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新态势及中国的艰难选择

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新态势及中国的艰难选择
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新态势及中国的艰难选择

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新态势及中国的艰难选择

2003年以来,海外多家二板市场的指数纷纷上扬,其中美国纳斯达克、日本佳斯达克、韩国高斯达克和香港创业板上半年的指数(以6月30日计)分别较2002年末涨了21.51%、33.39%、12.15%和18.1%,是自2000年3月暴跌以来出现的最大幅度的反弹。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媒体和有关经济学家又出来呼吁中国二板市场应尽快开放,原来反对中国二板市场的观点也变为积极推动开辟中国的二板市场,使中国开设二板市场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然而,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由于中国证券A股市场股本结构分裂、没有做空机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问题造成股价虚高,加上监管能力薄弱,仍然不具备开设二板市场的条件,如果鲁莽硬开二板市场,不仅会事实上鼓励一些良莠不分的空壳企业来圈钱套现,而且会将主板A股市场股价以休克方式拖下去,造成国家与投资者个人的重大损失,故风险极大。在舆论明显“一边倒”情况下,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与预测此时开放二板市场将对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一、近期海外二板市场的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充满变数

近半年来,海外二板市场指数的上扬使得一些人对二板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但是,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认为海外二板市场的最新动态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充满变数。

1.全球二板市场概况

至2002年底,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有36家,其中美洲4家,欧洲中东地区19家,亚洲太平洋区13家;其中,与主板共享交易系统和管理人员的平行模式有32家,独立于主板的有 4家。经初步统计,自1997年到2002年,全球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从9438家增加到10691家,增长13.3%;市价总值从1.94万亿美元增加到2.24万亿美元,增长15.5%;交易金额从4.64万亿美元增加到7.75万亿美元,增长67%。六年中,共有7929家中小企业到创业板市场进行IPO发行,累计筹资4472.3亿美元。

这期间,以2000年为界,全球创业板有过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繁荣高涨和21世纪前3年的下挫调整,这使创业板的各项指标除上市公司增长还算平稳外,都呈现一个倒“V”型。就 IPO家数来说,2000年,全球创业板市场共有 2233家公司首次发行,筹资1800.9亿美元,较 1997年分别增长68.9%和270.6%;2002年较 2000年却分别下降60.3%和87.2%。就交易量而言,2000年,交易额达到20.7万亿美元,较 1997年增长347.1%,2002年却较2000年下降 62.6%。就市价总值而言,1999年底,全球创业板市场市价总值为5.9万亿美元,较1997年底增长203.1%,2002年底较2000年底下降 61.8%(图1)。由此可见,直至2002年底,全球二板市场的总体发展仍处在下降态势中。

图1:1997-2002年全球创业板概况

注:“市价总值”、“交易额”的单位为百亿美元;“IPO筹资额”的单位为亿美元

2003年上半年以来,海外多家二板市场的指数出现反弹,全球各创业板市场普遍上升,其中美国纳斯达克、香港创业板和日本佳斯达克的涨幅较大。但是,与2000年3月的高峰时期相比,这种上升仍难以肯定是反转性的。例如,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今年8月1日报收于1715。62点,与年初相比涨了23.9%;但仍然仅为历史最高点5048.62的1/3左右(图 2)。再观察香港创业板,虽有所回升,但从长期来看,至今年3月底,创业板指数已持续下跌至108.3点,不仅低于今年年初值,还不到峰值888.89点的八分之一(图3);4月更换指数后,技术追溯到2002年初,6月底的指数值也仅比今年年初涨了7.4%,但与去年年初相比仍跌了41.1%(图4)。因此,这种指数的回暖,更接近于超跌后的“反弹”,而非“反转”;这种发展新趋势能否持久、是否真正能归功于二板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图2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2000.1.3-200..8.1

图3:香港创业板指数2003.3-2003.3

图4:香港创业板新指数2002.1-2003.6

2.不应忽略海外若干家二板市场已经宣告失败的事实

自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前身——店头市场的成立算起,在二板市场短短的40余年历史中,已有多家二板市场宣告失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新兴公司交易所ECM、英国的非上市证券市场 USM、德国新市场、纳斯达克日本分市场和最近宣布关闭的纳斯达克欧洲分市场(表1)。

