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祭奠祖先

什么是祭奠祖先
什么是祭奠祖先

什么是头七:

人死后的第七日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念,家人会为逝者准备其生前最喜爱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头七如何祭奠亲人?

「头七」由儿子办理,「二七」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四七」也是小七,「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圆满。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

人去世后要做的程序

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

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

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

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

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

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

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

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

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

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

渐少。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九、点主

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

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

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

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

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茔。济南城区人家,多是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办理下葬事宜;农村人家,是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办理。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圹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碹墓顶,称“大发碹”。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锨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

十四、葬后祭祀

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为最隆重。五七上坟,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是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坟前致祭。建国后,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一般丧礼,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渐多。在办理丧事时,有些人家仍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总结大象版

《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总结 一、知识展示台(每空1分,共20分) 1.现在还存活的类人猿有非洲的和、东南亚的和我国南方的。 2.我猜想人是从演变而来的。 3.通过观察分析人类祖先的骨骼以及遗留,可以推测猿人的生活方式。 4.龙骨山被誉为“考察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5. 主要居住在非洲;主要居住在欧洲;主要居住在亚洲东部。 6.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的过程。 7.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 8.雌鸵鸟集中,雄鸵鸟孵蛋,这种繁育方式是与的气候相适应的。 9.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 10.人类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二、对错审判厅(每题2分,共20分) 1.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教会了人类使用火。() 2.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取火。 () 3.现在的黑猩猩将来不能演变成人。() 4.证明进化论正确的主要依据是生物化石。() 5.达尔文从化石上发现剑齿兽的身体像大象,牙齿却像老鼠,而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海牛。() 6.热带鸵鸟是由雌鸵鸟孵化鸵鸟蛋的。() 7.云南澄江的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 8.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有些观点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改变。() 9.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没有什么亲缘关系。()

10.打猎是人类祖先与生俱来就会的一项劳动技能。() 三、选择大乐园(每题2分,共20分) 1.类人猿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如()。 A.都能说话 B.都有毛发 C.都能使用工具劳动 2.黑猩猩生活在()。 A.我国南方 B.东南亚 C.非洲 D.南美洲 3.“北京人”的发现地是在北京市西南郊的龙骨山()。 A.周口店 B.西城区 C.半坡 4.黄种人主要生活在()。 A.美洲 B.非洲 C.亚洲东部 5.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A.低级 B.单细胞 C.非 6.()的进化论思想记载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中。 A.李时珍 B.达尔文 C.张衡 7.首先提出进化论思想的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亚里士多德 8.证明进化论正确的主要依据是()。 A.生物化石 B.古籍记载 C.科学猜测 D.实验证明 9.人类按皮肤颜色可以分为()。 A.黄种人,白种人,红种人 B.红种人,黄种人,蓝种人 C.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 10.人类与()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A.动物 B.古猿 C.现代类人猿 D.外星人 四、快乐连连看(6分) 1.把著作和作者连起来。(3分) 法布尔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达尔文昆虫记 裴文中物种起源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资料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森林)里,靠(打猎)获得食物。 2、古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3、古人类为了有效地防御敌害,选择了(群居)生活。 4、我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国家则有(上帝造人)的传说。 5、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有(查阅资料)、(参观)、(采访)和(调查)等。 6、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7、在我国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发现了早期猿人用火的遗迹。 8、(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9、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他们开始摸索并逐渐学会用(火)烤熟食物。大约30万-5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取火)。 10、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的原始树林里生活着许多古猿。后来,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减少些古猿被迫从树上下來,开始(直立行走),并用手使用石块、树枝等(天然工具)获取食物和防御敌人。 11.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中华曙猿化石),由此推测人类祖先更可能起源(中国) 12、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接连发现三具“(北京人)”的头盖骨,被称为“(连中三元)”的奇迹。 13、从世界人种分布地图上我们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非洲),那里靠近赤道,干燥而炎热;白种人主要居住在(欧洲),那里光照较少;黄种人主要居住在(亚洲),那里光照适中。 14、人类皮肤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 15、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6、从人体形体上分析可知,美洲土著人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和其他东亚地区的黄种人(非常一致)。 17、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18、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的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19、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他还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3、达尔文发现,热带地区(雌)鸵鸟集中蛋,(雄)鸵鸟孵蛋,是与炎热的气候相适应的。 20、人类发展可炽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21、人是从动物分化来的,是(动物)的后代,从猿到人是生物进化史上最大的(飞跃)。 22、“(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试题 年级班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 2、人类祖先可能是(类人猿)。 3、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这就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 4、在搜集事实与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计划与组织),充分做好专题研究的准备。 5、制订研究计划时的研究方法是(查阅资料)、(参观)、(采访)、(调查)。 6、探究问题研究的步骤是(搜集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填写(资料卡)。 7、探究活动要求,外出活动时,要(注意安全),不可(单独)活动。、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9、科学家进行的大量人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10、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它们开始摸索逐渐(用火),在北 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就发现了用火的遗迹。 11、在距今大约30—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用火)。 12、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就是需要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13、通过对证据资料的(比较与分析)形成对研究主题的解释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与事实 相符。 14、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古猿),后来候发生了巨大 变化,森林随之减少,其中一些古猿被迫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并用手使用石块、树枝等天然工具,获取食物和防御敌人。 15、在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镇,有一座(龙骨山)。因为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著名的 (“北京人”)就生活在这个地方,所以,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16、“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贾兰 坡的“连中三元”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17、科学家在欧洲、非洲和亚洲都进行了大量的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研究。 18、从世界人种分布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非洲),那里靠近(赤道)、干燥而炎热; 白种人主要居住在(欧洲),那里那里光照较少;黄种人主要居住在(亚洲)那里光照...... 19、地球上生活的人种有(白种人)、(黄钟人)、(黑种人)、(棕色种人)等。 20、人类肤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造成的。 21、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猜想人类的不同肤色可能与(生存环境)的差异有着密 切的关系。 22、我们研究人类祖先主要是对发现的人类的(古化石)进行研究。 23、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最初来自(非洲)。 24、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5、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的共同祖先是(古猿人)。 26、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证明了寒武纪 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27、1882年4月19日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逝世了人们把他安葬在英国伦敦的顿的墓 旁,就是给英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人类祖先

