队已全部“败退”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华北日军主要“对手”的变化不能说明其在试图激化国共矛盾,D项排除。故选B项。

12、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时,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为此中国共产党

A.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采取积极防御的游击战争D.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可知,毛泽东强调人民的力量对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为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A项正确;B项是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战略战术,排除C项;1927年10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3、1936年7月,某救国会发出联合声明:“在联合战线上的各党各派,尽可以有不同的主张,政府和民众,中

央和地方,也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只要在抗日救国的一点上,求得共同一致,大家相互宽容而不互相倾轧、互相攻击,联合战线就建立起来了。”该声明旨在

A.发动各党派一致联合抗日救国B.强调反抗日军侵略的紧迫性

C.阐述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途径D.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1936年7月”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依据材料“合战线上的各党各派,尽可以有不同的主张,政府和民众,中央和地方,也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只要在抗日救国的一点上,求得共同一致,大家相互宽容而不互相倾轧、互相攻击,联合战线就建立起来了”可以看出该声明主张各派求同存异,联合抗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发动各党派一致联合抗日救国,不能体现“调反抗日军侵略的紧迫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信息,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9月,1936年7月时还没有建立,排除D 项。故选A项。

14、1942年,毛泽东在《论合作社》中阐述了开展农业劳动互助合作的重要意义。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除劳动互助组织外,共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75个,消费合作社3699个,信用合作社86个,医药合作社51个。这些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适应了敌后战场抗战的需要

C.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彻底改变了边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指导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农业、手工业、消费、医疗等领域开展劳动互助合作,建立起众多的互助合作组织,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适应了敌后战场抗战需要,B项正确;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劳动者纷纷互助合作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多个行业在生产劳动中的合作并未改变边区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15、1936年9月,毛泽东致信陶行知等人:“我相信我们最近提出的民主共和国口号,必为诸位先生所赞同,因为这是团结一切民主分子实行真正抗日救国的最好方策。”同时,他还对宋庆龄十余年来的革命言行表示敬仰,希望她继续作具体的实际活动。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

A.巩固国民革命社会基础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毛泽东认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是真正的抗日救国最好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将一切民主分子团结在一起,而且希望

宋庆龄等民主人士积极实践,这说明当时中共党人在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就结束了,排除A项;1945年毛泽东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

这一时期工作重心并未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填空题

16、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________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3)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答案:政治协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

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但国民党六届

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小提示:

17、《论持久战》、武汉会战

(1)1938年6月中旬,_______会战开始。会战前,_______在延安发表《______________》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

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_______论”和“_______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赢得对日作战最后

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2)10月下旬,武汉失守,_______会战结束。这是_______以来_______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四万人。(3)与此同时,南部重镇_______也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_______阶段。

答案:武汉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必亡中国速胜持久作战武汉抗战规模广州战

略相持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

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战赢得对日作战

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0月下旬,武汉失守,武汉会战结束。这是抗战以来最

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与此同时,南部重镇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

战略相持阶段。

18、敌后战场的抗战

(1)在沦陷区

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②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________”的部署

③利用________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1940.8.20-12.15)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企图以“________”消灭敌后抗日

根据地

②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③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________”,打破了日军“囚笼”。

(3)皖南事变

①原因: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②过程: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答案:以战养战日伪囚笼政策交通线百团大战皖南事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宣传;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企图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

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1941年1月,国民

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因此,①处为以战养战,②处为日伪,③处为囚笼政策,④处为交通线,⑤处为百团大战,⑥处为皖南事变。

19、重庆谈判

(1)重庆谈判历时_______天。

(2)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____》。(3)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新中国。

答案: 43 1945 10 10 双十协定独立自由富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历时43天;1946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0、_______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_______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_______,_______战争爆发。

答案: 1941 苏德珍珠港太平洋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海军联

合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每年平均年度军费

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摘编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1)态度:日本积极准备;清政府对战争放松警惕。结果:中国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

日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正确的战略战术;国际力量的援助;海外华侨的支援。(任答