表1:海外二板市场运作失败的典型案例

总结上表,可以看到,这几家二板市场运作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交易清淡、市场流动性差所致;再进一步分析,流动性差的原因又可区分为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公司上市和投资者信心低落。我们认为,除却二板市场制度设计本身的原因之外,二板市场过多过快地开设、为争

夺上市资源而放低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市资源来看,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预备上市公司的数量总不可能无限量增长,而近年来一些国家开设二板市场的速度大大超过了预备上市公司的增长数量,这导致的结果是:轻则二板市场被迫关闭,重则形成恶性竞争,严重挫伤投资者信心。

以日本为例,近5年中各主要交易所的二板市场纷纷成立:1998年,在店头市场的基础上,日本成立了佳斯达克市场;1999年,在已有的东京二板市场之外,东京证券交易所又成立了高增长新兴股票市场(Mothers),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也于同年10月开设了成长企业市场 (Centrx);2000年5月和12月,札幌证券交易所开设了成长(Ambitious)市场,福冈证券交易所设立了Q板市场,而同年6月,纳斯达克为推行其环球交易战略,又在日本开设了纳斯达克日本分市场。可见,日本开设二板市场的速度是较快的,各证券交易所为了增加或维持业务、吸引公司到本交易所上市,纷纷在主板之外开设二板,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作为外来者的纳斯达克日本分市场,开设两年后仅吸引到98家上市公司,市场流动性很差而必须向合作方大阪证券交易所交纳巨额服务费,终因入不敷出而被迫关闭。其实,由于上市资源有限,日本其他二板市场给各自的证券交易所带来的盈利也是相当微薄的。

与日本相比,成立于1997年的德国新市场在短短5年内经历了暴涨暴跌,造成的危害更大。为了在与欧洲其他二板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上市资源,德国新市场将上市要求降得更低、市场监管也不够严厉。在成立之初的几年时间里,德国新市场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新发行数量和筹资额大幅增长,交易量不断攀升;2000年,其交易额达到559.7亿欧元,相当于当年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家新市场交易总量的近2倍。在指数方面,德国新市场的综合指数在市场建立后不久就一路攀升,出现暴涨的局面;从1998年至2000年3月约三年的时间内,该指数增长了7.6倍,最高达到8559点,这个速度在全球创业板市场中也是最快的。然而,乐极生悲,德国新市场的问题很快浮出水面:上市标准低使不少公司仅凭一个想法即可上市,而缺乏发展后劲;信息披露的监管松懈导致财务丑闻迭出;为了攫取巨额利润,券商推波助澜地将不合格公司包装后荐入二板市场。这些都导致了德国新市场充斥了垃圾公司,投资者信心极度低落而被迫关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上半年全球部分二板市场出现反弹的时候,德国不为所动,并且加快了关闭的步伐。德国原来决定于 2003年底关闭新市场,但至7月底,它已将新市场中业绩尚佳的企业转移到主板市场,新市场关闭事宜处理完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国二板市场回暖的浪潮中,又一家二板市场——纳斯达克欧洲分市场于2003年6月关闭。除了科技股比重较大造成的风险以外,纳斯达克欧洲分市场在同英国AIM市场等欧洲同类交易所的竞争中频频失利。此外,纳斯达克首席执行长格雷菲尔德(Robert Greifield)说,目前正在评估旗下德国子公司纳斯达克德国(Nasdaq Deutschland)的运营状况,并将在年底前决定它的命运。

由此可见,二板市场的关闭有制度上的原因:上市标准较低,公司经营风险大,导致二板市场公司素质良莠不齐,倒闭风险大;上市公司行业分布过于集中,抵抗风险能力差,容易“一损俱损”;市场监管不力,信息披露有假,导致投资者信心低落等。而二板市场开设速度过快,与上市资源的数量不匹配,导致各交易所之间为争夺上市资源而恶性竞争,使这些缺陷更加突出,严重的则导致了市场关闭。

3.近期海外二板市场建设的新举措新趋势

今年以来各主要海外二板市场虽然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这种发展新趋势能否持久、是否真正能归功于二板市场还有待于观察;尤其,注意到近期关闭的二板市场后,我们尤其要关注二板市场发展中值得深思、研究的趋势:

(1)部分二板市场更换指数,以期改善市场形象,而实质仍未有根本改变。

欧洲易斯达克市场(EASDAQ)在被纳斯达克收购后,成为其欧洲分市场。但是,市场的发展并无起色,指数从2000年3月的1900点下跌到2002年8月的95点,跌幅为95%; 2002年10月7日,欧洲纳斯达克为改变指数的不良形象,把综合指数基数更改为2500点。截至2003年6月18日,纳斯达克欧洲综合指数收于3081点,涨幅达23.2%。但是,指数编制的变化并未带来市场的实质性改变,纳斯达克欧洲分市场仍然于2003年6月宣布关闭。