人类祖先 在人类祖先起源的问题上,有两个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对于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学术界目前并无太大争议。对于称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目前很多科学家支持“非洲起源说(非洲单源说)”,即非洲是现代人的故乡;少数科学家则支持“多地起源说”,即认为现代人是在欧亚非各自起源。 非洲说 较早提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是,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莱士和威尔逊,他们在1987年分别带领两个实验室通过检测细胞线粒体内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发现,现代人祖先可追溯到大约15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女人“夏娃”。“夏娃”的后裔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至于其他各洲的原始人,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被冰川严寒全部自然消灭,也有一些科学家推断他们全被夏娃的后裔征服并取代。关于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5-6万年前,他们来到中国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经过复原的奥莫I号化石和奥莫II号化石经过复原的奥莫I号化石和奥莫II号化石在2005年3月7日《科学》杂志上公布的文章,剑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现代人类从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移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人口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距离埃塞俄比亚的人与埃塞俄比亚人间呈现出很小基因变异性。现代人类开始由非洲大陆向世界其他各洲迁的路线上,基因多样性的特征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大量的基因中断。这成为进一步证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非洲走出”说衍生出来的两个重要问题之一是迁徙的路线。传统学说推测,现代人类祖先可能是先移居到中东和中亚地区,然后向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等地迁徙。但研究小组通过对人类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可能沿着印度洋海岸线“走出非洲”,进而移居到全世界,而且其迁徙速度远超出人们早先的估计。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从非洲走出的时间。一开始,科学家分析推断的时间大约在10万年前,但经过科学家新一轮的分析研究确定,时间是19.5万年,比人们以前推测的还要早6.5万年。遗传学研究曾推测,智人(即现代人)应起源于大约20万年以前,而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恰好与遗传学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时间上的重新修订,让支持非洲起源说的科学家们更有理由相信,早期现代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发展他们的文化属性,使他们从非洲大陆分散到亚欧各地。 多地源说 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在欧洲被普遍接受,但是仍然有不少科学家持不同的观点,尤其以东亚及中国学者的反驳声音最为响亮。他们提出“多地区进化说”,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100万至200万年前,直立人由非洲扩展到其他大陆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人。也有观点认为,与非洲一样,亚洲、欧洲、甚至大洋洲都是人类起源的中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测试题讲解学习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试题 年级班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 2、人类祖先可能是(类人猿)。 3、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这就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 4、在搜集事实与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计划与组织),充分做好专题研究的准备。 5、制订研究计划时的研究方法是(查阅资料)、(参观)、(采访)、(调查)。 6、探究问题研究的步骤是(搜集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填写(资料卡)。 7、探究活动要求,外出活动时,要(注意安全),不可(单独)活动。、 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9、科学家进行的大量人类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10、早期猿人发现,闪电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它们开始摸索逐渐 (用火),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就发现了用火的遗迹。 11、在距今大约30—5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用火)。 12、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就是需要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13、通过对证据资料的(比较与分析)形成对研究主题的解释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与事实 相符。 14、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古猿),后来候 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随之减少,其中一些古猿被迫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并用手使用石块、树枝等天然工具,获取食物和防御敌人。 15、在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镇,有一座(龙骨山)。因为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著名的 (“北京人”)就生活在这个地方,所以,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 圣地之一”。 16、“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 据。贾兰 坡的“连中三元”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17、科学家在欧洲、非洲和亚洲都进行了大量的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研 究。 18、从世界人种分布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非洲),那里靠近(赤道)、 干燥而炎热;白种人主要居住在(欧洲),那里那里光照较少;黄种人主要居住在(亚洲)那里光照...... 19、地球上生活的人种有(白种人)、(黄钟人)、(黑种人)、(棕色种人)等。 20、人类肤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造成的。