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态度:根据材料“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每年

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可知,日本积极准备;根据材料“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

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可知,清政府对战争放

松警惕。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根据材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

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正确的战略战术;根据材料“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

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力量的援助、海外华侨的支援。

22、材料 1931年9月18日,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后,日本关东军以参谋板垣征四郎为首的一批中下级军官,在本庄繁等高级将领的纵容下,蓄意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借机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大规模入侵。

参与策划这一事件的花谷正战后在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十八日夜,弯月挂起,高粱地黑沉沉一片;疏星点点,

长空欲坠。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一面从侧

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面选了个离兵营约八百米的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

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四处飞散。

爆炸发生不到1小时,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花谷正就同时向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和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

电报称:“十八日午后十时半左右,于奉天北面的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同时赶赴现场的我守备队某部发生冲突。”而事实上,爆炸发生时,北大营驻军第7旅旅长王以哲不在军中,参谋长赵镇藩得知附近南满铁路发生爆炸,日军开始攻击行动后,才下令部队进入预定阵地,并向旅长和东北

边防军总参谋长荣臻报告。

——摘编自杨奎松著:《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08卷)》

依据材料,从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亲历者视角,了解事变的事实真相。

答案:真相:本人是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下属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花谷正,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记得当天即9月18日夜间十点左右,天气晴朗,我们一行数人在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率领下,以

巡视铁路为名,趁东北军驻军不备,选择离关东军驻地八百米左右的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处路轨处,由河本亲

自将骑兵专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燃了炸药,我在事发后一小时内,同时向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

和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电报,声称东北军炸毁了路轨,并诬蔑东北军方面袭击我方守备军,其实当时东北

军驻地旅长并不在军中,其领导人在事变发生后,我方开始进攻以后,才集结部队到达我们预定的阵地。总之,九一八事变是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后,在本庄繁等高级将领的纵容下,蓄意制造的,借此为我方发动对中国东北

的大规模入侵创造了机会。

解析:

真相:首先,按照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明确亲历者,根据材料中“参与策划这一事件花谷正”“奉天特务机关辅

助官花谷正”,说明亲历者身份,即日本关东军以参谋板垣征四郎下属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花谷正;然后结合材

料中“十八日夜,弯月挂起”“时间是10点多钟”“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

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选了个离兵营约八百米的往南去的地点”“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

并点了火”“花谷正就同时向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和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电报”“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同时赶赴现场的我守备队某部发生冲突”等信息,说明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过程,即

河本末守中尉率领数名日军,以巡视铁路为名,趁东北军驻军不备,选择离关东军驻地八百米左右的南满铁路

柳条湖的一处路轨处,将骑兵专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燃了炸药,随后向关东军参谋长发电报,诬

蔑事变为东北军所为,并挑起冲突;最后总结事变性质和影响,说明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关东军以参谋板垣征四

郎为首的一批中下级军官,在本庄繁等高级将领的纵容下,蓄意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借机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

大规模入侵。

23、“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30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晋的口述证言(下图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臧资料):

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1937年12月22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科):

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白朱成山《1998--1999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复鹏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2007年)

问题:

(1)请设定--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2)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能否相互印证?闸述理由。

(3)上述材料中,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的是哪一则材料?阐述理由。

答案:(1)按史料呈现形式/类型进行分类:文献史料:材料二、三、四、六;实物史料:材料五;口述史料:材

料一。(2)按史料价值进行分类:原始史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非原始史料:材料

六(3)按所处立场分类:受害者(中方):材料一、二、五;施暴者(日方):材料四;旁观者(第三方):

材料三

(2)答案一:不能印证2分。理由:从史料价值来看,两则材料都来自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史料价值相对较高;但材料四关于“古林寺屠杀”来源于作者“听说”,而非亲见,属于该事件的间接史料,真实性存疑。从历史细节来看,尽管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古林寺附近的屠杀,地域相同;但材料三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7日,材料四的时间是1937年12月22日,时间不同。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否为同一起屠杀,尚存疑问。但不可否认,两则材料都有助于研究南京大屠杀尤其是古林寺附近的屠杀。

