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NO.7 辛弃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ppt精品课件7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三首ppt精品课件7

本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 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 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 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 志难酬之叹,等等。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Biblioteka 请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

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

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

高中语文永遇乐知识点

高中语文永遇乐知识点

高中语文永遇乐知识点《永遇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属于豪放派词风。

这首词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作者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的词风和爱国情怀著称。

2. 词牌名:《永遇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属于词的一种格式,规定了词的格律和韵脚。

3. 词的内容: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个人抱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4. 艺术特色:- 豪放风格:辛弃疾的词作以豪放著称,语言直率,情感真挚,不拘泥于小节。

- 意境深远: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展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刻思考。

5. 思想感情:《永遇乐》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

6. 语言运用:辛弃疾的词语言精炼,用词讲究,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既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其对现实的无奈。

7. 修辞手法:在《永遇乐》中,辛弃疾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设问等,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8. 文化价值: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

9. 学习要点:- 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

- 学习并掌握词中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中的爱国情怀。

10. 背诵与鉴赏:《永遇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之一,通过背诵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辛弃疾词三首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作品比较
时代背景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他的词作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词风特点
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辛弃疾的词风更加豪放、激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战斗精神 。
主题思想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深刻、思想丰富,既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体验,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 族命运;这使得他的词作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词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辛弃疾词三首在现代社会影响及意义
对现代文学创作启示
继承与创新
辛弃疾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通过 借鉴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现代作家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关注社会现实
辛弃疾词作中充满了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对现代作家具有重要启示,鼓 励作家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和表达人民心声。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激昂 ,语言生动有力,展现了 南宋时期文学艺术的独特 魅力。
展现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对民族气 节和爱国情怀的赞美与呼唤,表 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词中塑造了许多英勇善战、 忠贞报国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人 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辛弃疾的词作还表达了对侵略者 的仇恨和对和平的向往,体现了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 赏能力;通过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体会辛词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辛弃疾词中表现出的 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 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 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 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 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 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 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 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 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 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 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 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 (1181)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 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 被起用,但都不长。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 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 此。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 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 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 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 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 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 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 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 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 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 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留 下的眼泪?
Hale Waihona Puke 背 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间建康通 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却投闲 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实现报国之 愿。作者不能被重用是因为他的几个特殊 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 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三、他是个意志坚决 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 的忌讳。所以朝廷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

课件_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_精选

课件_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_精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家乡沦陷,国家残破,而一人独自徘 徊于赏心亭上,就已够悲伤的了,何况 又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呢! ,一 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 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 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国势 衰颓的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 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飘零身世和 心境孤寂的“江南游子”即词人自 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兼, 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小结: 下片言志。通过古人古事即运
用典故来抒写词究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词人分别描 写了哪些景物?
——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 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3、这些景物描写又牵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6、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这又表达词人怎 样的情感呢?
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
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 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 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 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 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 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5、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只是景物描写吗?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 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 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 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第7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各续写一个句子。

要求: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各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能分出许多层次。

. ,是草丛中流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3,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

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6,想当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8,上皇赐张良娣七宝鞍,李泌言于上曰:“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宜乘此。

请撤其珠玉付府库,以俟有战功者赏之。

”良娣自阁中言曰:“邻里之旧,何至如是!”上曰:“先生为社稷计也。

”遽命撤之。

建宁王倓泣于廊下,声闻于上;上惊,召问之,对曰:“臣比忧祸未已,今陛下从谏如流,不日当见陛下迎上皇还长安,是以喜极而悲耳。

”良娣由是恶李泌及倓。

上尝从容与泌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

泌曰:“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圣德之不弘耳。

且方今从贼者皆陛下之仇也,若闻此举,恐阻其自新之心。

”上不悦,曰:“此贼昔日百方危朕,当是时,朕不保朝夕。

朕之全,特天幸耳!林甫亦恶卿,但未及害卿而死耳,奈何矜之!”对曰:“臣岂不知!所以言者,上皇有天下向五十年,太平娱乐,一朝失意,远处巴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刚柔相济的风格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
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 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 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纤丽婉转, 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 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 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 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
2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 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 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 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 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 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 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 叹取语汇,而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 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 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 丰富了词的语汇。
主导风格。
二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
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 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 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 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 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 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 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 雄。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 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 个性。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 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 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 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即使 是仁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 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 苍颜,但壮心不已。
第七讲 辛弃疾 一 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概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 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 场上博取功名。但由于历史的错位,转而在 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功业的雄 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情怀的雄豪激烈, 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 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 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辛词的艺术成就 1 独特的军事意象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
楼酒馆,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 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 杀敌的战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 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军事意 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密集的军事意象 群,连结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 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男子气概的激扬, 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铁血男儿的力度 美和崇高美。
2 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词表现出深广的社会忧患和 个体人生的苦闷。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 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 词中,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 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 的词作具有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痛愤英雄 豪杰被压抑摧残,更直接讽刺朝廷迫使
自己投闲退隐。
3 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
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辛弃疾 在江西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 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 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 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 村风景线,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 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 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