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合集下载

阐述审计风险模型

阐述审计风险模型

阐述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于理解和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它有助于审计师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在无法防止或发现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时的接受风险。

以下是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详细阐述:一、审计风险模型概述审计风险模型是一个框架,用于帮助审计师理解和评估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

这个模型有助于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在无法防止或发现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时的接受风险。

该模型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残余风险。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组成部分1. 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通常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和控制风险有关。

审计师需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以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

2. 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师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与审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设计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来降低检查风险。

3. 残余风险残余风险是指即使审计师成功地防止或发现了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仍有可能存在未能防止或发现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常与审计师的判断和决策有关,例如在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时的决策。

三、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有助于审计师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具体来说,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水平:审计师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的整体重要性水平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整体重要性水平是指如果财务报表中存在任何大于该水平的错报,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水平。

2. 设计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审计师需要设计并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并确保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这些程序可能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

3. 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审计师需要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以确保即使在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仍能发表合理的审计意见。

审计概念的缺陷

审计概念的缺陷

审计概念的缺陷审计是指对企业、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进行验证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它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机制。

然而,审计也存在一些缺陷,下面我将从结构性缺陷、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和限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审计存在结构性缺陷。

审计的对象通常是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型企业等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来聘请专业的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或者他们认为审计费用过高,可能选择不进行审计。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企业的财务信息无法得到独立第三方的验证,降低了经济体系的透明度。

其次,审计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分布不均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通常依赖于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然而,企业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或不完整的信息,从而干扰审计师的判断。

另一方面,审计师也可能由于技术能力或时间限制无法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从而使得审计结果存在不完全性。

此外,审计还面临着利益冲突的困扰。

审计师一方面需保持独立客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是依靠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为生。

企业作为审计师的客户,有可能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或给予其他利益来影响审计师的工作结果,进而干扰审计的独立性。

特别是在一些行业中,存在着相对较高的腐败风险,使得审计师更容易受到行业压力和利益诱惑。

最后,审计的范围和目标是受限制的。

审计通常只关注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忽略了一些与企业运营活动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往往对于评估企业的整体风险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审计的目标仅仅是评价财务信息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法规,缺乏对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发现和建议。

综上所述,审计在保证财务信息可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为了提高审计的效果,应加强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推动中小企业审计的发展,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审计制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一)审计模式的发展阶段从审计发展的历史看,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对账项、交易的具体检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19世纪以前),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查错防弊,因此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比较简单,注册会计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

19世纪以后,虽然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已无法全面详细审计企业的会计账簿,但审计方式只能是抽取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其实质仍然是详细审计。

2 内控导向审计模式。

20世纪40年代后,会计和审计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注册会计师花费的审计工作量迅速增大,需要的审计技术也日益复杂,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

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工作的需要,职业界逐渐改变了详细审计,代之以抽样审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改变抽样审计的随意性,注册会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

这样,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该种审计模式可以被称作制度导向审计。

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界对独立审计评价会计报表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期望差距不断扩大,审计成了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企业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如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还会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实质性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仅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就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抽取样本量的大小也很难说服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

新旧审计风险模型比较研究

新旧审计风险模型比较研究

一、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存在以下缺陷:1.固有风险理论的应用存在逻辑矛盾。

固有风险是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但在实务中,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又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这样就导致了固有风险理论在应用时出现矛盾。

由于根据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的假设单独评价固有风险存在难度,而审计师通常认为把固有风险评估为高水平是公认的稳健做法,因而会人为地割裂固有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联系,直接将固有风险评估为100%。

这样做的缺点如下:第一,这样做会使审计师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忽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只是简单地以控制风险评估水平,代入审计风险计算公式(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使固有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第二,简单地评估固有风险为高水平,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会相对降低,这就意味着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要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到那些并不重要的环节上,从而会因为审计过度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第三,仅仅依赖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得到的控制风险评估结果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依此规划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难以避免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错报。

2.“反映”假设和“确认”假设本身存在问题。

所谓反映,是指假定经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取得的重要信息均将恰当地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也就是说,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审计师能够准确无误地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系统使获得的信息在各项目小组以及每个审计师之间是对称的;第二,拥有的执业能力使审计师能够根据既得信息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第三,进行审计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师遵从职业道德规范。

然而事实是在很多情况下达不到这三点要求,“反映”假设难以成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运用中的难点探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运用中的难点探析

I 角探满审要有 径 理 “而的险 业 略 计 水 低 必 应 成而 审 式高前力 效 , 管 用上 ”路企 战 审 费 能 得 加 ,一 计 更其需 度索足计。 途使 首 析 ,战 ,营 的 风 平 立 须 提这 模提当能 , 的 先 入通 略 从 风 计 又 , 到 审 本 分 手过 风 经 险 收 不 即 相 高 , 运自 下思和 的 险 降 就 增 计样
【 摘要 】 国内外修订的审计准则, 都力求
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本文论述 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 内涵及特征 , 并指出其 在我国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 三是在评价内部控
制有效的情况下 。 减少对接近预期值 的账户 余额进行测试 。 注重对例外项 目进行详细审 计; 四是扩 大了审计证据 的内涵。我们将改 进后 的审计准则和风险模型 称之为现代风