答案二:做出可以印证的判断,并能基于自己的判断进行充分的理由说明,但是最多得4分。示例:可以相互

印证。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

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

(3)材料二,因为材料二属于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具有权威性;且由战犯供述罪行,可靠性高。

解析:

(1)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将史料分为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以及实物史料。具体分类:口述史料:材料一;文献史料:材料二、三、四、六;实物史料:材料五。还可以从史料价值、立场等视角分类。

(2)可以相互印证。根据材料记述者以及内容可知,美籍教授是亲历者,记录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活人练刺刀

的暴行,材料四的日本士兵是暴行的参与者,同样记载了当时日本兵用中国人练习刺刀的暴行。

(3)材料二。《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为档案文献,所载内容是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多方取证、辩

驳之后形成的科学判决,其中明确记载“南京大屠杀”中被屠杀居民在30万人以上,有力地驳斥了所谓“‘30万人’

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说法。

24、材料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苏军很快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八路军一部也借机进驻沈阳市区,该

事件被美国媒体大肆报道。同年9月,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派代表飞赴延安与朱德总司令会面,并询问中共

能否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撤离东北。朱德答复说:“我们在冀热辽土地上坚持抗战,不能撤出。”会后,苏军同意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完全交给八路军及中共东北抗日武装

接管。关于八路军驻沈阳的部队,苏共中央特地致信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可以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

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不久,八路军大张旗鼓地撤出了沈阳,但地下

党组织被秘密留下,苏军对此则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

——摘编自薛衔天《1945年苏军在中国东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路军撤出沈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路军撤出沈阳的意义。

答案:(1)原因:美国媒体的炒作;《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的规定(英美等国希望中国东北由国民

政府接管);中共为释放和平诚意(为减小重庆谈判的阻力);苏联方面的压力及合理建议。(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避免了东北地区矛盾升级;利于维护国内和平局面(推动重庆谈判的进程);有助于规避美苏冲突,

维护雅尔塔体系;有利于中共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共与苏联的军事配合与战略沟通。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八路军一部也借机进驻沈阳市区,该事件被美国媒体大肆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

国媒体的炒作;根据材料“同年9月,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派代表飞赴延安与朱德总司令会面,并询问中共能

否根据《雅尔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撤离东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罗宣言》《雅尔塔协定》等文件的规定(英美等国希望中国东北由国民政府接管);根据材料“关于八路军驻沈阳的部队,苏共中央

特地致信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可以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沈阳、长春、哈

尔滨这样的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方面的压力及合理建议;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

共为释放和平诚意(为减小重庆谈判的阻力)。

(2)意义:根据材料“驻中国东北苏军总司令派代表飞赴延安与朱德总司令会面,并询问中共能否根据《雅尔

塔协定》和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的条约撤离东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规避美苏冲突,维护雅尔塔体系;根据材料“八路军大张旗鼓地撤出了沈阳,但地下党组织被秘密留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避免了东北地区矛盾升级;利于维护国内和平局面(推动重庆谈判的进程);有利于中共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根据材料“苏军同意

将原属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范围内的锦州、热河完全交给八路军及中共东北抗日武装接管。关于八路军驻沈阳的

部队,苏共中央特地致信中共中央,建议中共‘可以到农村去发展,去没有国民党和苏军的地方发展,不要留在

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共与苏联的军事配合与战略沟通。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11月23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会议,会商加强对日作战后对日本的处理。中国政府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收复包括台湾、澎湖在内的

所有失地的要求,并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赞同。开罗会议闭幕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去德黑兰与

斯大林会晤,斯大林也表示赞同开罗会议宣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正式

发表,并郑重宣告:“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

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

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这样,中国抗日战争所力求实现的目标成为盟国共同的要求,中国领土完