同样,在创业板指数即将跌落100点之际,为了消除指数下跌带来的市场形象损害,香港联合交易所于2003年4月14日推出标准普尔/香港交易所创业板指数(GEM),取代原来的GEI指数,标准普尔香港创业板指数 (GEM)基数为1000点。

(2)海外多家二板市场进行整顿改革,使其功能特征向主板靠拢。

目前,发展相对较好的几个二板市场,均经历过反思、检讨和修正二板市场相关规则,而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改革措施无一例外在向主板特征靠拢,而这些改革措施对其强化监管、稳定市场、维护投资者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以美国纳斯达克、韩国高斯达克和香港创业板的措施为例来加以说明。

①全面提高IPO标准和持续上市标准。2001年,纳斯达克首先开始收紧上市条件,将上市标准中对净资产的要求改为对权益资本的要求,剔除少数股东权益。首次发行上市标准一和标准二由净资产600万美元和1800万美元,调整为权益资本15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而持续上市标准—由净资产400万美元改为1000万美元。随后,韩国高斯达克市场也提高与细化了上市标准,要求在审查企业的上市资格时,把重点从数量上的评估转到质量方面的评估,包括技术水平、盈利能力、潜在的市场价值以及管理和财务优势等方面。

②重视公司治理的规范作用。2001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细化了对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通过了一项多达25条公司治理改革规则,要求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审计委员会的权力,增加独立董事的权力等。2002年,韩国高斯达克市场请求韩国金融经济部修订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任命独立董事,强化大股东的职能。香港创业板也公布了市场对有关企业管治事宜咨询文件的响应摘要,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规则》中增加了有关企业管治事宜的条文。

③注重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的多元化。2000年3月高科技板块暴跌几乎拖跨全球二板市场,由此各交易所开始注重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多元化的风险分散效应。2000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对现有公司进行了清理,在1343支IT股票中,有137支被摘牌。2000年6月底,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9家,其中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电讯类上市公司就达20家;香港创业板意识到行业多样性对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后,采取了相应措施,到2003年4月,软件、电子、网络、通讯类上市公司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0%左右。

可见,经历过挫折并正积极改革的二板市场,其改革措施的方向正使其与主板市场越来越接近。而公认的最成功的二板市场——美国纳斯达克,其与主板重叠的性质也是最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是主要力量、大部分成长壮大后拥有主板上市资格的企业仍然留在二板市场等。

二、现阶段中国如鲁莽硬开二板市场,风险仍然极大

即使海外二板市场显现成功迹象,中国二板市场的开放仍应慎之又慎。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海外二板市场相对成功的条件,而且中国目前的特殊情况使得开设二板市场的风险尤其大。

1.海外较成功的二板市场在创立之初就有较多的有潜力公司;而中国缺乏足够多的真正有潜力的公司。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和韩国高斯达.克市场的经验表明,创业板市场成功启动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它们在启动时有较大比例的上市公司从 OTC柜台市场转移过来。如纳斯达克市场在 1971年设立时,就有250家上市公司从柜台转来;韩国高斯达克市场在1996年设立时,有场外市场为其输送300多家上市公司。日本佳斯达克市场的艰辛历程也证明了这种基础的极端重要性:1963年,日本佳斯达克市场前身店头市场设立,尽管当年就有33家企业挂牌上市,但在以后的20年中,只有35家企业上市。1983年,日本店头市场重组为新店头市场,转来了111家上市公司,市场从此开始有了转机。

但是,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急于求成思想比较普遍,风险资金一旦投入企业成熟阶段,就希望迅速上市蜕资牟利。据成思危介绍说,据统计在当初二板市场首批预选公司中,约有70%以上的公司是在听到要开设创业板的风声后才成立的。这样的公司上市后,很大可能是成为风险投资套利的工具,根本不具备发展潜力。在中国筹备二板市场的高峰时期,曾有2000多家企业等待上市。但是,数量上体现出的发展速度,并不能保证质量上的合格,甚至还是质量上的隐患。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刘鸿儒说:“从历次全球性股灾看,上市公司质量是股市稳定的基石,如果创业板推出,首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2.海外较成功的二板市场具有较完善的监管制度,退市制度严格且能有力惩罚证券违规行为;而中国主板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尚难以顺利执行。