人类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人类祖先的足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起始单元,专题研究是这册教材的一级目标。二级目标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本单元有四个课题,共设计了四个逐步深入又密切联系的专题研究活动。 (一)教学重点 围绕“人类的祖先”这个专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根据研究主题进行合理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 (二)教学难点 1.怎样对相关专题进行科学的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选择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怎样围绕研究主题提出猜想和假设。 (猜想要有根据) (三)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1.以“人类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个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明白,可以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方面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另一方面考虑问题,使学生学会提问。 2.出示相关图片资料,打开学生思路,增加学生兴趣,提出更多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四)教学准备 老师要准备相应的课件、图片、相关资料,以引导学生学会专题提问。

(五)学生分析 上学期,学生基本认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会想到借助模型解释,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乐意和伙伴进行交流分享。但是,由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特殊问题,学生对专题的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科学探究能力差异很大。教师课前要对学生进行摸底。很多学生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有的说是黑猩猩、猴子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研究的过程…… (一)知识目标 1.生命世界:①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②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③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2.物质世界:工具和材料的使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 3.具有时代感的知识:古生物学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质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专题提问。 2.会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3.会借助网络搜集查找相关资料。 4.能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三)情感目标 1.尊重证据,合作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科学不迷信权威。 观看影片《生命的起源》、《人类进化过程》---2课时 1 向人类的祖先“提问” 问:通过观看影片,围绕人类的祖先专题提问,独学第一课再次提问—20分钟(教师板书)猜想:针对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20分钟 测评:课堂手册 2 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学习目标 1.查资料,了解专题研究过程; 2.了解人类进化过程; 3.会写研究计划。 目标导航 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要有证据 搜集证据前做好准备----学写研究计划:---1课时 1.教师依据问题给小组确定研究主题 2.学生看书5页,以小组写研究计划(教师巡查) 3.教师展示学生的研究计划 目标测评 1、作业写研究计划 2、课堂手册 搜集资料组长整理 1.看书6-20面(收集与本组主题相关的资料做成个人资料卡)—1课时 2.运用研究方法(查资料、访问、上网等)收集资料交给组长整理,每人办一张小报,再一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含答案)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含答案) 未命名 一、单选题 1.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 A.人比猿高等B.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人是由猿进化来的D.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详解】 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故B符合题意。 【点睛】 解决此题关键是会分析资料,通过资料中的事实推出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的观点。2.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B.森林古猿C.猩猩D..黑猩猩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 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中,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在丛林中采摘果子等为食,不会制造工具;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类人猿

