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

读《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

初看这本书的标题,我觉得应该是写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在看本书作者是美籍华人时,不免有些好奇明朝那么多个朝代,为何作者要写万历中那十五年呢。带着种种疑问,我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写了明朝万历年间的事,书中写了万历皇帝朱翊均、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悲惨故事。

书中写的第一个人物是皇帝朱翊均。作者在本章内容是是以一件发生在当时发生一件小事开头的,大概是讲的皇帝本来没打算进行午朝的,不知道是谁误传,是官员们都以为要午朝。皇帝知道有人误传后让有关部门的的大臣严格彻查此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皇帝是要显示自己的权利的。万历皇帝在八岁那年,其父亲为他举行了成人礼,本书作者详细描写了举行成人礼的步骤,可以看出,当时的朝代是几位看重礼仪的。还有书中后来写到的皇帝登基,结婚,册封皇后等事情上繁重的理解,礼仪的作用尤为明显。

央央我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次论述。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就如书中写到申时行举行经筵这种仪式,这是当时国家的一种重要制度。参加经筵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正襟危坐,即便是皇帝也不能放纵,稍有不雅的姿势,或者是失态,便会受到讲官的责难,直到其改正为止。这种经筵仪式有

很多优点,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之前提到的参与人员必须认真听讲,这对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有时在某些时间较长的场合也很难做到一直认真,并还有人指出不足,记录过失。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作者同时也写到经筵是讲书的时间过长,典礼也过于呆板,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全都是精华,也存在糟粕,并不全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不仅经筵如此,还有书中写到很多的仪式或者典礼如上朝、仪式性的“亲耕”、不同等级的官员服饰上图案不同等等中华文化,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和继承。

书中写到了万历皇帝关于学习的一些事,每天都要学习经书、书法、历史。在学习之余老师可以休息,可是皇帝还得去处理政务。想做一位明君,学习历史是必不可少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想当一位好皇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就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部历史,就是一本教材,就是很好的经验史。历史上关于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思想十分丰富,包含着许多为政用人、做事敬业的深刻道理。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应该注重借鉴历史的经验。还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筛选,从中汲取营养,学到有益的经验,帮助我们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学习历史,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皇帝的逐渐学习中,书法慢慢成为皇帝的爱好,却应张居正说不应该在这方面花太多的时间,而取消了书法课。本书中皇帝的种种无奈表现。改变了我对历史中皇帝的看法,以前我总觉得皇帝是无所不能的,可是在我看到书中的皇帝本心有抱负,想要建立一个中兴国家,却因为种种压迫而放弃了这种想法,最终倦怠朝政。不能让自己喜欢的人当上皇后,也不能将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皇储,无论做任何决定都要受到朝中大臣的左右。许多人想使皇帝成为自己实施权利的傀儡。历史上的皇帝无数,有励精图治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万历皇帝九岁临朝,康熙皇帝八岁登基,但是康熙皇帝并不像万历皇帝那样无所作为,反而励精图治,大有作为,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我想这应该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不同的,而且康熙皇帝的祖母是一位精明的女性,是她手把手的教会康熙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当一位明君,很不幸,万历皇帝没有遇到这么好的母亲,也没有遇到度康熙皇帝那样负责的老师。致使他自己本想好好治理朝政,创造一个好的朝廷也落了空。尤其是在后期更为突出,倦怠朝政便是万历皇帝无奈的最好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要放在它的历史形态中去观察,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必须全面、历史、辩证地研究和评价。人的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去评价一个人。习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我觉得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都应该将他们放咋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去评价。评价万历皇帝应该如此,下文中的评价张居、申时行,海瑞等人正也应如此。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历史有着一定的作用,无论是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其在万历皇帝及其母亲心中的地位是非常

高的。有次张居正生病了,皇帝可是亲自递羹汤。即使前期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如此信任,也丝毫改变不了在张居正时候万历皇帝对他的态度。本书作者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写了有关于张居正的事,在我看来张居正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野心体现在他不断的想要扩大他的权力,抱负体现在他是真心实意的向通过整理去过赋税来改善百姓的生活,可是在实施全国耕地丈量后,统计还未开始时,他却溘然长逝。他想要实施自己的远大理想,就不可避免的在朝中安插自己人,提升自己不下的人。当然这个举动就得罪了,当时的利益中心——文官集团,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它与所有文官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任不过是空中楼阁。所谓树大招风,随着张居正的实力不大扩大,其在朝中树立的敌人也越来越多。即使皇帝有心偏袒,可是弹劾的折子越来越多,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信任一直在被动摇,直到张居正死后,一些官员如高拱的大肆渲染,使得皇帝对张居正的信任彻底的分崩瓦解,甚至厌恶憎恨张居正。

