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论辛弃疾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目录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2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坎坷的仕途生涯开拓了词境---------------------------------2(一)、青少年时期--------------------------------------------------------------2 (二)、青壮年时期--------------------------------------------------------------2 (三)、中晚年时期--------------------------------------------------------------3 (四)、晚年时期二、辛弃疾对宋词的贡献--------------------------------------------------------4(一)、继承和发展遒劲、激烈的豪放----------------------------------------------4(二)、为词开拓新的表现空间----------------------------------------------------4 注释---------------------------------------------------------------------------6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辛弃疾既是文人也是武将,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人生经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生涯,使其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豪迈激昂,慷慨悲壮、雄浑壮阔。
辛弃疾研究报告

辛弃疾研究报告《辛弃疾研究报告》一、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君实,号稼轩,南宋文学家、政治家。
他擅长诗词创作,尤以其豪放派的词作闻名。
其作品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表达了对政治动荡、家国兴衰的悲愤之情。
本报告以辛弃疾的生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二、生平1. 出生和家庭背景:辛弃疾出生于南宋官员之家,父亲辛彦杲是举人出身的进士,给予他良好的教育背景。
2. 官员生涯:辛弃疾通过参加科考,取得了进士资格,开始了政治生涯。
他历任著作郎、观文殿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等职务,但由于与当时统治者钱惟演的政治分歧,多次被贬谪。
3. 流寓生涯:辛弃疾在贬谪期间游历多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士,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人际资源。
4. 世态炎凉:辛弃疾亲眼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衰落和北方侵略的悲苦历程。
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家国兴衰的忧愤情绪。
三、创作特点1. 创作题材:辛弃疾的词作以咏史抒怀、离散愁思、壮志难酬等题材为主。
他从自身的经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写出真挚、激情、深沉的作品。
2. 语言风格:辛弃疾的词作语言通俗易懂,用词丰富多样,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他善于运用对仗、比兴、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魅力。
3. 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情感丰富,既有对时事的激愤之情,也有对爱情的思念哀怨之情。
他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对家国政治和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影响1. 文学影响:辛弃疾是南宋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开创了以个人遭遇为中心的闺怨词,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政治影响:辛弃疾通过他的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事的批评,对南宋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时局的限制,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 群众影响:辛弃疾的词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激发了人们对时局和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他以自身的遭遇代表了大众的心声,成为了历史上备受尊重和崇敬的文化偶像。
辛弃疾人生转迁与词风变异

辛弃疾人生转迁与词风变异辛弃疾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词人,其人生经历和词风变异都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的人生转迁和词风变异,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辛弃疾出生在一个山东的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宋朝内外交困的时期。
辛弃疾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这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和词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官场之前,辛弃疾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抱负。
他曾参加进士考试,后因政局动荡而放弃仕途,转而投身抗金救国的事业。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这一阶段的辛弃疾,其词风主要表现为豪放、激昂,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进入官场之后,辛弃疾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磨难。
他曾遭受到种种诬陷和贬谪,这使得他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官场中的辛弃疾,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理念和高尚的品德,他民生、体恤百姓,力图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阶段的辛弃疾,其词风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沉郁、豪放交融,既包含着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又散发着坚韧不拔的斗志。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辛弃疾的词风也在不断变异。
他在继承苏轼、欧阳修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在辛弃疾的晚年,他的词风更加成熟、洒脱,深得人们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辛弃疾的人生转迁和词风变异是相辅相成的。
他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直接反映在他的词作中,而他的文学才华和创新能力又不断地推动着他的成长和发展。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不仅是南宋词坛的巨擘,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词作传承千古,历久弥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辛弃疾的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代也不断被传承和发展。
辛弃疾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
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
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

