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42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3 第13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及特点1.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①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②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1.走西方人的路(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
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十年真题含答案2023年1.(2023年山东卷)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
这是因为二者都()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
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 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之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年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
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里的“断裂”是指()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但是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巴黎公社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进行了尝试,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项。
7、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40张PPT)

核心 内容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 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专题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 主旨 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考纲要求 1新文化运动。
•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提示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五年考情统计] 新文化运动(5年28考) 新文化运动(28)
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点拨技巧
主干知识一:新文化运动
主干知识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易错易误 新文化运动
• ⊙“尊孔”与“打倒孔家店”本质是一致的
•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
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
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 民主与科学 、批判封建伦 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为 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拓展深化]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 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 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 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 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 想更加深入。而新文学则是反对专制和旧道德的工具。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 第42讲 马克思主

第42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表明李大钊( ) 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D.主X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解析:选A。
题干材料“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建党的思想,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联俄的政治主X,排除D项。
2.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
”梁启超( ) A.质疑否某某方资本主义文明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解析:选C。
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根据材料表述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说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
3.1921年2月,蔡和森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
”这一论述反映了( ) 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化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解析:选C。
根据材料“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不难得知,早期的共产党人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故选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3.14.42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由材料“恢复帝政”“难保‘不为多数赞成’”等,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选C。
【答案】 C2.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
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兴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
这一思潮兴起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新文化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动民众,故B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上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错误。
【答案】 C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解析】材料信息“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故A正确。
【答案】 A4.(2020·武汉模拟)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名词,如社会、政党、政府、民族、阶级、主义、思想、观念、真理、知识、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具体、抽象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 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主张学习 俄国,改造中国。 2.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 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 工作。
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
内容
定了理论基础。
一张图学透
五四运动后 1.《新青年》刊登了 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
国
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第(1)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排除;D项夸大了广告的 作用,排除。
(2)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 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而是因为 “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 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新文化运动
1
政治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呼声高涨, 袁世凯复辟称帝引发各阶层的 强烈反对。
经济背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思想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随着新式学堂、留学 生的增多,西方启蒙思想进一 步传入中国。
一张图学透 新文化运
动
袁世凯祭天
大生纱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42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四)-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与选必修融合版)

选必三·第1单元·第2课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中国热”) (1) 16—18世纪,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 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扩展3:16—18世纪,儒家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为西方哲学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反 对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有力武器。
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 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为资
(特别是从被确立了的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并将之用于社会和政治改革事业。
——《 布 莱 克 维 尔 政 治 学 百 科 全 书 》
本主义制度规划理性蓝图)
2、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思想武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
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建
(2020·山东高考·11)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
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
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A.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社会的改造问题
C.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 改变它”可知此时的启蒙思想家已经理性地思考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主张人 可以改造社会环境,故选B项;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是存在宗教迫害,与材料所述 主旨“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 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可知此时的启蒙思想家已经理 性地思考社会环境的价值与作用,并非“科学的价值与作用”,排除C项;根据材料 “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可知此时 的启蒙思想家主张人可以改造社会环境,并未涉及“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 发展的环境”,并非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排除D项。
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3-14-42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局限性 (1)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2)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 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1.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
,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
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
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 系不大,故A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 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正确;提倡新文化推动了白话文 的普及,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 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错误。
[真题链接] (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 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 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 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 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B
2.(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 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 ,“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表明李大钊( ) 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D.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解析:选A。
题干材料“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建党的思想,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联俄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2.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
”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解析:选C。
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根据材料表述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说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
3.1921年2月,蔡和森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
”这一论述反映了( ) 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化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解析:选C。
根据材料“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不难得知,早期的共产党人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故选C项。
4.(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从材料可以看出( ) 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C.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D.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通过三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使毛泽东在1920年夏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
材料没体现毛泽东领导新文化运动问题,并且毛泽东也没领导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中共在1921年诞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排除D项。
5.(2020·山东济南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人左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400多人到1 600人左右,变化的时间点是1920年,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可以促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增多,故选B项。
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
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
7.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
这反映了( ) A.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C.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析:选C。
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的报刊上是“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时隐时现”,并不是经常性地正常出现,这恰好反映了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排除B 项;题干中并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任何内容,即题干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D项。
8.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A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解析:选C。
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而题干所反映的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故A项错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一致,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表格的内容不一致,故D项错误。
9.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
这场论战( ) 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解析:选D。
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内部就中国命运的论战,与反法西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共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进行“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可知,这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故D项正确。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解析:选B。
题干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
11.(2020·广东广州测试)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毛泽东旨在( ) 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解析:选D。
据题干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D项。
12.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报纸上多次出现农民在集市争相购买毛泽东像的报道。
与此同时,无论民间集市还是社会机构,都开始大量印制毛泽东像。
毛泽东像在此时的畅销( ) A.强化了农民阶级的道路认同B.促进了土地改革的全面推广C.实现了理论宣传的形式创新D.导致了“左”倾路线的全面实施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民积极大量购买毛泽东像恰恰说明这是广大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认可与支持,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排除B项;根据常识可知,毛泽东像本身并不属于理论宣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左”倾路线正式执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排除D项。
13.“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
这个理论,已经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了极大的胜利,并将继续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胜利和解放。
”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 ( ) A.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C.新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解析:选B。
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故B 项正确。
14.(2020·北京一模)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
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
这场“谈话”( )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到国外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可知,表达了其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年还未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15.1949年,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
材料表明中国( ) A.党派监督职能正在消失B.民主党派失去存在基础C.爱国统一战线范畴扩大D.多党合作基础日趋坚实解析:选D。
由材料信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可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各民主党派逐渐认可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更为坚实,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