最实际的表现是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不仅没收他的财产,更是对张居正的家人做了些处罚,差一点就将张居正进行鞭尸。就连为张居正求情的人也受到了处罚。其中就有申时行,不过他的处罚算是比较温和的。可见,虽然申时行是张居正提拔的,但是皇帝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迁怒于申时行。可见我们的万历皇帝是极为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的,仅仅因为大臣的各种弹劾,就颠覆了他对于张居正的信任。由此可见,他并不是一位睿智的君王,他并有对张居正形成一套个人的观点,只是一味的追究他的过失,而且还在自责,自己之前是如何如何听从张据正的话。

首辅申时行是万历皇帝的另一位老师,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极其聪明的人物。他对于张居正的悲剧十分了然,同时他也很清楚文官集团在当时的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充分了解朝中局势后,他便决心做和事老,哪边都不得罪,既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也不能为全部的人士所

谅解,他有时被批评为张居正的循吏,有事则被指责为“首鼠两端”,即遇事左顾右盼,缺乏耐心,这其实是他的策略。张居正的十年新政,起重点在改革文官机构的作风。这一文官制度收到各种环境之累。张居正力图挣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犹可利用权势压制他的批评者,可是一旦身故,他的心血事业也随之付诸流水。张居正其实比申时行还要聪明,但是他过于自负,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不肯掩盖其锋芒。申时行为人则更为低调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在王立皇帝立储这件事上,申时行得以侥幸逃脱文官集团的弹劾,但是他也从中看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无能为力,以及自己即将面对的危险,于是毅然决定辞官隐居田园,在我看来,申时行的这个举动是极为明智的,至少他从此摆脱了他从来就没喜欢过得官场生活,没有落得和张居正一样的下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以德治国的朝代。

万里王朝的司法制度极为简单,缺乏判断争端的依据。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做出断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使全部文官按照“四书”的教导,以忠厚之道待人接物,约束自己的私心,尊重别人的利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朝廷才能上下一心,和衷共济。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不符合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万历年间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他们所追求的是大同社会,夜可不闭户,这样的和谐社会。可当时的中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怎可达到大同呢。

万历年间极为看重道德,在那时道德是高于一切的,一切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全凭道德来判断,这就错误的加大了道德的作用。可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战火纷飞,饥荒不断,温饱尚未解决,经济基础如此低下,那么道德这样的上层建

筑优惠有多高呢,以这样的道德水准来代替法律治理国家显然是行不通的。道德只能做为一种行为准则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是不能治国的。

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道德风尚的弘扬,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需要道德榜样的引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时刻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修养。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当今社会,道德领域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频频见诸报端。甚至有人担忧,有人质疑,社会道德沦丧,感概风气不正,叹忧人心不古。社会需要摄取精神营养,社会需要塑造美好风尚。提高社会的道德观,才能改善社会。当前,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应该借此机会努力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常反省,去恶从善,去伪从真,从善为善,牢记党的宗旨,起到道德的模范带头作用。

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敬,也被人遗弃。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龚总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每一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海瑞其人,也许海瑞圆润一些,可以让自己过的更舒服,对社稷、对百姓的贡献也越大,但是他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

义者和实践人!最终草草了却一生,但其代表中国文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感动和鼓舞千秋的,这也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的历史人物,我想还有屈原。

我对于戚继光的印象,多来自于影视,只知道他是一个抵抗倭寇的英雄人物,在本书中详细的记载了戚继光的事迹,使我更加了解这个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着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无关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戚继光还能摸清局势,尽职尽责的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评定倭寇,稳定国家的领土完整。

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来写历史事件,使读者能不受作者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也明白了要以辩证的态度来评价历史事件,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看他的人际交往。一个历史人物,如张居正、申时行等人,是不能以简单的贪官或忠臣来判断的。当然从本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明白了道德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也提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应该时刻学习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做优秀大学生。

13食安龙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