整得到了国际确认,中国人民收复台湾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进展。

——摘编自郭学旺《开罗会议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收复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府为收复台湾所作的准备的意义。

答案:(1)原因: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英、美、苏大国的支持;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本的战败。

(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战后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历史依据。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政府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赞同”“斯大林也表示赞同开罗会议宣言”可知,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英、美、苏大国的支持是中国收复台湾的原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本的战败,这些也是中国收复台湾的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中“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中国抗日战争所力求实现的目标成为盟国共同的要求,中国领土完整得到了国际确认”可知,中国为抗日战争所做的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战后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历史依据。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题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 A.屠杀现场遗迹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2.“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这首曾经激励国人抗战的《八百壮士歌》创作的背景是(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 3.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改订新约运动中D.渡江战役胜利后 4.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5.《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6.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 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 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7.“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鬼子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B.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华北日益殖民地化 8.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次会战期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 ) A.太原会战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D.枣宜会战

高中历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第六讲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 . 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 .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 .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 .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3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A .北伐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十年内战 5.1937 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 A .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 .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 .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6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 .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 .日本旨在侵略全中国

D .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7 .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洛川会议 8 .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 A .是否抵抗日本侵略 B .是否依靠人民群众 C .是否合作抗战 D .是否积极抗战 9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0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实行全民族抗战 B .战争的正义性 C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 .正确的战略战术 1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为险恶、影响最大、反共面目也暴露最彻底的一次事件发生在 A . 1939 年底 B . 1940 年秋 C . 1941 年初 D . 1943 年夏 12 .造成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B .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必练题总结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必练题总结 单选题 1、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该论断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B.提出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 C.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勇气D.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当时,对处于劣势的中国共 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否打败国民党的进攻,许多人存在怀疑和顾虑。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毛泽东主席发 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军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C项正确;毛泽东论断的意义在于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勇气,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次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长沙会战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 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B项正确;A项是在1937年,CD项在1938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3、1942年春节,冀热察区党委要求各级机关、群众团体关怀抗战家属,发动“一毛钱运动”。许多区县政府积极 响应,发动了“一把柴”“一个饺子”等运动。这一系列做法 A.利用了传统节日以服务现实需要B.缓和了敌后地区的阶级矛盾 C.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充分利用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汕头模拟)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这一做法() A.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B.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 解析:由材料“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说明这些做法有利于形成反对侵略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1937年以后,故A项错误;由材料“根据日军侵华”可知

不是红军战略转移,故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1931年后”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D 3.(2019·广州模拟)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1933—1934年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时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声明或公告 1933.1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 1933.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 1933.8 《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 1933.11 《中共中央为“中日直接交涉”宣言》 1934.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 1934.4 《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 1934.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A. B.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 C.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 解析:由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中共中央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与国民党的五次“围剿”告全国民众书》《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致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义勇军电》《中共中央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新进攻告民众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可知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精题训练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考点精题训练 单选题 1、观察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处应填入的是 A.伪满洲国建立B.七七事变C.百团大战D.一二·九运动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因此“?”处事件应该在二者时间 范围内容,其中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D项符合题意;伪满洲国建立于1932年,排除A项; 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2、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这番话的背景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C.百万雄师横渡长江D.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9年3月23日”“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情景发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此番谈话的背景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B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排除A项;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是在1949年4月,排除C项;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 在194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3、如图为中国美术馆馆藏中国画《太行铁壁》。作品运用北宋山水画的大小斧劈皴法,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象 征手法和表现性手法,采用群雕式象征性构图,把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和众多无名英雄、普通民众 融入山势中,铸成太行铁壁。这一作品主题反映出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优化训练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中历史高一第一学期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2.毛泽东在某次中国共产党大会上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但是中国仍然不团结,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毫无疑义,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为此,他号召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成立联合政府 C.举行国共谈判D.完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如图反映解放战争某年的战略形势,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从北往南依次推进B.解放长江下游地区 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4.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变化表,其中1941年和1940年相比人数大幅减少,原因是 A.内战加剧红军损失巨大B.敌后抗战艰难兵源不足 C.自然灾害导致红军减员D.经济凋敝造成兵源枯竭 5.1945年10月,美国军事评论家曾撰文:“当时中国的情形,许多人认为绝望,易以他国处此,必早已