九、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词作的影响一、充满传奇与悲剧色彩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3岁以前。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了十几年,宋政权已于13年之前南渡偏安。
辛弃疾幼时生活在女真人的统治之下,经常被他的祖父带着“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他的祖父还曾两次令他“抵燕山,谛观形势”(辛弃疾《进美芹十论札子》)。
推翻金人的统治,恢复宋室江山的信念,自幼便在他的心里扎了根。
所以,22岁时,辛弃疾便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的起义队伍。
此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下,而后在长江边上被部下所杀,金政权内部发生混乱,原属北宋的汉人纷纷起兵。
当时济南一带规模最大的是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有25万之众。
辛弃疾也率众投奔了耿京,担任掌书记之职。
当时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起义队伍。
辛弃疾平时和义端有交往,劝他也加入了耿京的义军。
可是不久这个义端偷了耿京的大印去投靠金人。
辛弃疾便亲自追上义端,将其斩首,夺回大印。
从此更得耿京的器重。
辛弃疾从天下大局考虑,劝耿京投靠南宋政权,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派辛弃疾、贾瑞南下同宋政权联系,在建康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接见。
高宗授耿京、辛弃疾等人以官职。
当辛弃疾与宋廷官员一同回到北方传达旨意时,叛徒张安国已经杀害了耿京,并率众投降了金人。
辛弃疾当即率五十余骑冲入金营,生擒正与金将酣饮的张安国,并号召耿京旧部万余人反正。
众人突破金人的前堵后追,渡过长江,到达建康,将叛徒张安国交由朝廷处斩。
这一壮举,震动朝野。
朝廷对他仍授以此前任命的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职务,改差江阴佥判。
这一年,辛弃疾23岁。
第二个阶段,24岁到43岁。
辛弃疾南归以后,先被任命为江阴佥判。
6年后,任建康通判。
此时,南宋的皇帝为宋孝宗。
孝宗有意恢复。
辛弃疾抗战热情甚高,写有《美芹十论》、《九议》等,献于朝廷,详细地提出了自己对天下大势的思考及对策。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二、陆游的词
1、爱情词。《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 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 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爱国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 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咏怀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 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 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2)用经用史。《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 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 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 子。” 3、风格: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 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 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门,得 人怜,秦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
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
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
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
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
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22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义军首领耿京部下,坚持抗金,充分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勇气。
辛弃疾不但勇武而且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他年轻时就向南宋皇帝进献《美芹十论》和《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
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年)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2]更受到朝庭的歧视、排挤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3]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忌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
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用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人诬陷落职,再度赋闲。
八年后,朝庭准备北伐,辛弃疾怀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再度出山,可并未得到重用,二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时含恨而逝。
他的这种起伏波折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创作主张的独特性和创作题材的丰富性空前绝后,无人能及。
2、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辛弃疾既有军人的豪情,又有词人的气质,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正因如此,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
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
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风貌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
这使他坎坷的生命历程、复杂的心理路程,豪迈的爱国情怀,独特的社会生活体验,与他的创作紧密联系。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的影响。
1、少年意气、老当益壮——收复失地的终生使命,使辛弃疾在词中对自身英雄形象进行了充分展示。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这便构成词史上的第四类抒情主人公。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
”(《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那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
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归结底还是把词旨落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上,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在凭吊赤壁时,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这充分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
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因此在他的词作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的自我英雄形象。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
”“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
”(《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
”(《玉楼春》)“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城。
太狂生,转关情。
写尽胸中,魄磊未全平。
”(《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怒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很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气概。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拳抚剑,面对友人悲歌:“腰间剑,聊弹铗。
”(《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
被迫退隐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
到了暮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
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从少年到老年的完整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金戈铁马、旌旗剑戟——长年的军旅生涯,使辛弃疾对词中意象进行了一次大的转换。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楼和青楼酒馆,至柳永、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变。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验。
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
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剑、戟、枪、弓、箭、戈、甲、铁马、旌旗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而下面这类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骸血污,风雨佛霾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上片)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
而这一变化来源于辛弃疾的战场经历和从军生活。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腾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检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沁园春》)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3、咏史怀古、吊古伤今——终生壮志难酬的遗憾和社会现实的黑暗,使辛弃疾在词作中对社会进行了更深刻的理性批判。
咏史怀古词起于唐,盛于宋,前代也出过许多名家和名作,如孙光宪的《河传》,范仲淹的《剔银灯》,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但论成就之高还要数辛弃疾。
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