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说课材料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说课材料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说课材料

第一章绪论(P6)

一、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

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有特殊和一般之分。如定义、划分的规则,是特殊的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的特殊范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一般的、基本的逻辑规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律(规则),对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这些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

5.逻辑矛盾,是指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如“有S不是S”、“P并且非P”。命题逻辑中的矛盾式,指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假。谓词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模态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模态公式在任意模型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假。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狭义的逻辑矛盾指同时肯定一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广义的逻辑矛盾还包括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是马”),因为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相当于同时肯定两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与“这是马,并且这不是马”)。

6.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正确的思维形式结构所具有的普遍、必然的性质和联系。有特殊和一般之分。特殊的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指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则,如定义、划分

的规则,只在各自的特殊范围内起作用。一般的、基本的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地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着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则,对思维具有普遍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7.逻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及其有效性的判定。即回答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如何判定。有效的演绎推理的形式结构,同时也是逻辑规律。逻辑学研究、运用逻辑规律,发现、排除逻辑矛盾,使推理的形式结构正确,即合乎逻辑。

8.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的关系,是研究对象与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逻辑学以思维为研究对象,而思维与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思维是人类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方式反映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是无声无息、看不见听不到的抽象心理活动,注定要与语言这种有声有息、看得见听得到的物质存在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实现和载体,是思维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壳。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记载和巩固,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逻辑学自然要以语言为中介,借助于语言的手段,研究思维及其形式结构。

9.语言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基本符号,即素材,如汉语的字库和标点符号。第二个构成要素是语形规则,即语法,决定一符号串在该语言中是否合式(成立)的标准。第三个构成要素是语义规则,即对合乎语法的语言进行解释,赋予意义。

10.自然语言是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日常思维的语言。它通常有歧义,同一语词、语句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含义。人工语言是为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定义方式创立的语言。逻辑学运用的人工语言,称为符号语言。符号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是排除歧义。形式语言是高度抽象和严格定义的符号语言。用形式语言构造逻辑的形式系统。

二、

1.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的。5.一切交通事故都是违章造成的。都是全称肯定命题,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

所有S是P

2.一切鸟都是卵生的,一切蝙蝠都不是卵生的,所以—切蝙蝠都不是鸟。7.一切偶数都能被2整除,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所以一切奇数都不是偶数。都是直言三段论第二格的AEE式,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

所有P是M

所有S不是M

所以,所有S不是P

3.只有水量合适,水稻才能丰收。8.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只有P,才Q

6.如果被告已经死亡,就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在被告已经死了,所以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9.如果溶液是酸性的,就能使试纸变红,这瓶溶液是酸性的,所以它能使试纸变红。都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三、

1.如果两个思想的表达具有相同的思维形式结构,则(C.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常项)。2.“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

3.下列命题具有相同逻辑形式的有(A.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D.如果你有空,请立即回信。C.要是寒潮到来,气温就会下降。D.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共同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

4.指出下列命题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D.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L只有发烧,才患肺炎。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共同的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

第二章概念(P20)

一、

1.错误。正确的应为: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和对象间具有的关系,统称为对象的属性。2.错误。正确的应为: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为该类对象共同具有并且仅仅为该类对象具有的属性。

3.正确。

4.错误。空概念的外延是空类,并非没有外延。

5.错误。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可以有不同的正确定义。

6.错误。对正概念下定义不能使用否定句,但对负概念下定义可以使用否错误。7.只有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外延之间,才存在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

二、

1.不正确。定义过宽。

2.不正确。定义过宽。

3.不正确。“勇敢”和“勇敢的战土”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4.不正确。“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三、

1.C 2. ABC 3 .A 4 .B 5.B 6 .BC 7.B 8. B 9. BC 10 .A C

四、

1.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2.从内涵方面。

3.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5.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6.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五、

1.“美术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2.“《孔乙己》”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3.“非司机”是普遍概念、负概念。

4.“中国女子排球队”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世界冠军”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5.“中国工人阶级”是单独概念、正概念。

6.“国家检察机关”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六、

1.集合意义

2.非集合意义

3.非集合意义

4.集合意义

5.(1)集合意义(2)非集合意义(3)非集合意义

6.非集合意义

7.集合意义

七、

1.属种关系

2.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

3.交叉关系

4.种属关系

5.不相关不相容关系

6.相关不相容:矛盾关系

7.全同关系

8.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

八、

1.