崩溃,而中国人毫不失望。此种精神证明中国为联合国主义的堡垒。”该文 A.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优势明显B.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潜在的力量 C.说明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法宝D.强调抗日战争已具有国际意义 6.如图为中国近代某著名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B.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是中共对日军的大规模出击D.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7.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这次“积极行动”的前线总指挥是 A.林彪B.张自忠C.彭德怀D.刘伯承、邓小平 8.观察吕蒙创作的抗战时事漫画《万里赛跑》(见下图),对其涵义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期间中日的实力差距明显B.表达对持久战战略方针的认同 C.号召民众大力坚持全民族抗战D.宣告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 9.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人民解放战争》十年真题含答案 2023年 1.(2023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解析】(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一“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下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为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据材料一“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胜利在即;结合所学从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来分析选举权范围的调整;据材料一“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可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二“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可知,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据材料二“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可知,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结合所学从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的角度分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 ) A.政治统一 B.和平民主 C.党派团结 D.民族和睦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是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故选B项。2.毛泽东指出《双十协定》的“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与此协议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国民党一大 B.中共一大 C.八七会议 D.重庆谈判 年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故D项正确。 3.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实行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A.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B.大别山地区 C.豫皖苏地区 D.中原地区 年,国民党放弃全面进攻,实行重点进攻,主要是针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故A项正确。

4.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这次进军是指( ) A.向井冈山进军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百团大战 D.千里跃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项。 5.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漫画家张仃创作的一幅漫画,它反映的是( ) 关起门来打死狗(1948)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从漫画中信息“东北蒋匪”,后面的大门是锁起来的,门上有“锦州大捷”的字样,可知战役发生在东北,故答案为A项;淮海战役发生地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排除B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北平和天津,排除C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D项错误。 6.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B.淮海、平津、辽沈战役 C.平津、淮海、辽沈战役 D.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对应学生用书P125 时空定位 子目一争取和平某某的斗争 1.1945年8月29日,某某《大公报》发表了名为《先生来了!》的社论。总编辑王芸生兴奋地写道:“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此行的目的是( ) A.商讨对日最后决战 B.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和平某某局面 D.拟出席“国民大会” 答案 C 2.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某某事变 B.日本投降 C.抗战胜利 D.某某谈判 答案 D 子目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3.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 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 答案 A 4.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答案 B 子目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5.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表现有( ) ①国民政府财政经济陷于崩溃边缘②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③国统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④北平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子目四新某某主义革命的胜利 6.中国共产党的某一措施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一措施是( )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解放区的战略反攻 D.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

20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提升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正确认识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变化 1.1935年,蒋介石作对外关系演讲时说:“复以不侵犯主权为限度,谋各友邦之政治协调;以互惠平等为原则,谋各友邦之经济合作。否则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这反映了蒋介石( ) A.对日本仍抱有妥协幻想 B.已放弃不抵抗政策 C.决定停止内战、准备抗日 D.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2.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庄严宣布:“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 ) A.中国正式对日本宣战 B.国共合作抗日的最终实现 C.中国决心维护领土完整 D.日本实行速战速决战略 易错点2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3.(2022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淞沪会战开始后,沿海众多工厂内迁。但内迁后如未按时复工,国民政府可“强制移用”其设备。许多工厂设备在途中损耗过大,又无补充,无法复工,干脆向政府廉价甩卖机器、停业破产了事。工厂的这一做法( )

A.缓解了民族工业面临的严重危机 B.是官僚资本压榨下的无奈选择 C.体现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 D.为全面抗战爆发奠定物质基础 易错点3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4.(2021安徽黄山期末)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抗战时期土地政策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封建主义不再是阻碍中国发展的因素 C.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渐趋消失 D.中国共产党已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地位 5.(2022浙江新高考期中联考)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 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每人保留土地在3亩左右。这表明太行地区( ) 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 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平均地权”落实到位 易错点4 中国共产党为工作重心转移所做的准备 6.(2022山东烟台期中)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