区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在研究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化石是最主要的证据。 故选:B。 【点睛】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此题考查的是人和类人猿的相关知识,思考答题。 3.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的变化,心理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学习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经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思想,接受指导。 B.男女同学互相帮助,集中精力学习。 C.“我长大了,不用你们操心,少管我。” D.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健康的度过,据此答题。 【详解】 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遇到一些问题要经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思想,接受指导,A正确; 男、女同学互相帮助,集中精力学习,B正确; 青春期少年不能觉着自己长大了,就不想和家长交流,自行处理问题,C错误; 积极的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D正确。 【点睛】 了解青春期心理的变化,遇到问题时选择正确的做法,健康度过青春期。 4.在森林古猿进化为现代人类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没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A.用火B.地壳运动,使部分陆地变成海洋。C.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D.产生丰富的语言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最关键的是直立行走,分析解答。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测试卷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 1、大量的证据表明,人类是从()演变而来的。 2、在距今大约()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取火。 3、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的(),发现了距今生活()年前的()。 4、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5、()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6、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所造成的。 7、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学说,还写出了科学巨著《》 8、193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他“连中三元”的奇迹轰动了世界。 9、从世界人种分布地图上我们能够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干燥炎热;白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光照较少;黄种人主要居住在()。 10、科学家研究发现,美洲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一万年的()。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 12、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1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长期发展来的…… 14、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的亲缘关系。现在存活着非洲的()和()、东南亚的()以及我国南方的()四种类人猿,它们与人类有许多()之处,比如都有()和(),脸部与手脚无毛。 15、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 16、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的过程。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选择好研究主题后,要大胆地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 2、我们的猜想与事实是否相符,还需要大量的事实与证据来证实,把搜集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3、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4、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盘 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2.爬呀爬呀,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爬上了天都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 到了:爬天都峰的艰难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会用新的句子来说明这句 话的意思: 4.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英子犹豫的原因是:英子不愿 意上讲台,但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 5.从第一次掌声里感受到了:大家的鼓励。第二次掌声是: 6.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都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情感 7.照样子写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 8.矛和盾的集合告诉我们: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 9.科利亚的木匣告诉我们: 10.造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虽然…但 11.进义词:汲取()凉爽()适宜()敬重()奋力() 似乎()迷人(动人) 12.反义词:热烈()懦弱()减轻()潮湿()笔陡(平坦) 残缺() 13.照样子:又大又圆————————风尘仆仆———————— 14.Lv xing na men 15.气()吁吁不知所()转危为()若隐若()流()忘() 瞬息万()艰难险()琳琅()()庞()大()不()思()沉默()()物()()廉如()()偿落()流()朴素()()15.查字典:融查部首()部再()画辫部首()再()画管音序查大写字母()音节()攀部首() 16.稿换个偏旁————涛————胶————敌————姐————扮———— 17.——,非所宜。——,老何为。 18.温故而——三人行,——知之——,不知为——,是知也。 19.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 20.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的影子,在——的粉墙上—— 古诗四首要背

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基础知识巩固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4.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5.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二.人类的进化 1.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 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2.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3.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4.现代人种的分化: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例题解析 例1.观察距今300万年的露西化石的骨骼,她的上肢和下肢 是否有区别?根据化石,分析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思路分析:本题需要运用比较观察的学习方法。用比较思维的 方法去观察化石在形态上的不同点。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 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粗长的下肢骨,骨 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答案: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 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 运动方式。 例2.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发达 分析:人类会使用工具,但类人猿也会使用具,因此不能称其为 特征。而有复杂的语言、直立行走、都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大脑 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因此也可算是人类特有的特征。因此,本题答案 是B。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雒容中学新课堂教学教案

8.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拉玛猿是与类人猿相当接近的进步猿类,生活在1400万年到1000 万年前,是人类的远祖,我国云南禄丰及开远均发现过拉玛猿化石。巨 猿是发现于我国南方的巨大猿类化石。它是人类进化中的一个旁支,除 中国外,在印巴次大陆还发现了另一个种。南猿是人类进化中稍后阶段 的代表,其中有些成为进化中的旁支而与真人同时存在。南猿化石主要 发现于非洲南部和东部。 (1)请概括出这段文字中所包含的2条观点: ①。 ②。 (2)请列举出这段文字中的2条事实: ①。 ②。 9.如图1-1-1是四种现代类人猿,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 (2)它们由树栖生活变为陆 地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环境与人类的进化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10.如图1-1-2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生活转变到生活,产生这种 变化的原因是。 由图中可看出,人类的体型一代一代地向的方向发展, 这样得到解放,促进了的发育。在与自然界斗争的 过程中,人类的工具越来越复杂,衣着上由发 展到。 黑猩猩能利用树枝取食洞穴内的蚂蚁,与人类使用工具的不同是 。 (4)A~G中大脑的重量是逐渐的。