C D

A B

2.

A B C

3、

B

A D

4、

D B

A

C

5.

D A B

C

九、

1. A

B C

D

2.

A

B E

C D

3.

A B

C

4.

D

A B

C

5. A C

B

6.

A B

C

7. A C

B

8.

D

A

C B

9.

A B C D

十、

1、限制为“教授”,概括为“劳动者”

2、限制为“七律”,概括为“文学形式”

3、限制为“公牛”,概括为“哺乳动物”

4、限制为“美国”,概括为“国家”

5.限制为“发动机”,概括为“工业产品”。

6.限制为“中国历史学”,概括为“科学”。

十一、

1.限制正确,概括错误。因为“学生”不是“知识分子”的种概念,例如,小学生不是知识分子。

2.限制错误,概括正确。因为“勇敢的人”是实体概念,“勇敢”是属性概念,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

3.限制正确,概括错误。因为并非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

4.限制错误,概括正确。因为“军队”和“人民战士”不具有属种关系。

5.限制和概括均错误。

6.限制和概括均正确。

十二、

1.错误。不具有属种关系。

2.“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概括为“中国最大的城市”错误,因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并不一定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其余正确。

3.错误。单独概念不能限制。

4.“洪秀全”限制为“青年时代的洪秀全”错误,因为单独概念不能限制。其余正确。

十三、

1.错误。定义过宽。

2.错误。定义过窄。

3.错误。定义不能使用比喻。

4.正确。

5.错误。循环定义。

十四、

1.错误。定义过宽。

2.错误。定义过窄。

3.错误。定义过窄。

4.错误。定义过宽。

十五、

1.错误。定义过宽。

2.错误。对正概念下定义不得使用否定句。

3.错误。定义过宽。

十六、

1.是。

2.是。

3.不是

4.是。

十七、

1.不是划分,是分解。

2.是划分。

3.是划分。

4.不是划分,是分解。

十八、

1.不都正确,有“子项相容”的错误。例如,“长篇小说”“现代小说”两个子项相容。2.错误。划分过宽,祖父母、兄弟、姐妹均不属于直系亲属。

3.错误。子项相容。

4.正确。

十九、

1.答案是B。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和死于艾滋病菌的人数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概念,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概念使用,题干的反驳正是指出了这一点。

2.答案是E。由条件,有围棋爱好者爱好武术,并且所有的武术爱好者都不爱好健身操。因此不可能所有的围棋爱好者都爱好健身操。

3.答案是A。由条件,每个桥牌爱好者都爱好围棋,又每个围棋爱好者都爱好武术或者健身操,因此,每个桥牌爱好者都爱好武术或者健身操。这与A项的断定矛盾。

4.答案是A。I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由题干,上述观点,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Ⅱ和Ⅲ都可能是真的。因为题干只是断定,《科学日报》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真实的。

第三章(P62)

一、

1、3、4、5、8正确;

2、6、7、9错误

2、原因:命题逻辑中的复合命题,不仅必须包含与自身不同的支命题,而且须满足,其支命题的真值可以唯一地确定自身的真值。

二、

三、

先把规则符号化:

规则①:?P→?S 规则②:只有?D,才G 规则③:A←→C

规则④:D←→?R 规则⑤:只有?R,才?C 规则⑥:?A∨?P

规则⑦:?S→(?T∧?Q)规则⑧:?R∨?F 规则⑨:G

注意:对规则所断定的逻辑关系的准确分析,是进行正确推理的前提。例如:规则⑥断定:“A 和P两人中,只能上场一个”,只能分析表示为“?A∨?P”,而不能表示为“A∨P”。“A∨P”的意思是“A和P中至少上场一个”,“?A∨?P”的意思是“A和P至多上场一个,即只能上场一个。

推理过程如下:

由规则②和规则⑨,得:

只有?D,才G

G

所以,?D (1)

由(1)式和规则④,得:

D←→?R

?D

所以, R (2)

由(2)式和规则⑤,得:

只有?R,才?C

R

所以, C (3)

由(3)式和规则③,得:

A←→C

C

所以,A (4)

由(4)式和规则⑥,得:

?A∨?P

A

所以,?P (5)

由(5)式和规则①,得:

?P→?S

?P

所以,?S (6)

由(6)式和规则⑦,得:

?S→(?T∧?Q)

?S

所以,?T∧?Q (7)

