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合集下载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宋代文学 第9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9.1复习笔记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积极进取的精神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

2.军人的豪情与词人的气质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

但由于历史的错位,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神子·和人韵》等。

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2.心灵世界的拓展(1)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形象。

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如少年的辛弃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进入中年后,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辛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3、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二、辛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的转换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后),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县明水镇人。

其父李格非,著名学者,“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颇通文墨。

早有诗名,为晁补之赏识。

她一生跨了南北宋两个时代,属南渡词人。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作长于以优美的韵调表现相思离别等传统题材;后期词写破国亡家后的凄凉身世遭遇,沉郁悲凉。

她工于造语,创意出奇,长于白描,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李清照诗词的各个时期: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3、夫妻款款深情的体现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分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前两句与下文的“任”遥应,只是“慵”的表现。

第三句点出“慵”;1至5句皆写“慵”: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上帘钩,无心欣赏,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致其极也。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十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二、陆游的词
1、爱情词。《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 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 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爱国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 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咏怀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 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 (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 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2)用经用史。《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 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 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 子。” 3、风格:亦刚亦柔、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 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 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 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曾十分巧。看他门,得 人怜,秦吉了。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论述辛弃疾对词的贡献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辛弃疾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为:(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

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

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辛弃疾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4)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辛弃疾词拓展阅读材料(1)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姜夔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辛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创作手法上“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内容上不仅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

词人开放性的创作姿态空前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

除了辛派词人外,还有以姜夔“雅词”为典范的吴文英、史达祖、周密、王沂孙、张炎等姜派词人,二派形成双峰对峙局面。

蒋捷融合二派长处,自成一家。

以下主要介绍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辛弃疾生于金人占领区,受祖父影响,自幼决心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曾生擒叛将,胆略勇气非凡;曾上奏《美芹十论》和《九议》,可见深谋远虑,智略超群;曾创建飞虎军,具有实干才能。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南归后本想一展雄才将略,横戈杀敌。

而南宋王朝却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身为“归正人”(指从金邦脱身回归南宋的士民),加上南宋王朝的用人政策是“重南轻北”(北方人多受歧视而不得重用),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所任官职多职位不高、任期不长,且都在地方,难有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就与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看,而他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性格更使他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一生“三仕三已”,68岁含恨而逝。

辛弃疾写词,有自觉明确的创作主张,即用词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行藏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他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难度初年的苦闷志士。

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有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如《永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

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歌辞的基调。

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没有的。

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

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

如:《破阵子》中“挑灯
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

这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