新课教学:? (一)导入新课:齐声朗读郭沫若的诗句? (二)自学课本并完成下列问题:? 自学任务一:认真阅读教材P2至P3思考:? 1.教材中的四种现代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那些地方???? 大猩猩?? ?????????????????? ?黑猩猩??????????????????? ?长臂猿???? ????????????????? 猩猩??? ????????????????? ??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共同点是:???????????????????????????? 2.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原因是?:?????????????????????????????????????????????????????????????????????????????????????????????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但与人的根本区别是:?????????????????????????????????????????????????????????????????????????????????????????????? ?????????? ?4.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自学任务二:认真阅读分析教材P4至P5内容思考? 1.“露西”少女的化石与现代人类较为相似,想象一下他的运动方式会

人类祖先资料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自从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上帝造人”的“神创论”遭到致命打击,人猿同祖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 100多年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生物科学的挑战。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据出了“遗传基因学说”,将进化论演变为“现代达尔文主义”。接着,日本与美国的科学家又根据分子遗传学的成就,提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不是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而是由于“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非达尔文主义”的“新进化论”。但这些生物科学的新说并没有否定人类远古的祖先是古猿。考古学家也通过化石分析指出,大约在地质时期的新生代第三纪,由于生态环境的剧变,以及古猿内在身体结构的特点,有一支古猿从森林转到地面,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迈出从猿到人的决定意义的一步。 然而,最近有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一个骇世惊俗的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他认为,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分水岭。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人类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人的躯体光滑,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腋部、阴部长着毛发。人类能以含有盐份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最有意思的是,在生物界,只有人类与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性交的;猿猴则是传伏于背部进行的。所谓“食色、性也”。本性的这两个基本方面,人类同海豚接近而同猿猴大相径庭。 如此比较,人同海豚同祖似乎也有道理。如果真像奥登推测的,人类祖先是水中的哺乳类而不是猿猴,那么这一学说嬗变,对社会科学领域也将产生影响。因为,它是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基础性理论。 在人一猿同祖与人一海豚同祖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人类学家另有人类祖先海猿说。英国人类学家艾利斯特·哈代认为,在400万年到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了大片土地,迫使那里的古猿逐步适应海中生活,成为海生动物海猿。约400万年后,海水后退,淹没的上地重新成为陆地,海猿又一次回到陆上生活,向人类方向进化。这种居于两种对立观点之间的又一说,对人一猿同祖说。人一海豚同祖说其实都作了支持,但从人类进化时间表来说,它更有利于人一海豚同祖说。 人一海猿同祖说的主要理由是:其一,人的体表特征棗裸露与皮下脂肪,不同于灵长类动物,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其二,人类对盐缺乏调节机制,并以“浪费”盐份的出汗来调节体温;非人灵长类动物却没有靠汗水调节体温的机制,相反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表明人类从海洋中来。其三,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看来,它同人一海豚同祖说理由是接近的。 分子生物学家用DNA生物分子比较法,对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合趾猿、猴的DNA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果是: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的差异为19%,而黑猩猩与大猩猩之间的差异为21%。就是说:人类与黑猩猩、大猩猩的亲缘关系近于黑猩猩与大猩猩之间的关系。以至有科学家认为,黑猩猩、大猩猩应属于人科人属!这似乎又为人猿同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看来,人类祖先究竟是猿还是海豚,要留给后世纪去回答了。