完善的监管制度是二板市场顺利发展的保证,只有监管制度到位,退市机制严格,才能及时纠正失误,保证市场的稳健发展。例如, 1996—2002年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平均每年退市公司数目达到353家;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1998年—2000年,每年退市公司分别为596家、440家和240家。再如,在20世纪90年代,纳斯达克曾有力惩罚过做市商扩大买卖价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件。1994年,经济学家Christie和Schuhz发现了做市商通过合谋以保持高价差的现象,通过调查取证,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于1996年对纳斯达克的24个做市商起诉,确证事实并加以惩罚,有效制止了违规行为。

然而,中国目前主板的监管尚未十分完善。达到退市标准的公司为数不少,但每次涉及退市的实际操作总是一波三折。此外,暗庄操纵股价的行为从未得到有效控制,如2000

年中科创系列股票从12元左右暴涨至130多元,随后猛跌回调到12元。中国主板市场在严格法制约束下,都是十股八庄,难以监察及管理;如果条件要求更低的创业板上成百上千家良莠不分的小公司涌现,“庄家”成群,其风险及后果更是难以估计。

3.中国A股市场由于股本结构分裂、没有做空机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原因导致股价高企,二板市场的推出必将极大拖低主板价格,引起市场动荡。

首先,中国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占 60%以上,而国有上市公司中比例高达66%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均不能上市流通(即使是民营企业,其发起人法人股也不能上市流通)。目前深沪两市的股票流通市值仅为股票市价总值的33%,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股票的供给量。其次,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居民存款不断增多但缺乏其他投资渠道,使A股市场资金供应极为充裕。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由“聚财于国”向“藏富于民”转移。尤其是近 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97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 2002年底的8.7万亿元。事实上,今年8月末全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 10.67万亿元。但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城乡居民又不可能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较便宜的股票,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极为狭窄。并且,银行利率已下调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年存款利率为 1.98%,扣利息税后为 1.584%),这无形中迫使相当一部分居民存款向A股市场转移,造成了A股市场资金供应很充裕的局面。第三,中国没有做空机制,在股价一路攀升时,没有相应的空方力量来抑制股价走得过高,因此很容易形成股价虚高。

在以上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的主板A股市场的股价畸高,即这个股市中的高市盈率是在一个资金相对封闭、供过于求的特殊小市场下形成的畸形状态。以中国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 股与H股在大陆与香港的不同价格作比较,可以见到A股价格比香港的H股高2—10倍,它实际上也比美国、欧洲同类股高3—5倍。目前,中国A股市场价格市盈率高达40多倍,而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又是不能反映其真实投资价值的。全流通的二板市场一旦推出,必将从主板市场分走大量资金,将A股迅速拖跨,致使股价狂跌,一方面进一步造成国有股减持的困难及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一方面将给广大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诚然,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香港等海外二板市场建立之初也会从主板市场分流资金,但决不会像中国二板市场分流这么严重。这是因为海外发达国家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没有国家股、法人股,理论上过一段时间后都是全流通的(就像目前中国B股中的外资法人股一样),其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与全部股票的比价是正常的,大多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是物有所值的。无论怎么分流,它们的主板也跌不了多少(这就如同中国的国债市场的情形那样)。但中国A股主板则不同,股价畸高,而二板市场的新股,由于其股票在一年后将是全流通的,加之相当一部分没有盈利记录与盈利预测,甚至是一些临时组建等着上市一年后即全部套现的皮包公司,因此真的、假的、好的、差的公司股价都必然会比主板A股市场价格低得多,主板的A股价格必然会被二板市场同类股价迅速拉低,出现崩盘式的大跌。加之中国A股及二板市场没有美国、香港股市的做空、套期保值等避险措施,这种崩盘式的大跌,对投资者危害很大,影响社会安定。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海外二板市场指数的近期反弹还不足以说明二板市场制度的成功;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状况远未具备开设二板市场的条件。二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开设应该能给一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福利——包括企业融资便利、投资者选择增加等,而不是损害现有制度下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至少应该是利大于弊,否则便达不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善” (Pareto Improvement)。如果以此作为判断依据,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开设二板市场风险极大,极可能对主板A 股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损害广大A股投资者的利益,甚至造成社会不安定,因此开设时机远未成熟,一定要慎之又慎。欲解决风险资本的退出和中小成长性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国不应寄希望于鲁莽硬开二板市场,而应鼓励风险资本通过并购和清算等手段退出、鼓励中小成长企业到中国主板或海外二板市场上市以解决融资问题。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品牌营销发展现状