第八单元第23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 C.全国性的抗战爆发D.国共合作,携手抗日 【答案】B 【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初”“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东北沦陷有关,故B项符合题意。 2.某电文载:“把皇帝带到沈阳。……我们可以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此电文若作为第一手史料引用,适用于研究( ) A.辛亥革命B.袁世凯称帝 C.张勋复辟D.伪满洲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把皇帝带到沈阳”“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成立伪满洲国的史实,故选D项。 3.在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 ) A.杨靖宇B.张学良 C.杨虎城D.蒋介石 【答案】A 【解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日本侵略者,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最早进行抗日爱国行动。故选A项。 4.国民党要员郝柏村回忆说:“以武力营救蒋委员长的军事行动,幸赖蒋夫人大智、大仁、大勇的人格,使蒋委员长平安脱险,并停止了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十年内战。”他描述的事件是( ) A.西安事变B.北伐战争 C.七七事变D.九一八事变 【答案】A 【解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A项。 5.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与该命令相关的事件是( )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一练(含解析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考点1局部抗战 1.(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学考)“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某某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伪满洲国建立 D.卢沟桥事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等可直接判断出,这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A、C、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2.(2019·某某模拟)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同年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们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C.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成员和社会知识分子倡议国共停止内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主X,这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激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B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有识之士倡议共同抗日,未表明国共走向合作,C、D两项错误。 3.(2019·某某宁都中学高一月考)2017年,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明确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革命斗争。”(《略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下列对九一八事变描述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C.东北的沦陷,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大的损失 D.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答案:C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日本以此为跳板,继续对华北实施蚕食政策,因此,东北的沦陷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大的损失,故答案为C项。华北事变后,中日矛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检测【新教材】(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率领爱国官兵反蒋抗日,在东北地区用“拜关公、讲忠义”来呼吁民众 参军救国,吟诵岳飞的《满江红》来表达对国土沦陷的悲愤。其意在( ) A.运用忠义伦理动员民众反蒋联共 B.借助民俗文化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C.呼吁各界爱国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广泛动员群众投身于全民族抗战 2.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下列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全面抗战”阶段的是( ) A.组织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 B.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 C.积极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中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 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这说 明西安事变( )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双重目的 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C.试图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创刊于江西瑞金。该报在第306期发表了一首《民主 共和国进行曲》,歌词中写道:“全国的人,一条心,我们要争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我们要实现,实现中国民主共和,创造人民的新生。”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C.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5.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1932 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本质上反映了( ) A.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 B.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D.国家干预经济应对经济危机 6.“淞沪硝烟蔽晓天,全民抗日始开篇;将军奋死屠倭寇,战士捐躯铸铁拳;血染英名青史艳, 兵枭贼首国门悬;尔来八十有余岁,难忘泪飞迎凯旋。”孙庆在纪念某次会战80周年写的这首诗 中所指战役的意义是( ) A.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D.使日本的侵华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7.中国共产党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的《新华日报》,刊登了《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 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国共两党( ) A.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认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认同全民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赞同在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题库