引 育
险 导 向审 计 。 因此 , 代 风 险 导 向 审 计 的涵 义是 以被 现 审 计 单位 的重 大 错 报 风 险 导 向 , 理 配 置 审 合 计 资 源 , 风 险 较 大 的 环 节 或 区 域 实 施 重 点 对 审 计 ,提 高 效 率 保 证 效 果 的 一 种 审 计 方 法 。 现 代 风 险 导 向 审 计 能 使 注 册 会 计 师 更 有 效 地 发 现经 营 风 险 转 化 为 报 表 风 险 , 对 重大 并
维普资讯
氆毳罄甓羁 覆 餐 囊萋曩 { 囊 。 鼍蓬璧§蠹 蔓|l毳§ 黾 鸶垂 嚣 l 鬯毽妻 鳇爨篱 毽 羁毽饕饕羁鬟蘑 毽嚣 氆铺馨镛 孽 箍鏊 藿罄 t 毫 鼍囊藿差l 。。 警§甏 l l 囊毳 翳袋蓬鹗 鼙 羁 馥翳毽蘑 蓬 %鞫 琶 棼 霉 曩 簪 量 黧 j 嚣 誊t 尊 § 霆 器 凳 骚

高校审计存在的缺陷原因带来的风险及对策

高校审计存在的缺陷原因带来的风险及对策

高校审计存在的缺陷原因带来的风险及对策作者:梅英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06期摘要:高校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导致高校内部经济问题增多,面对校企、高校自主经济等多种情况,高校审计人员如何立足实际完成自身的工作,通过正确地处理高校审计与校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校园、社会、国家各项资源的权益,成为当前形势下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

文章阐述了高校审计的缺陷和原因,进而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审计缺陷原因风险对策一、缺陷及原因(一)内部控制薄弱一方面,由于内部领导对会计工作的控制意识不够强,或者是主观上忽视了会计审计,导致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力度。

例如,领导者缺乏相应的会计管理知识,只能在较为笼统的对审计工作进行掌控,而不能深入地指导和监督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在执行时出现一定的偏失。

其中,部分高校设有总会计师,但是该职务不能够完全地在各项经济决策中发挥其专业能力,从而使高校财务受到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在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方面不足,致使工作出现随意性,个人利益超越了学校利益,曲意逢迎或者是弄虚作假的情况不可避免,最终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二)审计制度不完善由于高校审计工作发展较晚,且受重视较迟,在专业性事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弊病,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日常工作重点又稍微偏向于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能对财务方面形成足够的重视。

专业能力和管理注意力两个薄弱环节,直接导致了高校审计制度在构架上不完善,工作执行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增加。

例如:在资金对账和管理等方面,依靠较少的人完成账务管理和核对,不仅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同时又增加了舞弊的可能。

另外,审计工作在高校制度中获得的权限较小,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因此审计工作徒有其表而难以获得实质上的意义。

(三)监督力度不足一是由于审计工作在主观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沦为一种形式上的过程,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在了解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淡漠,造成审计力度不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问题被忽视,最终导致审计工作难取得预期效果。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

第三 , 无法把握和 控制整体审计风 险。传统 的审计 风险模型
稳 定性和系统性等特 征。 研究审计风险模 型的 目的在于解 决审计 在评估 控制风险时并 不涉及报表层次 , 只要 求注册会计 师对各重
人员在 审计 实践 中的 问题 , 要是如何 计量 审计风 险 , 主 了解 审计
风险的大小 , 明确 注册会计 师需承 担 的风 险 的大
要账户或交易类别 的相关认定所涉及 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 导致 注 册会计师缺少整体 上对风险的把握和 控制 , 响审计的效率 和 影
效 果。


传统审计 风险模型的特点及 缺陷
二、 现代审计风 险模 型的特点及优 势
传统 的审计风 险模型 来源于 美国 审计 准则 委员会 的两个 文 件 , 18 即 9 1年发布 的第 3 9号审计 准 则公告 《 审计 抽样 准则 》 和 18 年发 布的第 4 号审计准则公 告《 93 7 审计业务 中的审计 风险和
的审计方法, 而为提 高审计工作质量 、 从 节约审计资源创 造条件 。
【 关键词 】 审计风险 ; 审计风险模型 ; 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财 务舞弊风暴事 件的 出现 , 审计风 险 日益 易类别产生重 大错报 或漏报 的可能 性。而我 们在评 估 固有风 险 时是 以内部 控制 的评价 为出发点 , 导致 准确评估 固有风 险很难 。 实 务中注册 会计 师往往直 接将其 认定 为高水平 ,并没有真 正从 宏观层面 上 了解企 业及 其相关环 境 ,而直 接进 行控制测 试和 实
在 。因此客观上要 求注册 会计师注意考 虑风险存在 的可能 性 , 并
质 性测试 。
第二 , 不易发现管理 层舞弊。 从理论 上看 , 如果注册会计 师能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及应用摘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三个阶段。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揭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从审计程序、审计资料、审计人员、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风险演进过程风险模型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1)初级审计风险模型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