品牌营销发展现状 一、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进行计算,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欧盟。如果按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排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占据世界第六,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不管何种排名,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5月12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公布了20(拓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国的竞争力水平由2(X)5年第31位上升到第19位,是61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增幅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总量与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是不相协调的。造成这种不相协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缺乏众多的强势品牌,尤其是世界级品牌。从世界范围来看,强国(GDP总量高)、富国(人均GDP高)往往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的集中地。例如,在2(X巧年美国《商业周刊》与世界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英国Interbrand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评估报告中,经济总量依次排名世界第一至第五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分别拥有50个、8个、9个、5个和8个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是否拥有世界级品牌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不仅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是世界上第四大制造大国,有17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却严重缺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纳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培育国内与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及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及完善 知识产权指的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也称著作权)、商业秘密专有权等人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法,就是保护这类民事权利的法律。这些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又被统称为"工业产权"。它们是需要通过申请、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才产生的民事权利。版权与商业秘密专有权,则是从有关创作活动完成时起,就依法自动产生了。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概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1979年,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三部法律同时开始起草。在1979年的《刑法》中,规定了禁止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使商标从这时起就被赋予了"专用权",成为一种"从刑法中产生的民事权利"。顺便说一句,在我国刑法较发达而民法不发达的相当长的历史中,许多民事权利都是依刑法产生,仅仅受刑法保护的。1982年,我国颁布了《商标法》(并于1993年2月与现在两次修订);1984年,我国颁布了《专利法》(并于1992年9月与2000年8月两次修订);1986年,我国颁布

了《民法通则》,其中明文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0年,我国颁布了保护版权的《著作权法》,199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3年9月我国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明文保护商业秘密;199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除了几部单行法律与行政法规之外,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还列有专章,规定了对严重侵犯商标权、侵犯版权、侵害商业秘密及假冒他人专利者进行刑事制裁。至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法规已经具备了。

Chinese shopping overseas 中国人在海外购物

Foreign destinations draw crowds of Chinese shoppers As the Chinese New Year holiday comes to a close, Chinese tourists are returning home with suitcases full of brand new buys. From French handbags to Japanese rice cookers, globe-trotting Chinese consumers are going the distance in pursuit of better purchases. For millions of Chinese, the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has come to mean an overseas shopping spree. During the week-long holiday, over 5 million Chinese travelled overseas, exceeding the number of domestic tourist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hopping was a key focus. In Paris, 80 per cent of Chinese tourist spending was devoted to shopping. "I bought some perfumes because they are much cheaper here. Also France is famous for its perfume. It's a must-buy item." said a visitor. "I bought handbags from local French brands. The price is much cheaper than in China. We can also get a tax return and no worries about counterfeit products." said another visitor.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among the top destinations for Chinese shoppers, who spend more than any other foreign nationalities, at an average of 72-hundred US dollars per visit. Closer to home, about 450,000 Chinese visited neighboring Japan, packing electronics stores, seeking out one small but high-end product in particular. Japan has better technology for rice cookers. I bought one even though it's pretty heavy to carry.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rice cookers is better. The rice they make tastes better. And at malls in South Korea, long lines of Chinese tourists formed, hoping to get their hands on the most sought-after cosmetic products before they sold out. Overseas retailers have begu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product lines and customer service in order to meet -- and cash in on -- the tastes of Chinese shoppers. CCTV News / CNTV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