洛阳市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题库 单选题 1、1940年,《边区群众报》在延安创刊,主要刊登抗战情况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同时,大力发展工农通讯员,通过他们反映边区情况。1947年,《边区群众报》组织春耕专题报道,发表《组织全部劳动力抢种》《五百劳力参加班子抢种夏田三百余饷》等多篇文章。该报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C.推动“三三制”原则实施D.宣传了反蒋抗美主张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边区群众报》报道抗战情况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信息、春耕专题等,是党联系边区群众的纽带,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B项正确;A项不符合1947年《边区群众报》组织春耕专题报道的内容,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民主政权建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抗战时期需要联将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图所示是漫画作品《抗战两年来的胜利》。主体图案是大大的“2”字,上面写着“一三七-一九三九”;“2”字最下面的一横的两边,写着“晋冀察”和“晋东南”。据此判断,该漫画可用于说明 A.淞沪会战的战况B.太原会战的战况 C.百团大战的战果D.敌后战场的抗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2”象征着两大战场抗战,其中“晋冀察”“晋东南”“抗战两年来的胜利”说明的是敌后战场取得的成就,D 项正确;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抗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3、平型关战役是中共林彪115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太原会战出兵侧击日军的过程中利用有利地形打的一场伏击战,百团大战是中共八路军要粉碎日军“囚笼政策”,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八路军这两次作战反映了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C.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 平型关大捷是中共军队配合作战,百团大战则是中共军队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作战,由此可知中共军队逐渐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也说明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都是发生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B项;百团大战时期还没有转入战略反攻,排除D项。故选C项。 4、1938年,中国沿海盐场被占,大后方陷入“盐慌”。孙经明在四川自贡拍摄了《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影片里有上百米高的盐井天车,体壮如牛的井盐工人,也有井盐详尽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这两部电影A.推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B.解除了广大军民的恐慌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 答案:D 解析: 《自流井》和《井盐工业》两部电影主要介绍井盐的历史,意在缓解后方人们对食盐供应短缺的恐慌,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士气,D项正确;两部电影属于专题电影,其制作与播放带有特殊性,因此与电影业的发展并无太大关系,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电影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发生在中国的某场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对日军作战的胜利,由于此次战役恰逢日军偷袭珍珠港,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因而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大捷。”该会战是 A.第三次长沙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徐州会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小班培优训练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姓名 高三小班历史培优训练题8 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1.(2022·全国乙卷高考·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2.(2022·全国甲卷高考·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3.(2020·全国Ⅱ卷高考·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安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 465251122表1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4.(2020·全国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5.(2019·全国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6.(2018·全国Ⅱ卷高考·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7.(2017·全国Ⅰ卷高考·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8.(2016·全国Ⅲ卷高考·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 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集锦

河南省高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集锦 单选题 1、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 其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策略路线强调苏维埃代表中华民族,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同时改变对富农的政策。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族统一 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材料中的策略路线适应这一时期的任务要求,B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策略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任务,A项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民主革命尚未完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至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 A.民众的大力支援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D.党中央指挥正确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中农民支援前线,为战争做了重大贡献,故选A项;材料与解放军作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民党战斗力状况,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党的指挥,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3、下图为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下洞村一间老屋的墙壁上,红军1934年长征时期留下的珍贵标语,其中有“红军 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内容。据此可知,这些标语 A.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B.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D.表明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可知这些标语体现了中共的政治主张,C项正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和十年内战局面的结束,排除AB项;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4、观察下列两幅地图,这两幅图反映()

高考专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型专练)高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历史复习 1.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从题干“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应选D项。 【答案】D 2.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答案】C 3.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此语评论的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北伐战争虽然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失败,故A项与材料“激动人心”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其形成的长征精神至今为人们钦佩,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与题中的“远征”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4.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解析】从题干中“国共合作”“战役上配合”“民族团结精神”信息,可以判断其为平型关战役,故A项正确;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是国民政府领导的重大军事行动,中共没有与其在“战役上配合”,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5.某同学收集整理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些资料。如果这些资料要成为一篇论文的主干内容,在下列可选的关键词中,最能恰当概括的一个应当是() A.国共合作 B.国际同盟 C.民族主义 D.“总体战” 【解析】这三次抗战都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故C项正确。 【答案】C 6.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纪念讲话,认为“历史的任务要求国民党恢复辛亥及北伐的精神,来完成辛亥革命以来未竟的事业!”国民党当时正在进行的“未竟的事业”是指() A.反对帝国主义和侵略主义 B.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 C.打倒军阀实现耕者有其田 D.创建民国的民权主义 【答案】A 7. “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