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绍兴十年生于历城。
其时,山东已沦为金土,其祖辛赞,虽仕金廷,仍育其孙以抗金复宋之志。
二十岁时,祖父去世,辛弃疾率两千余众揭竿起义,投靠耿京之农民军,任掌书记。
其后,耿京为张安国所杀,张叛逃金国,辛弃疾手持龙泉宝剑,亲率五十死士,于万军丛中,生擒张安国,押解建康,明正典刑。
并策动上万士卒,投奔南宋,召为司农寺主簿。
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于任上厉兵秣马,力主北伐,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奈何临安群小,不思复土,偏安一隅,苟且避祸。
辛弃疾虽为奸小弹劾七次,但仍不改其志。
终悲愤而死,死时,口中仍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存诗词六百余首,为豪放派领军人物,世称其词“色笑如花,肝肠如火”,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
其以文为词之论,更是开百代文词之先河。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稼轩词》曰:“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刻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范开《稼轩词序》云:“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他,意不在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
”宋人陈模云:“《贺新郎》(绿树听鹈鹅)一词尽集许多怨事,全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止酒赋《沁园春》(杯汝来前)、《答宾戏》、《廨嘲》等作,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
”明杨慎云:“近日作词者……以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稼轩词‘杯汝来前’,《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稼轩词使其豪迈之气,荡决无前,几于嬉笑怒骂,皆可人词。
”上述名家之论,皆为点破一语:稼轩之词,以文为词,英雄之气,力透纸背,才力所至,无所不可。
以前人论及之《沁园春》为例,其词曰: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试述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而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辛弃疾在词体解放和词境开拓方面的贡献。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

辛弃疾的农村词特点辛弃疾在词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其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而且一直影响到晚清和近代。
就其具体词作而言,历来论者多,论著也多。
从总体上来看,论者除了注进更多的“人民性”、“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爱国主义”等评价之外,还论及其政治报情词的豪放雄杰之美等。
但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反映乡村田园生活的,所占比例不算小。
这类词质朴恬淡、宁静和谐、自然清新,表现了辛弃疾在词的风格上的变化,即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兼擅壮美与柔美。
用短歌的形式描写乡村的闲居生活,包括描摹乡村景色和反映乡村习俗,这并不是辛弃疾的创造,就像田园诗始于陶渊明,乡村词始于苏轼。
然而,第一次创作如此多的词作表现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并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使乡村田园词呈现出一种清淳之风,在词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不能不说是辛弃疾对词史的贡献。
辛弃疾在这一崭新的天地里,演奏出别具风格的变奏曲:一改硬语盘空的气势,一扫议论横生的旧习,以清新纡缓的笔调,质朴真切的风范,行云流水般地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幽美的乡村风景画,一幕幕农家质朴恬淡的生活场景,清晰地展现了其乡村田园词独特的清淳风格。
对这类词作给予正确而中肯的评价,不但有助于理解辛弃疾一生之所为,而且可以从作家经历、所处环境去探讨不同风格作品的形成原因,这对文学史家研究这一时期作家风格多样性的成因亦是很有价值的。
本文即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的审美特征。
一、质朴恬淡。
辛弃疾在40岁刚出头时就被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飘泉近20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熟悉了乡村生活,加深了对农民的感情,也更多地接近了大自然,开始更广泛、更深刻地注视着人生。
由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置身于乡村父老之中,也就驱除了原来在官场的许多烦恼,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百姓有了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的词作也一反庄重之风,而显得轻快活泼。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的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杰出音乐家和诗人,以其独特诗风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表达思想深刻,情调抒情,富于激情,成为被后世熟知、继承至今的杰出杰作。
辛弃疾以其自然大致的风格写诗,整齐恰当,重点突出,情感深沉,诗歌抒发出深情、哀怨、惆怅之情,不仅流畅自由,更加注重节奏对准虚实矛盾、句节变化隐含着内涵歌咏千古绝唱。
他的咏叹式充满浓郁的气氛和哀伤的催人泪下的凄凉滋味。
辛弃疾的诗歌构成繁复的前后联结:可以有简单的“三连”,也可以有复杂的“三联”“四联”“五联”,以及一些句子的“多联”相结合。
此外,他的诗歌还善于使用一些诗词格律的复合拼接,加强表达思想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句律生动准确地表达出其自然确定的旋律即诗歌的整体结构,也使其耐人寻味。
辛弃疾音乐风格独特,以“清物”思想为主导,并以当时主流的滚音技巧进行演奏,让人们感受到柔和、流畅的空灵意境。
其中有着富有诗意的叙述,穿插着抒情的思绪,音乐清洁而朴实,编曲充满柔美的灵动,无不让人深深倾倒在浓烈沉醉的节奏之中,感知古典情调中的芳香。
辛弃疾被誉为“诗宗”,其思想精节、情绪浪漫,千古绝唱、脍炙人口。
这种特殊的音乐风格也在宋代文艺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可以说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节奏,那种以诗词为主的韵律,将文化和艺术上的精髓发扬得淋漓尽致。