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论民族品牌的维护和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一席之地,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要发掘中国企业品牌的优势和潜力, 扬长避短。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其次分析了民族品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民族企业品牌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民族企业品牌战略 民族品牌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创造了相当多的民族品牌,基本上完成了对洋品牌的模仿、借鉴,对民族品牌的认识、挖掘、独立创新的实践过程,很多民族品牌价值处于攀升状态。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民族品牌成长过程毕竟太短暂, 品牌价值, 品牌实际竞争力,品牌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特色品牌相比还处于劣势,一些优质民族品牌正处于萎缩状态。许多有中国特色产品进入外国市场,却以该国品牌的面目出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少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 2民族品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品牌意识淡薄,很多企业满足于贴牌生产 当前中国许多产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很少有自己的品牌,中国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没有品牌的打工经济。我国的一些企业家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国内很多企业仍只处于贴牌生产的状态,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长远发展来看,贴牌具有局限性,必须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因为贴牌生产的利润空间较少,受委托的企业如果不创建自己的品牌,而是过于依赖委托方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就没有名正言顺的市场地位,利润被压榨,而且企业也缺乏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2.2部分企业缺乏危机变革意识 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格局,我国许多民族企业跟不上世界经济革新的节奏。缺乏变革意识,认为“老牌即是名牌”,对一些优势已去的民族品牌盲目自恋,坚持以一些“老产品”和“老品牌”作为企业的产业支柱和形象标志,不愿积极地创新和变革,结果必然使企业也被市场所淘汰。一些过去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现在已倍受冷落,甚至已退出市场。如果民族品牌忽视产业升级,不去创新,而是因循守旧,注定企业永远长不大。 2.3外资加速并购,民族品牌流失严重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输出产品、输出资本、输出品牌三种方式,输出品牌只动用本国少量的资源和资金,甚至根本不用资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设备,生产他们的品牌,这样便可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地位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首选的是有传统技术优势、国内市场比较广阔并且运行良好的传统产业,如纺织、印染,但后来外企对知名度高的企业及其品牌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知名品牌又是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于是,通过并购来消灭这些品牌便成为外企扫除障碍的利器。一旦外资取得控股权后,往往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民族品牌逐渐冷藏、冰冻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国品牌取而代之。 2.4品牌基础薄弱 品牌的根基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包括产品本身的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没有好的质量一切都是空谈。但我国有的企业并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以至于在国外一提起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我国的部分产品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只能做最初步的加工,而剩下的精加工、包装、贴牌等部分只能由人家来完成,当然我们也就只能拿微薄的利润,

经济全球化与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

经济全球化与的知识产 权发展和保护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知识产权问题被越来越重视。我们应针对法律上的空白制定新的法律,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具体而言就是针对新问题作出规定;取消或调整一些规定;增强行政查处手段,强化商标权的保护力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创新,我们应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全球化;特征;发展目标;创新 [目录] 引言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特点。 二、我国知识产权现状以及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的机遇和挑战。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发展目标。 结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 引言 知识产权在我国立法的时间不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产权问题及着作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而它与公司法的分离也使它的地位更加重要。各国知识产权立法缺少对某些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知识产权立法与传统民事侵权理论相冲突;知识产权法内部存在矛盾与分歧;知识产权立法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预见性,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不足,我们应本着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商业标记和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所享有的权利。[1]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1、智力劳动成果方面享有的权利指的是专利权和着作权。专利权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人的权利有独占实施权、许可实施权、转让权、放弃权、标记权;着作权中可以享受着作权保护的作品涉及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着作权的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使用权、获得报酬权。2、商业标记方面享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我和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他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看看可否客观。 正面: 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著。 2、注重家庭。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开始时可能对你有防范,只要你入了圈子,他们就会对你真诚相待,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因为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你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去一趟就中国在中国城吃中餐不是中餐,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年年不忘。 中性: 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先看对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看重个人举止、修养和个性内涵。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中国人爱攀重,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攀比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当官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而再无创造,就会被淘汰。想名人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似痴人说梦。 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国人请你多了,不拿你当外人的时候,也就是要求你办事了,中国人好客之外,总有个人目的。 5、中国人说话声音大。这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深的感触之一,中国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国外。走在西方国家街头,不用多问只听他们说话就知道他们是哪儿个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中国啤酒品牌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预测

中国啤酒品牌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预测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啤酒工业迅猛进展,从1987年到1994 年国内啤酒年产量均增幅在20%以上,最高时达到30%以上,1995年以来我国啤酒产量增长速度放慢,但年均增幅仍达到7%以上。2003年啤酒产量为2540.48万吨,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 一啤酒生产主消费大国,但至今中国人均年啤酒消费量只有18升,与世界平均水平25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迅 速进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啤酒消费量将会连续稳固提升,中国啤酒市场拥有专门宽敞的前景,被国外行业观看家誉为“世界 啤酒产业最后的乐土!” 正因为中国啤酒以后市场宽敞的前景和辉煌的远景,使国内啤 酒巨头持续加快了进展步伐,啤酒行业显现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 动,形成了像青岛、燕京、华润、哈啤等超百万吨的大型集团。同 时国际啤酒集团也纷纷进入中国啤酒市场,专门是中国加入WTO 之后A-B、SAB、英特布鲁、嘉士伯、海涅根、纽斯卡尔等国际 啤酒集团更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中国啤酒市场的 快速进展引发了新一轮程度更加猛烈的市场竞争,而且竞争的层次 更加高深,品牌正在逐步取代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成为最有生命 力、最具差异性的竞争手段,中国啤酒营销差不多进入品牌营销的 时代。