由(7)式,得:

?T∧?Q

所以,?T (8)

由(7)式,得:

?T∧?Q

所以,?Q (9)

由(2)式和规则⑧,得:

?R∧?F

R

所以,?F (10)

综上所推,得:A、C、R和G上场,由于排球赛有六个队员,所以B、E也上场;F、Q、S、T、P和D均不上场。

四、

1、A

题干的论证运用的推理可整理为:

张先生点的菜中或者有川菜,或者有粤菜。

张先生点的菜中有川菜。

所以,张先生点的菜中没有粤菜。

这是相容选言推理在某些方面肯定否定式,是无效推理。要使题干在某些方面论证成立,必须加强这个推理的前提,使之成为有效推理。选项A如果为真,显然就在于使得题干的推理由相容选言推理变为不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是有效式,因而推理有

效,论证成立。

2、E

E项是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前件断定了两个条件:第一,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第二,街上没人穿雨衣。其后件断定,天没有下雨。

题干断定:如果天下雨,并且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则街上有人穿雨衣。因此,加上E项的第二个条件:街上没人穿雨衣,可推出,天没下雨,或者气温不在零摄氏度以上。由此,加上E项的第一个条件: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可推出:天没有下雨。这说明,根据题干的断定,再加上以上两条件,可推出天没下雨,即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E项则一定为真。

3、D

题干的断定可整理为:

(1)如果是名牌产品,则一定质量过硬;

(2)如果质量过硬,则一定有高技术含量;

(3)如果忽视技术投资,则产品就不会有高技术含量。

由(3)可得:(4)如果产品都有高技术含量,则不会忽视技术投资。

由(1)(2)和(4),可推出I。

由(1)和(2),可推出II。

III不能由题干推出。

4、C

诸选项中,A、B和C项都能削弱题干中书商的看法,但是,A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几乎没有影响,B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在科幻小说的读者中几乎没有影响,C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对于它的读者有负影响,即起了科幻小说的负促销作用。显然,C项比A和B项更能削弱题干。D项不能削弱题干。E项涉及的只是个例,即使能削弱题干,力度也不大。

5、A

因为如果有吸烟史的人在1995年超过世界总人口的65%,由题干,这个百分比已经接近于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比例,又考虑到事实上患肺癌的主要是成年人,因此,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比例,绝不会高于有吸烟史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这说明吸烟并没有增加患肺癌的危险。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减题干的结论。

五、1 B 2 B 3 AC 4 ABCD 5 AB 6 A 7 A 8 A 9 AC 10 ABCD

六、1 必要条件 2、充分条件 3、不构成条件关系 4、充要条件 5、必要条件

七、

1、这个商店的商品或者价不廉,或者物不美。

2、昨晚小张和小李都没有值班。

3、人大胆,但地不高产。

4、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有环境治理问题。

5、老张和老李都当代表,或者都不当代表。

6、衣食足但不能知荣辱,或者衣食不足但能知荣辱。

7、认识字母但学不好外语。

8、孩子每天不吃巧克力也长得好。

八、

1、令p表示“明天我去看电影”,q表示“明天我去看展览”,r表示“明天我去游泳”。真

值形式为:(p∧q)∨(?(p∨q)→r)

2、令p表示“明天天晴”,q表示“单位加班”,r表示“明天我们去游泳”,s表示“我们明

天去划船”。真值形式为:(p∧?q)→(r∨s)

3、令p表示“科学家的预见是正确的”,q表示“我们从现在起就重视环境保护”,r表示“人

类终有一天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真值形式为:p→(?q→r)

4、令p表示“在场内吸烟”(主语省略),q表示“在场内随地吐痰”,r表示“在场内乱扔

废弃物”,s表示“被处以罚款”。真值形式为:(p∨q∨r)→s

九、

十、

1、推理形式是(命题变项的设定略,下同):((p∨q)∧p)→?q,错误,相容选言推理的肯

定否定式,无效。

2、推理形式是:((?p→?q)∧p)→q,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无效。

3、推理形式是:((p→q)∧q)→p,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无效。

4、推理形式是:(p→?q)→(q →?p),正确,对于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由否定其后件,

可否定其前件。

十一、

1、

2、

十二、

1、求(p→q)→(?p∨q)的合取范示:

消去→: ?(?p∨q)∨(?p∨q) (1) 内移?: (??p∧?q)∨(?p∨q)) (2) 消去??: (p∧?q)∨(?p∨q) (3) (3)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p∨?p∨q) ∧ (?q∨?p∨q) (4) (4)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式是重言式。

2、求(p∧?q)←→(?p∨q)析取范示:

消去←→: ((p∧?q)∧(?p∨q))∨(?(p∧?q)∧? (?p∨q))(1)内移?: ((p∧?q)∧(?p∨q))∨((?p∨??q)∧ (??p∧?q))(2)消去??:((p∧?q)∧(?p∨q))∨((?p∨q)∧(p∧?q))(3)化简: (p∧?q)∧(?p∨q) (4)(4)式按析取分配律展开,得:(p∧?q∧?p) ∨ (p∧?q∧q) (5) (5)式即为析取范示,是矛盾式,因此,该式是矛盾式。

3、求?q→((p→q)→?p)的合取范示:

消去→: ??q∨(?(?p∨q)∨?p) (1) 内移?: ??q∨((??p∧?q)∨?p) (2) 消去??: q∨((p∧?q)∨?p) (3) (3)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

(q∨p∨?p)∧(q∨?q∨?p) (4) (4)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式是重言式。

4、求(?q→(p→q))→?p的合取范示:

消去→:?(??q∨(?p∨q))∨?p (1)

内移?: (???q∧?(?p∨q))∨?p (2)

内移?: ((???q∧(??p∧?q))∨?p (3)

消去??: (?q∧(p∧?q))∨?p (4)

化简: (p∧?q)∨?p (5)

(5)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p∨?p)∧(?q∨?p) (6)

(6)式即为合取范示,因此,该式不是重言式。

(5)式按析取分配律展开,得: (p∧?q)∨?p (7)

(7)式即为析取范求,不是矛盾式,因此,该式不是矛盾式。

因此,该式是非重言的可真式。

十三、

令:p表示“上帝创世说的故事是真空的”,q表示“地球存在的头三天没有太阳”,r表示“‘一天’的概念是由太阳来定义的”。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r∧q))→?p

求该式的合取范示:

消去←→:?((?p∨q)∧r∧?(r∧q))∨?p (1)

内移?: (?(?p∨q)∨?r∨??(r∧q))∨?p (2)

(?? p∧?q)∨?r∨??(r∧q))∨?p (3)

消去??:((p∧?q)∨?r∨ (r∧q))∨?p (4)

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

(p∨?r∨r∨?p)∧(p∨?r∨q∨?p)∧

(?q∨?r∨r∨?p)∧(?q∨?r∨q∨?p) (5)

(5)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推理有效。

十四、

1、令:p表示“小张去春游”,q表示“小李去春游”,r表示“小王去春游”。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p)→r

构造自然推理如下:

(1){1} p P

(2){1} p∨q T(1)

(3){1} ?(?p∧?q) T(2)

(4){2} ?(?p∧?q)→r P

(5){1.2} r T(3)(4)

推理有效。

2、令:p表示“在有限长的线段L上存在无限多个点”,q表示“这些点有长度”,r表示“L 无限长”,表示“L没有长度”。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q→s)))∧(?r∧?s))→?p

构造自然推理如下:

(1){1} p→((q→r)∧(?q→s)) P

(2){2} ?r∧?s P

(3){3} p (引入) P

(4){1.3} (q→r)∧(?q→s) T(1)(3)

(5){1.3} q→r T(4)

(6){1.3} ?q→s T(4)

(7){2} ?r T(2)

(8){2} ?s T(2)

(9){1.2.3} ?q T(5)(7)

(10){1.2.3} ??q T(6)(8)

(11){1.2.3} q T(10)

(12){1.2.3} q∧?q T(11)(9)

(13){1.2} ?p 归谬(3)(12)

推理有效。

3、

令:p表示“谈判要举行”,q表示“定于周三”,r表示“定于周到五”,表示“总经理能出席”。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

((p→(q∨r))∧(r→?s)∧s)→(?q→?p)

构造自然推理如下:

(1){1} p→(q∨r) P

(2){2} r→?s P

(3){3} s P

(4){4} ?q(引入) P

(5){2.3} ?r T(2)(3)

(6){2.3.4} ?q∧?r T(4)(5)

(7){2.3.4} ?(q∨?r) T(6)

(8){1.2.3.4} ?p T(1)(7)

(9){1.2.3} ?q→?p D(4)(8)