至此,辛弃疾的诗歌、音乐风格持续发展,在民间艺术中传唱仍然清晰可辨,诗篇和曲调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如此横扫千古,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永恒的文艺珍品,受到百代艺术家钦佩依循,跨越时空,引得推崇。
辛弃疾和陆游

课号:课程名称:阅卷教师:班级:10汉语言文学学号:104176242 姓名:王益卿成绩:陆游与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比较摘要:陆游和辛弃疾都为南宋词人,受苏轼的影响,以豪放派著称。
他们对宋词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同是豪放派、辛派词人,他们在词作风格上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位词人各自的词风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陆游辛弃疾词作风格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有特色,词作数量最多的。
而陆游词的数量不像他这么多,在夏成焘先生和吴熊和先生合著的《放翁词编年笺注》中统计传世的仅145 首(包括一首《采桑子》残篇和一首不知词调的断句), 仅及其所传诗篇的百分之一, 故其词名一向被诗名所掩。
即使在数量上他们相去甚远,但学者将他们的词并为豪放派,虽然,单纯地指出他们都为豪放派有失偏颇,但就他们的词有共同点,这点是正确,而且有足够的理由证明。
第一,他们生活在相同的年代里,面对的社会面貌是一样的,所以在思想主题上,他们都是以表达爱国之情为主。
第二,从他们的经历看,他们两个都算是南宋的将军,所以在题材上都广泛表现军旅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第三,他们在词的创作上,都一定程度地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其实从明末清初开始,就有人将这两位诗人放在一起比较,如明末毛晋《放翁词跋》论放翁词风格云: “杨用修云:‘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
’余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指出辛陆二家风格上的共同点: 超爽。
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近代的吴梅提出: “务观与稼轩不可并列。
放翁豪放处不多而传诵最著者字字馨逸, 与稼轩大不相同。
”①朱东润也认为: “陆游始终没有脱离缠绵的本色, 因此不能走向奔放的道路, 这是辛陆二人分手的所在。
”②本人也比较赞成后者的观点,陆辛二人的词作,虽有共同点,但不足以说明他们为同一类词人。
下面就分别从这二人的词作各自特点进行分析。
一、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学者通常把辛弃疾简单地划分在了豪放派的行列,但事实上辛弃疾在词的格风并非这么单一。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幻灯片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2三、辛词的艺术特色:(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二)“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刚柔相济,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3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幻灯片4(一)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来抒发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剑”的将军;《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景象;幻灯片5(二)、手法多样性,词调上小令慢词兼长,章法上变化出新。
辛弃疾有非凡的驾驭词调的能力,不管是令曲小词,还是慢词长调,他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辛词博辩奇肆,善于在章法上变化出新,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
幻灯片6(三)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典故。
《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借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不被知赏,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枉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掷的感慨。
《摸鱼儿》下片,也连用陈皇后、赵飞燕、杨玉环等典,多且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感染力。
幻灯片7(四)“以文为词”●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幻灯片8(五)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词作风格辨析

样 性在 南宋 词 坛 上 独 树 一 帜 。后人 欣 赏辛 词 , 都 把 辛 词 归 大
入 豪 放 一 类 。 其 实 , 词 的风 格 多样 , 辛 非豪 放 一 词 能 概 括 尽 之 。辛 词 的 风格 有 豪 放 、 沉郁 、 约 、 新 、 谐 等 , 文就 从 婉 清 诙 本 辛 词 风 格 的 多样 性 出发 . 辛 词 风 格 进 行 大 致 划分 。 对 关键 词 辛 弃疾 词 风 格 辨 析
帜。研究辛词 的风格可 以让我们 对辛 弃疾的词作有一个 全 辛弃 疾是 南宋 一位 最有 特色 的词人 , 在两宋词史上 , 辛 弃疾的作 品数量最多 , 成就 、 地位也最高 。南宋之后 , 经历靖 康之变 ,作家遭遇 了国破家亡 ,生 活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 化 。正所谓“ 映国势 ”词作 的表现内容有 了很大 的拓展 , 词 ,
() 2 以柔婉之笔写女子伤春怨别之感 , 或表现凄清 孤独
人 辛 词 以 其 内容 的博 大精 深 、 感 的深 挚 雄 浑 、 格 的 多 情 风
的苦苦相思 。 祝英 台近 ・ 如《 晚春》 纯写浓重的相思。 , 再如《 摸
鱼儿 ・ 更能消几番风雨》 以柔婉之笔抒写家国山河 之悲痛 。 ,
己的整个人格 , 因此辛词才堪称为“ 词中之龙 ” 。与其词作 内 容 的丰富性相对应 , 辛词的风格也应该是 万紫千红 、 异彩纷
呈的。
An A ayi n te od Sye f X n Qt /Z a g n ls o h W r tl i i s o i/ hn
可 以说正是辛词 的独特风格 和魅力使 他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Ke r sX nQjw r;ye nlz g y wod i i;ods l; a i i t a yn
简要分析辛弃疾的的文笔特点 “以文为词”