中国啤酒品牌进展现状分析 1.1品牌定位分析 我国啤酒企业除青岛、燕京等少数几个全国性的啤酒品牌定位 差不多比较清晰外,其它大多数品牌还处于进展时期,定位还不是 专门清晰,要紧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许多企业实施单品牌战略,产品线过长,既有中低档产品,又有高产品,品牌的中低档形 象定位还没有完全改变,高档品牌定位没有充分突现出来;二是大 部分品牌差不多上区域性的品牌,而随着许多啤酒企业集团化,市 场格局全国化进展急需使品牌从区域性的形象定位而全国性品牌 形象定位,但要真正实现品牌全国性定位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1.2产品结构分析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中高档专门是中档啤 酒市场迅速进展起来,但我国大部分啤酒企业90%以上的产品依旧低档产品,中高档啤酒所占总产量比例还较低,而高档啤酒差不多 上被百威、嘉士伯、喜力及青岛燕京等品牌所垄断。目前我国啤酒 企业产品结构普遍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品种增多。部分啤酒企业 在产品开发上认为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啤酒企业品种多达上百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

知识产权的历史发展 从前,特别在大陆法国家,把知识产权称为无体财产权,列入财产权之中(与物权、债权并列)。从“知识产权”一词在国际上流行,特别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之后,“知识产权”就完全取代了“无体财产权”一词。至于把知识产权从财产权中划分出来,则是因为知识产权有它的特点,与财产权大大不同。 知知识产权包括哪些权利,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再如何分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涉及现在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67年)第2条第8项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有关的产权:文学、艺术和科学着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根据这种规定,可以将知识产权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保护人在文化、产业各方面的智力创作活动为内容的,包括着作权和发明权;第二类是以保护产业活动中的识别标志为内容的,包括商标权、商号权等。前一类又可分为以保护和促进精神文化为主的着作权与以保护和促进物质文化为

主的专利权。 但是在实际上,在上述公约之前,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已经有了关于“工业产权”的规定,说:工业产权保护的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产地标志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所以一般又把知识产权分为着作权与工业产权两大类,在工业产权之下又分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等。这种分法也有道理。工业产权是涉及“产业”的,着作权则否。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智能产物应受法律保护的日益增多,知识产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例如受保护对象又增加了版面设计、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集成电路等等,而且还在增加。所以知识产权现在是一个尚在扩大中的、一类权利的总称。 关于知识产权,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1893年,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成立的国际局与据《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成立的国际局联合起来,组成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局。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74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它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协作,以促进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保证各知识产权同盟间的行政合作。中国已在1980年3月3日参加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年6月3日成为该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到国外中国人最易被问到十个问题

到国外中国人最易被问到十个问题 1.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撼”)。许多外国朋友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2.北京什么时候“改名”的? 出国在外,总是有外国人问“Peking”(“北京”过去在英文中的通常拼法)什么时候被改成“Beijing”(“北京”的汉语拼音,现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拼法)的。 对这个问题,我总是胸有成竹地答道:北京就是北京,从来就没改过名,只是拼音的方式改用中国汉语拼音。可就有一次,一位略通汉语的法国人接着问:那为什么“中国”不用汉语拼成“Zhongguo”在国外通用呢?我一时语塞。是啊,“中国”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文里是“Chine”(发音“士因呢”),在阿拉伯语中是“思因”,在泰语中是“今”,还真就是没有叫“Zhongguo”(中国)或是“Zhonghua”(中华)的。不过不要着急,将来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以后的中国的外文名称说不定就叫Zhongguo 3.狗肉好吃吗? 刚到巴黎时,有法国人问:你喜欢吃狗肉吗?我那时初出神州,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不论我怎么回答,我都承认了吃狗肉这个事实,而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在这些外国人看来,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怎忍食而啖之!?不过,我很难告诉外国人,狗儿在中国虽然一样可以看家、破案、陪主人,但是地位却不高,名声也不大好。比如我们中国人在贬低他人时常说“狗仗人势”、“走狗”、“臭狗屎”等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吃点这“狗东西”的肉也算不上什么吧。当然在老外面前千万不要夸耀鱼翅熊掌燕窝,免得担上虐待动物的罪名。 4.用筷子怎么喝汤? 许多老外下功夫练习使用筷子,到了中国餐馆就拒绝用刀叉,说是不使用筷子就吃不出中餐的滋味。可是有一件事许多外国人始终搞不明白,那就是用筷子怎么喝汤?我听见有老外自作聪明地说一定是有一种像吸管那样的筷子,平时夹菜吃饭,喝汤的时候就放在嘴里吸。我告诉他们,中国人喝汤的时候把筷子放在一边,或用勺子喝,或端起碗喝。外国人听了似信非信:就这么简单? 5.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而西方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那个是姓,那个是名?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别看这么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老外总是弄混。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出国后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6.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