推理有效。

十五、

1、约定“4”表示“4号上场”;“?4”表示“4号不上场”。以此类推。

先把规则符号化:

规则①:4→6 规则②:只有?1,才?3

规则③:要么3,要么6 规则④:(9∧12)→4

规则⑤:1∧12

推理过程如下:

由规则⑤,得:

1∧12

所以,1 (1)

由(1)式和规则②,得:

只有?1,才?3

1

所以,3 (2)

由(2)式和规则③,得:

要么3,要么6

3

所以,?6 (3)由(3)式和规则①,得:

4→6

?6

所以,?4 (4)由(4)式和规则④,得:

(9∧12)→4

?4

所以,?(9∧12)(5)由(5)式得:

?(9∧12)

所以,?9∨?12 (6)由规则⑤,得:

1∧12

所以,12 (7)由(6)式和(7)式,得:

?9∨?12

12

所以,?9

因此,9号不该上场。

2、约定:“甲”表示“甲作案”,“?甲”表示“甲没作案”。以次类推。

甲说:“?甲∧乙”乙说:“?乙∧?丙”

丙说:“?甲→?乙”丁说:“甲∨丙”

分析和推理:

甲和丙的断定互相矛盾,因此其中必有一人说真话。又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因此,乙和丁说假话。由丁说假话,得:

?(甲∨丙)

所以,?甲∧?丙

即甲和丙都没有作案。

由乙说假话,得:

?(?乙∧?丙)

所以,乙∨丙

即乙和丙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作案,因为已推出丙没有作案,所以,乙作案。因此,甲没作案,乙作案,可知甲说真话。

3、假设甲不作案,则由条件②,丙也不会作案;如果甲和丙都不作案,则由条件③,乙不会单独作案,这样,甲、乙、丙均没有作案,这和条件①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甲一定作案。

4、这个骑士说:“我不是富有的骑士”。这句话不可能是无赖说的,否则无赖就说真话了;这句话也不可能是富有的骑士说的,否则他就说假话了。因此,这句话只可能是贫穷的骑士说的。

5、智者问某一个士兵,不妨问甲:“乙将如何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还是美酒这个问题”。如果甲说真话,则乙说假话,这样,甲就把一句假话真实地告诉智者,智者听到的是一句假话;如果甲说假话,则乙说真话,这样,甲就把一句真话篡改成假话告诉智者,智者听到的还是一句假话。总之,智者听到的总是一句假话。只要否定这句假话,就能确定哪瓶是美酒。如:如果甲回答:“乙将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那么,事实上乙手里拿的一定是美酒。

6、令p表示“选派小方”,q表示“选派小王”。则

甲的意见是:?p→?q 乙的意见是:?q→p

丙的意见是:(p∧?q)∨(?p∨q)

可用真值表解答此题:

上述真值表显示,只有在p =1并且q=0的情况下,三个真值形式同真。这说明,只有“选派小方,不选派小王”的方案,同时满足甲、乙和丙三位领导的意见。

7、由条件(4)和(5),可推出“乙是罪犯”。由“乙是罪犯”和条件(3),可推出“甲是罪犯”。由“甲、乙都是罪犯”和条件(1)和(2),可推出不能确认丙是罪犯。

8、甲关于A当上律师的猜测不能成立,因为否则丙的两个猜测都不成立。因此,甲关于B当上法官的猜测成立。由此可推出:C当上了律师,A当上了档案官。

9、约定:“甲”表示“甲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甲”表示“甲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此类推。

条件(1):(甲∧乙)→?丙

条件(2):只有乙,才丁

条件(3):甲∧丙

由条件(3),得:

甲∧丙

所以,丙,甲(1)

由(1)式和条件(1),得:

(甲∧乙)→?丙

所以,?甲∨?乙(2)

由(2)式和(1)式,得:

?甲∨?乙

所以,?乙(3)

由(3)式和条件(2),得:

只有乙,才丁

?乙

所以,?丁(4)

因此,乙和丁都没有参加考试。

10、假设句(3)是真命题,则句(1)和句(2)必有一个假命题。句(1)和句(2)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当且仅当肯定其前件并且否定其后件的联言命题真,而肯定句(1)和句(2)的前件,就是断定李明不是木工,或者张元不是木工,这和句(3)是真命题的假设矛盾。因此,句(3)是假命题,句(1)和句(2)是真命题。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