自那时起至20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误与舞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基本审计风险模型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

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

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l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摘要]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能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更多、更难以控制。作为审计风险的抽象表达方式,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因此,对于整个审计界来说,在现阶段,全面认识审计风险并运用更为贴近实践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指导审计工作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审计风险模型 缺陷 一、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回顾 (一)国外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D.H.罗伯兹(D.H.Roberts)于1978年提出了最早的审计终极风险模型,即:终极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1981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发布的第39号准则公告《审计抽样》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等四个子风险组成,其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发生重大错误的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表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未被发现的风险。1983年,AICPA在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业务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SAS47#)中对审计风险模型又做出了修改,其提出的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由于该模型涵盖了主要审计风险要素,并表明了其间的数量关系,便于计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国际上大多数审计组织及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修订前的国际审计准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独立审计准则都采用了该模型。2003年,修订后的国际审计准则提出了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综合风险,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表示,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除上述几次对审计风险模型有着重大意义的修改外,其他一些学者和机构也针对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霍尔斯坦姆(G.S.Holstrum)和柯林兰(J.l.kirtland)在1983年提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APC)也在1987年提出了一个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二)我国审计理论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1996年版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教材系列丛书《审计》一书中,主编周勤业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非抽样风险(USR)×抽样风险(SR),该模型对除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D.H.罗伯兹所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一种完善,得到了我国审计界的一定认可。周家才(2002)在《试论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一文中将审计风险模型定义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该模型将审计界正越来越不可回避的“诉讼风险”考虑了进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得到了国内审计界的广泛认同。 此外,其他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仁寿(2000)认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三个风险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适当修改,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吕博(2002)将随机扰动因素引入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随机扰动项。这些新的风险模型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后也得到了学术界一定程度的认同。

二、我国现行的审计风险模型及其缺陷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在其第一章第二条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该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基本相同,涉及三个要素,即:行为、行为后果、产生后果的原因。定义中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行为的后果是发生了“风险”,产生后果的原因是“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基于这一定义,我国在制定审计准则时也接受了SAS47中所提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这一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的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进行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务中,审计人员也往往根据该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因而,该模型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审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审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理论模型在审计实践运用中暴露出一些缺陷: 首先,该模型中的固有风险没有包含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评估固有风险”项目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的评估被排除在外。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确实在危及审计执业界,原因有二:一是现代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全部错误项目,特别是难发现隐蔽较好的欺诈,所以存在审计不能发现重大错误项目的风险;二是由于审计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确定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 其次,该模型涉及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而这些因素与审计风险的发生息息相关。 第三,该模型对审计风险的表达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不断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审计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审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审计风险范围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应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等。 第四,在日常审计案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除应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也应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但是,该审计风险模型无法描述由于审计人员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例如:企业与审计主体合谋舞弊而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等。 三、对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构 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的成因角度入手,提出另外两个与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的风险因素,即: (1)主观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1. 由审计人员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或不足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很多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计算机审计知识,其审计能力的发挥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致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导致社会与审计执业界对审计内容和要求认识的不一致,最终使注册会计师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不可否认,审计所能满足的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有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或期望必然存在一定偏差,而这一偏差所导致的审计风险正是由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而引发的。 2. 由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足而引发的审计风险。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计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并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运用应有的技术和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既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又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还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毋须讳言,在我国,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势必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3. 由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引发的审计风险。有些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人员执业时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关,例如:审计人员制定审计计划脱离实际,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计,进行抽样审计时对样本及抽样方法选择缺乏深思熟虑,编写审计报告措词不当等,这些都与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有关,都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 由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方法的掌握程度低或应用不当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推断结果可靠与否,与是否遵循“随机原则”抽取样本高度相关。如果审计人员破坏随机原则或还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能否代表总体,则必然会产生抽样风险。毫无疑问,抽样风险是导致审计检查风险的原因之一。因此,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的掌握程度低或应用不当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客观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1. 由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的增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随着业务数量的增多,特别是一些经济业务已超出现有会计准则、会计规范的规制范围,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它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大。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及政治、法律等经营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2. 由审计影响范围扩大及社会对审计意见的依赖或关注程度提高而引发的审计风险。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不仅是政府,投资者也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些“潜在的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