国内外轮胎行业发展现状及海外投资布局讲解

国内外轮胎行业发展现状及海外投资布局分析 目前,全球轮胎市场已经形成亚太、北美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亚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产能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加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轮胎行业也在不断壮大。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国家和地方性优惠政策减少,国内轮胎市场供需饱和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过剩情况,而且中国轮胎出口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加快海外投资成为中国轮胎企业突破困局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成为全球一流轮胎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市场概述 (一)轮胎简介 轮胎是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件,它的使用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斜交轮胎(diagonaltire;biastire)和子午线轮胎(radialtire)。根据轮胎性能的差别,斜交胎和子午胎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包括非机动车),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表轮胎的主要适用车型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轮胎市场产业链 轮胎行业市场按产业链条可以划分为:上游的原材料市场、中游的轮胎制造市场和下游的轮胎消费市场。 图表轮胎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全球轮胎市场的区域划分 各大研究机构一般将全球需求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北美、南美、西欧、东欧、中东与非洲、亚太,有时也把北美和南美合并为美洲,把西欧与东欧合并为欧洲。在各个区域中分别涵盖一些主要市场国家。 二、市场行情及其特点 (一)市场销售额与产出水平 全球轮胎市场销售额总体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轮胎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2003年,该阶段波动幅度非常小,表现相对平稳;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至2011,这个阶段基本保持了增长的趋势;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销售额持续小幅下降。 2010年以来全球轮胎产出水平相对稳定。2002年-2006年,全球轮胎产量由6.89亿条增长到7.54亿条,虽然五年内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2.28%。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轮胎市场的需求快速提升,轮胎企业的产出水平也随之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又进入了相对平稳的生产期。 中国轮胎市场产出水平总体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2003年-2014年,以2007年为分水岭,2003-2006年和2007-2014年,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3-2006年增速较大,年均复合增速为32.06%,2007-2014年增速相对平缓,年均复合增速为7.9%,而且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6.31%)要明显快于同时期全球总产出的复合增速(2.78%),说明在全球轮胎市场的生产格局中,轮胎生产能力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轮胎生产商对全球轮胎市场的影响力已有大幅提升。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申佰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 济学指导教师祝合良2010030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I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国汽车 产销量逐年上升从建国初期的几万辆增至目前的千万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自主品牌的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乘用车领域从建国初期的红旗、东风、凤凰等少量自主品牌发展到目前以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为主的上百个自主品牌无论是从产销规模还是从品 牌种类以及技术含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各方面的差距依然存 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主要还是被合资和外资品牌占据市场利 润大部分被外资方掠走。在这种汽车市场过分依赖外方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已然成为了是我国汽车产业 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如何促进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为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 素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比较研究法总结并借鉴汽车发达国家 的发展经验最后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 能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关键词自主品牌政府扶持自主创新品牌意识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

究 II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with the open and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automobile yield and sales volum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Now this number has increased to 10 million which is only tens of thousand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this process the self-owned br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passenger car area.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PRC there were only Red Flag Phoenix DongFeng and other very few brands now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to a system with hundreds auto self-owned brand based on Chery Geely Changan and BYD.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both on 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scale and on the brand category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level. However in view of the late start of self-owned brands there still exist gaps in various areas between self-owned brands and joint-venture brands the domestic passenger car market is mainly taken by joint-ventures brands and foreign brands and most of market profits looted by foreign parties. Considering this over-reliance on the foreign car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