关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辛弃疾词作风格1、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2、风格上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密集的军事意象和豪迈的英雄形象,形成了辛词雄奇壮阔的审美境界,3、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以文为词”,即词的散文化,是辛弃疾词的显著特色。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在创作技巧和语言使用上成功开创的作词方法。
它是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中抒发主体的理想与向往,艺术地反映时代的斗争与生活以文为词”的辛弃疾,则把自己的感性生命与时代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与国家的存亡相表里。
最早描述辛词这一特点的是刘辰翁,刘氏在反对陈师道《后山诗话》评韩愈“以文为诗”、苏“以诗为词”之“非本色”观点基础上,在其《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
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率雅颂入郑卫也。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乃稼轩横竖烂漫。
乃知禅家棒喝,头头皆是”。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对辛弃疾作词用语的突破大加赞赏,认为“横竖烂漫”、“禅家棒喝”,充分肯定了辛词的艺术成就。
实际上,刘辰翁还在《须溪集》卷六《赵仲仁诗序》云:“文人兼诗,诗不兼文。
杜虽诗翁,散语可见,惟韩苏倾竭变化,如雷霆河汉,可惊可快,必无复可憾者,盖以其文人之诗也。
”范开《稼轩词序》:辛“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
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1、议论、叙述相融相间,经史子集夹杂并用。
“以文为词”,11首先表现为语言的散文化。
散文化的笔法使得全新的意象充分展示并跌宕多姿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
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
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
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
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
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
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①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
“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
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
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
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
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
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
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
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
“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
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
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
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①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
(二)婉约含蓄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
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
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
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
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惊喜之情,言无不尽。
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①。
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
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
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
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
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
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
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③,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
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
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
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
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
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
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
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
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
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
下阕用典抒情。
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
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
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
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
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