人类的起源之我见

人类的起源之我见 《》 人类进化历程 ——《突变》观后感 《突变》讲述了人从类猿进化过来,用真人实拍重演这一过程,用高摄像技术还原了这个过程,把我们带回一千万年前…… 距今几千万年前,地表发生了巨大变化,非洲大陆开始分裂持续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山脉开始隆起,从埃塞俄比亚到莫桑比克,出现了一条大谷——东非大裂谷…… 古猿从树上生活到地面生活,是由于食物的需求;古猿不足五英尺高,用四足行走,这样看不到前方的任何情况,于是,它们不得不用后退站立起来,并试着去走动;最终养成了直立行走的习惯。就这样,奥里恩人和图麦人诞生了。 400万年前,奥里恩人和图麦人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后代——南方古猿由于环境的条件,古猿变成了南方古猿(1973年发现南方古猿化石),在埃塞俄比亚考古中发现,在发掘营当中每天夜里都会想起甲壳虫的音乐《露西带着钻石飞翔在空中》,所以把这个南方古猿命名为“露西”,并把她称作“人类的祖母”;并还原了“露西”简短的一生: 一对满嘴暴牙、形如骷髅,全身赤裸,浑身长满毛发,甚至连话都不会说,只会发出支支牙牙的声响的“露西”,她只身一个遇到了南方古猿阿纳门尼斯种,接近它们,适应它们的生活,并很快得到它们雄性的保护,可最后怀着孩子死在了汹涌的河里。它们以植物为食,最后他们消亡了,因为他们无法战胜食肉动物。现在我们猜测“露西”可能不是人类的祖母。转而南方古猿阿纳门尼斯种被称为“人类的祖父”,考古学家并称它们为“前人类”。 这些原始人类在地球行走并开花结果,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就是会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大脑尝试去理解自然,人类的意识正在逐渐苏醒,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用石器去割鳄鱼的肚皮”并使用石器。 面对野兽的侵犯,他们表现的很勇敢,也很机敏。善于思考怎样去应付和征服大自然,解放了双手,人类的祖先诞生了,他们的大脑容量逐渐变大,并形成了自我意识,经过几百万年的传奇演变历程,他们学会了试用工具,制造工具,并且探索新的领地,真真意义上的人类诞

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

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 现代科技的进步速度快得惊人,而且“进步速度”本身也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着,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够了。纵观人类历史,像这样的高速发展只出现过一次。相比之下,此前几百万年的发展速度都如同乌龟爬行,均匀而又缓慢。任何一位历史学研究者都必须把这一事实考虑进去,不能再用以前的规律去套现在的历史进程,否则的话一定会犯错误。 塞拉莱是阿曼的第二大城市,位于阿拉伯半岛印度洋一侧的正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海洋贸易的中心。如今的塞拉莱港口依然相当繁忙,我看到好几艘万吨货轮正在卸货。但邮轮业似乎尚未发展起来,大西洋号只能停靠在一个荒凉的运货码头,游客们需要乘坐接驳车才能进入市区观光,这里曾经是人类祖先走过的地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迁徙很可能就是从这片沙滩上开始的。 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论断因为有大量事实佐证,已经成为没有异议的真理,只有那些过分虔诚的宗教爱好者们才不愿相信。但是,我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其后发生的事情所知甚少,存在诸多谬误,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简单说,人类祖先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猿人。大约在几百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东部非洲的森林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h),逼得猿人从树上下来,改为直立行走,考古学家称他们为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间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是从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当时地球的面貌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今天看似无法逾越的海峡和沙漠在当年都是可以轻易越过的路桥。直立人从非洲出发,沿着这些路桥向外扩散,逐渐占领了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如今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当年的直立人是如何进化成现代智人(Homo sapiens)的呢?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现代智人是各地的直立人分别进化出来的,另一种假说则相信所有的现代智人都起源于一小群非洲智人,这群人直到最近才走出非洲,“代替”了原先生活在各地的原始人种。 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走出非洲”,其中只有第二次才存有某种程度的争议,媒体常说的“走出非洲”指的大多是第二次。 早期人类学研究只能依靠化石,但人类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得也不好,证据链相当脆弱,因此上述两派意见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上世纪50年代诞生的分子生物学,尤其是80年代DNA测序技术的大跃进,为这一争论画上了句号。科学家们通过对线粒体基因和Y染色体的序列分析,认为后一种假说是正确的。现代智人的祖先仍然诞生于非洲,其中的一个小分支(很可能只有几百人)大约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逐渐扩散到全世界,他们才是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非洲大陆之外的人都是这几百人的后代。

六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的起源教案 湘教版

人类的起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了解人类的主要的进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认识到人类能够制作工具、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拓者。 科学知识 知道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初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教学准备: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课件 一.问题引入 1.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模范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可以提示学生:希望能从人类研究马的进化获得启示)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 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 组织学生的交流 注: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